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煥玉
大佛禪寺
復興禪院土出遺,創(chuàng)建時年應改移。
貞觀敕修虹霽寺,中和天圣不為奇。
大佛重葺容顏變,殿宇石裝舊制基。
峽谷深山香火旺,改革成果利民綏。
在雀鼠峽谷中段,汾河、大運一級公路西側有一小山村名田村,在田村身后西南向有一條很深很深的山溝名大佛溝,整個一條溝同屬介休市大佛寺煤業(yè)有限公司循環(huán)經濟生態(tài)園區(qū)的工業(yè)園和煤礦新職工生活區(qū)。溝內及兩側山坡全部綠化,通往各處的道路全部硬化,環(huán)境十分清幽寧靜。就在這條溝末端的介休、靈石交界處坐落著一座已有千余年的佛教禪林——天圣禪寺,即復修后更名的大佛禪寺。
大佛禪寺廣場石雕像組群
大佛禪寺地下出土的石、瓦雕件
天圣禪寺具體方位在介休市義棠鎮(zhèn)沙木嫣村東南向大佛溝北山坡段。該寺院向陽,占地面積約68畝,為1988年12月15日介休縣人民政府頒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圣禪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但是在2009年10月15日復興天圣禪寺工程全面開工建設施工時,在古寺遺址戲臺院內挖掘基礎時曾在掘深9米許處發(fā)現出土一層磚瓦建筑垃圾,在垃圾中發(fā)現并撿出一件瓦質圓形筒狀物獸頭套,正面視筒狀物上部圓形突出狀模中壓制出的怪獸似貓頭圖案,左右各有一前爪,但左面的已丟失。筒狀物背面較平處陰刻有三行17個漢文字(行書):左一行3字“造砍記”,中行9字“中和四年三月十八日”,右一行5字“九丘杜元傈(燥?)”,很有可能是傈字。這件出土文物上的文字隱藏有很多信息,有待考古研究。但中行9字而言是指瓦制件的燒制時間。查對中國歷史年表,中和四年為884年(甲辰),唐朝末年唐僖宗李儇時期。中和四年,介休的“靈溪寺”由綿山柴谷之間遷于興地村時,唐僖宗李儇曾下詔敕改寺名,賜名“回鑾寺”。時隔13年后,即907年(丁卯),唐朝滅亡,后梁太祖朱溫稱帝。經考究此瓦質獸頭套物件為唐朝末年的建筑遺存,這說明至少在當時這里已有了完好或頹廢的寺廟建筑了,距今已有1136年的歷史。又距現存于該寺大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天圣禪寺碑記》記載: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始建彌勒佛閣三檐,名為天圣寺。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8月6日地震倒塌,元朝大德九年(1305年)重建。大明景泰二年(1451年)增修基址坊垣、墓址,重建佛閣5間。大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佛殿。由于寺院始建年代和葺修數次,重修重建時間均距今久遠,后又經數次戰(zhàn)亂,歲月摧殘,在上世紀40年代的抗日戰(zhàn)爭烽火中,這里曾是義棠人民抗擊日寇的前沿陣地,抗日游擊隊伍經常駐扎于寺中。到2008年時已無一處完好建筑存世。進入破舊寺院隨處可見斷壁殘垣,雜草叢中隱現著一些寺院建筑的遺跡輪廓。半個多世紀以來,沉寂于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經濟轉型跨越發(fā)展的大踏步深入,文化建設的號角吹響,山西介休大佛寺煤業(yè)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長任長生先生,順應義棠百姓多年來的呼聲和心愿,把復原修葺完善千年古剎天圣禪寺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把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與發(fā)展現代化大佛寺工業(yè)園區(qū)緊密結合、相互襯托,融為一體,共同發(fā)展。2008年公司著專人進一步查詢走訪收集整理天圣禪寺相關的歷史資料和歷史遺存物件,2009年9月聘請山西省文物技術中心,踏勘測繪設計制定了《山西省介休市大佛禪寺規(guī)劃及保護維修工程設計說明書》。2009年10月至2012年末聘請了有專業(yè)資質的介休市綿山建筑總公司第三分公司、河北省曲陽縣石雕工藝建筑公司等單位實施了復修工程施工建設。他們克服了多種困難,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奮斗,到2012年末天圣禪寺保護復原建設工程全部竣工。殿閣莊嚴,大佛重輝,千年古剎今煥異彩。一座交通便利、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宏偉壯觀的天圣禪寺重新綻放新容,藏于大山深處。
