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元代泉州印度教遺存“金翅鳥石刻”的重新解讀

2020-08-12 14:31:52王麗明
海交史研究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印度教神廟石刻

王麗明

泉州印度教石刻是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批印度教寺遺存,大部分收藏于海交館。這些雕有精美傳神的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刻,是現(xiàn)在國內(nèi)了解印度教、中印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實物之一。幾代專家做了不懈努力以辨識石刻所表達的圖像故事,揭示它代表的時代特征,但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圖像尚未得到明確的解讀,如圖1、2。其中圖1樣式的石刻目前發(fā)現(xiàn)6方,4方在海交館,另2方在泉州著名佛教寺院開元寺。圖2樣式的石刻也有數(shù)方保存在海交館,顯然當年它們在寺廟或祭壇中被反復使用。盡管這類石刻為數(shù)不少,但因造像十分罕見,既與印度教雕刻不完全相似,又顯然并非中國的圖像表達,至今仍存有很多疑點,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研究人員在文章中對此也很少涉及,更未及解讀分析圖像的成因。海交館里一度稱它們?yōu)椤敖鸪狲B”(出于習慣,本文也暫稱之為“金翅鳥石刻”)。

一、“金翅鳥石刻”的疑問

圖1石刻樣貌特別,頭部刻劃細致,怒目圓睜,獠牙外露,形狀栩栩如生,頭部以下則十分抽象,了了幾筆,引人聯(lián)想。該圖像沒有任何鳥的特征,被稱為“金翅鳥”的原因可能與圖2類石刻有關(guān)。圖2石刻翅膀明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印度教中最重要的鳥形象——金翅鳥。圖1與2石雕的臉部特征、形象、風格十分相似,在本土學者鮮有機會前往印度實地考察及少有相關(guān)學者前來交流的上世紀80年代,它們被簡單地統(tǒng)歸為一類,以“金翅鳥”命名延續(xù)下來。盡管在后來,有諸多訪問者如余得恩(1)見[美]余得恩撰:《泉州印度教石刻的比較研究》,王麗明譯,載《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0—21頁。、李俏梅(2)Risha Lee在她的博士論文Constructing Community: Tamil Merchant Temples in India and China, 850—1281中描畫了泉州元代印度教寺的復原圖,將其放置于裝飾石所在的位置。等提出不同看法,但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金翅鳥的神話傳說起源于印度古代史詩。根據(jù)《摩訶婆羅多》記載,金翅鳥是其母用五百年的時間孵化“出生”的,破殼而出時,遮天蔽日,十分威武。蛇的母親與金翅鳥之母有宿怨。蛇母為了報復,擄走金翅鳥的母親投入蛇坑監(jiān)禁,并命令她的孩子(蛇)看守。為了營救母親,金翅鳥答應(yīng)蛇以甘露(印度教里的可長生之物)作為贖金。在奪取甘露時,金翅鳥被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神征服,被許以不老之軀,成為毗濕奴的坐騎。從此,在印度教里毗濕奴和金翅鳥常常相伴出現(xiàn)。最初,印度的金翅鳥被畫成鷹狀巨鳥,印度桑奇大塔的金翅鳥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金翅鳥形象,即是單純的鳥形。在隨后的發(fā)展中,金翅鳥形象被確定為鳥人,即半鷹半人,是人形的上半身與鳥頭、鳥大腿、鳥小腿、鳥爪和鳥翼的結(jié)合。在印度,遺存下來的金翅鳥形象基本是這種半人半鳥型。(圖3)(3)圖3為泉州海交館“元代泉州印度教寺廟建筑復原研究小組”攝于馬拉巴利普拉姆(mahabalipuram)的Srigthala Sayanaperumal temple。

泉州“金翅鳥石刻”顯然和這種半人半鳥型相差甚多。從印度教的故事及雕刻中可知,金翅鳥圖像一般伴有三大特征:鳥的屬性、毗濕奴的坐騎還有對蛇的征服,這些特征是判定金翅鳥造像的重要依據(jù)。如果三大元素皆無,那么認定為金翅鳥的依據(jù)何來?2016年,海交館“元代泉州印度寺廟建筑復原研究小組”前往與泉州印度教石刻淵源極深的南印度泰米爾納杜邦考察,“金翅鳥石刻”的奇特造型讓當?shù)厝耸置曰螅踔劣腥藦奈匆娺^相同的雕刻,一致認為這并非印度金翅鳥。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些石刻造像,既然它們不是印度金翅鳥,那么是金翅鳥進入中國后的變形,還是印度教的其他雕刻?利用中國古代的金翅鳥造像和印度的相似雕刻作參照,或許有助于我們近一步了解“金翅鳥石刻”的真實身份。

