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虹,羅苑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現(xiàn)階段患者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烈,對醫(y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導致能夠作為臨床教學實例的病例越來越少,這就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護理學的發(fā)展。在此背景下,模擬臨床情境教學已成為培養(yǎng)護理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1]。本文將針對高級智能綜合模擬人在護理生心肺復蘇實訓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80名護理學基礎及臨床護理專業(yè)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名學生;對照組中男同學7名,女學生33名,年齡范圍19歲~21歲之間,平均年齡(20.65±4.4)歲;實驗組中男同學5名,女學生35名,年齡范圍20歲~22歲之間,平均年齡(20.89±4.6)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對比無顯著性(P>0.05)。
所有學生開展心肺復蘇實訓,開展如何判斷意識、擺放體位、人工呼吸、開放氣道、胸外心臟按壓等項目。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簡易模擬人開展實訓。實驗組則以高級智能綜合模擬人為載體開展各項實訓。具體流程為[2]:第一、建立模擬ICU病房,將高級智能綜合模擬人連接心電監(jiān)護儀器,并佩戴除顫儀、呼吸器、呼吸機等;再從高級智能綜合模擬人軟件中選擇急診病例,例如心律失常、休克導致的心跳停止。按照國際模式開展培訓后依據(jù)場景分組,6~8人一組,輪流開展各項心肺復蘇搶救措施,例如開放氣道、人工呼吸、擺放體位等,可以采取先演練,再啟動高級智能綜合模擬人綜合模擬練習;最后加強訓練。實訓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進行考核。
使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兩組學生進行考核發(fā)現(xiàn),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及操作成績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心肺復蘇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對比結果(±s)
表1 兩組學生心肺復蘇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對比結果(±s)
組別 n 理論成績 操作成績對照組 40 77.9±10.6 83.1±6.5實驗組 40 85.6±8.7 91.7±5.8 P<0.05 <0.05
心肺復蘇是急診護理中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要求醫(yī)護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專業(yè)的操作技能,快速的應急能力,要求護理人員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臨危不亂,采取專業(yè)的救治措施,提高搶救成功率。隨著高科技手段的發(fā)展,醫(yī)學綜合模擬教學在護理生實訓方面的作用越加重要。高級智能綜合模擬人能夠模擬患者的生理及病理學特征,實訓人員對其實施搶救護理后可產(chǎn)生相對應的生理反應,同時在監(jiān)護設備中顯示出來,為護理生創(chuàng)造一個全功能的急救模擬環(huán)境[3]。此外,將高級智能綜合模擬人作為教學載體,它在生理電的驅動下存在呼吸、脈搏、心跳等體征,可將學生立刻帶入緊張的搶救氛圍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施救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刻不容緩,爭分奪秒,提高了學生的應急反應能力及急救意識;通過小組教學也促進了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及操作成績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存在顯著性(P<0.05),充分表明高級智能綜合模擬人能夠顯著提高護理生心肺復蘇實訓能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在教學中不可完全依靠該方法要合理運用,以促進護理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