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楊瑾
云南以其多姿多彩的地理風貌、豐富的人文奇景以及多樣化的南國生靈成為祖國南陲的一顆明珠。形態(tài)萬千的云山秀水、異彩紛呈的風物民情不僅吸引著海內外優(yōu)秀的藝術家們前來采風體驗,也為云南本土的藝術家們提供著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和獨特的審美體驗,袁曉岑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林泉煙霞之啟蒙
1915年,袁曉岑出生在貴州省普定縣一個偏僻的山村——獨家村。其父袁樹功支撐的小家也有房屋數間、薄田數畝,一家人自耕自食、自給自足。袁曉岑童年便在這煙云氤氳、山林幽深的環(huán)境中度過,“山花野卉四時不絕,飛禽走獸出沒其間”(袁曉岑《袁曉岑國畫雕塑選集自序》,《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11月)。大自然的幽美、樸實在他心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他時而用木炭畫鳥獸,時而用黏土捏牛馬,自得其樂,宛如身在童話世界一般。
1924年,9歲的袁曉岑人普定縣沙家馬場小學讀書,用功讀書之余,勤練書法與繪畫,時而畫出一些圖案特別的窗心紙,受到同學的歡迎和老師的表揚,這時藝術的種子已經在漸漸萌芽。1930年,袁曉岑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貴陽省立師范學校,老師給予他充分的肯定和極高的評價:“侃侃而談,舉重若輕,非操之有素,曷克臻此?!保ㄒ箅p喜、湯靜《大地之子——袁曉岑的藝術道路》,《美術研究》2001年2月)正規(guī)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袁曉岑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各科成績優(yōu)異,袁曉岑得以將全部課余時間都投入到繪畫中。這時他省吃儉用買來了任薰與任頤的畫冊,朝夕臨摹不怠,漸漸發(fā)現繪畫需從傳統(tǒng)人手,遂又購入《芥子園畫傳》,從線條、造型上慢慢臨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自學中亦悟出繪畫理論的重要性,便著力研究傳統(tǒng)繪畫理論,以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六法”為準繩,朔古及今,奠定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
這時期,貴陽有一裱畫店,名“選文齋”。袁曉岑常常跑去觀畫,漸漸地與主人熟識,便從店中借出當時諸多名家原作,潛心臨習,畫藝精進。一些臨摹中的佳品,便無償送給了裱畫店,遂與選文齋主結成了忘年交。每逢假日,齋主便邀袁曉岑雅聚,暢游名山古寺,遍覽名士牌匾、題壁詩書,袁曉岑對前賢筆墨強而記之,乃至可以流暢背誦,這便是袁曉岑根植于文藝土壤之第一鋤。
二、蟄伏的藝術之蟬
1935年,袁曉岑升人昆華高中學習,機緣巧合下得到一些嶺南畫派的畫片,了解到“二高一陳”(高奇峰、高劍父、陳樹人)的繪畫風格,被嶺南畫派那種融貫中西、追求新意的畫風所吸引,遂改學高氏兄弟,開始注重西洋寫生技巧,對傳統(tǒng)繪畫技法去蕪存菁,畫風為之一變。折頁也因此成為袁曉岑私淑嶺南濫觴的開始。1938年,袁曉岑首次在昆明舉辦了個人畫展,展出作品百余件,銷售一空,受到書畫前輩及社會名流贊許,嶄露頭角,這顆深埋在袁曉岑心中的藝術種子終于開出了耀眼的花朵。
1939年,抗日戰(zhàn)爭已經爆發(fā),時局動蕩,北方大部分土地遭到蹂躪,沉浸在血與火之中。諸所大學紛紛南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均遷至昆明,組成西南聯(lián)合大學。當時作為云南最高學府的云南大學也從省立改為國立,對外聘請了大批能人名士。大量的知識分子精英會集,使得昆明一時成為文化教育中心。此時的袁曉岑矢志終生從事美術事業(yè),并深知文學修養(yǎng)對美術的重要性,遂考入云南大學文史系進一步學習,以賣畫供自己上學。這時的美育體系以革新為主,拋棄傳統(tǒng)繪畫中的糟粕,吸收西方繪畫所長,務求繪畫所表現之精神能發(fā)揮救國圖強的作用。袁曉岑深諳其中道理,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摒棄了不顧對象、因襲臨摹的糟粕,著重寫實,以形寫神,對清代所謂正統(tǒng)派之“四王”的畫加以抨擊,對嶺南派繪畫十分推崇,走出了一條抒發(fā)性靈、中西結合的藝術道路。
