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斌
《悟 禪》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對于廣大的紫砂壺愛好者來說,這句話是非常的熟悉,其中的意思就是人間的珠寶玉器有什么好呢?還不如宜興河邊的泥土珍貴。“陽羨”是宜興的古稱,“一丸土”就是宜興特有的紫砂泥料。這句話充分地說明了宜興紫砂的珍貴,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就是其唯一性,紫砂泥料只有宜興所產(chǎn)的正宗,雖然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但是泥料中的礦物元素含量和透氣性均不及宜興紫砂,燒制而成的器具并不具備宜興紫砂的特點。第二點就是宜興紫砂獨特的透氣性,這是無論哪一種茶具都無可比擬的。宜興地處山區(qū)和湖瀆交界之地,獨特的地理結構下面蘊藏著豐富的紫砂泥料,燒制而成的紫砂壺具有獨特的雙透氣孔結構,用來泡茶最合適不過了。所以紫砂壺的珍貴之處在于泥料的稀缺性,同時,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之中紫砂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包羅萬象的文化內(nèi)涵。宜興自古以來就有“江南佛國”的美稱,鼎盛時期有大小寺廟幾百座,紫砂與佛教的淵源從紫砂壺誕生之日就開始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形成了“禪茶一味”的文化形式。
我的這件作品《悟禪》就是紫砂筋紋器和禪文化的完美結合。此壺壺身宛如蓮花花瓣一般,陰陽筋紋線條清晰,均勻分布,充滿了大自然的秩序感和韻律感。在造型的設計上,上端比較寬敞,下部收緊,呈現(xiàn)出亭亭玉立的視覺感受。壺嘴胥出,小巧直爽,出水流暢,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壺把的設計理念和壺嘴一脈相承,一張一弛之間自然彎圈,端握特別舒適。壺蓋呈現(xiàn)蓮蓬的抽象設計,精致的紋飾和開孔顯示出作者的一絲不茍,口蓋嚴絲合縫地嵌入壺口,通轉(zhuǎn)特別流暢。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壺鈕的設計是一個小沙彌頓悟的造型,特別的切中主題,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在設計此壺的時候,就是想通過佛教之中象征圣潔的蓮花造型來演繹,用筋紋的手法是最合適不過了,泥料的選擇方面也采用了青灰色調(diào),更加貼合素凈的氛圍和主旨,在幾易其稿之后,做到胸有成竹,開始制作過程。從整體上來看此壺《悟禪》,可以說每一瓣筋囊和壺口、壺底的對應處理都完美無瑕,壺蓋上面的紋飾處理一方面和壺身遙相呼應,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整器的層次感,使其呈現(xiàn)出飽滿端莊、雋永挺拔、素雅潔凈、氣韻流暢的感覺。端握此壺在手中細細欣賞,更能體會到工藝之精湛,細節(jié)之精妙,泥料之優(yōu)秀,可謂是巧奪天工,一氣呵成,禪茶悟道,豈不妙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在江南的盛行不言而喻,除了當時朝代的皇帝喜好佛教之外,富庶的經(jīng)濟也是支撐寺廟的基礎。在歷史上,宜興紫砂壺和寺廟僧人有著密切的關系。深山藏古寺,周圍都有茶園,于是僧人采茶制茶飲之,一直到現(xiàn)在,出自寺廟的好茶不勝枚舉。目前舉世公認第一把紫砂茗壺《供春壺》就是在金沙寺創(chuàng)制而成,由此可見紫砂與佛教的緣分,正是在這種濃郁的佛教文化氛圍的影響之下,宜興的紫砂藝人把佛教題材和紫砂技藝完美地結合起來,“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容天壺,把佛教形象和方器蘊于一壺的“僧帽壺”,還有篤信佛教的陳曼生,壺底銘文“阿曼陀室”,就是曼生與佛教語言阿彌陀佛結合之意。我的這件紫砂作品《悟禪》就是把佛教文化之中隨處可見的蓮花抽象演繹,用筋紋的手法來展示出紫砂藝術的迷人魅力,同時把其中蘊含的豐富佛教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讓人觀之如置身佛國,六根清凈,參禪悟道,是對自己精神世界的一次完美洗滌。
結語:以佛教文化為紫砂壺題材的作品可謂是不勝枚舉,除了經(jīng)典之作以外,后來的紫砂匠人們根據(jù)自己對于佛教文化的感悟和許多的文人居士對于佛教書法、繪畫等題材的要求,從而把相關的內(nèi)容刻繪裝飾于壺上,如我們最為熟悉的“禪茶一味”四個字,恐怕是紫砂陶刻最頻繁的題材了。其實用紫砂壺品茗喝茶也是為了放松身心,修身養(yǎng)性,和佛教的教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生活中有茶,茶中亦有禪,一句“吃茶去”,充滿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也讓我們開啟了見仁見智的悟禪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