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宇婷 黃藝清 黃琪
摘要:為篩選最適盆栽小菊品種,建立再生轉(zhuǎn)化體系,以 11 個盆栽小菊品種無菌苗葉片為外植體,比較不同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配比和抗生素對葉片愈傷組織誘導、不定芽分化及生根等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11 個品種中再生率最高的為微風深紅,其最適分化培養(yǎng)基為MS+1.0 mg/L 6-BA+0.2 mg/L NAA,再生率為 95.0%;葉片分化對卡那霉素和潮霉素的抗性選擇壓分別為 15、10 mg/L;對植株生根的抗性選擇壓分別為 10、8 mg/L;羧芐青霉素抑菌濃度最適范圍為 200~400 mg/L。本研究建立了盆栽小菊葉片外植體的高效再生及轉(zhuǎn)化體系,為今后菊花的轉(zhuǎn)基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盆栽小菊;葉片;不定芽生根;農(nóng)藝性狀;再生;遺傳轉(zhuǎn)化;選擇壓力
中圖分類號:S682.1+10.4+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1-0061-06
收稿日期:2019-06-04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資金[編號:CX(17)3036];江蘇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花卉)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綜合示范基地項目(編號:JATS2018002);青海省科技項目(編號:2018HZ819);教育部高??蒲谢貥I(yè)務費項目(編號:KJFP201703)
作者簡介:羅宇婷(1995—),女,四川樂山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觀賞植物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E-mail:532969000@qq.com。
通信作者:蔣甲福,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菊花遺傳育種與分子生物學研究。E-mail:jiangjiafu@njau.edu.cn。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栽培歷史,至今已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品種群,發(fā)展成為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經(jīng)濟價值[1],因而篩選、培育具有優(yōu)良性狀的新品種十分具有實用意義。隨著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的發(fā)展,通過基因工程改良性狀己經(jīng)逐漸成為植物定向遺傳改良的重要手段。由于菊花的品種繁多、遺傳背景復雜,不同基因型菊花的再生能力也各不相同[2]。研究表明,基因型差異是影響菊花再生的主要因素[3]。Horsch 等在之前的農(nóng)桿菌介導法轉(zhuǎn)化試驗中利用葉盤轉(zhuǎn)換法,對多個不同品種的菊花進行再生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品種的菊花有著較大差異的遺傳轉(zhuǎn)化率,表明菊花的轉(zhuǎn)化效率依賴于品種[4]。目前,已經(jīng)利用葉片、葉柄、莖段、花器官等外植體實現(xiàn)了不同品種菊花再生和轉(zhuǎn)化體系的建立[5-6],而應用于遺傳轉(zhuǎn)化最普遍的受體材料是葉片[7]。利用盆栽小菊進行再生及轉(zhuǎn)化體系建立至今未見報道。本研究以 11 個盆栽小菊新品種葉片為外植體,從基因型、6-芐氨基嘌呤(6-BA)和萘乙酸(NAA)激素配比以及抗生素對菊花再生的影響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旨在建立高效再生及轉(zhuǎn)化體系,為盆栽小菊的分子遺傳育種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盆栽小菊品種微風深紅、花灑綠色心情、色彩火山、微風橙綠、微風玫瑰、微風索爾、青檸水晶、夢幻粉水晶、紅水晶、微風紅霞和粉色,取自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國菊花種質(zhì)資源保存中心。
