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
現任漳州利技學院(原漳州天福茶學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無我茶會創(chuàng)辦人。http://contemporarytethinKer.com網站創(chuàng)設人。臺灣陸羽茶藝中心創(chuàng)辦總經理(1980~2008)、陸羽茶學研究所所長(1985-2008)、《茶藝》月刊主編兼社論主筆(1980-2008)。
泡茶者要把茶湯泡好,提供給自己與其他品茗者飲用,如果是一場茶道藝術的呈現,那就要把泡茶、奉茶也視為茶湯的一部分,作為一出完整的作品提供給品茗者。品茗者要喜歡茶,好好地品飲泡茶者提供的這壺茶,如果是茶道藝術呈現的場合,那就要專心欣賞泡茶者的泡茶、體會泡茶者的奉茶,并且像觀賞一幅畫或聆聽一首音樂一樣地品飲這壺茶(區(qū)別只是繪畫是視覺的藝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茶湯是嗅覺與味覺的藝術)。
泡茶者不要主動說明今天所泡的是什么茶、要用多高溫度的泡茶用水、為什么要選用這把壺、為什么要選用這樣的杯子。今天是欣賞茶湯的美、欣賞泡茶奉茶的作為如何創(chuàng)作出一壺數道茶湯的美,這個時候泡茶者與品茗者都是專注于泡茶、奉茶、品茶上面,哪有閑工夫管它的水、水溫、壺質、杯形?也沒有時間管它叫什么茶、它產在哪里、一斤多少錢。欣賞、體會、享用的本身就是需要花費全部精力去做的,哪里還要管茶的產地、品種,更不要管市場上是怎么稱呼它的。
所以泡茶者不必擔心沒有做好泡茶、奉茶、品茶前的教育工作,欣賞茶道藝術,享受茶道之美、品飲茶湯之美,是從泡茶者坐上泡茶席泡茶開始的,這時候不是講解種茶、制茶、泡茶、評鑒的時間,如果泡茶者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反而分散了自己創(chuàng)作茶道藝術的專注度,也是對品茗者的一種干擾。
難道說欣賞泡茶、奉茶、品茶,可以不需要一些對制茶、泡茶、評鑒方面的知識嗎?可以不要的,就直接切入茶道藝術的欣賞即可。但是有了這些制茶、泡茶、評鑒方面的知識,可以讓欣賞泡茶、體認奉茶、享用茶湯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讓茶道藝術的體會更深入一些。但這些功課是品茗者在參加茶會前要做的,不是到了欣賞茶道藝術時才進行。即使茶席上有幾位品茗者對這些知識很感興趣,但對其他想要專心茶道藝術的人是種干擾。
我們也不要忽略,品茗者對種茶、制茶、泡茶、評鑒懂得太多,又不懂得“忘記”,很容易干擾對泡茶、奉茶的欣賞與對茶湯的享用,因為容易被已知的知識牽著鼻子走;當一個新的動作或是新的茶湯表現方式出現時,會被認為是種錯誤,因而畫地自限地限制了欣賞茶道藝術的空間。泡茶者在泡茶、奉茶、品茗期間所做的解說也會造成相同的弊病,若不是造成錯誤的引導,就是干擾了品茗者自己對茶道藝術的領悟與信心。
當泡茶者與品茗者對“茶道藝術”的認知還沒那么深刻的時候,在泡茶席上一面泡茶一面喝茶,一面交換茶學知識或變成閑聊,都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這是阻礙茶文化發(fā)展的,會讓泡茶喝茶一直停留在聊天消遣的階段。如果讓泡茶、奉茶、品茶能夠創(chuàng)造另一個生活的藝術領域,就可以讓茶產業(yè)、茶道有更寬廣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