二、中國古代的金翅鳥造像(4)這部分的金翅鳥形象描述分別參考了王永勝:《大理國鎏金鑲珠銀質(zhì)金翅鳥》,載《今日民族》2006年第2期;石婷婷:《大鵬金翅鳥形象考略》(上),載《藝術(shù)品》2016年第10期;石婷婷:《大鵬金翅鳥形象考略》(下),載《藝術(shù)品》2016年第11期;樊慶彥:《大鵬形象的演化及文化意蘊》,載《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王承昊:《鳳鳥與金翅鳥圖像造型探析》,載《美苑》2009年第6期;王青茹:《龍門石窟的金翅鳥造像》,載《決策探索》2005年第8期;王一凡:《南京出土一瓷片所見岳州窯青瓷與迦樓羅鳥裝飾造型》,載《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年第7期;李梅香:《云岡石窟中金翅鳥形象的漢化研究》,載《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金翅鳥形象很早就被引入中國,但都以佛教形式出現(xiàn)。在古代印度,佛教吸納不少古婆羅門教的元素,金翅鳥也被引入佛教,成為釋迦牟尼佛的護法神,常年盤旋在釋迦牟尼佛頭頂。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佛教藝術(shù)隨之迅速發(fā)展。傳入中國的金翅鳥形象也逐漸演化,形成獨特的造像藝術(shù)。但是每一方金翅鳥的造像都可以在局部找到相應(yīng)的故事特征,尤其是鳥的特性。

(一)半人半鳥像

初期藏傳佛教中的金翅鳥是印式的半人半鳥像,生有鷹首、喙、利爪、翅膀和人身,多口銜或手捉蛇,神態(tài)威猛兇煞。新疆龜茲地區(qū)的克孜爾石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龜茲壁畫里保存有較多的金翅鳥圖像,大部分以半人半鳥形象并與蛇共存形成特定的圖畫形態(tài)。(5)圖像可以參考http://art.ifeng.com/2018/1123/3456751.shtml“古龜茲壁畫摹制特展亮相韓國首爾”。西藏繪畫中的金翅鳥也是這種威猛生動的半鳥形象,往往長有鷹喙,雙目圓鼓,鳥首人身鳥足,背上長滿羽毛。藏傳佛教金翅鳥繪畫最常見的是出現(xiàn)在唐卡上,翅膀和口叼長蛇是必不可少的。(6)圖像可以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d83f65860101f9wh.html“大鵬金翅鳥功德簡介”。

金翅鳥形象流傳范圍廣闊,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藝術(shù)風貌,中原內(nèi)地及西藏各區(qū)域的流行樣式不盡相同。相比藏區(qū),公元 7 世紀至 8 世紀初葉后,中原一些半人半鳥金翅鳥形象不是鳥首人身,而是人面鳥喙,如四川廣元皇澤寺石窟發(fā)現(xiàn)的金翅鳥都是人面鳥喙,與印度傳來的樣式相去甚遠。

(二)全鳥像

印度最初的金翅鳥造像是全鳥形的,傳入中國后也有一些全鳥造型,典型代表是云岡石窟的金翅鳥形像。石窟中出現(xiàn)不少全鳥形的金翅鳥,保持著佛典中的兇猛。12 世紀西藏后弘初期流行于藏西的《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觀音菩薩三尊像》,其背光頂部金翅鳥也是全鳥像,鳥首鷹嘴,手捉豎狀蛇身,鳥翅呈三角狀。(7)圖像可以參考石婷婷:《大鵬金翅鳥形象考略》(上),載《藝術(shù)品》2016年第10期,第61頁?,F(xiàn)藏于云南省博物館的鎏金鑲珠銀質(zhì)金翅鳥,原在唐代的大理崇圣寺內(nèi)。這尊金翅鳥臉相兇狠,頭飾羽冠,也是全鳥形。

