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輝
摘? 要:何其芳在創(chuàng)作的早期曾經(jīng)一度學(xué)習(xí)與模仿新月派,其詩作的內(nèi)容與風(fēng)格具有明顯的新月派詩歌特征,可以說是他創(chuàng)作上的“新月時期”?,F(xiàn)存的這批詩作何其芳都是以筆名發(fā)表的,存詩十余首。這些詩歌主要表現(xiàn)出兩種典型的思想:一是對愛與美的追求;二是迷惘而又對人生理想充滿執(zhí)著的追求。這種思想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他創(chuàng)作的起步期,而是延續(xù)到他創(chuàng)作《預(yù)言》《腳步》《花環(huán)》《古城》等詩歌的成熟期,甚至在延安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也或隱或顯的存在。分析這一時期詩歌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對于從整體上研究何其芳的文學(xué)道路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guān)鍵詞:何其芳;新月時期;詩;愛情;夢境;青春理想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35(2020)04-0077-07
何其芳在其“新月時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有著青春期的苦悶與迷茫。何其芳的成長經(jīng)歷是壓抑與苦惱的,加上深愛讀書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其性格日益內(nèi)傾,越來越沉醉在虛幻的文學(xué)世界。生活的壓抑與對愛情的渴望,使何其芳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強烈的不滿,進而在文學(xué)中追求現(xiàn)實無法給予的浪漫與唯美。
一、“新月時期”作品的存在
何其芳“新月時期”的作品主要發(fā)表在《中公三日刊》《新月》《紅砂磧》等刊物上。方敬回憶:“他把詩投給幾個大學(xué)生自辦的同人小報《中公三日刊》上發(fā)表,署名‘秋若。似乎他成天不是在讀詩就是在寫詩,他的課程表上好象(像)只有詩?!?sup>[1]32-33何其芳發(fā)表在《中公三日刊》上的詩到目前并未找到,也未見有任何人員披露過這些詩,筆者試圖尋找,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找到。此外,何其芳寫給吳天墀的信中附錄有6首,除《即使》外又都發(fā)表在《紅砂磧》上,只是做了微調(diào)[2]。
(一)何其芳與《紅砂磧》
關(guān)于發(fā)表在《中公三日刊》上的作品,方敬說何其芳把寫作的“新月”式的、形式整齊的詩投給幾個大學(xué)生自辦的同人小報《中公三日刊》上發(fā)表,署筆名“秋若”。因《中公三日刊》本身就是小報,發(fā)行量與影響力有限,留存下來非常困難,所以現(xiàn)在很難找到這份刊物,更別提何其芳發(fā)表在上面的詩了。發(fā)表在《新月》月刊的有小說《摸秋》、長詩《鶯鶯》,其余現(xiàn)存詩文主要發(fā)表在《紅砂磧》半月刊上。《新月》月刊保存完整,學(xué)界多有研究,而且何其芳只在上面發(fā)表“一詩一說”,在此不再深究。
《紅砂磧》半月刊由何其芳與其四川同鄉(xiāng)楊吉甫合辦,為1931年6月1日創(chuàng)刊,6月15日出第2期,7月1日出第3期,前后共出3期。何其芳發(fā)表的作品包括發(fā)刊詞(《釋名》),小說一篇(《老蔡》),詩歌十二首:《想起》《我要》《讓我》《那一個黃昏》《昨夜》《我埋一個夢》《夜行歌》《我也曾》《我不曾》《當春》《青春怨》《你若是》。這也是何其芳“新月時期”作品的主要組成部分。