1.2 性狀選取與數(shù)量采集
從定植到開花期,對 11 個品種的株高、莖粗、花徑、花型、花色、定植時間、現(xiàn)蕾時間、開花時間這 9 個性狀[8]采用直尺、游標卡尺、目測的方法進行測定,每個品種 10 次重復。
1.3 培養(yǎng)基與培養(yǎng)條件
以 MS培養(yǎng)基[9]作為基本培養(yǎng)基,在此基礎上添加 30 g/L蔗糖和 6.5 g/L瓊脂,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選用不同濃度比的 6-BA 和 NAA,用 1 mol/L NaOH 調(diào)節(jié)pH值至5.8,116 ℃高溫高壓滅菌 30 min。培養(yǎng)室溫度為25 ℃,光照度 20~25 lx,每天光照12 h。
1.4 不同基因型葉片外植體再生差異
挑選 3 個具有代表性的、含不同濃度比 6-BA 和 NAA 的分化培養(yǎng)基M2、M5、M7 (表 1)對 11 個品種進行初步篩選[10]。從中挑選出再生率高的6個品種,使用9個不同濃度配比6-BA和NAA的分化培養(yǎng)基 M1~M9 (表1)對其細篩選。各品種每個培養(yǎng)基接種 30 個葉盤,3 次重復。30 d 后統(tǒng)計再生率,不定芽再生率=再生不定芽外植體數(shù)/接種外植體總數(shù)×100%。
1.5 卡那霉素和潮霉素篩選濃度的確定
1.5.1 葉片外植體分化 以篩選出的品種為材料,將葉片接種于含不同濃度梯度的卡那霉素(Km)和潮霉素(Hyg)的最適分化培養(yǎng)基上,Km 和 Hyg設置 0、5、10、15、20、25 mg/L 6 個濃度處理,每個處理接種 30 個外植體,3 次重復。30 d 后統(tǒng)計分化情況。
1.5.2 不定芽生根 以篩選出的品種為材料,將不定芽接種于含不同濃度梯度的 Km 和 Hyg 的生根培養(yǎng)基上,Km 和 Hyg設置為 0、5、8、10、12、15 mg/L 6 個濃度處理,每個處理接種10 個外植體,3 次重復。15 d 后統(tǒng)計生根情況。
1.6 羧芐青霉素抑菌濃度的確定
將生長狀況一致的葉片外植體用無菌手術刀切成約 5 cm × 5 cm 大小的葉盤,在最適分化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 3 d,用農(nóng)桿菌侵染 7 min 后將多余菌液吹干,置于最適分化培養(yǎng)基中黑暗共培養(yǎng) 3 d,將葉盤轉(zhuǎn)入含有不同濃度的羧芐青霉素(Cb)培養(yǎng)基中,Cb設置為 0、200、300、400、500 mg/L 共5個處理,同時以未侵染農(nóng)桿菌的葉盤作為空白對照,每個處理接種 20 個外植體,每個處理3 次重復。15 d 后統(tǒng)計抑菌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11個盆栽小菊農(nóng)藝性狀觀察
對2018 年定植的11個盆栽小菊品種基本性狀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表2)表明,11 個品種的株高在15~58 cm之間,莖粗在4.83~7.89 cm之間;微風索爾的花徑最大,達 10.5 cm,花徑最小的品種是粉色,僅3.5 cm;花色中多為粉色、紅色、黃色;品種粉色從定植到開花的時間最短,為 130 d。
2.2 不同基因型葉片外植體再生差異
在 3 種常用分化培養(yǎng)基上,11 個品種盆栽小菊的葉片外植體分化差異較大,其中微風深紅、微風索爾、微風紅霞、微風玫瑰、粉色、紅水晶都能產(chǎn)生不定芽,但是其他品種夢幻粉水晶、花灑綠色心情、色彩火山、微風橙綠、青檸水晶都出現(xiàn)明顯的褐化現(xiàn)象且不能分化出不定芽。因此,本試驗選擇微風深紅、微風索爾、微風紅霞、微風玫瑰、粉色、紅水晶 6 個品種進行下一步細篩試驗。