金翅鳥作為印度神話中一種兇猛的神格化巨鳥,其相大多兇猛,傳入中國后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接觸中不斷融合滲透甚至衍生出新的形象和寓意,有一些更多地融合了漢地鳳鳥溫和祥瑞的特征,使部分全鳥造型呈現(xiàn)溫和像。(8)王承昊:《鳳鳥與金翅鳥圖像造型探析》,載《美苑》2009年第6期,第84—87頁。如云岡中期石窟中的金翅鳥有些雖然雙爪仍保留鋒利強勁的特征,但整體形象造型等借鑒了漢代墓室壁畫以及漢畫像石中的鳳鳥,有了漢式祥鳥的溫和特性。南京出土的南朝時期金翅鳥岳州窯瓷片,其上金翅鳥體態(tài)優(yōu)雅,正展翅高飛。這是國內(nèi)目前發(fā)現(xiàn)的僅有的青瓷金翅鳥裝飾造型,其表現(xiàn)更具有南方色彩,精致靈動。(9)圖像可以參考王一凡:《南京出土一瓷片所見岳州窯青瓷與迦樓羅鳥裝飾造型》,載《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年第7期,第67—69頁。

(三)獸面鳥喙

上述兩種金翅鳥造像是國內(nèi)常見的,但也有極少的獸面鳥喙形。13世紀,在一幅傳為阿尼哥繪制的綠度母唐卡中,背光頂部的金翅鳥僅繪出頭部,面如獅,人眼、眼球黑圓,貓耳,頭頂白色細長仰月,羊角、向下卷,咧嘴,口銜粗壯蛇身,蛇身由白綠兩色相間組成,白色似腹部,綠色似背部鱗片,左右對稱,呈卷曲狀。這種獅面金翅鳥造像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都是極為少見的。其金翅鳥特征在于鳥喙和口中所銜的蛇。(10)圖像可以參考石婷婷:《大鵬金翅鳥形象考略》(上),載《藝術(shù)品》2016年第10期,第69頁。

這幾種中國金翅鳥造型皆保留有局部的鳥類特征,或是翅膀,或是鳥爪,或是鳥喙。泉州“金翅鳥石刻”乍看似與獸面鳥喙型有相似之處,但其實它既無鳥喙亦無蛇等與金翅鳥相關(guān)的特性。不同于中國其他地方的金翅鳥以佛教的形象進行傳播和造像,泉州印度教石刻的造像是純正的印度教神像,所以仍應(yīng)從印度尋找石刻的答案。印度神廟里那些兼具辟邪作用的裝飾石與泉州“金翅鳥石刻”有著不能忽視的相似點,值得考究。

三、泰米爾納杜邦的印度教神廟裝飾石

但凡見過南印度達羅毗荼式印度教神廟的人,都忘不了那高聳入云的神廟頂部(印度稱之為Vimana)和寺廟外觀上密排的獸面裝飾石。汪永平在《南印度印度教神廟建筑》一書中將這種裝飾石稱為“牛眼圖案”,是南印度達羅毗荼式神廟不可或缺的?!斑@種圖案最早作為一種構(gòu)件元素用于佛教支提窟頂部的馬蹄形明窗”,它具有實際的功能,為內(nèi)部空間引入神圣的光明。(圖4)但后來這種雕刻逐步發(fā)展,不再作為明窗,而是開始有了裝飾性構(gòu)件的趨勢。(圖5)所以,在后期的印度教神廟建筑中,牛眼圖案“主要作為裝飾性元素而出現(xiàn)于神廟的檐口部位,也有一些通過相互組合的形式出現(xiàn)于神廟上部屋頂中央?!?圖6)(11)圖4、5、6來源于汪永平:《南印度教神廟建筑》,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圖4、5為第150頁,圖6為第151頁?!霸谶_羅毗荼式神廟裝飾中,牛眼圖案為單個形式而存在,每隔一定距離呈一列排布于神廟的檐口部位?!?圖7)(12)圖7攝于泰米爾納杜邦A(yù)iravatesvara神廟。牛眼圖案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因而也形成了形式多樣的圖案形式?!霸缙谶_羅毗荼式牛眼圖案的頂尖飾較高,圖案外輪廓弧形曲線彎曲程度較大,且兩邊底部附有耳朵形的裝飾,圖案整體顯得高長。后期牛眼圖案的頂尖飾高度降低,有些甚至無頂尖飾,外輪廓曲線逐漸變得平緩,形狀幾乎接近方形,而且圖案兩邊的耳朵形裝飾漸漸取消,圖案整體顯得低矮,但細部雕刻更加精致完美?!?13)汪永平:《南印度印度教神廟建筑》,第149—150頁。隨著其裝飾功能的不斷發(fā)展,輪廓曲線內(nèi)逐漸演變出各種不同的裝飾主題,使其裝飾紋飾顯得更加的繁復。