《紅砂磧》與《語絲》《駱駝草》的風(fēng)格相似,確切地說是刻意模仿《語絲》與《駱駝草》的風(fēng)格。據(jù)拿到原刊的研究者羅泅描述:
《紅砂磧》是一個小型文學(xué)鉛印期刊,半月出刊一次。每期篇幅16開8頁,每頁分上下兩欄直排,每欄25行,每行30字,全頁共1 500字,全期約12 000字,每頁文外加單線框,第一頁正文前是刊頭、出版時間、刊價表、通訊處和目錄,看來形式極為簡便??^《紅砂磧》三字是何其芳早年的手筆,行中帶草,渾厚含秀,書法自成風(fēng)格。刊物的通訊處“北平宣外山西街二號”即是“夔府會館”所在。[3]12
《紅砂磧》是一份相對單純的純文學(xué)刊物。從描述可看出,《紅砂磧》的格式是“仿照魯迅先生編過的《語絲》的格式”[1]24。其實,《紅砂磧》的格式與性質(zhì)更傾向《駱駝草》,而《駱駝草》本身就是“京派”的重要刊物。而且這種格式被何其芳保留下來,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后,何其芳與卞之琳等創(chuàng)辦《工作》半月刊,格式與《紅砂磧》一樣。何其芳將這種辦刊風(fēng)格從“京派時期”延續(xù)到抗戰(zhàn)爆發(fā)后,從這些微妙的信息可以看出何其芳的偏好,對研究何其芳的思想演變有參考價值。
(二)“夔府會館”的熱情與傷痛
刊物通訊處是“夔府會館”,“夔府會館”是清末封爵的夔府人鮑超捐資興建的,后通稱夔府會館,會館無需支付房租,衣食自理。楊吉甫先于何其芳入住。何其芳此時住在這里,原因是被清華開除,無處可去。“1930年秋,何其芳入清華就讀外文系。他考大學(xué)用的萬縣高中畢業(yè)的文憑是假的。清華去函萬縣中學(xué)調(diào)查,萬縣中學(xué)復(fù)函說萬縣沒有高中。于是,讀了一個多月就被清華開除。失學(xué)后住在北平的夔府會館中?!?sup>[4]他在“夔府會館”結(jié)識楊吉甫,在二人合力下《紅砂磧》才創(chuàng)刊。當時何其芳非??鄲灍┰?,而且在愛情上也遭受了挫折。何其芳在《樹蔭下的默想》一文中回憶過與楊吉甫在“夔府會館”的生活與創(chuàng)刊《紅砂磧》的經(jīng)歷[5]。這篇文章反映出何其芳當時的寂寞,創(chuàng)辦《紅砂磧》本身就有排遣這種寂寞的目的。也可以看出何其芳遇到了愛情,“熱情”中還背負著愛情“十字架”的傷痛。楊吉甫曾經(jīng)對《紅砂磧》上的詩文所寫內(nèi)容有過一個概括:他們在內(nèi)容上差不多都是個人憂郁的東西,雖然自己從來都愿意社會要改變[6]。縱觀何其芳在《紅砂磧》發(fā)表的詩文,確實是“個人憂郁”的東西,尤其是12首詩。如果結(jié)合何其芳所說的當時的狀態(tài),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的詩文充滿憂郁的色彩了。
《紅砂磧》之所以只辦三期,除了何其芳所說的“我輩磨于一種生活上的糾紛”而“不能安靜的提筆”及何其芳本人愛情的遭際,還另有原因:
1931年秋,何其芳改進了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移住到西齋宿舍,正忙于學(xué)業(yè)。而楊吉甫后來因為家庭接濟益感困難,接著又發(fā)生了“九一八”事變,國事日非,他苦于當時學(xué)習(xí)外國古典作品于救亡無助,便在當年十月退學(xué)回到了家鄉(xiāng),應(yīng)縣立萬縣中學(xué)之聘前往任教。楊吉甫走后,自然編務(wù)乏人。《紅砂磧》也就???。[3]12
《紅砂磧》盡管只有三期,卻是我們研究何其芳早期思想、創(chuàng)作的重要史料,應(yīng)當引起學(xué)界的重視。
二、對愛與美的追求
何其芳“新月時期”的作品,愛情與青春是其抒寫的重點,不僅體現(xiàn)了他對愛的追求,也體現(xiàn)了對美的追求,畢竟愛情與青春都是一種美。
(一)抒寫愛情與青春