此時,反法西斯斗爭進入持續(xù)階段,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站出來以各種形式參與到抗日戰(zhàn)爭中。袁曉岑與一群熱衷于藝術的年輕人成立了一個藝術團體——谷風畫社,成員有熊秉明、劉文清、孫福熙、周霖、邵芳等等。他們組織了一次勞軍畫展,以賣畫所得捐錢抗日。后又組織了一次義展,所得籌款為彌勒縣造了一座大橋。兩次展覽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谷風畫社成員后來大多成為云南近代美術行業(yè)中的領軍人物。
1942年春,徐悲鴻出訪印度、新加坡之后,經緬甸來到云南。在保山辦了畫展后來到昆明,經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安排,住進了云南大學的映秋院。袁曉岑對徐悲鴻仰慕已久,經熊慶來引薦,登門拜訪了徐悲鴻。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美術問題展開討論。徐悲鴻教導袁曉岑要多畫速寫,多對實物寫生,注意輪廓線條與光影的關系,還將自己的速寫本借給袁曉岑拿回家慢慢琢磨。袁曉岑也拿出自己捏的小雕塑向徐悲鴻請教,徐悲鴻贊揚之余向袁曉岑介紹了羅丹、蓮蓬、魯德等法國雕塑家,討論了西法寫生與藝術理論,袁曉岑獲益良多,并堅定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從那之后,徐悲鴻的住所就成了袁曉岑最向往的地方,只要有合適的機會他就去拜訪,聆聽教誨,和徐悲鴻一起外出寫生。一次,徐悲鴻做客袁曉岑家,看了袁曉岑畫的孔雀后說:“自古以來畫孔雀的人不多,你既能以造化為師,加上又有云南那么好的條件,只要堅持鉆研,鍥而不舍,將來會獨樹一幟,必然成功?!保S光成、孫建東、張志禹《袁曉岑藝術傳略》,云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12月)徐悲鴻這句話深深地刻在了袁曉岑心底,成為袁曉岑今后堅持探索孔雀畫法不懈之動力。
1942年夏,袁曉岑剛從大學畢業(yè)便收到了父親病逝的噩耗,他悲痛萬分,決定去昭通與大哥會合后一同回貴州老家安葬父親。這時袁曉岑大名早已經傳遍家鄉(xiāng),一路上求畫的人絡繹不絕,同時也見到了一些故友,悲喜交集。為了湊足安葬父親的錢,袁曉岑在貴陽和安順各舉辦了一次畫展,最后謝絕了安順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的職務,于1943年春回到了昆明,潛心于他所鐘愛的藝術,創(chuàng)作了一批難得的雕塑作品。之后他走上了中學的講臺,在昆華中學、藝術師范學校和龍淵中學當了美術教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高自我,度過了解放前夕那一段艱難的歲月。
三、為藝術而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袁曉岑振奮精神,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行列之中。1951年,袁曉岑參加土改工作隊,到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個彝漢雜居的山區(qū)工作三個月,期間創(chuàng)作出了表現勞動者喜悅之情的《分到羊了》雕塑。不久又從民族學院掃盲班得到靈感,創(chuàng)作出《母女學文化》雕塑。1952年,袁曉岑國畫《孔雀》和《小鴨》入選“全國第一屆國畫展覽”,成為云南唯一入選全國美展的畫家。其后,袁曉岑的作品多次入選國展,大批國畫及雕塑在一些重要刊物上登載,袁曉岑的名字也在全國響了起來。后來,在著名畫家華君武的介紹下,袁曉岑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吸收為會員,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專業(yè)畫家。
