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 新時代中國對東南亞外交的機遇與挑戰(zhàn)

2020-07-19 01:25趙衛(wèi)華
東南亞縱橫 2020年4期
關鍵詞:命運共同體東南亞一帶一路

趙衛(wèi)華

摘要:東南亞地區(qū)位于海陸絲綢之路的交匯點上,是中國通向南太平洋地區(qū)、印度洋地區(qū)和歐洲的重要通道,在中國周邊外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南亞地區(qū)先后成為中國打破外交孤立的重要突破口和服務改革開放的重要外交陣地。中共十八大以來,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中國周邊外交的地位獲得戰(zhàn)略性提升。上述倡議和理念的提出不僅意味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也標志著中國作為全球和區(qū)域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在國際政治議程設置和規(guī)則制定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成為國際體系中名副其實的大國。東南亞地區(qū)是中國周邊外交新理念和新舉措的率先踐行地,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zhàn)略地位。對東南亞的外交為中國周邊外交貢獻了諸多有益的經驗總結,也為進一步推進周邊外交提出了新的問題。2020年是中國與東南亞開啟外交關系70周年,在歷史的新起點上,中國面對的不僅有機遇,還有中美戰(zhàn)略競爭加劇的挑戰(zhàn)。中國的東南亞外交既要從歷史中汲取有益經驗,更要與時俱進,以新的理念把握新的機遇,應對新的挑戰(zhàn)。

關鍵詞:東南亞;“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區(qū)域公共安全產品;中美戰(zhàn)略競爭

[中圖分類號] D822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文章編號] 1003-2479(2020)04-043-09

Abstract: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Maritime and Land Silk Road, Southeast Asia is an important passage for China to the South Pacific, the Indian Ocean and Europ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neighboring diplomac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for China to break diplomatic isolation in Southeast Asia and also an essential diplomatic position for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have been put forward since Chinas 18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e status of peripheral diplomacy has been strategically upgraded. The above-mentioned initiative and concept not only mean the rise of Chinas economy, but also mark the fact that as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reg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China has become to a rule-maker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genda and lived up to its reputation as a great power in the world.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 is the testing ground of Chinas new diplomatic ideas and measures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strategic role in advanc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China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Chinas diplomacy to Southeast Asia has contributed a lot of useful experience to Chinas peripheral diplomacy, and also raised new issues for further advancing peripheral diplomacy. 2020 mark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EAN diplomatic relat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a new history, China is not only faced with opportunities but also challenges from the intensifying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Chinas diplomacy towards Southeast Asia should not only learn from the history, but also move forward with the times, to face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new ideas.

Key Words: Southeast Asia;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gional Public Safety Products; China-USS trategic Competition

東南亞位于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匯處,包括馬來群島和中南半島兩大地緣板塊。從地緣結構來審視,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從海陸兩面,呈U形隔著南海將中國環(huán)繞在中間,東南亞地區(qū)則是中國通過南海聯(lián)系太平洋地區(qū)、印度洋地區(qū)和歐洲的海上必經之路。上述地緣結構決定了中國—東南亞關系與中國的安全和利益呈高度的正相關性,雙方關系友好時,東南亞會成為維護中國安全的外圍屏障和發(fā)展互利友好關系的睦鄰伙伴;反之,東南亞則會成為域外敵對勢力遏制中國發(fā)展、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前沿陣地。從戰(zhàn)略角度而言,東南亞當屬中國地緣利益的核心地區(qū),歷來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點經營地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南亞先后成為中國打破外交孤立的重要突破口和服務改革開放的重要外交陣地。中共十八大后,中國黨和政府又先后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舉行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提出周邊命運共同體等重要思想,上述思想和理念大多來自對東南亞外交的實踐。2020年是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開啟外交關系70周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新的時代,東南亞再次成為中國實踐新型周邊外交的前沿陣地。同時, 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 推出印太戰(zhàn)略的“東南亞版”,妄圖拉攏部分東南亞國家遏制中國,使得中美戰(zhàn)略競爭加劇,并出現(xiàn)滑向戰(zhàn)略對抗的風險。面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挑釁,如何在汲取歷史有益經驗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以新的理念把握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zhàn)是中國當前面對東南亞和南海地區(qū)的復雜形勢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新時代中國對東南亞周邊外交的新理念與新成就

