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雯
摘 要: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文字理解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力、審美力。教師要正確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帶領其進行深度學習,才能讓學生在語文世界發(fā)揮想象,汲取營養(yǎng),收獲知識。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深度學習; 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7-067-001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筆者在課堂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了幾個促進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
一、調整角色意識,讓深度學習更專業(yè)
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師和學生“對話”的過程,只有在學生的學習動機被誘發(fā),學習思維被啟迪,求知欲被激發(fā)后,課堂融入了自己的主觀創(chuàng)造,才能形成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課堂的研究才更加有深度。教師是一個傾聽者,在學生說話的時候耐心地辨別,并適合進行引導,在學生個性化的解讀后,教師要提煉信息抓住最核心的精華,教會學生可以聚焦于一個詞、一句話、一份情感、一處技能,切入文本。此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解讀文本,調動多種感官,邊讀邊想,文章精彩的詞句,深刻的寓意,在自我的發(fā)散性思維中得到充分地理解。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尤為重要,這是深度學習的前提和保障。學生只有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將新的理解感知滲入已有知識結構中,形成獨特的理解和感悟,深度學習才有初步的成效。
二、激活內在需要,讓深度學習更有效
在激發(fā)學生內在動機后課堂會更有效。無論教師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的閱讀期待,還是努力挖掘文本的留白給與學生創(chuàng)造的空間,無非是想誘發(fā)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傳統(tǒng)的教學只是著眼于學生認同某種知識結構或者主題思想,而忽視了學生在了解這些過程中自發(fā)帶有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激發(fā)他們再創(chuàng)造的欲望。激發(fā)內在需要的深度學習,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例如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就要讓學生潛心會文的過程中,感受出一種情味。在學生朗讀之前告誡學生,讀書就像登山,每讀一遍,都要認認真真欣賞,看看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才不會錯過沿途的風景?!白娓傅膱@子對于我來說就是一塊樂土,讓我玩在其中,樂在其中?!闭J真的讀讀,找找哪些句子最打動你。”通過引導,學生在品讀課文,重點體味后,聚焦到句子“祖父一天都在園子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園子里邊。”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有無窮的韻味。有的孩子從這句話中感悟到“我”的調皮,跟著祖父戴草帽,栽花,拔草,鏟地,澆菜,“我”是那樣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學生的思維就在深層的朗讀中再次碰撞。祖父的慈祥就在學生朗讀的口齒間釋放出來了。就是祖父的疼愛,所以作者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祖父的慈愛、寬容,才使作者的童年無憂無慮。在讀到“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時要求學生反復讀此句后,說說自己的想法。品味后再讓學生讀這句話,想象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畫面,把心放到文章中觸摸文字,寫下感悟。此教學中大致遵循“潛入—內化—釋放”這樣的層次進行閱讀指導。在教學中抓住一個細節(jié),帶學生進入文本細讀,多元感悟,感受形象,體察情感,把文本的空白處,欠缺部分和沉默點挖掘出來,就這樣在觸發(fā)學生內在需要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學習。這樣的學習是一個自我構建、熏陶的過程,學生能更享受課堂的過程。
三、多層次推動,讓深度學習更全面
首先要釋放學生深度參與的欲望,興趣是很好的領路人,人一旦有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的形式也很多,如小組討論、主題探究、專題拓展等。與學生共學習《天鵝的故事》時,教師可以引發(fā)學生質疑,感悟生命的美麗?!?0年過去了,老人每講到這個故事,都是那樣的深情,你有什么問題想問老人的嗎?”此時學生思維開始活躍,“老人為什么沒有開槍?老人為什么悄悄離開?老人為什么再也沒動過那把槍?天鵝到底因為什么使得老人放棄打獵?”愛因斯坦曾經表示相比解決一個問題,提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接著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一定的討論,使得學習的主動性,目的性更加明了。在課堂交流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從多個維度對學生的參與情況進行分析,具體包括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面的廣闊性、問題研究的深度、構建生成度。
其次要獲得新知,學生必須深度思考。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需要層層推進,帶動學生將教學引向深入。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進行層層深入的提問,帶動學生思緒的飛躍。研讀2、3自然段,想想這兩段的哪些地方,讓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找出詹天佑修鐵路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學生經過透徹的感悟后即能發(fā)現(xiàn)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嘲笑;道路上的高山深澗;技術條件落后;國人的期盼都給詹天佑帶來了重重的壓力。這時候繼續(xù)追問:“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詹天佑戰(zhàn)勝了種種困難?”讓學生深入體會正是想為中國人修筑自己的第一條鐵路,不惹外國人譏笑,這堅定的愛國信念和對祖國的忠誠才是詹天佑堅持下去的動力。在這一步步深入思考、鉆研、獲得真知的過程中,學生會因獲得新知,發(fā)自內心地升騰起幸福感,思維的積極性也就這樣子被調動起來了。
最后,知識的深度開發(fā),必須拓展延伸。在《安塞腰鼓》這篇課文中,語言有著意蘊美、情味美,讓學生用上“好,還在”這一句式進行點評,學生可以從“修辭手法,寫作方法,結構特點”等著手,通過句式訓練拓展,讓學生有話說,加深了理解和體驗,使得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描述一個表演場面,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進行生動刻畫。深度學習重在思考,貴在實踐,妙在延伸,讓學生真正學起來,讓語文課堂的內容更加充盈和豐富。
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知識在運用中活起來,教學不是那么枯燥乏味,這才是深度學習的目的,也是高效語文課堂的最終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