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饕餮紋作為我國商周青銅器上最為常見的紋樣,具有神秘詭誕的藝術特征,承載著商周的宗教與禮法。本文從不同角度對饕餮紋的審美特征及文化內(nèi)涵進行闡述。
關鍵詞:青銅器 饕餮紋 文化內(nèi)涵
一、饕餮紋的由來
商周青銅器裝飾紋樣中,饕餮紋最為常見,代表了商周青銅紋飾的最高水平,是研究古代青銅器不可回避的一個話題。饕餮之名最早始于《呂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神,以言報更也?!彼沃蟮慕鹗瘜W家便將“饕餮”用來指稱青銅器上表現(xiàn)動物面部的紋飾,并為后世所沿用。
禹鑄九鼎,標志著人類文明開始邁入青銅時代,此時的紋樣裝飾更是處處彰顯青銅文明。夏商時期,青銅禮器為奴隸主貴族所壟斷,具有區(qū)分上下等級的功能,是神權和王權的象征,紋樣宗教文化內(nèi)涵濃厚。西周中后期,青銅器逐漸褪去宗教的色彩,紋飾趨向輕松、明快。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打破了周王室對青銅器的壟斷,諸侯各國紛紛自行鑄器,紋飾題材多是表現(xiàn)宴樂、狩獵等生活場景。其中饕餮紋主要盛行于商代及西周早期。饕餮紋飾之所以神秘,一方面是因為夏商周鄰近的史料記載十分稀少,對圖案的含義存在很大爭議;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圖案并不是對某種具象物體的描繪,而是為統(tǒng)治者的利益、需要所編造出來的產(chǎn)物。
二、饕餮紋的造型藝術
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饕餮圖案或多或少經(jīng)歷了一些變形,但仍然具有極強的辨識度。無論尺寸和比例如何改變,饕餮紋呈現(xiàn)的永遠是一副神靈般的面孔。紋飾主要由目、口、耳為面部的主要組成部分,結構鮮明,造型夸張,通常以鼻梁為中心,左右對稱,雙目做成浮雕形式,巨大的口中有鋸齒獠牙,額上配有獸角,身體和尾巴在其眼睛左右兩側對稱展開,多位于青銅器腹等突出部位。這種糅合了多種動物形象特征于一身,從而構成了一個完全變形的幻想中的抽象化紋飾,與神秘抽象的幾何紋樣有性質上的區(qū)別。
三、饕餮紋的文化內(nèi)涵
在神秘獰厲的裝飾意味下,蘊藏著商人的宗教與禮法,折射著那一時代的文化背景。
(一)武力征伐勝利的象征。商初,氏族部落間戰(zhàn)爭頻繁,政權動蕩。饕餮紋以多種動物的器官為基礎,加以變形、重組,具有人的主觀意識性。饕餮紋將兇猛動物強大的功能集結于一身,也寄托了商人將英勇善戰(zhàn)等多種品質于一身的希冀,以及對戰(zhàn)爭勝利的渴望。(例如,老虎代表著勇猛、尚武精神;牛代表著對力量的追求;雄鷹則是睿智與機敏的象征)。將威嚴獰厲的饕餮紋裝飾在兵器上,讓人產(chǎn)生畏懼的同時傳達一種不可抗拒的震懾力,同時也反映了殘暴、野蠻的時代特征。
(二)祭祀通神的符號工具。人類社會早期,生產(chǎn)力尚不發(fā)達,人們在大自然中處于被動地位,相信自然萬物都由神靈所掌控,只有尊敬、信奉神靈才能得到庇佑。因此,作為人神溝通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祭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祭祀過程中,巨目凝視、闊口怒張的饕餮形象被賦予了通神的功能,成為現(xiàn)實世界與祖先神靈的溝通者,是抽象事物具象之體現(xiàn)。
(三)秩序威懾的傳遞。殷商初期,社會形態(tài)分明、等級森嚴,青銅禮器承擔著象征權勢和樹立威望的作用,而其裝飾紋飾也自然傳達著奴隸主統(tǒng)治者的意志和地位。糅合了各種兇猛野獸特征的饕餮紋,其神秘性在于等級秩序分明的語境下,所傳達王權的神秘威嚴和不可侵犯,讓人望而生畏。
四、饕餮紋的命名之爭
宋代至今,“饕餮”這個名字幾乎被用在青銅器上所有出現(xiàn)的獸面紋飾。然而將“饕餮紋”作為所有青銅器上獸面紋的統(tǒng)稱是否合適,近年來已引發(fā)了多方的爭論。
馬承源先生在《商周青銅器紋飾綜述》中,從紋飾實物圖片與文獻記載的差異性出發(fā),沒有完全否定“饕餮紋”的稱謂,提出“獸面紋為勝”的觀點。他認為,饕餮紋的局限性在于其所表達的“有首無身”這一概念,而獸面紋則更為全面地指出紋飾的結構造型。與馬承源先生的觀點不同,日本學者林巳奈夫則堅持饕餮紋的稱謂,他認為獸面紋“會讓人聯(lián)想起與要討論的圖像不相干的東西”。更多的學者否定“饕餮紋”這一稱謂,其中較為著名的是李濟先生,他將有首無身的稱為動物面,而有首有身的稱為肥遺。然而,李濟先生的肥遺說與饕餮紋同是用神話傳說中的名稱來命名,兩者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qū)別,此觀點還須進一步商榷。
五、結語
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饕餮紋的形成與發(fā)展反映著那一時代背景所造就的社會精神和審美品格。其神秘獰厲的視覺形象下,透露著稚嫩、拙樸的原始美,積淀了濃厚的歷史力量,一方面承擔著祭祀通神、保護氏族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武力征討、威懾異族的符號象征,詮釋著多重功能語境,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林巳奈夫.所謂饕餮紋表現(xiàn)的是什么[G]//日本考古學研究者.中國考古學研究論文集.日本東方書店:1990.
[2]李濟.《殷墟出土青銅斝形器之研究》,《中國考古報告集新篇》,古器物研究???頁69-70,1968。
(作者簡介:曹琪,女,碩士研究生在讀,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