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森,黃傳武,許新權,李善強,吳傳海,馬 濤
(1. 東南大學 交通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2. 公路交通安全與應急保障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行業(yè)研發(fā)中心,廣東 廣州 510420;3. 廣東華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420)
高速公路隧道路段是道路事故黑點,交通事故多發(fā)且極易造成群死群傷,在事故總數(shù)、受傷人數(shù)、死亡人數(shù)方面,比例均高于普通公路路段[1,2]。統(tǒng)計資料顯示,公路隧道里程雖僅占公路總里程的0.03%,但隧道交通事故數(shù)、死亡人數(shù)依次占公路交通事故的0.36%,0.5%,且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占全部隧道交通事故的59.4%[3]。
隧道路面的長度大于1 km時,出于火災隱患的考慮,通常采用水泥混凝土進行鋪筑。長大隧道內(nèi)部較洞外較為密封,溫差小、濕度較大,地下水和路表水豐富,已建隧道水泥路面大多依照一般路基段水泥路面進行設計和施工,沒有考慮隧道路面特殊工作環(huán)境,因此隧道路面在使用中常常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問題和病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路面抗滑性能衰減過快、行車噪聲大等問題[4,5]。資料表明[6],高速公路隧道事故率高達普通路段事故率的1.34~8倍,而81%的事故與路面抗滑能力不足導致車輛制動時發(fā)生側滑有關。
早在1980年,歐洲比利時等國家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露石技術來進行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鋪筑,并取得優(yōu)良的降噪和抗滑效果。露石水泥混凝土路面(Exposed-Aggregate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EACCP)自十九世紀引入中國[7]。2016年8月,廣東某高速公路LHS 2號隧道進出口位置鋪筑兩種不同粒徑的露石路面,其中隧道進洞約300 m處鋪筑的露石路面最大粒徑為19 mm(EACCP2),隧道出口處鋪筑的露石路面最大粒徑為13.2 mm(EACCP1),這是國內(nèi)首次在高速公路上進行EACCP嘗試。相較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Plain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PCCP),露石路面以其更加優(yōu)良的降噪、防眩光、排水能力[8]等備受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青睞。但處于隧道內(nèi)部的露石路面路用是否能夠經(jīng)得起隧道內(nèi)部特殊環(huán)境的考驗,有待進一步驗證。通過溫濕度、光照度、顆粒物及行車噪音等調(diào)查資料,對不同紋理路面的服役狀況進行對比和分析。
使用進口美國福祿克溫濕度檢測儀器(見圖1右側),檢測指標為:濕度、溫度等數(shù)據(jù);檢測位置為:隧道不同路段(隧道入洞外100 m、入洞外50 m、入洞口、入洞內(nèi)50 m、入洞內(nèi)100 m、隧道中間位置、出洞內(nèi)100 m、出洞內(nèi)50 m、出洞口、出洞外50 m和出洞外100 m)。
為研究不同路面類型表面亮度情況,使用臺灣泰仕專業(yè)光亮度計(見圖1左側)進行路面光亮度調(diào)查。
圖1 溫濕度、光照度檢測設備
使用北京易源瑞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E-Air-0600空氣質(zhì)量檢測儀(見圖2)檢測空氣中的PM1.0,PM2.5,PM10等不同粒徑顆粒物含量。檢測位置為:入洞外100 m、入洞外50 m、入洞口、入洞內(nèi)20 m、入洞內(nèi)40 m、入洞內(nèi)60 m、入洞內(nèi)80 m、入洞內(nèi)100 m、入洞內(nèi)300 m、入洞內(nèi)500 m、入洞內(nèi)700 m、入洞內(nèi)1000 m、隧道中間、出洞內(nèi)600 m、出洞內(nèi)400 m、出洞內(nèi)200 m、出洞內(nèi)100 m、出洞內(nèi)60 m、出洞內(nèi)40 m、出洞內(nèi)20 m、隧道出口、出洞外50 m、出洞外100 m。