《鶯鶯》《想起》《那一個黃昏》《昨夜》《青春怨》5首都是愛情詩,都是對愛情的抒寫。這些詩中的抒情主人公都對愛情充滿渴望和憧憬,但都有著一個“愛而不得”的凄涼結(jié)局。鶯鶯深愛的偉岸少年,“那負心的人呀,卻一去永不來!”(《鶯鶯》)“我”懷著對愛情的希冀,只能“樓上樓下,我在雨中走遍,/走過你的門前,不準你聽見”(《想起》)。無助的“我”只能在黃昏“用手把你的名字寫在雪上”(《那一個黃昏》)。或者“我”只能落寞地站在你們的門外,而“你們睡了,你們的門兒緊閉,/我只有向著遠處走去,走去……”(《昨夜》)這些詩抒發(fā)了何其芳對愛情的渴望,都是直接描寫愛情的抒情詩,幻想和希冀的成分很重。
何其芳“新月時期”抒寫“青春”的詩,詩中“青春”往往是用現(xiàn)實中的“春天”作比,最終目的還是以“青春”比喻愛情。詩中寫到“青春”往往充滿哀傷,就是常說的“傷春”,以此比喻得不到的愛情。以自然的“春”比喻人生的“青春”,“傷春”也帶有對愛情的渴望和失落。何其芳這一時期有6首詩明確寫到“春”或“青春”?!耳L鶯》中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相見是“桃花繽紛”的春季,甜蜜的愛情也隨著春季的消失而消逝;《當春》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當春在花苞里初露了笑意,/我是去探問我青春的消息……當春在花朵里浮出了驕夸,/我又為我的青春去責(zé)問她”(《當春》);《我埋一個夢》中“我”傷心的“是第二年,象(像)三月的桃花一樣,/它謝了,我想忘記卻是不能忘記的”;《青春怨》中“我”感慨:“一顆顆,一顆顆,又一顆顆,/我的青春象(像)淚一樣流著;/但人家的淚是為愛情流著,/這流著的青春是為什么?/一朵朵,一朵朵,又一朵朵,/我的青春象(像)花一樣謝落;/但一切花都有開才有落,這謝落的青春卻未開過”;《我也曾》中“我”絕望地感到“失去了這一年的春光……失去了我一生里的春光?”《我不曾》中“我不曾察覺到春來春歸,只看過了一度花開花飛……樹上的桃花已片片飛墜,夾在書內(nèi)的也紅色盡褪,你曾經(jīng)飲過春醪幾多杯?”何其芳通過對“青春”的書寫,抒發(fā)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對青春易逝的感傷情懷,其實抒寫“青春”也是抒寫愛情,也是抒發(fā)對美的追求[7]。聞一多在詩集《紅燭》中,有一輯“青春篇”,也是以“青春”為核心意象抒情感懷?!都t燭》中的“青春篇”共包括《青春》《春寒》《春之首章》《春之末章》等17首詩,何其芳對聞一多的詩很迷戀,或許對“青春”的大量抒寫受到了聞一多的某些影響。
(二)抒寫夢
何其芳“新月時期”的作品中不僅有對愛、“青春”的抒寫,也有對夢的大量抒寫。何其芳寫夢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這些夢代表了什么;二是為什么寫夢?其實,夢代表了對愛與美的追求。
首先寫夢是對愛的一種追求。何其芳將現(xiàn)實無法實現(xiàn)的愛情編織入夢,并非《想起》一首,在《我埋一個夢》中也有清晰的表露:
我埋一個夢在迢迢的江南里,//無人知道那夢里的影子是誰的。
是一個秋夜,象(像)天空的星星一樣,//那夢才向我低低說著話的。
是一個冬夜,在白的積雪上,//它才開始含羞的(地)寫出它的美麗。
是第二年,象(像)三月的桃花一樣,//它謝了,我想忘記卻是不能忘記的。[8]17
“我”埋的這個夢,其實是一個愛情的夢,因為夢里是有“誰”的“影子”的,這個“影子”就是愛戀的對象的代稱。這個愛情的夢是自己一直希冀的,“秋夜”向我低訴,“冬夜”向我寫出它的“美麗”。第二年盡管它謝了,但“我想忘記卻是不能忘記的”。全詩彌漫著“我”對愛情甜蜜的向往。這一切都付之于夢中,夢成為愛情的一種象征,所以《我埋一個夢》中的夢又體現(xiàn)了對于愛情的追求。
其次,寫夢是渴望自己美好的生活能在夢里實現(xiàn),表達對美的追求。如《我要》中寫道:
我要唱一支婉轉(zhuǎn)的歌,//把我的過去送入墳?zāi)?