Renou等的試驗表明,6-BA 和 NAA 是對菊花再生最佳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11]。將 6 種盆栽菊花葉片外植體接種在 9 種含不同配比 NAA 和 6-BA 激素的分化培養(yǎng)基上進行再生率的觀察。從表 3 可以看出,只有品種微風深紅可以在所有不同配比的分化培養(yǎng)基上都分化出不定芽,同一品種在不同的激素濃度處理下分化情況有著較大的差異,當 6-BA、NAA 濃度分別為 1.0、0.2 mg/L 時,再生率最高,可達 95%(表3、圖1)。試驗結果還可以看出,在同一處理下不同盆栽菊的分化情況也有所不同,其他 5 個品種只能在特定 NAA 和 6-BA 比例的 MS 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生不定芽。此結論與李金童等對4種露地菊建立再生體系的試驗結果[12]一致。因此,在后續(xù)試驗中以微風深紅作為遺傳轉(zhuǎn)化對象,確定其葉片分化培養(yǎng)基為 MS+1.0 mg/L 6-BA+0.2 mg/L NAA,其他 5 個品種不作進一步研究。
2.3 卡那霉素和潮霉素篩選濃度的確定
2.3.1 對葉片外植體再生的選擇壓力確定 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體對不同選擇劑甚至同一選擇劑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須要進行選擇劑濃度的確定。本試驗發(fā)現(xiàn),抗生素 Hyg 和 Km 對菊花幼葉再生有抑制作用,隨著抗生素濃度的增加,微風深紅葉片外植體再生能力逐漸下降(表 4)。當 Hyg、Km濃度分別為 10、 15 mg/L時, 葉片脫分化率分別為
30%、6.7%,不定芽的分化完全被抑制(圖2、圖3)。由上述結果可知,10 mg/L Hyg、15mg/L Km為微風深紅葉片外植體再生的臨界耐受濃度,可作為其遺傳轉(zhuǎn)化過程中葉片再生的選擇壓力。
2.3.2 不定芽生根的選擇壓力確定 由表5可知,抗生素 Km 和 Hyg 對微風深紅莖段外植體生根具有抑制作用,且抗生素濃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顯。當 Km 和 Hyg濃度分別上升為 10、8 mg/L時,莖段外植體的生根能力完全被抑制(圖 4、圖5)。因此,10 mg/L Km、8 mg/L Hyg為微風深紅莖段生根的臨
2.4 羧芐青霉素抑菌濃度的確定
由表6可知,Cb 對農(nóng)桿菌的抑制效果相對明顯。當不添加 Cb 時,經(jīng)過農(nóng)桿菌侵染的葉片外植體農(nóng)桿菌大量繁殖導致植株死亡,葉片不能進行分化,而未經(jīng)侵染的葉片外植體再生率可達 92.9%(圖6);而隨著 Cb 濃度的増大,葉片周圍產(chǎn)生的菌落逐漸減少,部分外植體傷口邊緣有褐化現(xiàn)象;當 Cb 濃度達到 400 mg/L 時,農(nóng)桿菌生長被完全抑制,無可見菌斑,葉片正常分化,再生頻率可達 89.7%;當Cb 濃度為 500 mg/L 時,雖然抑制了農(nóng)桿菌的生長,但葉盤也受到了毒害,甚至褐化死亡,再生率下降。因此,最適抑菌濃度為 400 mg/L。
3 討論
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一直是獲得再生植株和植物基因工程育種的關鍵步驟之一,對于遺傳轉(zhuǎn)化體系來說,擁有高效的再生率是其必要條件[13]。但菊花的組織培養(yǎng)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 不同品種間再生能
力有很大的差異,激素種類以及配比的不同都對再生有影響[14]。在菊花的離體培養(yǎng)中使用最廣泛的激素為 6-BA 和 NAA[15],毛洪玉等誘導地被菊中國紅葉片,在 MS+2.0 mg/L 6-BA+0.2 mg/L NAA的培養(yǎng)基上獲得了最高的不定芽分化率[16];梁芳等誘導菊花品種獅子頭葉片,發(fā)現(xiàn)最適的分化培養(yǎng)基為 MS+0.1 mg/L NAA+1.0 mg/L 6-BA[17]。吳志蘋等的試驗表明,菊花金不凋愈傷組織不定芽分化的最適培養(yǎng)基為 MS+1.5 mg/L 6-BA+0.5 mg/L NAA,不定芽分化率為 900%[18]。本研究以 MS 培養(yǎng)基為基礎,在不同的 6-BA和 NAA 組合下,對 11 個不同基因型盆栽小菊葉片外植體進行再生能
力評估。其中,菊花品種微風深紅的分化能力最強,在 MS+1.0 mg/L 6-BA+0.2 mg/L NAA的分化培養(yǎng)基中再生頻率高達 95%。結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菊花最適的 6-BA 和 NAA 配比是不同的,基因型是影響外植體高效再生的決定性因素,這與前人的觀點[19]一致。