復修后的天圣禪寺是一座很有特色的佛教寺廟。首先是寺院所有建筑除二層戲臺、鐘鼓樓、天王殿屋頂部分為石木結構外,其余殿宇全部為砌石拱圈窯洞結構,面部砌筑以石雕飾件、木構門窗、匾額、木板楹聯。這樣建筑穩(wěn)固耐久,美觀大方,既襲前制又可傳世千秋。其次是所有殿宇供奉的神佛、佛壇、供桌、香爐、花壇等全部為精美的石雕藝術作品,嗔目豎眉威武雄壯的四大天王,神威遠鎮(zhèn)萬世人杰的圣人關帝及其部下,形態(tài)各異、慈眉善目的十八羅漢尊者,婀娜多姿、慈祥可人的觀世音菩薩,叱咤風云、騰云播雨的中國神龍殿下等等,件件是盡心雕琢,堪稱國寶的石雕藝術精品。尤其是大佛殿內的千年神佛,一尊大型彌勒坐姿石雕像,在寺院創(chuàng)建時石雕神佛的背部仍與后山石體相連,經精工雕琢,然后再砌石筑拱圈,形成遮風避雨的連五式窯洞。雖經歲月的洗禮大佛雕像有所風化剝落,但其體形面部衣帶紋飾可以辨出,它既是文物又是傳統(tǒng)石雕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當地老百姓稱天圣禪寺謂大佛寺,就是沖著這尊石質大佛而來朝拜祈福的。再次是寺內有一股涌清泉水,常年涌水不斷,這也是寺院能夠長久存世的原因之一,為寺院今后發(fā)展綠色養(yǎng)殖、休閑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F公司在這里組織有綠化隊,寺院四周滿山遍野植滿了松柏。
介于群眾意愿和多方面原因,經山西介休大佛寺煤業(yè)有限公司董事會研究決定將復修后的天圣禪寺正式更名為大佛禪寺。到2015年末寺院的水暖電已全部接通,寺內各種設置、管理、綠化、美化、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復修后的大佛禪寺成兩條軸線布局,從東向西即大佛殿區(qū)、龍王殿區(qū),中間月門花墻相隔有一處小型花園。
(一)大佛殿區(qū)
大佛殿區(qū)為大半圓形高臺地,臺地前周砌條形沙巖石護壩墻,壩內填土夯實找平。護壩墻下部雕有三層蓮花須彌座。正前拾級而上,到壩墻頂部筑有石雕欄桿。臺面上復土砼磚鋪面分為兩個高度,前部復筑有天王殿(代山門),其結構為石砌筑窯洞,木結構屋頂,石雕斗拱,琉璃瓦脊,左右筑有鐘鼓二樓,一層為石砌筑窯洞轉角樓梯,二層為木結構四角灰瓦、琉璃剪邊、寶頂、涼亭。后部平面筑有大佛殿、伽藍殿、羅漢殿、石砌筑窯洞,三殿前檐修筑有木結構殿廈。下面分別述之:
1、天王殿
天王殿為三間砌石拱圈窯洞,屋前面后面有石雕花門窗裝飾,石雕作斗拱,歇山式灰瓦、琉璃脊、吻、琉璃剪邊木構屋頂。這是一座殿宇又兼作山門的一體建筑。
天王殿四大天王之一:東方持國天王石雕像
大佛殿區(qū)周砌條形砂巖石護壩墻
該殿中央佛壇上供奉有大肚彌勒佛,佛座身后站立著韋馱菩薩。殿東西兩側佛壇供奉有四大天王,亦稱護世“四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四大天王是佛教三十三天王中最初一級,他們手中所持法器,象征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豐衣足食,國家盛世太平。
天王殿南面山門頂懸掛有木工精鐫寺名橫匾額“大佛禪寺”,左右兩側懸掛有木板聯,書以“救世現慈悲,威名甘在愿王后;為人消苦難,香火??M大佛前”。天王殿北面里門頂懸掛有木制橫匾額:“天王殿”。左右兩側懸掛有木板聯,書以:“天王人王平等觀,安用五體投地;出世人世隨宣過,本可一笑付之。”
鐘鼓二樓位于天王殿兩側(東鐘西鼓),砌石窯洞頂上筑有木結構四角灰瓦琉璃剪邊攢尖寶頂涼亭。亭內懸鐘座鼓,大鐘高1.5米,下部直徑1米,重量1000公斤,青銅材質,由河北曲陽鑄銅廠鑄造。鐘鼓樓檐下懸掛有扇形匾額,東鐘書以“致遠”,西鼓書以“誠篤”。
2、大佛殿
大佛殿位于天王殿后的中軸線上,是3眼砌石拱圈窯洞,正面裝修有木結構歇廈、木結構門窗。