我要織一個美麗的夢,//把我的未來睡在當中。
我要歌象(像)夢一樣沉默,//免得驚醒昔日的悲咽;
我要夢象(像)歌一樣有聲,//聲聲跳著期待的歡欣。[8]13
詩中“我”要織夢,是因為自己的“昔日”是“悲咽”的,“我”要把“我的過去”送入墳?zāi)孤裨岬簟6也幌搿拔磥怼弊约旱纳钜廊徊幻?,所以要“織一個美麗的夢”,讓“未來”“睡在當中”,以免再遭受昔日的悲傷。同時“我”理想中的夢與歌相通,歌有夢的靜默,夢有歌的歡聲,這種夢承載著自己的希望和歡樂。顯然,這首詩反映的現(xiàn)實是“悲咽”的,轉(zhuǎn)而期冀夢中,渴望自己在現(xiàn)實中的美好理想能在夢中實現(xiàn)。
何其芳寫夢是為了抒發(fā)對愛與美的追求。但為何又單單選擇這種虛幻的夢作為載體呢?原因是現(xiàn)實世界中,何其芳因為成長的經(jīng)歷挫折坎坷,認為自己的人生是不幸的,對現(xiàn)實已經(jīng)失望。他曾經(jīng)有一個關(guān)于人與人生的比喻:
我時常想:人比如是一輛火車,人生比如鐵道。假若在這長長的鐵道上,排列著適宜的車站,比如第一是家庭的愛,第二是學(xué)校生活的快樂,第三是愛情,第四是事業(yè)……那就是幸福的一生。如其是缺少了,或者排列錯了,那這火車就沒停留的地方,只有寂寞的向前馳去,馳到最后一站。最后一站是幸福與不幸福的都有的,只是幸福的人到得遲而不幸福的到得早而已。[9]37
何其芳認為自己的人生“鐵道”上“缺少了一些而又排錯了一些”[10]車站,遂感到寂寞絕望。何其芳在《給艾青先生的一封信》中說:“我實在過了太長久的寂寞的生活。在家庭里我是一個無人注意的孩子;在學(xué)校里我沒有朋友;在我‘幾乎絕望地期待著愛情之后我得到的是不幸?!?sup>[11]以致消沉頹廢,何其芳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你會覺得我真老了吧。有朋友說我的心情與我的年齡不適合,他說他在二十歲時不像我這樣的。這就是我的路上缺少了車站的緣故。但我還是要活著,直到生活的興趣消失到一點以至于沒有的時候。給你說了這么多頹廢的話,是不應(yīng)當?shù)?,但除了這些,我就只有沉默了,這可解釋我為甚(什)么不愛給朋友寫信了?!?sup>[9]所以何其芳將在現(xiàn)實中得不到的美好通過寫夢的形式來實現(xiàn),對愛情和“青春”的抒寫也是這方面的原因。
何其芳關(guān)于人與人生是“火車”“鐵道”的比喻,在之后其“京派”前期的創(chuàng)作中也多次運用,如戲劇《夏夜》、小說《浮世繪》四個片段中的人物人生同樣可以用這個比喻進行詮釋。這也說明,形成于“新月時期”的這一悲觀思想在何其芳之后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具有延續(xù)性。當然這個精彩的比喻其實是一個“陷阱”,使其陷入其中,久久不能超越。
三、迷惘而又對人生理想充滿執(zhí)著的追求
何其芳“新月時期”有一首詩《即使》頗能反映其青春期迷惘執(zhí)著的思想。
即使是沙漠,是沙漠的話,//我也要到沙漠里去開掘,
掘一杯泉水來當白茶;//即使永遠,永遠都掘不著呀,
總可以那坑作為墳?zāi)拱伞?/p>
即使是沙漠,是沙漠的話,//我也要到沙漠里去尋花,
尋來伴我墓中的生涯;//即使一朵,一朵都尋不著呀,
總有風(fēng)沙來把我埋葬吧。
即使是沙漠,是沙漠的話,//我也要到沙漠里去住家,
把我飄零的身子歇下;//即使那水土不適宜于我呀,
總適宜,適宜于我的死吧。[2]
何其芳這首《即使》附錄在1931年4月25日給中學(xué)同學(xué)吳天墀的信中,此時何正因失學(xué)寄居在“夔府會館”。這首詩反映了何其芳對人生理想充滿執(zhí)著的追求,也表明他對于人生道路充滿迷茫,這是一種典型的青春期心態(tài)。
(一)對人生理想執(zhí)著的追求與青春期的苦悶