在使用不同濃度激素配比進行最適再生培養(yǎng)基篩選時,很多葉片會出現(xiàn)褐化現(xiàn)象,組培褐化的發(fā)生與否通常由植物種類及自身基因型決定[20]。本試驗中除微風深紅其他品種均出現(xiàn)褐化且再生率較低,這可能與植物自身的基因型有關。彭思維等在研究火龍果莖段愈傷組織誘導時發(fā)現(xiàn),高濃度的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噻苯?。═DZ)會導致植物組織加快分裂,使得愈傷組織來不及吸收營養(yǎng)最終褐化[21]。在進行愈傷誘導時使用不同濃度配比的6-BA 和NAA,隨著6-BA 濃度的升高,褐化品種的葉片褐化率升高。菊花葉片的褐化是與植物自身的基因型有關,還是與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的類型及濃度使用不當有關,具體原因須要進一步研究。
菊花的遺傳轉(zhuǎn)化中最常使用的選擇標記抗生素主要是卡那霉素和潮霉素[22],卡那霉素的使用濃度范圍一般為 5~50 mg/L,潮霉素為 5~20 mg/L[15]。本試驗發(fā)現(xiàn),微風深紅對 Hyg 比對 Km 更為敏感,當 Hyg 濃度為10 mg/L 時已經(jīng)可以完全抑制其分化,但是 Km 濃度要達到 15 mg/L 時才能起到完全抑制分化的作用。寧云霞用葉盤作為外植體對菊花白安娜分化的 Hyg 濃度進行篩選,發(fā)現(xiàn)8 mg/L Hyg 是菊花葉盤最適的抗性選擇壓力[23],在本試驗中微分深紅葉盤分化的臨界濃度為 10 mg/L Hyg,這表明不同基因型菊花對 Hyg 的敏感度不同。本試驗中只看到少數(shù)轉(zhuǎn)化后的外植體產(chǎn)生抗性芽,原因之一可能是預培養(yǎng)的時間不合理,賈紅梅等的研究表明,預培養(yǎng)時間過長會造成菊花葉片切割處褐化,影響轉(zhuǎn)化的成功率[24];原因之二可能是潮霉素對植物組織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即使是低濃度的潮霉素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毒害作用[25-26]。本試驗在經(jīng)過農(nóng)桿菌侵染后添加 Cb 抑菌,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Cb 濃度升高使得不定芽分化受到抑制,這與da Silva發(fā)現(xiàn)的 Cb 對菊花外植體分化不定芽具有一定毒性的結論[27]一致。因此,抗生素在篩選轉(zhuǎn)化細胞的同時也對細胞有毒害作用,如何減少抗生素的毒害作用、提高轉(zhuǎn)化效率是今后菊花基因工程育種努力的方向。
4 結論
本研究從11個盆栽小菊品種中篩選出較其他品種有很大再生優(yōu)勢的品種微風深紅,通過葉片外植體建立再生體系和遺傳轉(zhuǎn)化體系,其最適分化培養(yǎng)基為MS+1.0 mg/L 6-BA+0.2 mg/L NAA,再生率為 95.0%;葉片分化對 Km 和 Hyg 的抗性選擇壓分別為15、10 mg/L;生根的抗性選擇壓分別為 10、8 mg/L;Cb的最適濃度范圍為 200~400 mg/L。本研究能為今后菊花的轉(zhuǎn)基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Peng H,Zhang F,Jiang J F,et al.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branching traits of spray cut chrysanthemum[J]. Euphytica,2015,202(3):385-392.
[2]王碧玉. 菊花再生及遺傳轉(zhuǎn)化體系的研究[D]. 沈陽: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7.
[3]周蘊薇,劉 彧,馬 欣,等. 根癌農(nóng)桿菌介導地被菊‘紫妍遺傳轉(zhuǎn)化體系的建立[J]. 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6,25(12):1861-1869.
[4]Horsch R B,F(xiàn)ry J E,Hoffmann N L,et al. A simple and general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genes into plants[J]. Science,1985,227(4691):1229-1231.