該殿內佛壇上供奉三尊神像:正中為彌勒菩薩大佛,東側為南無觀世音菩薩,西側為南無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大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該寺供奉的這尊彌勒菩薩大佛是在千年前創(chuàng)建時依山體本石,經精工細雕鑿就的一尊石窟雕像,雕像總高4.4米,厚1.6米,彌勒菩薩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
大勢至菩薩(彌勒佛的右肋侍者),又稱大精進菩薩,簡稱勢至。觀世音菩薩(彌勒佛的左肋侍者),又叫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連同彌勒菩薩大佛,這三位佛合稱為“西方三圣”。
大佛殿正中前檐歇廈門頂懸掛有橫匾額,書以“大佛殿”,檐下正中檐柱上懸掛有木制瓦聯,書以“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時人自不識”。東側檐柱上懸掛木制瓦聯,書以“聞世廣開天地量,逢人常笑古今春”。西側檐下懸掛有木制瓦聯,書以“高瞻遠矚,見世間多少黎民疾苦;大量寬容,裝肚內幾幅菩薩心腸”。
大佛殿外檐下左右各設有1.8米高的經幢一座,右面的為四層八角形,用楷、宋、行、草等八種字體雕刻有佛經大明咒“唵嘛呢叭咪畔”六字。左面的為三層八角形,用楷、宋、行、草等八種字體雕刻有“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字。
3、伽藍殿
伽藍殿位于大佛殿東側,與大佛殿呈一字型排列,為明二暗一的砌石拱圈窯洞。
伽藍殿實際上是一座關帝廟,殿內供奉的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關羽,兩側肋侍關平、周倉。
東漢末年著名將領關羽大將軍追隨劉備,與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義為兄弟。關羽,五虎上將排名第一位,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謝良人(今山西臨猗西南人)。因戰(zhàn)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后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以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zhàn)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zhàn)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后千里走單騎,騎赤兔馬,手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于回到劉備身邊。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于禁,殺龐德,讓國醫(yī)華佗為自己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58歲。關羽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祗。但儒家的關羽更多體現其本色。
大佛殿區(qū)側視圖
關羽身邊常有二人隨侍,右邊是關平,是關羽的長子。而左邊仗青龍偃月刀的周倉為關羽貼身護衛(wèi)。
門額頂懸掛橫匾額,書以“伽藍殿”。殿內關羽雕像后墻上懸掛以橫匾額,書以“忠義千秋”。門兩側懸掛有木雕飾平板聯,書以“浩氣丹心,萬古忠誠昭日月;佑民福國,千秋俎豆永山河”。
十八羅漢之一:開心羅漢石雕像
4、羅漢殿
羅漢殿位于大佛殿西側,與伽藍殿、大佛殿呈一字形排列,是明二暗一的石砌拱圈窯洞。
