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帆
北宋仁宗時期,歐陽修與狄青同朝為官。他們一個才華橫溢、文章冠絕天下,一個驍勇善戰(zhàn)、打仗所向披靡,看似毫不相干,卻因忠君愛國的情懷而惺惺相惜,結為摯友。
狄青出身行伍,說話辦事直來直去,不太會留余地。一次,狄青打了勝仗歸來,宰相陳執(zhí)中為拉攏他而率百官前來祝賀。狄青很高興,忙擺盛宴款待大家,但并沒特別恭維陳執(zhí)中,反而在敬酒時先與歐陽修碰杯。這個小小的無意之舉激怒了陳執(zhí)中,他認為狄青居功自傲、目中無人,于是懷恨在心。
眾人散去后,細心的歐陽修提醒狄青,“你怠慢了宰相,當心禍從天降。”狄青一愣,隨即哈哈笑道:“我哪里怠慢他了?圣上英明,而我身正,何懼之有!”事實證明,狄青的確無可指摘,在后來的日子里,陳執(zhí)中總想伺機報復卻抓不到任何把柄。
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奉命征討西夏。西夏兵將一聽狄青大名,頓時嚇得潰不成軍,西夏王李元昊實在沒法,只好送來降書順表,正式向北宋稱臣。這下狄青的威名更響亮了,他班師還朝時,百姓紛紛堵在路上歡呼雀躍,以致兵馬不能前行。
這轟動的場面被陳執(zhí)中得知后,他立刻進宮對仁宗說:“狄青軍權在握又深得民心,如果不除,必成大患!”仁宗不以為然,搖頭道:“此言差矣,狄青是忠臣?!标悎?zhí)中陰險一笑,當即回道:“太祖當初何嘗不是周世宗的忠臣!”這話準確無誤地戳中了仁宗的痛處——萬一有人攛掇,狄青會不會也像趙匡胤那樣“被迫”黃袍加身呢?仁宗不由打了個激靈,暗暗生出打壓狄青的念頭。
可狄青并沒犯事,且有赫赫戰(zhàn)功,仁宗找不到合適的借口,正猶豫不決時,國家又出了大亂子。嶺南有個叫儂智高的部落首領,因不服宋朝管束而煽動一些少數(shù)民族造反。叛軍聲勢很大,沒多久就控制了好幾個州縣,當?shù)厮诬姷謸醪蛔。煌嗽偻?。?zhàn)況傳來,朝野上下慌作一團。這時仁宗想用狄青,但又不太放心,便與陳執(zhí)中商議,最后決定由陳執(zhí)中的心腹陳曙帶兵迎敵。
狡詐的陳曙雖精于吏道,但根本不會打仗,剛一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后來陳曙實在頂不住了,向朝廷緊急求救,仁宗只好再次重用狄青。陳執(zhí)中心里很不痛快,派人給陳曙送去密令:狄青大軍一到,儂智高必敗,你一定要把頭功搶到手里!
狄青出征時,歐陽修趕來為他餞行,憂心忡忡地說:“你此去千萬要小心,盡量冷落百姓,如果他們還像以前那樣圍觀你,你就鞭打他們,讓他們心生怨恨?!钡仪嗖唤猓瑲W陽修說:“當初韓信被劉邦猜忌,在張良的建議下進行‘自污,縱容手下?lián)锫?,以致百姓怨聲載道,劉邦得知后雖對韓信嚴加斥責,卻不再猜忌他了。你如今的處境與韓信有何區(qū)別?”狄青恍然大悟,嚇出一身冷汗。
不出歐陽修所料,狄青剛離京城就被一群百姓簇擁起來,他狠心命手下將百姓打散。就這樣一連打了幾次,狄青的名聲徹底壞了,百姓罵他“升了官就忘了本”,一眾將士也敢怒不敢言。
這事傳到仁宗的耳朵里,他果然大喜,對陳執(zhí)中笑道:“狄青再能打仗也只是個莽夫罷了!”陳執(zhí)中點頭稱是,暗自嘀咕:這家伙怎么忽然變聰明了?
