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詩奧 姜星海
摘 要:以我國大學生思維方式的相關研究文獻為基礎,探討大學生思維方式的測量、功能和影響因素三個主要領域及其主要特點。基于此,提出展望:一是結合思維邏輯等理論基礎構建我國本土思維方式的測量框架;二是在研究中將思維方式的時代性與穩(wěn)定性相結合;三是增強實證研究,開展跟蹤研究和系列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思維方式;測量;功能;影響因素
當前,“大學生思維方式”已經(jīng)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但對研究文獻進行系統(tǒng)梳理、總結和展望的研究十分欠缺,目前多散見于相關研究中。學者們對大學生思維方式進行了多樣視角的研究,并提出見解和結論,對這些結論進行梳理和展望是推動這一研究領域取得進一步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大學生思維方式的測量
我國大學生思維方式的研究作為思維方式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由國外引進我國學術界的。思維方式作為最早出現(xiàn)在心理學領域的概念,對其結構的探究和測量是早先學者們的主要工作。我國學者對大學生思維方式進行測量時,所采用的工具可以按照時間邏輯分為從西方引進的認知心理學量表、以“從思維方式透視文化差異”為目標的社會心理學量表、聚焦大學生群體的本土化量表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西方認知心理學量表的翻譯和引進。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個體思維方式的形式、組成部分和維度等。思維方式的測量最早出現(xiàn)在兩個領域中:教育教學領域的斯滕伯格等編制的思維方式(思維風格)量表和組織管理領域的邁爾斯人格類型指標。其對思維方式內部維度的劃分視角都屬于個體層面,究其深層原因,是由于思維方式這個研究對象在當時學者們看來具有較強的個體性、多元性、差異性、可建構性等特征。后來,盡管這一領域的研究重點有所轉向,但在個體層面進行的思維方式測量研究并未停止,誕生了諸如萬斯等人編制的思維方式量表等信效度較高、被廣泛翻譯使用的測量工具[1]。
第二階段: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社會心理學量表。20世紀90年代,心理學的研究模式開始發(fā)生轉變,學者們對于“社會環(huán)境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這一問題越來越關注[2]。相關研究的關注點也開始從個體轉向群體,即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學者們開始試圖對上述認知心理學視角的相關研究進行批判和補充,對思維方式內容的探討集中在了不同社會和不同文化中人的思維方式差異的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研究[3]。
第三階段:編寫聚焦大學生群體的本土化量表。上述兩個階段的相關研究是對人們整體思維方式進行的研究,由于大學生處于思維方式較活躍、有代表性的階段,常常被作為樣本進行研究。但是,聚焦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研究起步較晚,其中實證研究尤為明顯。在這一階段,學者們通過對我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理論建構、調查研究,形成了一些本土化量表,并開始對大學生思維方式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探討。
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功能
第一,在微觀層面,思維方式對于大學生心理活動和行為的作用成為集中關注點。我國學者一致認為,大學生思維方式會對其心理活動的諸多領域產(chǎn)生影響。同時,思維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現(xiàn)實行為和對未來理想的確立。具有不同特點的思維方式會促使大學生形成新的個人喜惡、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反映出個體的社會性活動和個性心理方面的諸多特征。例如:何飛等(2012年)[4]認為,大學生思維風格和學業(yè)情緒顯著相關,且對于學業(yè)情緒有很好的預測作用;石文峰(2009年)[5]認為,思維方式和自我價值感對求職行為有預測作用??梢姡季S方式是影響大學生個人行為的重要因素。
第二,在宏觀層面,“素質教育”成為切入點,學者們從此出發(fā),多角度探討培養(yǎng)思維方式的必要性。在對大學生進行培養(yǎng)和教育的過程中,對大學生思維方式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和研究可以為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學的決策理論依據(jù),從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各方面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出須重視大學生思維方式培養(yǎng)的國家文件和報告比比皆是,然而對大學生思維方式宏觀層面功能進行系統(tǒng)和專題論述的研究十分有限,探討其對于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運行、國民素質的提高等的研究是欠缺的,僅散見于思維方式其他領域的研究中。例如:張暉等(2008年)[6]提出,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是評價素質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鄧麗芳等(2015年)[7]認為,新生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對于促進社會和中華文化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有重要意義,是值得廣大教育和思政工作者高度關注的。
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影響因素
第一,在微觀層面,學者們將思維方式視作存在個體差異的變量,對大學生人口學特征等微觀因素進行探討。關于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內在的、微觀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大學生思維方式存在個體差異”是學界一致的看法。例如:武欣等(1999年)[8]通過對195名大學生進行斯滕伯格思維風格測試,發(fā)現(xiàn)思維方式存在個體差異,但與智力無關,思維方式是與智力相互獨立的變量。以這一判斷為前提,研究聚焦于人口學變量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影響。綜合來看,在諸多人口學變量(內在因素)中,性別和年齡是大部分研究者一致認為會對大學生思維方式造成顯著差異的影響因素。
此外,高校對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這一影響因素也被一些學者關注,這些研究著眼于某項具體教育教學活動對于思維方式的影響,研究問題更加聚焦,研究結論更加具體。例如:劉威(2013年)[9]通過將科技競賽與其他各種高?;顒颖容^,得出其具有綜合性、科技性、功利性、周期性和實踐性特點,并能夠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有促進作用的結論;呂萌荔等(2016年)[10]認為,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可以促進大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并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和教育環(huán)境。