羅漢殿內佛壇正中供奉的是自在觀音菩薩,兩側為十八羅漢肋侍,他們是:(1)坐鹿羅漢——賓度羅跋奢尊者。(2)歡喜羅漢——諾迦伐蹉尊者。(3)舉缽羅漢——迦諾迦伐厘清者尊者。(4)托塔羅漢——蘇頻陀尊者。(5)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6)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7)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8)笑獅羅漢——伐獅伐閣羅弗多羅尊者。(9)開心羅漢——戌博迦尊者。(10)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11)沉思羅漢——羅喉羅尊者。(12)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13)布袋羅漢——因竭陀尊者。(14)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15)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16)看門羅漢——注荼半托迦尊者。
(17)降龍羅漢——迦葉尊者。(18)伏虎羅漢——君屠缽嘆尊者。
自在觀音原名水月觀音。她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規(guī),右腿曲蹲,左腳輕踏荷葉,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翹,左手為支撐點,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其姿態(tài)出色地突出了觀音流暢的線條和優(yōu)美的身段。人們于是忘卻了她本來的名字,親切地稱她自在觀音。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他是上座部佛教(小乘)所理想的最高果位。
門額頂懸掛有橫匾額,書以“羅漢殿”。門兩側懸掛有木雕飾平板聯,聯語:“靈山我數阿羅漢,佛海人參大肚森?!?/p>
在羅漢殿西側階下建有一處小型花園,園內除建有花池,花壇曲徑外北上方臺地還建有一座長方形木結構四角涼亭,日“涌清泉亭”,亭西側巖下便是有名的涌清泉池了。
自在觀音菩薩石雕像
戲臺正面(南面)全景圖
(二)龍王殿區(qū)
龍王殿區(qū)為中國傳統(tǒng)軸線對稱布局形制,兩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為戲臺兼山門(二層),戲臺院東西兩側各建有3間砌石拱圈窯洞,廂房為僧房禪室。院北中央筑有觀音勝水池及觀世音菩薩石雕像(兼二門的作用)。后院上三級階后筑有三間砌石窯洞,他們分別為土地殿、龍王殿、窯神殿。這三殿的東西兩側分別置生活活動區(qū)域。龍王殿大院西圍墻外是一處綠色環(huán)抱的塔林墓地,天圣禪寺歷代住持僧人的遺骨均安息在這里。下面分述之。
1、戲臺
戲臺位于花園西側,戲臺一層為砌石拱圈3間窯洞。正中一眼為山門通道,進入戲臺大院,兩側兩眼為南面封閉、北面設窗、側面設石拱圈門的耳房。二層為木石結構3間木架灰瓦、琉璃脊、吻、琉璃剪邊懸山式屋頂建筑。雕梁畫棟,彩繪一新。外掛砌石樓梯設在東西山墻外邊,這是一座戲臺兼作山門的一體建筑。山門外連同天王殿,山門外是一處平坦的四周植有松柏的寺院廣場。
戲臺南面正中懸掛有橫匾額,書以“隨緣放曠”,山門兩側懸掛有木雕平板聯,聯語書以“崧山大云垂,九如獻頌;瀛洲佛雨潤,五色呈祥”。戲臺正里面懸掛有橫匾額,書以“頌德樓”。戲臺內中間檐柱上懸掛有木雕瓦聯,書以“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
2、滴水觀音圣水池
滴水觀音雕像及圣水池位于戲臺院東西廂房北面、龍王殿前中央位置。
滴水觀音菩薩雕像高3米許,手扶玉壺春寶瓶風姿綽約端莊秀美地直立于高大的蓮花座上,砌石水池直徑8米許,砌石圓形池欄高出地面0.8米,池中來自涌清泉的清水欲溢,而觀音菩薩手中半倒懸的寶瓶流水常滴不斷,一副滴水成雨抗旱救民的美好形象。
3、龍王殿
龍王殿位于二進后院,坐北朝南,是3眼砌石拱圈窯洞。正面砌石雕花裝飾、石屋檐、石斗拱。臺基下筑有3處踏道垂帶3級砌石階。正中一眼為龍王殿,西側一眼為窯神殿,東側一眼為土地殿。
龍是中國神話中四靈(龍、鳳、麒麟、龜)之一。龍王是神話傳說中在水里統(tǒng)領水族的王,掌管行云降雨,為人消滅炎旱和煩惱,龍王治水則成為民間普遍的信仰。
龍具備各種高超的本領和優(yōu)秀的品質美德。以龍為榮、為尊。龍英勇善戰(zhàn),而智慧威嚴,它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秋風潛伏深水,春風騰飛蒼天,吞云吐霧,呼風喚雨,雷鳴閃電,變化多端,無所不能。它能預見未來,并且象征著地位、富裕與吉祥。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