《即使》充滿浪漫與唯美色彩,這也是何其芳本人對人生理想追求的一種表現(xiàn)。這首詩充滿浪漫主義情調(diào),抒情主人公顯然與現(xiàn)實是沖突的,其并不想與現(xiàn)實妥協(xié)。哪怕是置身“沙漠”,也要為自己的理想“開掘”“尋花”,甚至不惜“死亡”,深埋“墓”中,由此染上了濃重的唯美主義色彩,也寫出了何其芳本人對浪漫與唯美的追求。何其芳本人感動于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小女人魚》(《海的女兒》)中三個思想(美、思索、為了愛的犧牲)[12]。何其芳坦言這三個思想給其力量的同時,也限制了他,使他不喜歡囂張的東西,不喜歡流行的社會書籍,也不參加運動,其實這是典型的刻意疏遠現(xiàn)實和政治。這里還要提一點,何其芳剛寫小說的選題是“革命+戀愛”小說,但被退稿。何其芳說自己的“第一個孩子”被“活埋在這墳?zāi)估铩?,他僅有的一次關(guān)注現(xiàn)實革命的行動也被這次退稿無情地摧殘了。《小女人魚》的三個思想、曼殊菲爾德的言論、退稿等因素的合力,使何其芳更感到要遠離現(xiàn)實和政治,這一點從何其芳之后的作品中反映出來。所以《即使》一詩中那種為追求虛幻的夢想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偏執(zhí),就是一種唯美主義的表現(xiàn),這也“應(yīng)和”了聞一多、徐志摩等“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浪漫唯美情懷。
《即使》這首詩就是何其芳本人心境的真實寫照,充分反映了何其芳青春期的苦悶,對人生道路的迷惘?!都词埂愤@首詩分三節(jié),既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執(zhí)著的追求,充滿迷茫與絕望,以“沙漠”的虛無作為追尋希望的前設(shè),得到的必然是“墳?zāi)埂薄奥裨帷薄八馈钡冉^望的結(jié)局,也凸顯抒情主人公矛盾、虛無的苦悶狀態(tài)。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青春期少年對人生的道路充滿迷惘的狀態(tài)。何其芳于1912年2月5日出生,1931年4月25日剛過完19歲生日不久,明顯是青春期少年,由此可見,這正是何其芳本人的心態(tài)。詩中“沙漠”“駱駝”等意象在1930年5月19日給吳天墀的信中已有提及,何其芳在信中說:“我時時懷著深甫!我也時時想起了你!……我是一點精神上或其他上的幫助都沒有給你。不過,我很愿意你能夠永遠保持著你堅超的志與力在人世里做一個駱駝,或許在你所走的這沙漠里能夠發(fā)現(xiàn)一朵花或一股清泉吧。本來我是不相信這人世里有那些東西的,不過我因你現(xiàn)在苦煉著還能給我一些勉勵與祝福,我也不禁有勇氣說了這樣一句話?;蛟S莫有那樣奇跡的發(fā)生吧……為什么深甫要死去呢?……然而他竟死了……而我這樣連自己一個人的死活都不能肯定的人,翻不能不在事實上名義上活著,怪、真怪!這也是我沒有信心與力量活在這人世的緣故?!?sup>[9]35因一位中學(xué)同學(xué)的早逝,感到痛心的同時,何其芳還在信中表現(xiàn)出頹廢的心態(tài)。何其芳言語中充滿絕望,甚至直言要讓自己死去,以證實這世界是否應(yīng)當毀滅。這也是《即使》中出現(xiàn)“墳?zāi)埂薄八馈钡纫庀蟮脑?。《即使》這首詩恰好反映了這一時期何其芳困頓的狀態(tài)。吳天墀從來信中感覺到何其芳的性格變得“奇突”起來,“狂放不羈,否定一切”甚至“否定自己”。但宣泄過后又“靜寂無聲”,仿佛罩上“灰色的迷霧”如“沉默的繭子”。這種狀態(tài)朱湘在評價聞一多《小溪》時稱為“灰色的心情”:向他講解脫,則他不知道他迫待解脫的對象確實是什么;或者向他講尋死,則他又沒有那種勇氣[13]。這也說明,這種狀態(tài)并非何其芳一人,而是青少年的一種常見心態(tài)。
(二)人生道路的迷惘