2013年10月,繼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了《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提出推進中國—東盟的互聯(lián)互通,加強雙方海上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通過擴大中國與東盟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yōu)勢互補,與東盟共享機遇、 共迎挑戰(zhàn), 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攜手打造多元共生、包容共進,造福于雙方人民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①。

2013年10月底,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周邊外交座談會,這是在新形勢下為做好中國周邊

外交工作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上指出: 中國周邊外交的戰(zhàn)略目標, 就是服從和服務于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發(fā)展同周邊國家的關系, 鞏固睦鄰友好, 深化互利合作, 維護和用好中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努力使周邊國家與中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 經濟紐帶更加牢固, 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他特別強調與周邊國家的交往要在“親、 誠、 惠、 榮”理念的指導下,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與周邊國家開展合作,讓周邊國家獲益于中國發(fā)展,使中國也從周邊國家共同發(fā)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要讓 “中國夢” 與周邊各國的發(fā)展前景對接起來, 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②。

中共中央周邊外交座談會的舉行,標志著周邊外交在中國國家總體外交規(guī)劃中上升到了與大國外交同等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作為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時期指導中國經營周邊地區(qū)的外交方略,新時期中國周邊外交的若干新理念和新舉措首先在東南亞地區(qū)落地,凸顯了東南亞在中國周邊外交戰(zhàn)略中的重要地位?!耙粠б宦贰背h和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后,盡管受到某些域外大國的掣肘,部分東南亞國家仍尚存疑慮,但沒有一個東盟國家公開拒絕中國的倡議,即使部分心存疑懼的國家,也不甘放棄倡議所帶來的巨大機遇,而是選擇與中國合作。例如, 越南政府總理阮春福2019年4月訪華時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表示:“越中是兄弟近鄰,擁有共同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和共同的發(fā)展目標。越方致力于推動越中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持續(xù)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支持中國為本地區(qū)和世界和平繁榮做出更大貢獻。越方很早就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愿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同‘兩廊一圈規(guī)劃對接,深化廣泛領域互利合作,促進地區(qū)發(fā)展?!雹?/p>

總體而言,該時期隨著周邊外交地位的提升和中國黨和政府對東南亞的重視,中國的東南亞外交可圈可點,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正是這些成果的取得,夯實了中國與東南亞關系的基礎,使得雙方盡管尚存不少分歧和問題,卻抵抗住了外部勢力的挑唆和破壞,不斷向更加深入的層面發(fā)展。這些成果主要包括:

第一,在“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東南亞各國與中國的合作在基礎設施和互聯(lián)互通建設方面成績斐然。雅萬高鐵、中老泰高鐵和滇緬鐵路等一系列互聯(lián)互通設施和基礎設施項目克服種種干擾,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第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特別是老撾公開接受了中老兩國是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是中國東南亞外交的重要成果②。目前,不少東南亞國家雖接受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但在雙邊層面卻態(tài)度曖昧③。老撾公開接受中老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并于2019年4月30日簽署《中國共產黨和老撾人民革命黨關于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不僅是中國對東南亞外交的巨大勝利,也對中國與其他東南亞國家關系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第三,東南亞各國克服美國干擾,紛紛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建立。在亞投行成立時,除了印度尼西亞,其他東盟成員國都成為締約創(chuàng)始國,顯示了其對中國的支持和信任,也彰顯了中國倡議的巨大吸引力。第四,發(fā)起創(chuàng)建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簡稱“瀾湄合作”)機制。2014年1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緬甸內比都舉行的第1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峰會上提出建立瀾湄合作機制④;2016年3月,瀾湄合作領導人首次會議在中國海南三亞舉行,全面啟動了瀾湄合作進程;2018年1月,瀾湄合作領導人第2次會議在柬埔寨金邊舉行,會議發(fā)表了《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和《第二次領導人會議金邊宣言》,領導人宣言認為, 經過短短兩年的發(fā)展, 瀾湄合作機制已從萌芽發(fā)展為成熟的區(qū)域合作機制⑤。瀾湄合作機制的成功一方面表明中國的理念和議程獲得了東南亞各國的認同,同時也顯示出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日益走向成熟。