1953年,袁曉岑隨邊疆工作隊到邊疆深入生活,與傣族老鄉(xiāng)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成為袁曉岑繪畫風格轉變的一大關捩。這時期,袁曉岑時見孔雀三五成群,出沒于林際草坪之上,閃爍于薄霧晨紗之間,他猛然悟得野生孔雀與豢養(yǎng)孔雀之不同,遂習得大自然中孔雀的野逸、蒼茫之趣,畫風由工筆趨于寫意,以期氣韻生動、筆墨瀟灑,逐漸形成袁曉岑寫意孔雀的自我面貌。同時邊疆民族質樸熱情的生活體驗也給袁曉岑的雕塑藝術帶來了全新的靈感,為其后來的創(chuàng)作積淀了深厚的情感內蘊。
1958年,袁曉岑受邀完成北京民族文化宮中的民族大團結浮雕,強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靈感從袁曉岑的內心迸發(fā)而出。1964年5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與云南分會聯(lián)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袁曉岑個人雕塑作品展覽”,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一個個人雕塑展覽,展出袁曉岑雕塑作品42件,其意義非同一般。
“十年浩劫”中,袁曉岑的雕塑作品悉數被毀,藝術生涯也受到了重創(chuàng)。烏云散去后,蟄伏了二十個春秋的《袁曉岑雕塑選集》終于在1983年底問世,為其留下了寶貴資料。袁曉岑感慨萬千地于書卷端題詩道:“一生幾見廿回春,劫后殘灰幸見痕。歲月無情今老矣,心余力乏作泥人。”
然藝術之心未泯。1977年袁曉岑受邀赴京在頤和園藻鑒堂為中國駐國外的各使館作畫,同時受邀請的還有李可染、吳作人、黃永玉,黃胄、唐云、謝稚柳、陸儼少、亞明、宋文治等一批著名畫家,眾人還曾于春節(jié)期間飯后作畫紀念,如此雅聚使人精神煥發(fā),袁曉岑再一次暢游于藝術海洋之中,創(chuàng)作的泉源汩汩,心中的激流涌現,之后佳作不斷。1979年創(chuàng)作的《森林孔雀》參加日本舉辦的“近代世界美術展覽”;1984年國畫《版納林泉》、雕塑《牦?!穮⒓恿恕暗诹鶎萌珖佬g作品展覽”,并被評為優(yōu)秀作品,后被中國美術館購藏;同年創(chuàng)作的《白鶴》和《孔雀》兩幅大型國畫作品亦被人民大會堂所收藏。1985年應瑞士蘇黎世邀請赴該市開展文化交流,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后被蘇黎世政府和瑞士國家銀行購藏。次年又赴美進行文化交流,經著名雕塑家喬治·蘭丁引薦,加入美國雕塑家協(xié)會,成為了該協(xié)會第一位中國會員。
1986年12月,袁曉岑于云南藝術學院退休,時年71歲。退休后,袁曉岑并未放下對藝術的追求,仍然躬耕于這片他熱愛的藝術之林。他動員全家上下齊力將歷年所作雕塑精品澆鑄成銅,此后作品不斷,展覽訪問不絕。1999年,其創(chuàng)作的四米高《金沙水暖》雕塑豎立在了麗江石鼓鎮(zhèn)的長江第一灣邊,這里是當年紅軍巧渡金沙江的地方,雕塑的美感與主題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是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同年,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在云南舉行,袁曉岑受邀創(chuàng)作了3米高的《孔雀》雕塑,矗立在博覽會的云南園中,一對孔雀翹首呼應,和諧美滿,仿佛彰顯著畫家本人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
2008年6月9日晚,袁曉岑與世長辭,享年93歲。袁曉岑一生獲得的榮譽并沒有使他自滿和懈怠,在藝術的道路上他不斷耕耘,留下了無數永恒的作品。袁曉岑精深的藝術造詣、不斷追求的藝術理想不僅為20世紀中國小寫意花鳥創(chuàng)作留下了豐厚的藝術財產,不斷啟發(fā)后人,而且在云南高原上精耕細作,讓高原的生靈綻放出更為奪目的光彩。
責任編輯:陳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