到了陣前,狄青安營扎寨后傳出命令:不許貿然進兵,違者一律斬首!他本想先查清敵情再一舉破敵,但陳曙以為他是怕自己搶功,再加上陳執(zhí)中的密令,他競私自帶兵偷襲儂智高,結果再次大敗,被叛軍牢牢困住,完全攪亂了狄青的計劃。狄青大怒,親率精兵沖入敵營,救出了陳曙的人馬。陳曙正要致謝,不料狄青大吼:“把他拉出去斬了!”陳曙驚慌之下忽然心生毒計,對一眾將士高聲喊道:“狄將軍是真龍?zhí)熳?,能死在他的手里,我毫無怨恨!你們還不跪拜?”說罷,他對狄青叩頭并山呼萬歲,大家還沒明白怎么回事,也忙跟著跪成一片。
狄青驚得臉都白了,一刀殺了陳曙,怒道:“狗賊怎敢逼我犯上!”又對跪著的將士流淚道,“諸位這是干什么啊?”大家這才如夢初醒,忙站起來,愣愣地看著狄青。接下來,狄青很快平定叛軍,并逼死了儂智高??伤麆P旋時仍很緊張,陳曙鬧那一出還是沉沉地壓在心頭。
歐陽修出城迎接狄青,得知詳情后大驚失色,“你怎能殺了陳曙,這不是落了殺人滅口的嫌疑嗎?那時你應隨他轉身跪拜,只當一同跪拜圣上才是?!薄按罄洗帧钡仪嗄哪芟氲竭@些,不由怔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歐陽修想了一會兒,忙騎上狄青的馬飛速回京,請好友劉敞打點一份厚禮送到陳執(zhí)中家里,并設法纏住他,為自己搶先面圣爭取時間。
這時陳執(zhí)中正為詭計得逞而高興,剛想入宮來個火上澆油,不料劉敞忽然造訪。劉敞官居監(jiān)察御史,陳執(zhí)中不想得罪他,只好陪他嘮起家常。
歐陽修匆匆趕到宮里,對仁宗說:“請陛下罷了狄青的官職?!比首谝汇叮f:“他剛打勝仗,怎能罷官?”歐陽修說:“狄青固然忠誠,但臣夜觀天象,發(fā)現(xiàn)他的將星屬陰,而西夏叛軍與近年洪災也都屬陰,所以彼此牽連。如果罷了他的官職,天災人禍便會消退。”
其實除此外,狄青還有一事讓仁宗心生芥蒂——當時京城發(fā)了水災,狄青一家為避水勢而遷到大相國寺居住,據(jù)說他曾穿著黃襖在大殿上行走。黃襖的分量不言而喻,自然鬧得謠言四起,當時朝臣分為“挺青”“倒青”兩派,歐陽修屬于后者,接連上了兩份彈劾狄青的奏章,說他雖有威名但不善理政,還是盡早罷官為好。
兩樁心事堆積,再加上仁宗非常迷信,而且向來敬重歐陽修的才學,便說:“這個理由倒是很充分,以卿之見,該把狄青貶該到什么地方?”歐陽修說:“陳州屬陽,可讓他執(zhí)掌陳州。”于是仁宗立刻降旨,以“狄青戰(zhàn)后需要歇息”為名讓他去陳州上任。
這時陳執(zhí)中終于擺脫劉敞,氣喘吁吁地趕來,請求仁宗處置狄青。仁宗笑道:“朕已將他貶到陳州了。”陳執(zhí)中知道置狄青于死地的計劃已徹底落空,只好強顏歡笑地說:“陛下英明?!比缓筱刈吡?。
很多史家對歐陽修彈劾狄青一事頗有微詞,認為他心胸狹隘,對武將有偏見。但明人茅坤在《論狄青札子》中說:明眼人都能看出,在當時的情形下,狄青若不引退必有性命之憂,歐陽修的“彈劾”其實是對狄青的保護。
事實證明歐陽修所料不錯,狄青到陳州后雖失去了施展抱負的機會,但再沒受到仁宗的猜忌,得以平安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