[5]程密密,楊 霞,楊玉燦,等. 翠菊品種庫蕾娜葉片和葉柄及莖段的再生研究[J]. 黑龍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4(10):20-22.
[6]魏曼曼,王江民,Imtiaz M,等. 菊花花色嵌合花瓣的離體培養(yǎng)及植株再生[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4,36(4):107-112.
[7]丁曉霞. 菊花組培再生體系研究進展[J]. 遼寧林業(yè)科技,2018(4):64-65,68.
[8]馮晴云. 切花菊表型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及初選核心種質(zhì)構建[D]. 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5.
[9]Murashige T,Skoog F. A revised medium for rapid growth and bio assays with tobacco tissue cultures[J]. Physiologia Plantarum,1962,15(3):473-497.
[10]吳慧瑩. 藍色花色轉(zhuǎn)基因受體菊花品種篩選及其再生體系建立[D]. 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5.
[11]Renou J P,Brochard P,Jalouzot R. Recovery of transgenic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grandiflora Tzvelev) after hygromycin resistance selection[J]. Plant Science,1993,89(2):185-197.
[12]李金童,吳雅妮,丁 兵,等. 四種露地菊再生體系的建立[J]. 北方園藝,2016(19):119-124.
[13]張 微,王良群,劉 勇,等. 玉米不同部位愈傷組織誘導及植株再生的比較研究[J]. 核農(nóng)學報,2017,31(11):2135-2144.
[14]趙喜亭,蔣麗微,王 苗,等. 懷黃菊間接體胚受體再生體系的建立及CmTGA1的遺傳轉(zhuǎn)化[J]. 植物學報,2016,51(4):525-532.
[15]許高娟. 部分菊花近緣種屬植物黑斑病苗期抗性及hrfA基因轉(zhuǎn)化菊花的研究[D]. 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9.
[16]毛洪玉,周 楊,劉 迪,等. 地被菊‘中國紅再生及遺傳轉(zhuǎn)化體系的建立[J].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5,46(6):672-677.
[17]梁 芳,王默霏,王潔瓊,等. 菊花高效再生體系的建立及抗生素對葉片分化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5,43(6):40-43.
[18]吳志蘋,高亦珂,范 敏,等. 菊花‘金不凋再生及遺傳轉(zhuǎn)化體系的構建[J]. 分子植物育種,2020,18(1):150-158.
[19]da Silva J A T. Chrysanthemum:advances in tissue culture,cryopreservation,postharvest technology,genetics and transgenic biotechnology[J]. 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3,21(8):715-766.
[20]馮代弟,王 燕,陳劍平. 植物組培褐化發(fā)生機制的研究進展[J]. 浙江農(nóng)業(yè)學報,2015,27(6):1108-1116.
[21]彭思維,王永清,范建新,等. 火龍果莖段愈傷組織誘導及再生體系的建立[J]. 核農(nóng)學報,2015,29(5):885-891.
[22]Song J Y,Sivanesan I,Jeong B R. Use of petal explants for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Dendranthema×grandiflorum Kitamura ‘Orlando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2,11(37):9141-9148.
[23]寧云霞. 菊花花色芽變分離鑒定及‘白安娜遺傳轉(zhuǎn)化體系的建立[D]. 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6:31-39.
[24]賈紅梅,王碧玉,劉 迪,等. 農(nóng)桿菌介導CBL基因?qū)栈ㄆ贩N‘C008的轉(zhuǎn)化[J]. 西北林學院學報,2017,32(1):184-189.
[25]Nyaboga E,Tripathi J N,Manoharan R,et al.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yam (Dioscorea rotundata):an important tool for functional study of genes and crop improvement[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5,5:463.
[26]Liu H,Zhao H X,Wu L H,et al. A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ethod for cadmium hyperaccumulator Sedum plumbizincicola and non-hyperaccumulating ecotype of Sedum alfredii[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7,8:1047.
[27]da Silva J A T. Thin cell layer technology for induced response and control of rhizogenesis in chrysanthemum[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03,39(1):67-76.衣政偉,胡中澤,楊大柳,等. 播量和播期對蘇中地區(qū)小麥生長發(fā)育及產(chǎn)量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20,48(1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