圖2 空氣質(zhì)量檢測設備
采用德國Mueller BBM PAK Mobile MKⅡ噪聲測量儀進行行車噪聲測試。為了保證測量的穩(wěn)定與連續(xù),制作專門的支架(見圖3)固定噪聲采集麥克風,保持距離輪胎及地面約15 cm的距離。選擇晴天且隧道路面干燥路段進行噪聲測試,防止路面有水時,輪胎帶起的水對測試設備造成干擾。
圖3 近胎噪聲檢測裝置固定支架
為了更加科學直觀地測試隧道內(nèi)不同種路面的防眩光性能,并排除隧道外自然光線的干擾,于隧道內(nèi)分別在三種路面銜接位置附近分別選擇兩個測試點,進行路面亮度測試試驗,結果見圖4,5。
從圖4,5中可以看出,由于瀝青路面本身為黑色,具有吸光性質(zhì),其表面亮度最低;EACCP使用與瀝青路面一樣的黑色骨料,但骨料之間的水泥砂漿本身顏色較瀝青亮,因此測試的路面亮度要高于瀝青路面;刻槽路面亮度最高。
圖4 瀝青與露石路面亮度對比
圖5 刻槽與露石路面亮度對比
從圖6可以看出,刻槽水泥混凝土路面(A區(qū)域)由于表面微觀紋理較少,對光線的散射作用有限,會發(fā)生強烈的反射現(xiàn)象;而EACCP表面(B區(qū)域)反光現(xiàn)象較弱。這是因為露石路面表面為裸露的黑色骨料,表面紋理較刻槽路面更豐富,可以使投射到路面的光線得到很好的散射,使路面亮度降低。
圖6 露石路面與刻槽路面反光性能對比
車輛在路面行駛時,由于空氣泵吸作用和輪胎振動作用產(chǎn)生噪聲[9]。文獻[10]指出行車噪音與路面構造深度有一定相關性。筆者對行車過程中輪胎與路面的作用進行分析,噪音的產(chǎn)生一方面來源于輪胎受到擠壓時表面紋理內(nèi)部的空氣泵吸作用,另一方面來源于行駛過程中輪胎與路面的碰撞作用。兩者在路面構造深度由小線性增大變化時,撞擊作用逐漸增大,而泵吸作用逐漸減小,應具有一個綜合作用最小點,而非隨路面構造深度由小增大的單方面變化。為了研究不同紋理路面的噪聲值差異,選擇隧道內(nèi)四種不同紋理路面和隧道外瀝青路面,使用近胎噪聲測試方法進行行車噪聲測試,測試車速為60 km/h。
從圖7可以看出,不同紋理路面的近胎噪聲值不同,其中刻槽路面的噪聲值最大,小粒徑露石路面的噪聲值最?。煌N類型路面,隧道內(nèi)的噪聲值比隧道外大。分析原因為:相較于刻槽路面,瀝青路面和露石路面的表面微觀構造和宏觀構造都更加豐富,在車輛行駛時,受到輪胎擠壓的空氣能夠更好地擴散于路表面以下的構造中,表現(xiàn)為車輛近胎噪聲值小。針對隧道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隧道路面推薦采用小粒徑露石混凝土路面,以達到降低噪聲的目的。
圖7 不同路面行車噪音均值對比
目前針對隧道內(nèi)部特殊環(huán)境的研究較少,認識程度較低[11~14],但對比隧道內(nèi)外路面服役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隧道內(nèi)部為低溫度、高濕度的環(huán)境[15]。將采集到的隧道溫濕度數(shù)據(jù)繪制成隧道溫濕度曲線(圖8,9),以隧道中間位置隔開進行對比。
圖8 兩個方向隧道溫度對比
圖9 兩個方向隧道濕度對比
由圖8,9可以看到,隧道下行進出口鋪筑EACCP之后,隧道內(nèi)部呈現(xiàn)溫度高,濕度反而較低的特點。根據(jù)文獻[16],隧道洞外溫度越高,洞內(nèi)相對濕度越大,隧道內(nèi)部濕度主要來源是隧道外濕熱空氣被帶入隨帶內(nèi)部冷凝。對比隧道兩個方向,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EACCP豐富的表面紋理,路表比表面積較刻槽路面更大,使得整個路面的表面蒸發(fā)能力更強,由隧道外部進入的冷空氣形成的冷凝水能夠更快被蒸發(fā);另一方面,EACCP具有優(yōu)異的排水能力,可以將路表形成的冷凝水或由車輛行駛帶入的雨水快速排出,從而降低隧道內(nèi)部濕度。即在相同隧道溫度環(huán)境條件下,露石路面潮濕程度更低。
目前,中國對隧道內(nèi)部的顆粒物監(jiān)測是零散的、間斷的,得到的結果也是局域性的[17~19]。為研究隧道內(nèi)部顆粒物分布情況,分別在LHS隧道上行(未鋪筑EACCP路面)和下行(隧道進出口鋪筑有EACCP)加密顆粒物測試點,并將測試結果繪制成隧道內(nèi)部顆粒物曲線,如圖10所示。
圖10 隧道內(nèi)部顆粒物含量分布情況
從圖10可以看出:鋪筑有EACCP的下行隧道,內(nèi)部顆粒物含量均有所降低。分析原因為:根據(jù)2.3的研究結果,由于鋪筑有露石路面的隧道內(nèi)部濕度降低,顆粒物沒有潮濕水的附著,更易隨著活塞式的車輛帶出隧道外部。相比于未鋪筑露石路面的上行隧道,隧道出口段顆粒物含量呈現(xiàn)出明顯大于進口段顆粒物含量的現(xiàn)象。
現(xiàn)場觀察(圖11,12)可以看到,由于采用深灰色輝綠巖集料外露的工藝,露石混凝土路面的顏色明顯較深。
圖11 露石路面表面紋理
圖12 隧道出口刻槽混凝土路面與露石混凝土路面對比
