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隆
摘? ?要:寧夏南部山區(qū)屬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土壤貧瘠缺水,開展植樹造林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選擇對環(huán)境適應性較好的樟子松進行綠化,成為寧夏南部山區(qū)恢復生態(tài)的必然選擇,對樟子松的生活習性、育苗和造林技術進行了詳細闡述,為樟子松的大面積種植提供借鑒。
關鍵詞:寧夏南部;山區(qū);樟子松;育苗造林
寧夏南部山區(qū)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域,歷來降水稀少且有效降水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林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展滯后的現狀,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對比較惡劣。為改善寧夏南部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急需大量種植林木,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生態(tài)林業(yè)的發(fā)展。在適宜種植的苗木品種中,樟子松具備耐寒、耐旱的習性,適應性強、根系發(fā)達,成為大多數地區(qū)種植的首選,是適宜在寧夏南部地區(qū)種植的植被中較突出的一種苗木,近年來已經在當地得到了廣泛種植,取得了較好的種植效果。
1? ?樟子松的生活習性
樟子松作為常綠喬木,因其易于種植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經常作為綠化造林的主要選擇,分析樟子松的生活習性得知,其對生長環(huán)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比較耐旱、耐寒,對溫度和土壤都有較好的適應性,因此能適應國內絕大多數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
作為一種高大的喬木,樟子松的生長特點是從幼芽期開始生長,一般會在5月中旬形成頂芽,到月末頂芽會完全形成,并開始快速生長。通常情況下,從頂芽生成到6月中旬是樟子松的快速生長期,占據整個生長量的75%~85%,因此樟子松的生長具有很強的時間性,通常在9月末結束生長。
其整個生長過程按年代劃分,通常有階段性的生長特點。起苗階段由于根部受損,移植后不能迅速從土壤中吸收養(yǎng)分,因此需要完善根系,呈現出生長緩慢的特點;移植后次年就會開始生長,生長量一般能達到10.6 cm左右,通常會以較高的生長率加速生長,尤其是在移植后第5年,生長量可達到38.8 cm,呈現出高速生長的模式,這個階段也是需要補充大量水肥的時期,在培育樟子松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1]。
2? ?樟子松育苗技術
一般情況下,在寧夏南部等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進行樟子松育苗,都會面臨缺水的情況,因此在育苗時要優(yōu)先考慮水源,同時加強育苗管理。
2.1? ?準備工作
在寧夏南部干旱地區(qū)進行樟子松育苗,首先,要保證育苗階段的水分供應,在保證水源的情況下對土壤進行平整、清理和消毒,為育苗做好基礎工作。同時,在進行土壤處理時要施加底肥,盡量使用發(fā)酵后的廄肥,施加過程中要將肥料和土壤進行充分混合,底肥的施用量通常為105 t/hm2。其次,要進行種子選擇,選種時要挑選籽圓、粒滿且表面無病蟲害和其他病癥的種子。選擇好種子后還要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防止混入可能遺漏的病蟲害種子。浸種時用40 ℃潔凈水浸泡24 h,并每天換水1次,正常情況下,5~7 d后會有50%的種子出現裂口,此時基本符合播種要求[2-3]。
2.2? ?播種
每年春季的4月中旬播種樟子松為佳,此時的地表溫度通常會達到10 ℃左右,土壤徹底解凍,適宜播種。播種時可以選擇條播或撒播方式,撒播的優(yōu)勢在于不需要開溝,能夠有效減少勞動力,降低播種成本;而條播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使苗木具有條理性,便于除草、施肥和灌溉。這兩種方法的播種量一般都是60 kg/hm2,沒有明顯區(qū)別。
播種后要注意對種子的防護,一般需要進行覆蓋處理,覆蓋物可以采用草木灰、鋸末及原床土等,厚度以1 cm為宜,為給種子發(fā)芽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還需要保持土壤的濕度,對覆蓋物進行濕潤處理,從而提高種子的出芽率。
2.3? ?苗期管理
在春季播種的樟子松種子,只要出苗環(huán)境適宜,出苗時間通常為15~20 d,注意在芽苗露出地面后要謹防因鳥類啄食損傷芽苗。為保證水肥的有效利用,還要對雜草進行控制,以免過多的雜草搶奪芽苗養(yǎng)分,影響出苗率,清除雜草時可使用除草醚進行噴灑,藥量為1~2 g/m2,不可隨意加大藥量,以免影響樟子松芽苗的生長,用藥10 h內不要澆水以免沖淡藥效,影響除草效果。同時,還要做好芽苗的病蟲害防治,芽苗期常發(fā)生松苗立枯病,可用30%蘇化911粉拌土撒在苗床上,藥量為11.25 kg/hm2。為預防使用農藥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對芽苗進行疾病防治處理后30 min要用清水沖洗葉面。
3? ?成林技術
首先,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進行樟子松造林時,要選擇2~3年健壯苗木,同時,還要盡量縮短運輸距離,以避免長距離調運可能對苗木造成的傷害,進行短距離移植時宜隨挖隨栽;如必須進行長距離運輸時,也要做好苗木的保濕,以免苗木因失水過多而導致死亡。其次,挖掘苗木時應保證根系帶有30 cm大小的土球,完成苗木挖掘后如不能及時栽種,可用保鮮膜進行包裹,避免水分大量損失。此外,還要對移植土地做好平整、清理、灌溉和底肥施加,以保證苗木可以獲得足夠的養(yǎng)分。再次,栽種苗木時,坑深50~55 cm為宜,移植后要進行微提,使苗木根系舒展,必要時可施加生根粉以促進根系的生長。株行距控制在1 m×2 m或1 m×3 m,應根據林地的自然條件準確確定種植距離。最后,還要加強田間管理,定期進行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蟲害防治,并在苗木越冬期加強防凍。
總之,樟子松獨特的生活習性和易于種植的特點,非常適宜進行大面積種植和環(huán)境綠化,應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要求進行栽植,以保證較好的育苗和成林效果。
參考文獻:
[ 1 ] 北京林學院.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7.
[ 2 ] 侯志民.樟子松育苗技術[J].內蒙古林業(yè),2018(5):22-23.
[ 3 ] 夏吾才讓.樟子松育苗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8(1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