二、中國對東南亞周邊外交面臨的機遇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先后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互聯(lián)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發(fā)起成立亞投行等一系列舉措,均得到了東南亞各國的積極響應,這標志著中國不僅已經成長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而且已經逐漸成為全球政治議程和規(guī)則的提出者與制定者,從而真正超越地區(qū)大國角色,開始向全球大國邁進,并在國際治理中開始發(fā)揮重要作用,這為中國在對東南亞外交中更加有所作為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首先,中國對東南亞地區(qū)已經初具政治經濟議程設置權。改革開放后,雖然中國以異乎尋常的速度主動融入國際,積極加入各種組織和合作機制,但基本上都是參加既有的組織和機制,接受既定的國際規(guī)則,遵守既定的秩序。由于這些組織和機制大多是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的,因而其規(guī)則并非完全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融入國際獲得收益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例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在農業(yè)和知識產權等諸多問題上均做出了重大的讓步。

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融入國際, 先后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推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互聯(lián)互通,發(fā)起促成瀾湄合作機制,建立亞投行,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舉措,標志著中國已經由被動地適應國際規(guī)則向設置議程、主導規(guī)則制定和主動塑造國際秩序方向轉變。議程設置和規(guī)則制定能力是國家國際地位的指向標,也是一個國家大國地位的重要標志。中國的上述倡議得到了東南亞各國的積極支持,顯示出中國在東南亞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不斷提高,為進一步推進對東南亞外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東南亞地緣格局向著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fā)生重大變化。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在全球發(fā)揮重要影響的大國。201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13.46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20.51萬億美元的66.8%,超過排名第3至第5的日本、德國、法國這3個傳統(tǒng)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總和,穩(wěn)居世界第二的位置①。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和平發(fā)展,“中國模式”對東盟各國的吸引力日益增強。同時,中國的軍事實力也獲得了飛躍性發(fā)展,特別是在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下,中國海軍已經發(fā)展成為一支初具遠洋作戰(zhàn)能力的藍水海軍,空軍則成為除了美國以外的唯一列裝第四代戰(zhàn)機的國家。

東盟各國中,除了新加坡和文萊兩個國家發(fā)展水平遠高于中國,馬來西亞稍高于中國,其他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則遠低于中國。整體而言,中國GDP總量約為東盟總量的4.43倍,人均GDP約為東盟的2.45倍②。中國實力雖日益超越東盟,但在地區(qū)事務中卻始終支持東盟,從不干涉東盟各國的內政,強大而和平的中國,日益贏得東盟各國的信任。即使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這樣的美國盟國也堅定奉行與中國和平友好的政策,希望在中美之間維持中立。2019年5月,新加坡外交部部長維文呼吁美國接受中國崛起,不要逼迫小國“選邊站”即代表了東盟各國的心聲③。這表明美國在東南亞地區(qū)壓倒性的地緣優(yōu)勢已不復存在,隨便拉幾個盟國圍堵中國的局面已很難重現(xiàn)了。近來,越南和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拒絕美國挑唆,選擇與中國合作對話,柬埔寨等國不理會美國禁令,堅持采用華為技術恰恰就是新的地緣現(xiàn)實的寫照。

越南政府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范平明也認為:“美國挑唆越南和菲律賓與中國對抗,其實是將越菲作為遏制中國的工具,雖然美國會給予兩國外交支持,但一旦越菲與中國開戰(zhàn),美國絕不會給予兩國實質性的幫助。因此,越南絕不能完全倒向美國,否則將置本國于危險境地?!雹?2018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菲律賓總統(tǒng)杜特爾特就發(fā)展中菲關系、維護南海穩(wěn)定及推進南海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達成了重要共識。杜特爾特表示:“菲方愿同中方一道努力,通過雙邊溝通協(xié)商,繼續(xù)保持南海和平穩(wěn)定,使南海成為菲中兩國間一個合作領域。菲律賓將接任中國—東盟關系協(xié)調國,愿積極促進深化東盟同中國的合作。”① 作為南海問題當事國,越菲兩國領導人的表態(tài)極具有代表性,它顯示即使與中國尚存分歧的東盟國家也不愿完全站在美國一邊,而是希望在中美之間維持中立,發(fā)展對華友好關系。這顯示中國在東南亞的地緣環(huán)境相比以前已大為優(yōu)化,為新時期對東南亞外交創(chuàng)造了更為有利的環(huán)境。