何其芳對人生道路的迷茫,在其“新月時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反映,以抒寫“灰色的心情”為表現(xiàn)形式。“灰色的心情”何其芳在詩中又是以對“死亡”意象的書寫來實現(xiàn)的。如《讓我》一詩[8]14,和《即使》一樣,充滿著人生的不如意,理想破滅的傷痛感依然強烈,也表現(xiàn)出何其芳的執(zhí)著與迷茫?!肮箩厣薄笆У袅司К摗薄白屛液蕖薄白屛覛⒌粑易约摇薄伴_向墓里的黃沙”,這些都是追求失落后的偏執(zhí)表現(xiàn)。但在這種偏執(zhí)中我們可以看到“我”還是有對美好理想追求的,“微光一樣”閃著的“歌聲”,“自家”如“一朵花”,即使“失掉了晶瑩”,“墓里的黃沙”充盈,也要“讓我開,開向墓里的黃沙”。這和《即使》如此相似地表達了對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及對前途渺茫的苦悶,也說明《即使》并非孤證。
這一時期何其芳其他詩中也出現(xiàn)這樣的詩句:“有一個草色青青的小墳”(《鶯鶯》)、“我要唱一支婉轉(zhuǎn)的歌,把我的過去送入墳?zāi)埂保ā段乙罚:纹浞荚谄洹靶略聲r期”對自己的人生道路確實是迷茫的,帶有悲觀的氣息。這種“灰色的心情”彌漫于作品中,到何其芳的“京派時期”還可以看到這種迷惘的情緒,《花環(huán)》(詩)、《墓》(散文)就是有力的佐證。
何其芳在1931年4月25日從北平給吳天墀的信中共附詩六首,分別為《我要》《青春怨》《當春》《即使》《想起》《我不曾》,六首詩中除《即使》外都被何其芳發(fā)表在1931年6月出版的《紅砂磧》上?;蛟S心情有所平復(fù)的何其芳認為《即使》這首詩寫得極端就放棄了收錄?!都词埂芬辉娕c卞之琳的《遠行》,從形式到思想內(nèi)容相似程度亦非常驚人。卞之琳在《遠行》中寫道:“如果乘一線駱駝的波紋/涌上了沉睡的大漠,/聽一串又輕又小的鈴聲/穿進了黃昏的寂寞。”“我們便隨地搭起了帳篷,/讓辛苦釀成了酣眠,/又酸又甜,濃濃的一大缸,/把我們渾身都浸遍?!薄安挥霉苣懿荒軌粢娋G洲,/反正是我們已爛醉;/一陣颶風(fēng)抱沙石來偷偷/把我們埋了也干脆。”[14]對比可見,卞之琳的這首《遠行》也是典型的新月派詩,從建節(jié)、建行、押韻、措詞都有新月詩風(fēng),而且詩中“駱駝”“大漠”“帳篷”“綠洲”“沙石”等意象,“寂寞”“辛苦”“爛醉”“埋了”等狀態(tài),都與何其芳《即使》相似。更為重要的是,《遠行》也體現(xiàn)一種人生的迷茫與對理想追尋的決絕姿態(tài)。《即使》與《遠行》不謀而合地相像,說明新月派詩歌的影響力之大,尤其是對于青春期的青年詩人吸引力很大,不止何其芳一人。當然也可以看出,青春期的迷惘與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苦悶是一種普遍狀態(tài),只是在何其芳身上表現(xiàn)得濃重,在卞之琳身上表現(xiàn)得清淡些罷了。但正是這種極端化的書寫,才更能反映何其芳“新月時期”對人生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奠定了何其芳在下一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思想基調(diào)。
參考文獻:
[1] 方敬,何頻伽.早年讀詩寫詩[M]//何其芳散記.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 何其芳.何其芳早年詩六首[J].詩刊,1980(6):10-11.
[3] 羅泅.何其芳與《紅砂磧》半月刊[G].何其芳研究資料,1983.
[4] 章子仲.何其芳青少年時代的有關(guān)材料[G].何其芳研究資料,1983:18.
[5] 何其芳.樹蔭下的默想[M]//還鄉(xiāng)雜記.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95-96.
[6] 殷逸民,何錦沐,徐南洲.楊吉甫年譜[G]//萬縣文史資料叢書.萬縣:萬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萬縣魚泉中學(xué)校友會,1986.
[7]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57-78.
