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紅
“立夏哉,吃豆哉 ?!边@是我們家鄉(xiāng)立夏這天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俚語。立夏前后,江南農(nóng)家的房前屋后,田邊溝畔,那一壟壟的蠶豆便成熟了,蔥郁蓬勃的蠶豆葉下,不久前還開著貓眼似的花兒,不經(jīng)意間已掛滿了脹鼓鼓的豆莢。于是,每當(dāng)炊煙裊裊升起的時候,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有了一大籃新鮮欲滴的豆莢,老人或孩子坐在門口悠閑地剝豆,便成為此時鄉(xiāng)間最獨特的一道風(fēng)景。
剛成熟的蠶豆是鄉(xiāng)間的時鮮菜,剝好的豆粒洗凈,在油中稍稍翻炒幾下,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有趣的游戲,那一顆顆在鍋鏟上蹦跳著的豆粒忍不住哈哈大笑了——張開了口,把這些笑意盈盈的蠶豆盛進白瓷碗,讓瓷的白襯著豆的綠——那種綠,是實實在在的田野的翠綠,讓人仿佛能聞見田野的氣息和泥土的芬芳。白碗中綠的蠶豆上,開滿了一朵朵五彩繽紛的小油花,擺在桌上怎么看都是一幅畫。用筷子輕拈一粒,豆肉嫩嫩的、酥酥的、沙沙的,清香四溢。因為裂著口,用舌尖輕輕一卷,豆皮就輕巧地下來了。為此,母親常說我浪費,她笑笑地埋怨,吃第一茬的嫩蠶豆,怎么能吐皮呢!
小時候的農(nóng)歷三月廿二,會舉辦廟會,此時正是蠶豆成熟的季節(jié),所以在一個個堆滿了蒸籠、竹席的竹器攤上,會有一只只小巧的蠶豆籃賣。蠶豆籃只有碗口那么大,篾片上染上了五彩顏色,用繩子串成一大串,很引人注目。我們這些毛頭小孩,常被這些蠶豆籃“釘”在竹攤前,盡管生活拮據(jù),逛廟會的大人還是會破例為孩子買下這份喜悅?;氐郊?,炒好的蠶豆裝在小小的蠶豆籃里,一邊串村走巷到處游玩,一邊樂滋滋地吃著籃里的蠶豆。說是游玩,其實也是一種在小伙伴中的炫耀。所以,廟會的這天,在村子里到處是拎著蠶豆籃的孩子們。這份帶著小小驕傲的閑適和快樂,多少年來一直被我回味著,追憶著。
蠶豆既是菜,也可充饑,是一年中“百谷之中最為先登之物”。所以,人們對蠶豆就像對麥子和稻谷一樣,充滿了期冀和喜愛。母親每年也都要在場院邊種上許多蠶豆。整個春天里,我看著蠶豆苗慢慢長大、開花、結(jié)莢,豆莢慢慢地飽滿,整顆心便盈滿了等待的喜悅?!傲浫簧綇交ù当M,蠶豆青梅存一杯?!比藗冊谶@一天吃蠶豆,既是嘗鮮,也是對土地、對糧食的感恩,對豐收的祈求。
立夏這天,母親還會給我們姐弟倆每人煮一個雞蛋。那時候家里困難,母親是不輕易給我們吃雞蛋的。雞蛋一個個攢下來,要去集市上換點小錢,還要送給食品站的一位親戚,因為到過年的時候親戚會給我們家一些肉票,可以買點肉和豬內(nèi)臟,以此過一個像樣一點的年。母親給我們煮完雞蛋,還會用紅線特意鉤兩個小巧的網(wǎng)袋,剛好能容納一個雞蛋。我們把裝著雞蛋的紅網(wǎng)袋掛在脖子上,掛得盡興了,才把雞蛋吃掉。母親說,“立夏吃一蛋,力氣長一萬”。
除了蠶豆和雞蛋,立夏這天我們還要吃草頭面衣。母親常一大早就把草頭細細切碎,拌上面粉,用水調(diào)和,放點鹽,在油鍋中攤開薄薄的一層,等兩面都油黃黃的,便成了。我結(jié)婚后,知道我起得晚,母親還會攤好了裝在竹籃里,上面用一個空碗蓋著,送到我家來。我掀開,還是熱騰騰的,草頭的清香把清晨的困意一下推得無影無蹤。
“南國似暑北國春,色秀江淮萬木蔭?!绷⑾倪@天不管是吃豆、吃蛋,還是吃草頭面衣,都蘊含著人們祈求平安度夏的美好期望。而對于我而言,從清明的青團到立夏的蠶豆、雞蛋、草頭面衣,從六月廿四的蒸團和中秋的芋艿、菱角到冬至的餛飩、湯圓,都會讓我從舌尖上感受到四季的更迭、歲月的流逝,也在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慰藉了記憶中的鄉(xiāng)愁。
(作者系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