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也能促使他們深入探究化學問題,最終使他們對化學學科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善于借助啟發(fā)性、趣味性、針對性、探究性的提問策略,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化學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提問;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9-0051-02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化學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仍然以自身為主體,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以灌輸知識為主,不重視對學生的提問。部分學生因為膽怯、畏懼等心理,也不善于和教師交流及溝通,這影響課堂提問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學習。因此,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化學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相應的策略,以便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提升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yǎng)。
一、啟發(fā)性提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他們就會覺得沒有挑戰(zhàn)性,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受到影響,但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大,則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師應該將問題設置得具體、詳細一些,并將難度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nèi),注意問題的啟發(fā)性,從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化學思維。例如,針對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中的“燃燒和滅火”知識點,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滅火的必備條件、常見的滅火方法和基本原理等。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經(jīng)常會要求學生對該部分知識進行背誦,但在不理解的前提下背誦,學生遺忘速度也較快。因此,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1)做實驗的時候不小心把酒精燈碰倒了,應該如何滅火呢?在學生的意識里,只要著火就要用水撲滅,但是酒精燈著火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嗎?(2)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了,此時應該怎么辦呢?這樣層層遞進的問題,能讓學生對不同的著火情境進行思考,幫助學生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總結更多的滅火方法,從而完善化學知識體系。
啟發(fā)性的問題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問題之間的銜接也比較自然,能促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效果較好。
二、趣味性提問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感興趣,才能自覺地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因此,教師在進行提問時,應該注重問題的趣味性,實現(xiàn)課堂的良好互動。例如,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中的“走進化學實驗室”這部分知識時,很多學生由于剛剛接觸化學學科,因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觀和操作之前,可以先提出生活化的趣味問題。如將雞蛋殼放在食醋里會冒氣泡,這是為什么呢?食用的淀粉遇碘竟然變成藍色,這又是為什么呢?這些問題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趣味性較強,所以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他們的實驗興趣。又如,“金剛石、石墨和C60”雖然都與碳元素有關,但物質(zhì)的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卻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的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展示璀璨奪目的鉆石和平時寫字用的鉛筆等,以促使學生思考鉆石和鉛筆之間有什么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趣味性的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也有助于他們學習壓力的緩解,促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更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設置趣味性問題,往往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更上一層樓。
三、針對性提問
學生的知識基礎各不相同,他們的學習水平和能力也存在差異,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該注重問題的針對性,從而讓課堂提問變得更加有效。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中的“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時,考慮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鐵、銅、鋁等金屬,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就可針對性地提出疑問:“已知的金屬中哪些金屬比較活潑,哪些不夠活潑?”有些學生會根據(jù)金屬的生銹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也有些學生表示可以通過做實驗來判斷金屬的活性。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針對化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實驗內(nèi)容和步驟,針對化學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可通過一步步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們思考“究竟是選擇金屬和硫酸反應的實驗還是選擇金屬和鹽酸反應的實驗來進行驗證”,這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深化他們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針對性的提問,能有效降低化學課程的難度,也能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四、探究性提問
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少主動做實驗,一般由教師演示實驗過程,甚至部分教師會直接要求學生背誦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偏低。為此,在提問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發(fā)現(xiàn)化學中奇妙的實驗現(xiàn)象,并得出實驗的結論,這能加深他們的理解和記憶,促進他們化學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中的“常見的酸和堿”時,教師可以一邊做實驗,一邊提出探究性問題:將氫氧化鈉溶液倒入盛有二氧化碳氣體的塑料瓶中并裝滿,但塑料瓶變癟了,這是為什么呢?很多學生在產(chǎn)生疑問的同時,會迫切想要自主做實驗來觀察現(xiàn)象,看是不是能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fā)生了反應。有部分學生表示,二氧化碳本來就是溶于水的,它溶于水之后,內(nèi)部體積會變小,瓶子也會癟。教師可繼續(xù)設置問題:應該如何改進這個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確實和氫氧化鈉發(fā)生了反應呢?這樣的提問,讓學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強烈,思維也更加活躍,促使學生思考不同的實驗方案。此時,教師可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鼓勵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探究,然后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來判斷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這能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化學問題,有效實現(xiàn)知識的延伸和深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jù)教學重難點來設置探究性問題,并提出多重疑問和反問等,同時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給予他們足夠的想象空間等。這能促使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精力更加集中,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式教學模式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意識,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在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提出具有啟發(fā)性、趣味性、針對性、探究性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讓問題成為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孫赟.樂學始于善誘——對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探究[J].遼寧教育,2018(17).
[2]高俊明.初中化學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表征及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賴碧梅(1980-),女,福建清流人,中學二級教師,從事化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