第二,在宏觀層面,學者對于影響因素的關注集中在文化背景的差異、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不同時代下、不同文化習慣中,人們的實踐方式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如上文所述,大學生思維方式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相對成熟穩(wěn)定的時期,其形成過程顯然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這里所說的外在因素主要是指文化差異和社會變遷。文化差異通過內隱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施加影響,這與文化取向、文化精神、文化傳統(tǒng)、社會認知都有密切關系。朋等學者(2001年)[11]將文化差異總結為認識論上的差異,認為文化差異以內隱方式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社會變遷與文化差異的影響機制恰恰相反,它通過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人以及人的思維方式施加影響。社會變遷中大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也是相關研究的熱點,與前文所梳理的20世紀末關于大學生思維方式的研究一樣,近年的相關研究同樣充滿時代特征,在諸多關于社會變遷的研究中,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等是研究者們較為關注的焦點。
結論與展望
第一,我國大學生思維方式的相關研究具有從“引進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關注文化差異中的思維方式”,到“聚焦我國本土大學生思維方式”的發(fā)展脈絡。對于我國大學生思維方式量表的使用經(jīng)歷了“引進—自編”的過程,這與思維方式這一研究問題起源于西方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有密切的關系;量表編制的學科視角經(jīng)歷了“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多學科”的變化;量表適用的對象經(jīng)歷了“普適—聚焦”的變化,逐漸誕生了聚焦于大學生群體的測量工具。
第二,我國大學生思維方式研究具有時代性,與時代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相關要求關系密切。思維方式這一研究主題引入我國學界后,學者們對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辯證思維方式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具體而言,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也一直是國家戰(zhàn)略層面高度關注的問題。辯證思維是思維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思維發(fā)展達到成熟、完善的重要標志,培養(yǎng)大學生的辯證思維,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如鄧曉芒(1994年)所說[12],“辯證邏輯是形式邏輯的具體化理解。”片面的時代性是相關研究存在的問題,在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和辯證思維方式進行研究的同時,不應忽視對“形而上學”思維、形式邏輯的研究。
第三,我國大學生思維方式研究具有跨學科的性質,但仍以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學視角為主,問卷調查、量表施測等實證研究方法被廣泛使用。從學科視角上看,由于思維方式兼具個體個性與群體共性的特點,相關研究因此具有跨學科的性質,但仍以教育學、社會心理學等研究視角居多。從研究方法上看,使用問卷調查、量表施測對大學生思維方式進行研究成為了近年來學者們使用較多的研究方法,但大部分實證研究存在數(shù)據(jù)搜集的規(guī)模較小、代表性不強、缺少縱向的追蹤研究的問題,對于在國外學界經(jīng)常開展的大學生整體思維方式的大規(guī)模調查和研究十分缺乏。
基于以上特點,在未來的相關研究中,可注重加強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當前研究在維度構建等方面普遍存在與思維邏輯等哲學理論基礎結合薄弱的問題,應構建我國具有權威性、全面性、規(guī)范性、針對性的本土思維方式的測量框架和維度,為進一步探究我國大學生思維方式的特點及歷史變遷奠定理論基礎;二是進行更全面的大學生思維方式研究,將思維方式的時代性與穩(wěn)定性相結合,處理好時代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的關系;三是增強實證研究而非經(jīng)驗判斷研究,擴大數(shù)據(jù)搜集的規(guī)模,覆蓋我國各類大學生,增強研究樣本選取的代表性和結論的權威性。開展跟蹤研究和系列研究,注重深入、持續(xù)的系列探討。
本文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17年度學科綜合建設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312231103)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VANCE C M , GROVES K S , KINDLER P H.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Linear-NonLinear Thinking Style for Enhanced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7, 6(2):167-185.
[2]侯玉波. 京港中學生對壓力之應對方式與其自身及父母因素的關系[C]. 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07:400.
[3][11] NISBETT R E , PENG K , CHOI I , et al. Culture and Systems of Though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Cogni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1, 108(2):291-310.
[4]何飛,傅麗萍,楊靜.大學生思維風格與學業(yè)情緒之相關研究—以貴陽市為例[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1):105-109.
[5]石文峰. 大學生思維風格、自我價值感與求職行為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09.
[6]張暉,李樺.大學生現(xiàn)代思維方式培養(yǎng)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6):163-167.
[7]鄧麗芳,傅星雅,裴蓓.多元文化思潮對新生代大學生思維方式影響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3):31-36.
[8]武欣,張厚粲.思維風格測驗在大學生中的初步應用[J].心理科學,1999(4):293-297,381.
[9]劉威. 科技競賽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積極作用的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 2013.
[10]呂萌荔, 聶小軍, 宋衛(wèi)寧. 淺析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對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作用[J].中國林業(yè)教育, 2016, 34(3):7-9.
[12]鄧曉芒.辯證邏輯的本質之我見[J].邏輯與語言學習,1994(6):2-6.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