再次,中國對東南亞外交政策獲得大部分域內國家的歡迎和支持。東南亞各國除了新加坡、文萊和馬來西亞,大部分國家都屬于中等偏下收入的發(fā)展中國家,其中柬埔寨、緬甸和東帝汶依然位于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列,越南和老撾雖然已脫離最不發(fā)達國家名單,但人均GDP也不足3000美元。從現(xiàn)實情況看,東南亞各國交通基礎設施普遍落后,資金和技術缺乏,這成為制約本地區(qū)發(fā)展的嚴重障礙。中國發(fā)起的“一帶一路”倡議,其核心就是通過互聯(lián)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通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經濟聯(lián)系通道,本著“親、誠、惠、榮”的理念,通過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貿合作和產業(yè)的有序轉移,帶動東盟各國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共同繁榮,打造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命運共同體,這完全符合東南亞各國的利益。

目前,中國與東盟的經濟互補性非常強,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已日益成為東盟經濟發(fā)展的引擎。隨著中國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不斷推進,東盟也日益成為中國許多重要產品的進口來源。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東盟大多數成員國排名前兩位的出口市場,也是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②。通過互聯(lián)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通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經濟走廊和戰(zhàn)略通道,可以有效地促進中國和東盟各國的貿易水平,推動各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通過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共同發(fā)展和共同繁榮。因此,中國的政策符合東盟各國的利益,得到了東盟各國的積極支持,這為中國進一步推進對東南亞地區(qū)外交營造了積極的外部環(huán)境。

三、中國對東南亞外交面臨的新挑戰(zhàn)

目前,中國雖然初獲大國地位,正處于從地區(qū)大國向全球大國邁進的過渡階段,但是,無論在物質實力方面,還是在對于國際社會的認知、塑造國際秩序的能力方面,中國距離真正世界強國的標準尚有相當的距離。特別是,隨著美國霸權主義進一步抬頭和對中國挑釁進一步加劇,東南亞各國也被動地卷入其中,從而使得中國的“次強困境”更加嚴峻。上述情形不僅使得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在由地區(qū)大國向全球大國轉型過程中不僅面臨諸多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而且還將不得不面對若干前所未有的困難。

首先,美國、日本等域外大國在東南亞對中國遏制力度加大。“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域外大國一直采取消極抵制態(tài)度。上述4國以美國為首,雖然態(tài)度略有不同,但均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中國的全球戰(zhàn)略,目的是改變體系內的權力結構,確立中國的權力優(yōu)勢,建立中國支配下的世界新秩序,顛覆美國的霸主地位和其領導下的國際秩序③。上述各國以美國的反應最為激烈,對中國“一帶一路”建設進行了全線的狙擊,而尤以在東南亞地區(qū)為甚?!?81事件”“南海仲裁案”以及緬甸北部形勢的再度激化無不與該大背景有關。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在東南亞對中國的遏制力度空前加大,在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峴港領導人會議上,特朗普公開推銷其印太戰(zhàn)略,宣稱要給區(qū)域內國家一種不同的選擇。美國駐越南大使克萊騰布里克則更為明確地影射中國,挑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聲稱“某大國”通過官方資金對東南亞各國基礎設施的投資將使東南亞國家在主權上付出慘重代價。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就是要通過私營企業(yè)對東南亞各國基礎設施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參與,旨在為各國提供一種“不同的選擇”,使各國不必犧牲主權就能實現(xiàn)國家繁榮①。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3國態(tài)度雖然沒有美國強硬,但分別從東南亞的東、南、西3面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南北經濟走廊規(guī)劃形成合圍之勢。

