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㈨?/p>
01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劇照
白令海
我經常在工作間隙游走于片場之外進行探險。實地取景的場景,雖然經過了美術加工,但它的氣氛與場外往往是連貫的。我希望尋找到那些曾賦予電影故事以啟發(fā)的現場,去感受創(chuàng)作初始的綿延想象。
02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劇照
在拍攝《地球最后的夜晚》時,我曾穿過一片磚瓦廢墟找到了一個人工池塘,綠色的渾水中央立著顫顫巍巍的假山?;蛟S是被這樣笨拙卻鄭重其事的美感所吸引,我繞著池塘拍下許多照片。后來回到家看《秘密金魚》這部電影,其中竟然出現了同一個池塘的橋段,像從白日夢里分心,闖進了別人的夢,再偷走一些畫面藏回我的夢里。
之所以從事劇照師這個職業(yè),是源于我的老師木格的一次工作邀約,我作為他的助手去完成關于電影的采訪拍攝,后來劇組剛好需要一位劇照師,便找到我。此前的我雖然具備攝影專業(yè)背景,但沒有電影劇照的從業(yè)經驗,與我對接工作的制片人還沒來得及看我過往的作品,便喚我提著相機入組了?,F在回想起來缺乏相關經驗或許也是我的一種優(yōu)勢,我的拍攝思路更多是從對圖像的理解出發(fā),用我更為熟悉的藝術語言來創(chuàng)作。當時,我腦海里沒有關于劇照的種種標準,這樣使我的拍攝更加自由,能夠讓我根據不同的景別,去關注非戲劇性的事物,尋找那些“非關鍵幀”的畫面。伴隨著這樣對新工作的摸索和對影像的喜愛,我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畫面語言,片方也比較滿意,便一直這么合作下來了。
作為劇照師,拍攝時對設備的要求比較基礎,比如:高像素和RAW格式照片為后期處理提供充分的空間,大光圈應對弱光場景,變焦鏡頭保障靈活的拍攝位置。電影拍攝時同一個鏡頭往往會重復拍幾條,甚至二十幾條,劇照師擁有充足的試錯時間,所以敏銳的觀察和臨場的判斷會比手中使用的設備更為重要。
03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劇照
04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劇照
對于我來說,最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經歷是拍攝《地球最后的夜晚》近一小時的長鏡頭,這需要我在為數不多的拍攝機會中精確完成任務。記得當時我全程跟著彩排熟悉攝影機和演員的走位,找到了幾個不會穿幫的拍攝位置,記住了一些不會干擾攝像機位的關鍵時機(在長鏡頭后半程的旋轉房間里躲藏還需要讀秒)。當時另外的工作難點還在于,攝像機后面雖然是比較安全的位置,但往往還有跟焦員、移動組、錄音師和副導演等人員,沒有多余空間容納劇照的機位,也難以形成構圖:而與攝影機保持距離,在長鏡頭的運鏡中又很容易穿幫,這就需要我在躲藏的同時通過現場的細碎聲響來判斷拍攝時機,熟記走位以尋找捷徑提前到達下一個拍攝點等待,在正確的時間點拍下預先構思好的畫面。而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流程中保持對于圖像的審美判斷,和與整部電影其他場次相連貫的圖像氣氛(畢竟劇照往往比電影更早面對觀眾,所以觀眾缺少劇情走向的背景信息,或許就會產生誤讀)。
05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劇照
06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劇照
07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劇照
08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劇照
劇照師離明星很近,但我不會對明星產生崇拜或狂熱的情感,我在學習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欣賞者。當我拿起相機時,他們就是劇本中的虛構,我記錄下他們構筑起的靈與肉: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的許多場景是在武漢的城中村實地取景的,道路上修修補補,天上掛著蛛網似的電線,路兩旁的雜貨鋪貼滿了曬褪色的明星廣告,狂野中有其自成一格的秩序。記得有一次,廖凡穿著戲中的衣服,沒有口罩墨鏡遮掩,著裝與氣質像是停留在戲中,并沒有打擾那個城中村里自有的秩序。他和那里的居民們一樣埋頭走路,沒有引起注目和騷動,混入熙熙攘攘的行人車流中走向片場。也是這個場景,讓電影片場內外的界限變得模糊,故事的線索從劇本里溢了出來,置身于此的人們都有可能觸發(fā)故事的一環(huán)。這樣的奇妙體驗在“明星”身份中是無法成立的。
在我看來,劇照師是一個微妙平衡自我與他者的角色。劇照師是創(chuàng)作者,應該具備良好的審美判斷力,但這種創(chuàng)作又必須貼合,或服從導演、攝影、燈光、美術等多方需求,不宜將過多的個人美學反映于圖像里,但又最好讓每張照片不只是電影畫面的復刻品。你可以盡興跳舞,但也要跟上節(jié)奏。
攝影與攝像在許多方面是兼容的。作為劇照師,最好能夠直接通過攝影機的畫面來理解導演或者攝影師的意圖,可以觀察構圖中被強調的和被規(guī)避的事物,根據打光的邏輯來判斷當前故事的氛圍,包括演員情緒的起伏。種種信息都囊括于畫面中了,只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判斷力,這些信息都能夠最終服務于拍攝。其實作為劇照師,個人的情緒或想法不應該對照片產生影響,除非這些照片剛好需要這種影響。也許參與的過程中有許多觸動過我的時刻,不過那些時刻我多半會留給自己,不用相機。平時我會讀很多無關自己專業(yè)的書,也不求精通,但需要保持好奇的姿態(tài)。我的想法是,已知的信息通過已知的思考過程,只能生產出已知的念頭,所以已知是創(chuàng)作者的末路,未知與變量才能帶來靈感。
09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劇照
其實我并沒有再次進組的計劃。一方面因為我與電影的交集更多出于探索者的好奇,未曾納入職業(yè)化的考慮。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很幸運,參與的兩部制作中,剛好遇見了兩位影像風格突出、敘事方式迥異的作者型導演。他們或許是影評人眼中分處兩極的不同類型的創(chuàng)作者,各自擁有特殊的影像語言和創(chuàng)作方式,我能夠近距離觀察兩位導演對于表演、攝影、美術等方面的不同判斷,以此來學習他們各自的美學標準和技巧使用,這樣的機會實為難得。
10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劇照
11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劇照
12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