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彩娟 任 亮 王永信 胡格吉勒 付文國 高滿慧
(黑龍江克東和平原生態(tài)牧業(yè)有限公司)
初生犢牛屈腱攣縮是指初生犢牛伴隨著肢蹄彎曲和肌腱攣縮的癥狀。輕癥犢牛常以蹄尖負重,行走時容易猝跌,球節(jié)腹曲等為特征。重癥犢牛的球節(jié)基本不能伸展,以球節(jié)接觸地面的方式行走,若不加以矯治,常會引起創(chuàng)傷,損傷關節(jié),并發(fā)化膿性關節(jié)炎[1]。有的犢牛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自行解決,有的犢牛則需要通過人為干預輔助治療,對于缺陷情況非常嚴重的犢牛則要淘汰。本文主要對發(fā)病原因予以分析,以便能夠有效指導生產,及時淘汰因食物中毒、牛病毒性腹瀉等傳染性疾病、遺傳因素導致的先天性屈腱攣縮犢牛,對有治愈價值的犢牛及時進行診治,以免治療不及時而喪失生產能力,影響其經濟價值。
先天性屈腱攣縮的犢牛出生后就以蹄尖著地,蹄踵不能接觸地面,重者可見以蹄前壁著地。后天性屈腱攣縮的犢牛,淺屈腱攣縮時,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腱性突球。深屈腱攣縮時,蹄前壁前傾,久者蹄尖壁過度磨滅,由栽蹄變?yōu)闈L蹄,影響肢蹄的運動機能[2],如圖1、圖2所示。
圖1 屈腱攣縮相對較輕的犢牛
圖2 屈腱攣縮相對嚴重的犢牛
犢牛屈腱攣縮與采食某些有毒植物有關,如某些游離棉酚含量很高的全棉籽品種。這些植物中含有生物堿等毒素,如果被懷孕早期的母牛誤食,可能會影響胎兒骨骼結構的發(fā)育。由于毒素具有鎮(zhèn)靜作用,若胎兒在體內沒有像正常胎兒一樣進行運動,就會導致肌腱縮短,造成關節(jié)被固定,胎兒四肢可能發(fā)生扭曲或固定在彎曲的位置,不能伸直。另外,胎兒的骨骼可能會出現(xiàn)異常。毒素引起的犢牛屈腱攣縮大多發(fā)生于牛群放牧過程中,且通常治療無效。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 V D V)和赤羽病毒(AKAV)會造成犢牛肌腱的攣縮,且通常會伴有其他神經癥狀。例如,持續(xù)性感染BVDV的犢牛大多數會表現(xiàn)早產、死產、先天性缺陷、發(fā)育不良、嗜睡和吮乳困難,有些表現(xiàn)為對疾病的抵抗力消失而死亡,但也有些持續(xù)感染而影響牛外觀健康[3]。赤羽?。ˋKAD)又稱阿卡斑病,是由布尼病毒科布尼病毒屬辛波(Simbu)病毒群的AKAV引起的牛等動物的一種多型性傳染病[4,5],該疾病以流產、早產、死胎、木乃伊胎、胎兒畸形、新生胎兒發(fā)生關節(jié)彎曲和積水性無腦綜合征為主要臨床特征。由病毒感染造成的犢牛屈腱攣縮異常沒有任何留養(yǎng)和治療價值。
遺傳因素可能會造成犢牛肢蹄的彎曲,但是遺傳因素所造成的疾病是無法通過治療來恢復的。國外研究報道顯示,在安格斯牛上攜帶一種致命性隱性遺傳基因,會造成犢牛初生后脊柱及肢蹄的彎曲。攜帶這種純合基因的犢牛通常發(fā)生死胎的現(xiàn)象。因此在育種上,需要選擇使用肢蹄綜合指數高的公牛凍精。
日糧營養(yǎng)元素攝入不平衡也會造成犢牛初生時屈腱攣縮。特別是放牧的牧場,冬季懷孕母牛較瘦,在產前的最后階段,飼養(yǎng)人員為了增加母牛的體況,為其提供過多的能量和蛋白,但是沒有提供足夠量的維生素、礦物質,使母牛所懷胎牛過大。母牛子宮的空間有限,過大的胎牛會造成其活動空間變小,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若骨骼繼續(xù)生長,則會造成出生后屈腱攣縮。但是營養(yǎng)原因所造成的屈腱攣縮是可以治愈的。
運用實驗室診斷方法,鑒別是否存在病毒感染,進而對沒有留養(yǎng)價值的犢牛進行淘汰,其中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相對較多,其具有特異、敏感、快速等特點。因此,對新生犢??梢圆捎肊LISA方法進行BVDV的篩選。徐樹蘭等(2006)以純化的重組AKAV核衣殼蛋白作為診斷抗原,建立了檢測牛血清特異性核衣殼蛋白抗體的間接ELISA方法,初步組裝成便于現(xiàn)場使用的試劑盒[6,7]。運用快速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在犢牛出生后,第一時間進行實驗室檢測,篩查區(qū)分是否是病毒感染導致的屈腱攣縮,如果是病毒感染的牛只則進行淘汰,降低飼養(yǎng)成本及疾病傳播風險。如果是非病毒感染的牛只可以進行相應對癥治療。
一是做好干奶牛的飼養(yǎng)工作,防止犢牛在干奶期的最后2 個月生長過快和營養(yǎng)過剩,造成犢牛出生體重過大。二是保證其飼料的營養(yǎng)平衡,保證維生素E、硒、鈣、磷等元素的平衡。三是飼喂棉籽、棉餅等棉酚含量高而影響生殖功能的飼料原料時,一定要控制飼喂量,不能超過懷孕母牛的耐受限度。
初生犢牛肌腱異常,通常有肌腱松弛和肌腱攣縮2 種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初生犢牛肌腱攣縮,且是非病毒造成的,則需要及時進行人為干預治療,避免犢牛使用關節(jié)行走,造成繼發(fā)性的關節(jié)損傷。
對于發(fā)病較輕的牛只,可能也會存在未經治療,但隨著犢牛的活動,其自身的重量放在肢蹄上,漸漸的肌腱也會出現(xiàn)被拉長的情況。對于出生后無法將肢蹄固定到正常角度的犢牛,可以使用夾板或綁帶,但在夾板和牛體之間要填入軟質填充物,以防止摩擦造成二次損傷。
對于屈腱攣縮較為嚴重的犢牛則需要進行手術結合夾板或繃帶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先對器械進行常規(guī)消毒,犢牛手術臺側臥保定,術部0.5%普魯卡因局部麻醉;在掌中部、指淺屈肌腱和深屈肌腱之間的界線上,做一個2 cm寬的縱向皮膚切口,用止血鉗分離皮下組織,暴露屈腱;屈腱旁的組織用止血鉗分離,并將淺、深屈腱分開,用切腱刀把淺屈腱切斷,嚴重者可以同時切斷深屈肌腱;對皮膚結節(jié)進行縫合,將無菌紗布墊在傷口處,裝上肢繃帶;犢牛術后開始自由運動,通過自身重力促進屈腱拉伸,并肌內注射青鏈霉素。隨著犢牛的運動,其肌腱會變得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