美國大力推銷其印太戰(zhàn)略,極力誘使東南亞各國按照美國希望的路徑發(fā)展,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攪局“一帶一路”倡議、阻止東南亞各國與中國合作,從根本上來說是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為對其霸權的威脅而對中國采取的戰(zhàn)略性反制②。日本、印度、 澳大利亞等國雖然與美國態(tài)度并不完全一致, 表態(tài)留有余地, 但它們均將“一帶一路”視為中國的全球地緣戰(zhàn)略,在東南亞的諸多舉措針對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例如,印度和澳大利亞倡議成立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共同組成的“四國民主聯(lián)盟”來應對中國的發(fā)展和挑戰(zhàn)③;針對中國倡議的建設中國—東盟南北經濟走廊計劃,日本和印度則支持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修建東西走廊④,而美國為遏制中國,利用越南對華的不信任感,進一步支持越南打造連接中南半島各國的數字東西走廊⑤,其目的在于制衡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南北走向的互聯(lián)互通建設,最終達到延緩“一帶一路”建設進度和削弱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印度尼西業(yè)雅加達—萬隆高鐵、越南統(tǒng)一鐵路和中泰高鐵項目上,無處不見日本的影子,這給中國與東南亞的合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其次,部分東南亞中等強國采取在中美間搞“平衡”的政策。從全球的角度而言,部分東南亞大國可視為整個體系當中的中等強國。這些國家具有發(fā)展為地區(qū)大國甚至超越地區(qū)大國實力的潛力,它們有本國的戰(zhàn)略抱負。從地緣視角和現(xiàn)實的角度考量,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快速發(fā)展感到憂懼,對中國懷有戒心,另一方面又企圖從中國發(fā)展中獲利。在對華關系上,這些國家傾向于利用中美或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矛盾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其對利益的重視遠超過對國際道義的堅守。這就使得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合作很容易受到域外勢力的破壞和沖擊,增加“一帶一路”倡議和命運共同體建設落地的成本,加大中國的海外風險。

東南亞的中等強國大多具有較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區(qū)域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博弈能力,善于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達成本國的利益,不會甘心做任何大國的“跟班”。例如,越南政府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范平明宣稱既要嚴防美國的和平演變,也要防范中國濫用意識形態(tài)相同性,要充分利用中美兩國對越南的爭奪,從兩國盡可能多地獲取收益⑥。“安全上依靠美國,經濟上依靠中國”的說法在東盟很有市場,在這種心態(tài)下,部分東南亞國家企圖利用中國當前發(fā)展過程中的“次強困境”,在戰(zhàn)略安全與美國保持某種程度的聯(lián)系,借此迫使中國在經濟事務上做出讓步來換取相關國家的合作與戰(zhàn)略機遇期的延續(xù)。東南亞相關國家則在安全和經濟上同時獲得最佳收益。該政策雖然并非明智之舉,但在中國走出“次強困境”、實現(xiàn)更大發(fā)展之前難以徹底消失。

再次,中國對東南亞的認知和了解有待加深。中國外交長期以大國為中心,對中小國家的關注和了解存在嚴重不足。中共中央周邊外交工作會議舉行后,周邊外交在中國國家總體外交中的戰(zhàn)略地位獲得提升,周邊成為中國外交的優(yōu)先方向,東南亞更是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周邊外交重要方向之一。以“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共中央周邊外交的工作會議舉行為契機,中國國內掀起了一股區(qū)域國別研究的熱潮,一大批研究東南亞的區(qū)域國別機構迅速建立了起來,大大推動了相關領域研究的發(fā)展和繁榮,有利于加深中國對東南亞地區(qū)的了解,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相當部分的區(qū)域國別研究機構建立在語言教學院系基礎上,相關研究存在缺乏宏觀戰(zhàn)略視野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瓶頸的制約,相關研究難以深入開展。其次,區(qū)域國別研究以短期性、熱點性研究為主,基礎研究缺乏,這在東南亞研究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很難保證不對周邊外交產生消極的影響。再次,中國的東南亞研究雖有地利人和之便,但專業(yè)研究人員對相關國家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學者為研究越南往往耗時五六年在越南做田野調查、社會訪談和檔案查閱,但中國學者很少這么做,而是更習慣于走馬觀花式的調研,這種狀況既與學者個人利益考量有關,也與中國相關機構缺少相關的配套制度支持有關。然而,無論如何,近在咫尺的中國學者對東南亞國家的了解反而不如萬里之外的部分西方學者,這種狀況是亟待我們反思、改進的。