余得恩在《泉州印度教石刻的比較研究》中也談到這種構(gòu)件,并認為在印度教神廟里它純屬裝飾,其構(gòu)造有些類似于中國的龕,泰米爾語中稱為Kudu,印度其它地方則稱為Chandrashala(14)[美]余得恩撰:《泉州印度教石刻藝術(shù)的比較研究》,王麗明譯,載《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頁。(本文以下部分因功能取名,暫將其稱為“裝飾石”)。2016年,筆者在印度考察期間,看到每個神廟都裝飾著許多這樣的裝飾石,有的當?shù)赜《冉绦磐郊坝《冉趟律J為這種裝飾石在神廟里其實兼具辟邪功能?;蛟S這也正可以解釋為什么其頂尖飾的圖案從簡單的圖形逐漸演化成具體相貌,并呈現(xiàn)出兇相。當?shù)厝藢⑦@樣的形象稱之為“惡魔”,是善的 “惡魔”,可以將不好的東西吞入自己的肚子里,避免邪物進入神廟。(圖8)在南印度泰米爾地區(qū)這樣的構(gòu)造遍布于神廟外部建筑及祭壇。祭壇上的裝飾石構(gòu)造只是比神廟建筑上的更小一些,但基本造型是一樣的。(圖9)(15)圖8、9為泉州海交館“元代泉州印度教寺廟建筑復原研究小組”攝于泰米爾納杜邦龐第皆瑞(Ponchiderry)的民間寺廟。

四、泉州“金翅鳥石刻”是印度神廟裝飾石的再創(chuàng)作

這些曾被誤以為“金翅鳥”的石刻與裝飾石異曲同工。泉州印度教寺廟建起的時間為公元13世紀前后,南印度朱羅王朝處于衰落期,其后被宿敵潘迪亞所滅,但朱羅王朝全盛時期的藝術(shù)仍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其時裝飾石已從圓弧狀走向偏方形,(16)汪永平:《南印度印度教神廟建筑》,第 152頁。泉州“金翅鳥石刻”偏方正的樣式是朱羅時期的表現(xiàn)形式,但造像的刻劃發(fā)生了變形有了新的創(chuàng)作。與印度神廟裝飾石的分析比較,有助于我們揭開泉州“金翅鳥石刻”的真實身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石刻的作用和它獨特造像的形成原因。

(一)獸頭“金翅鳥”?

泉州“金翅鳥石刻”與裝飾石結(jié)構(gòu)相同,由兩大部分組成:獸頭和頭部下雕刻。裝飾石上的頭像基本為獅面的變形。泉州石刻也是類獅面,怒目圓睜,獠牙突出,口銜下部圖案。這樣的造型與印度相同,不同在于細節(jié)的刻劃少很多,石刻的風格也因此發(fā)生了微妙的改變。(圖10、11)(17)圖10為泉州海交館館藏文物照片。圖11是余得恩拍攝于南印度的Dharasuram,見[美]余得恩撰:《泉州印度教石刻藝術(shù)的比較研究》,王麗明譯,載《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46頁。顯然印度裝飾石是印度教繁復審美習慣的體現(xiàn),頭部密布細微的刻劃,線條很多,顯得更為立體。相比之下,泉州“金翅鳥石刻”則是了了數(shù)筆,便將獸面的怒目及獠牙刻畫地栩栩如生,豎起的兩只耳朵很顯眼。古代“廣東、福建、臺灣一帶的石獅造型別具一格,獅子的頭高高昂起,雙眼圓瞪,頭部雖小,兩只耳朵卻大而堅起”(18)徐華鐺編著:《神獸》,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5年,第52頁。,這是“南獅”的雕刻習慣。(圖12)(19)圖12來源于徐華鐺編著:《神獸》,第52頁。泉州“金翅鳥石刻”和“南獅”在面相輪廓和大耳朵的刻畫上有相同的表達方式。獅面有簡略的線條勾勒,兩只耳朵大而豎起,既是南方人的雕刻風格,也符合中國型獅子“以形寫神”“以線畫體”的創(chuàng)作習慣(20)劉道凡:《我國傳統(tǒng)雕刻獅子造型初探》,載《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第60頁。。獅子不是產(chǎn)自中國,進入中國后有一個從兇狠猙獰的猛獸向威武吉祥神獸轉(zhuǎn)變的過程,中國人對獅子的刻畫大都在意于兇猛與威武的氣質(zhì)表現(xiàn)而不是細節(jié)的形似。可以猜想,當印度業(yè)主將裝飾石的圖片提供給泉州工匠時,從未真正見過獅子的工匠很容易將其面相理解為獅面,并依自己創(chuàng)作習慣而成的獨特面相。

