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個包含多要素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的系統(tǒng),需要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方可產生教育效果,高校應當正視當前協(xié)同教育的突出問題,在堅持開放性、目的性、匹配性、關聯(lián)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堅持“三全育人”,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全育人 大學生
一、高校培育核心價值觀應把握的基本原則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意識形態(tài)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完全正確的。因此,高校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作為基本原則,才能保證沿著正確的軌道,不偏離方向,才能做到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機結合、統(tǒng)籌謀劃、相互滲透、融會貫通。
2.堅持立足國情面向現實的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實踐經驗的歸納與總結,并以指導全體社會成員的實踐為根本目標。從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來看,高校針對大學生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坐而論道,要結合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生動實踐,結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奮斗歷程,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把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導向和要求與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結合。
3.堅持傳承創(chuàng)新的原則。高校面向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堅持傳承創(chuàng)新的原則,不斷兼并包容、與時俱進。改革開放4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體制機制和成熟的工作模式,這些優(yōu)秀的工作傳統(tǒng)可以為現階段開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完整有效的內容、思路和方法。此外,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還需要善于把握微傳播的特點和規(guī)律,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資源,繼承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秀經驗和方法,結合時代的特征與大學生價值觀發(fā)展的現實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
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分析
1.當代大學生愛國踐行現狀堪憂。當代大學生出生在一個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物質生產資料充裕的和平年代,他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充分享受著“智慧生活”的便利,樂于學習新事物。自1994年8月中宣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將廣大青年列為教育的重點對象以來,大學生群體備受關心和關注。國家經濟水平飛速提高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安逸的生活環(huán)境,也為他們的成長發(fā)展提供了展示自身才干和廣闊舞臺的機遇,與豐富的物質生產資料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繁榮相對應的是他們免受于重大困難和挫折的魔力,因此對社會運轉中的復雜問題和矛盾認識不深切不全面。
2.現代媒體迅速發(fā)展削弱了傳統(tǒng)愛國主義教育效果?,F代媒體的崛起發(fā)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和行為習慣,拓寬了大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增強了學生學習自主性。然而,未經篩選的信息資源充斥在大學生日常活躍的文化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被動地暴露在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侵襲之下,這對他們了認識了解主流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學生在觀念的養(yǎng)成,發(fā)展文化中發(fā)生了偏差,這些現象都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銀行正面處理和解決的實際問題。
3.當前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簡單。愛國主義教育在不同時代有其具體內涵,其主題和開展方式也不同。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該成長階段的心理特征,當代教育提倡師生間建立雙向的平等友好交流方式,以生為本,促進師生相互了解。然而部分高校的一些教師以走形式的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組成部分,不利于學生理解掌握黨的基本理論。
三、新時代高?!叭恕钡膶嵤┞窂?/p>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總體目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yōu)勢,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為關鍵,切實提高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構建內容完善、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1.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面向全體,德育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學生為本,服務社會,改革評價。隨著“三全”育人工作的開展,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和觀念進一步提升,育人環(huán)境和氛圍進一步改善。在日常教學與學生管理中嚴格按照“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原則要求,處處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德育方式,注重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
2.拓展育人多元途徑。根據“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的整體性、動態(tài)性和系統(tǒng)性三個特點,圍繞“為誰培養(yǎng)人”、“如何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的要求,嚴格遵循“立德樹人”的原則,從人格塑造、精神提升、心理關懷三個方面開展育人工作。
人格育人:人格可分為人格動機系統(tǒng)、心理特征系統(tǒng)、自我調控系統(tǒng)三部分。人格的動機系統(tǒng)在人格發(fā)展中起著決定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人的發(fā)展的動力源。在育人過程中也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動力系統(tǒng)一旦得不到發(fā)展和完善,心理特征系統(tǒng)與自我調控系統(tǒng)也會產生發(fā)展障礙,從而使得人格不健全甚至產生缺陷
精神育人:所謂精神,主要指對人的主觀存在狀況的描述與定位,是人不同于物的一種基本屬性。青年大學生的精神很大程度上被物欲銷蝕的萎靡不振,缺少了拼搏奮斗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等。新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更應該繼承和發(fā)揚偉大的革命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以頑強拼搏的姿態(tài)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實踐育人:在實踐中強化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學校應大力整合學生實踐資源,積極拓展學生實踐平臺,提高學生奉獻精神和服務本領,引導學生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舉辦主題講座、論壇等措施大力加強校風學風建設,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堿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2013-12-23)[2019-03-10].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5.html
[2] 張家友.高校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芻議.光明日報,2013-03-03(11)
[3] 陳華文.立德樹人維度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6
[4] 夏瑞霞、曾平.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科教導刊(下旬),2018(02)
作者簡介:李靜悅(1996—),女,江西景德鎮(zhèn),碩士研究生,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