四、新時代中國對東南亞外交的戰(zhàn)略思考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國的大國地位已經初步確立,同時也面臨著與以往不盡相同的外部環(huán)境和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立足于現(xiàn)實,以不同以往的全新大國思維和心態(tài)來推進對東南亞的周邊外交, 構建與東南亞各國的命運共同體, 是當前我們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新環(huán)境下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面對中國周邊和東南亞新的現(xiàn)實,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政策既要有連續(xù)性,又要緊跟時代步伐,做出符合當前國力實際和國際環(huán)境實際的選擇。

第一,要繼續(xù)保持戰(zhàn)略定力,處理好有所作為與韜光養(yǎng)晦的關系。隨著中國GDP總量不斷接近美國,中美兩國的綜合實力對比也在不斷地縮小,中國對東南亞的影響力和塑造地區(qū)秩序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據國內外主流觀點的預測,2030年左右,中國的GDP總量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盡管如此,我們也仍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尚有6億人口人均月收入僅有1000元左右①;即使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屆時以人均GDP而言,中國也僅為美國的20%~25%左右,大約相當于目前的印度或越南與中國之間的差距,中國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此輪中美貿易博弈中中國表現(xiàn)出來的弱點表明,中國仍需腳踏實地地不懈努力才能最終超越美國。而且,中國尚未最終完成統(tǒng)一,維護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鞏固邊疆、反對分裂等諸多棘手的任務依然是我們隨時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因此,保持戰(zhàn)略定力,處理好有所作為與韜光養(yǎng)晦的關系,盡最大的努力維持戰(zhàn)略機遇期與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本著“親、誠、惠、榮”的精神,以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導對東南亞外交,鞏固做大周邊外交陣地是中國當前周邊外交的必然選擇。

第二,要區(qū)分戰(zhàn)略利益與經濟利益。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已經成為中國全民的共識,在對外戰(zhàn)略中也多強調為經濟服務。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國早已告別了單純引進外資的階段,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的對外投資已經遍布沿線所有國家,東南亞地區(qū)作為海陸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成為中國實施“走出去”的重點地區(qū)。作為正在快速發(fā)展的大國,雖然經濟利益仍然是我們目前關注的重點,但除此之外,政治、軍事和文化也是中國海外利益必不可少的部分。國家利益組成多元化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正常狀態(tài)。作為一個正在快速發(fā)展的大國,中國在海外利益的排序需要因地制宜地變化,必須要有戰(zhàn)略視野和戰(zhàn)略考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摒棄任何時候都要強調經濟第一、以經濟重要性為唯一衡量標準的傳統(tǒng)思維?,F(xiàn)階段,中國對東南亞外交在不同的議題或不同的國家應有不同的優(yōu)先領域,如果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以經濟利益為唯一考量,就可能犯戰(zhàn)略短視的錯誤。

以老撾和柬埔寨為例,雖然兩國經濟體量很小,但在戰(zhàn)略上對中國都至關重要。老撾和柬埔寨連接中國西南部和南部,自北向南從中南半島中部一直通到南海,既是中國—東盟南北經濟走廊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南半島重要的軸心地帶,地緣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國與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地緣戰(zhàn)略支軸。目前,老撾和柬埔寨還是東盟內部在雙邊層面上對命運共同體理念態(tài)度較為積極的國家,其對于中國的戰(zhàn)略意義不言而喻。如果我們僅從經濟標準來看待對兩國的關系,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同時,老撾和柬埔寨是東盟各國中對華最為友好的兩個國家,但其經濟容量確實有限。然而,其較小的經濟體量和人口數量反而有利于中國對其進行戰(zhàn)略投資,以較小的成本達成滿意的戰(zhàn)略投資效果。

目前,中國的對外投資統(tǒng)計上的絕對數量很大, 但實際上大多數都集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 約占中國對外投資的57.6%。真正在國土之外的投資額遠沒有統(tǒng)計值高且顯得重點并不突出。例如,雖然中國對東南亞地區(qū)的投資是除了香港資金投入最多的地區(qū),但實際上僅占廣義的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8.9%,約為141.2億美元,其中,對老撾投資額為12.2億美元,對柬埔寨投資額為7.4億美元①。相反,越南作為國民生產總值不及中國總量2%的國家,對于老撾的投資額則高達49億美元,對于柬埔寨的投資額也高達27億美元, 大約是中國的4倍②。這顯示出中國真正的對外投資一方面呈分散化狀態(tài),另一方面戰(zhàn)略意識亟待加強。