現(xiàn)場測量幾種路面的構造深度(圖13)發(fā)現(xiàn),四種路面構造深度按大小排列依次為:EACCP2>EACCP1>瀝青路面>刻槽路面??梢钥闯?,由于采用了更大粒徑的骨料,第二種露石路面的表面構造最大;刻槽路面的表面構造最小。
圖13 隧道不同路面構造深度變化
通車使用兩年后,四種不同類型的路面均依然具有良好的表面構造深度,檢測結果均大于質(zhì)量檢驗評定標準≥0.8 mm的要求。進一步分析,瀝青路面的構造深度年損失為0.063 mm/年;刻槽路面的為0.037 mm/年;EACCP1的為0.127 mm/年;EACCP2的為0.180 mm/年。四種路面構造深度損失按大小排列依次為:EACCP2>EACCP1>瀝青路面>刻槽路面。可以看出,通車前兩年,路面構造深度衰減值與路面初始構造有關,即較大的表面構造,在通車早期,更容易被磨耗。
對露石深度的觀測(圖14)可以看到,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路面露石深度值在逐年衰減:其中EACCP1通車兩年的年衰減率為0.16 mm/年;EACCP2通車兩年的年衰減率為0.24 mm/年。對比兩年露石深度衰減之差:EACCP1使用一年后的露石深度衰減量為0.27 mm,第二年的露石深度衰減量為0.05 mm;EACCP2使用一年后的露石深度衰減量為0.41 mm,第二年的露石深度衰減量為0.07 mm。
圖14 露石深度變化
分析認為:初始開放交通時,EACCP表面分布均為棱角分明、紋理豐富的骨料;隨著通車使用后,由于輪胎的磨耗作用,這些細微紋理被很快磨耗殆盡,反映出的結果是第一個使用年的露石深度大幅減??;隨著集料表面的微觀構造逐漸磨光,之后是整個骨料在承受輪胎的磨耗作用,相對于第一使用年,露石深度的衰減變得緩慢。
根據(jù)兩種不同配合比的露石路面露石深度衰減規(guī)律,在進行配合比設計時,宜選擇較小粒徑的粗骨料。因為較小粒徑粗骨料做出的露石路面,單位面積內(nèi)骨料的數(shù)量更多,在承受車輛輪載作用時,由于受力骨料數(shù)目增加,單個骨料表面受到的作用力減小,從而使年露石深度衰減量降低,延長路面使用年限。
該項目于2016年底正式通車,2018年底使用橫向力系數(shù)檢測車對該段路面進行檢測。將2018年路面橫向力系數(shù)(Side Force Coefficient, SFC)檢測結果繪制成圖15,16。
圖15 相同隧道不同車道抗滑性能對比
圖16 相同樁號相同行車道路面抗滑性能對比
根據(jù)圖15可以看到,隧道內(nèi)部刻槽路面慢車道的抗滑橫向力系數(shù)為35.7,遠低于超車道的48.0。分析認為:慢車道相對于快車道,由于貨車等重載交通的比例更大,路面受到更多行車荷載作用,其抗滑性能衰減更為顯著。說明路面抗滑性衰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車輛輪載作用。
由圖16(圖中A位置是位于LHS2號隧道進口300 m位置,采用加鋪瀝青路面進行鋪筑,B位置是大約長度為400 m的露石路面,C位置為右幅出口大約為450 m露石路面)可以看出,采用露石工藝后,不光露石路段的抗滑耐久性可以得到保證,還可以使整個隧道路面的抗滑性能衰減幅度降低。同樣受到重載交通的作用,未采用露石工藝的刻槽路面使用兩年后,抗滑均值為35.7,處于“中”水平;鋪設有露石路面的隧道路面抗滑總均值為41.7,保持在“良”水平;其中露石路面段抗滑均值為54.6,保持在“優(yōu)”水平。分析認為:(1)由于露石路面采用高磨光值的輝綠巖集料外露,本身具有良好的抵抗抗滑衰減能力;(2)露石路面由于紋理豐富,相較于普通刻槽路面,排水性能更佳,使得隧道內(nèi)部保持干燥狀態(tài),從而更有利于內(nèi)部普通刻槽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保持。進出口位置鋪筑的露石路面,其抗滑性能基本與加鋪瀝青的復合路面抗滑性能一致,說明這種耐磨耗的路面更加適用于隧道內(nèi)部。
(1)調(diào)查結果表明,在降低路面反光效應、降低行車噪音、降低隧道內(nèi)部濕度和顆粒物含量等方面,露石路面均優(yōu)于普通刻槽路面。
(2)露石路面構造深度大,在通車早期,更容易被磨耗,構造深度損失較快。從延長露石路面使用年限方面考慮,推薦較小粒徑粗骨料的露石路面。
(3)隧道刻槽路面慢車道相對于主車道,由于貨車等重載交通的比例更大,路面受到更多行車荷載作用,相同使用年限路面橫向力系數(shù)SFC要低于主車道。說明路面抗滑性衰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車輛輪載作用。
(4)露石路面具有高磨光值的輝綠巖表面,具有良好的抵抗抗滑衰減能力,且露石路面紋理豐富,排水性能優(yōu)于刻槽路面,有利于隧道路面保持干燥狀態(tài)。鋪筑露石路面可以使整個隧道路面的抗滑性能衰減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