泉州“金翅鳥石刻”的頭下圖案與裝飾石差異較大(圖13、14)(21)圖13為泉州海交館館藏。圖14感謝Risha Lee分享的攝于南印度Darasuram的照片。,似乎表達的不是同一內(nèi)容,可以猜想這是泉州工匠根據(jù)印度人提供的圖片所展現(xiàn)的形狀創(chuàng)作而成的,圖案更在于形的趨像而不是內(nèi)涵的正確表達。印度裝飾石的獸頭下是獅子口銜著龕形結(jié)構(gòu),其內(nèi)還常含有印度教主題雕刻,華麗而繁復,這種審美也是印度藝術(shù)的基本邏輯。當然也有一些簡單式的,沒有主題雕飾,但仍少不了繁雜的紋飾填充畫面。(圖15)(22)圖20亦是Risha Lee分享的攝于南印度Tiruvilimilalai的照片。顯然泉州工匠并不習慣這種雕刻方式,他們只能模仿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于是,龕內(nèi)主題圖案被有趣地簡化成一個十分中國式的吊墜。這樣創(chuàng)作而成的圖像是用中國的方式想象來替代印度的圖像,所以當我們將這一石刻展示給印度當?shù)厝丝磿r,他們相當迷惑。究其原因,在于泉州工匠對裝飾石的刻畫是創(chuàng)作不是照搬。但這仍不防礙不少印度人一眼就認定其為辟邪之用的“惡魔”。閩南建筑中常有用獅子或其它神獸鎮(zhèn)宅的方式,這些排布于神廟建筑外觀上兇猛威武的獸頭形象,如果沒有經(jīng)過詳細解釋,將其理解為辟邪鎮(zhèn)宅之功效或許是當時的工匠唯一可能想到的了。于是他們以形寫神創(chuàng)作出了相當成功的具有辟邪作用的裝飾石。

(二)獸面鳥身“金翅鳥”?

圖16(23)圖16為泉州海交館館藏文物照片。所示石刻在海交館也被稱為“金翅鳥石刻”,它獸頭鳥身有翼,明顯的翅膀引人聯(lián)想。從這一石構(gòu)件的大小、構(gòu)造和石頭上的雕刻紋飾與南印度祭壇上的相應(yīng)構(gòu)件幾乎一樣,可以判斷它并非用于神廟建筑,而是處在祭壇上。南印度祭壇上的裝飾石面部與神廟上的相類,皆是獅面的各種變形,與泉州的亦是相似(圖17、18)(24)圖17為泉州海交館“元代印度教寺廟建筑復原研究小組”攝于印度龐弟皆瑞(ponchederry)的民間寺廟。圖18攝于吉登伯勒姆(Chidambaram)的Thillai natarajar temple。。但泉州石刻圖像的頭下圖像既與前述辟邪石不同,也與印度裝飾石相差很多,可以猜想它的成形同樣是理解、模仿和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