第三,要推動外交手段多元化,適度提供國際公共安全產品。中共十八大以來, 中國向國際社會特別是以東南亞為主的周邊地區(qū)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產品, 積極參與國際治理, 承擔了大國應有的責任。然而,近年來中國提供的國際產品中,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互聯(lián)互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亞投行等,基本上都是經濟性的,而世界各國最為看重的安全保障問題,中國幾乎沒有涉及。2019年7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了《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明確提出了要為國際社會提供國際公共安全產品③,表明中國對國際社會公共產品的提供可能將進入一個新階段。然而,需要強調的是,公共安全產品并非僅僅是在公海中護航或在敏感海域打擊海盜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為一個地區(qū)帶來安全的秩序,后者可能才更加符合公共安全產品的本質特征。如果從國際公共安全產品的本質意義上來考慮,實際上,即使被視為中國核心地緣利益板塊的東南亞地區(qū)也尚未得到中國提供的該種類型的公共安全產品,這在客觀上造成了東南亞各國在經濟上希望中國買單,在安全問題上卻又傾向于站在美國一邊,這也是造成中國在東南亞海外利益一再受損的深層原因。

雖然傳統(tǒng)的高級政治與低級政治的分野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有著不斷淡化的趨勢,然而不容否認的是,世界各國依然將安全議題放在國家利益的首要位置,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以國家安全為代價去換取經濟上的獲益,無論相關經濟項目的前景多么具有吸引力。最近,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過程中,中國的海外利益屢遭損害,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國國際公共安全產品的供給落后于經濟快速向外擴展的速度。這種國際公共安全產品,在平時既可以為相關國家提供安全保障、增強區(qū)域內友好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信心,也可以對某些潛在地具有侵犯中國利益意圖的國家形成威懾。在中國當前的發(fā)展階段,普遍提供國際公共安全產品是不現(xiàn)實的,但在東南亞地區(qū)適度地提供國際公共安全產品,對于鞏固周邊外交陣地、 塑造公平合理的地區(qū)國際秩序、 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更加順利地推進對東南亞外交是極為必要的。

第四,要力避戰(zhàn)略透支,合理界定投入—收益的比例關系。對外進行戰(zhàn)略性投資是國際關系中的常態(tài),任何對外投入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戰(zhàn)略目的或得到某種回報,這同樣也適用于中國對東南亞地區(qū)的外交。在正常的情況下,只有國家對外投入所產生的收益大于消耗,國家實力才可能不斷積累增長,而一旦對外投入的資源消耗長期大于由此帶來的收益, 則意味著戰(zhàn)略上的透支。在當前的階段, 中國的發(fā)展程度雖然遠高于東南亞大部分國家, 但實際上并不富裕, 甚至連世界平均水平都尚未達到①。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在緬甸、 泰國、 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諸多項目進展并不完全順利,如緬甸的密松水壩項目、萊比塘銅礦項目及中泰高鐵項目等。在許多項目上中國的海外利益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對外投入沒有產生預期的效益,或前期評估不到位,造成眾多不必要的損失。從總體而言,任何國家的對外投入都必須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只有合理確定對外投入與國家獲利的比例關系,力避戰(zhàn)略透支,才能從總體上確保國家實力的增長和國際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從而實現(xiàn)對外投入與戰(zhàn)略獲益的良性循環(huán)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xiàn)各方共贏。

(責任編輯: 張 ?磊)

猜你喜歡
命運共同體東南亞一帶一路
活捉一只“怪怪蟲 ”
大國文明新氣象: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美俄聚焦東南亞
澳媒:中國用“命運共同體”拉近鄰國
本 期 導 讀
浙江省| 金寨县| 清涧县| 嘉鱼县| 依安县| 沙湾县| 新乡县| 邯郸县| 平江县| 工布江达县| 广东省| 中卫市| 滦南县| 吉林省| 名山县| 吴忠市| 龙井市| 衢州市| 安达市| 客服| 正镶白旗| 金湖县| 乌兰察布市| 仙居县| 台湾省| 成武县| 平乡县| 雷波县| 珲春市| 边坝县| 阳高县| 亳州市| 邻水| 木里| 永安市| 延长县| 肃南| 乐东| 屏东县| 靖远县|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