[8] 何其芳.何其芳佚詩三十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
[9] 何其芳.致吳天墀的八封信[G].何其芳研究資料.1983.
[10] 何其芳.夏夜[M]//刻意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8:56-57.
[11] 何其芳.給艾青先生的一封信——談《畫夢錄》和我的道路[J].文藝陣地,1940(4):1424-1428.
[12] 何其芳.一個平常的故事——答中國青年社的問題[M]//星火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100.
[13] 天用(朱湘).桌話[J].文學(xué),1924(144):1-3.
[14] 卞之琳.遠行[M]//卞之琳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6.
(責(zé)任編輯:鄭宗榮)
The Ideal of Youth in the Illusory World of Literature:
The Thought of He Qifangs “Crescent Moon” Poems
ZHOU Sihui
?(School of Chines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Abstract: He Qifang once studied and imitated the Crescent School styl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creation. There wer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scent School poetry in the content and the style of his poems, which can be taken as his own “Crescent Period” in cre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he published more than ten poems under his pseudonym. These poems mainly represent two typical thoughts, one is the pursuit of love and beauty; the other is the confused and persistent pursuit of the ideal of life. These thoughts do not exist only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his creation, but also extends to the mature period of his poems such as Prophecy, Footsteps, Garland and Ancient City, and even to his creation during his stay in Yanan. Therefore, to analyze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poetry created in this period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study Hes holistic literary path.
Keywords: He Qifang; crescent period; poetry; love; dream; youth i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