龍王的來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傳人,二是中國人崇龍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滲。龍影響著華夏兒女精神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龍是中國的象征,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本殿神壇供奉的龍王爺也是和山體本石相連,精工細雕造就的一尊神佛立像,他不僅很有靈性,而且是一尊完美的藝術珍品。
門額懸掛有橫匾額,書以“龍王殿”。門兩側懸掛有木雕平板聯,聯語:“神德庇三農,統(tǒng)天田以乾象;恩膏流百粵,興云雨于雩壇”。
龍王殿院中央圣水池及觀世音菩薩雕像
4、窯神殿
窯神殿位于龍王殿西側窯洞,殿內神壇供奉的是窯神爺。
祀窯神的活動是煤礦業(yè)歷史悠久的山西地區(qū)普遍都有的習俗,窯神就是眾所周知的春秋時期的老子。因老子是道家始祖,長于煉丹之術。煉丹需火加熱,而煤是火之源,所以稱老子是煤業(yè)祖師,當做窯神爺頂禮膜拜。
礦工及其家屬是祈望窯神保佑平安,免遭井下塌方冒頂和瓦斯爆炸、透水等災難?,F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煤礦開采有了機械化現代化的采裝運設施設備,井上井下安全工作環(huán)環(huán)相扣,煤礦工人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對窯神爺的祭祀有所淡忘了,但窯神祭拜作為一種民間信仰仍沉淀在人們的心中。
窯神殿門額頂懸掛橫匾額,書以“窯神殿”。門兩側懸掛木雕平板聯,聯語書以“一三五七九,三神賜福貴;二四六八十,四季保平安”。
5、土地殿
土地殿位于龍王殿東側窯洞,殿內神壇供奉的是土地爺。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文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廟宇。
土地神源于遠古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土地能出五谷,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因而人們祭祀土地。土地廟作為人們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自然隨之興盛起來。
土地神屬于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xiāng)里安寧平靜。土地載萬物,又生養(yǎng)萬物,長五谷以養(yǎng)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祭祀土地的原因。土地爺有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樣,與人較為親近,所以人們喜歡向他吐露心聲,向他祈愿。
門額頂懸掛橫匾額,書以“土地殿”。門兩側懸掛木雕平板聯,聯語書以“福降白天,恰值新春施大化;職司茲土,能將厚德載群生”。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圣禪寺
6、塔林
塔林墓地位于戲臺大院及龍王殿院西側高臺地上。
戲臺大院西圍墻外是一較平坦松柏環(huán)繞的塔林臺地,它由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十六座砌石墓塔和四座墳墓所組成,它是天圣禪寺歷朝歷代住持圓寂后的墓葬地,是一處很有特色的景觀。從歷代住持禪師圓寂后墓志銘傳承石錄,可以看出天圣禪寺悠久的歷史和滄桑的歲月。
塔林南面筑有三層砌石護壩,壩內培植有樹。塔林北面山坡前筑有砌石護壩,壩內山坡植滿云杉和白皮松。
復修后的大佛禪寺成了義棠地區(qū)人民進山朝佛的理想之所,也成就了介休又一處美好的旅游圣地。幽靜的大佛禪寺的晨鐘暮鼓聲久久地回蕩在雀鼠峽谷銀錠山塬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