印度教祭壇不似神廟高大,因而檐口較小,所以其裝飾石的頭下圖案往往沒有主題雕刻,但紋飾仍是極盡繁縟的,以中國工匠的審美習慣,很難去理解和模仿印度教這種不留任何空間的裝飾風格。(圖18)因而泉州工匠創(chuàng)作出來的形象要比印度的簡化許多。最讓人不解的是圖像帶有翅膀,而印度裝飾石并無這樣的雕刻例子。或許當年建造祭壇的工匠拿到的雕刻圖片類似圖18,這種朱羅時期常見的圖像,其下半部分兩邊的紋飾外揚,依其形很容易聯(lián)想為翅膀。而獸加上翅膀的圖像是當時中國工匠很熟悉的圖像組合,不少中國神獸以這樣的特點表現(xiàn)超凡的能力。在泉州,外來宗教中對翅膀的運用也是常見的手法。所以,泉州工匠拿到來自印度教的藝術(shù)圖像將有些許形似的圖案直接處理成翅膀之形可以理解。至于翅膀護著的位于中心位置的心形,我想也正是從印度祭壇裝飾石的中心圓形主圖演化而來。這樣的處理使得這一印度的圖像風格有了東方的手法。

祭壇上的這一石刻或許因為位置縮小,面部刻劃困難,面相顯得比神廟上的溫和了許多,似乎失去了辟邪的功用,加之翅膀美麗的流線,帶來輕盈靈動的感覺,畫面獨特具有美感。想必當年工匠拿到這個石刻圖片時,就是想雕刻一個美麗的圖案來裝飾祭壇的,這與它原有的功能卻也正不謀而合。

(三)泉州的印度教金翅鳥

泉州確實有自己的金翅鳥形象,即泉州開元寺十六角柱上的“毗濕奴與金翅鳥”,它與國內(nèi)其它地方作為佛教護法的金翅鳥不同,是來源于南印度的印度教金翅鳥,毗濕奴的坐騎。這一金翅鳥馱著毗濕奴,與南印度典型的半鳥半人形像十分相似,整體呈人形,帶有翅膀及鳥喙。金翅鳥形象往往勇猛兇惡,口叼或手抓著蛇,但此石刻上的金翅鳥卻面貌溫和俊秀,顏值甚高,也未見有蛇。這一金翅鳥是真實地反映著印度教里毗濕奴與金翅鳥的故事,微昂的頭部,忠誠的表情,托著毗濕奴雙腳的手,半蹲著的雙腿,還有那展翅欲飛的翅膀,可謂生動逼真,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畫面和諧安寧,動靜相宜,布局合理,細部刻畫細致,并保留中國人適當留白的習慣,創(chuàng)作圖像的工匠當是技藝十分高超的。

五、結(jié)論

泉州這三類被稱為“金翅鳥”的石刻,其實僅有開元寺十六角柱上的“毗濕奴與金翅鳥”圖像是印度教金翅鳥的形象。另兩類則是印度教神廟和祭壇上運用十分頻繁的,即兼具辟邪作用的裝飾石。但泉州工匠在制作這些裝飾石時不是完全的模仿照搬,而是對照原圖片進行理解、模仿和創(chuàng)作,使其圖像混雜了中印雙方的文化背景和藝術(shù)特點,使造型和細部刻畫都獨具特色。

猜你喜歡
印度教神廟石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神秘的神廟
中國民族博覽(2022年12期)2022-10-11 08:37:20
印度教藝術(shù)
家教世界(2022年1期)2022-02-23 13:40:04
近十年(2010~2019年)遼代石刻文研究綜述
喜迎春天
中國慈善家(2020年2期)2020-09-09 09:04:09
書之帕特農(nóng)神廟
泉州開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絕句《題〈清廉〉石刻》獲獎感言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11-25 08:11:32
牛河梁神廟漫議
乐平市| 民勤县| 大名县| 玛纳斯县| 泸水县| 荥经县| 新兴县| 固安县| 河池市| 河北区| 抚州市| 丹寨县| 长武县| 平定县| 大悟县| 城固县| 敦煌市| 广河县| 乃东县| 桂林市| 临清市| 辽源市| 泾源县| 绥德县| 遵义市| 吉首市| 姜堰市| 蒲城县| 金山区| 防城港市| 平山县| 潞西市| 克山县| 庆城县| 洛阳市| 尖扎县| 永修县| 米林县| 广南县| 县级市| 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