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潔
摘要: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人鬼戀結局一般好于人妖戀,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鬼與精怪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鬼乃人死后的形態(tài),精怪卻是不同于人類的物種;二是人類對鬼和精怪的不同崇拜,鬼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要高于精怪。這兩項原因的本質,皆出于時人意識到自身與動物的區(qū)別,是人類生命意識的呈現(xiàn),亦是對社會的諷刺和評判,并充分表現(xiàn)在小說的復生與生子情節(jié)中。而志怪小說的這種生命意識,亦與當時的詩歌相輝映,共同表現(xiàn)人們對待生命及社會的態(tài)度。
關鍵詞:鬼;精怪;愛情;生命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41 ? ?文獻標識碼:A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人鬼戀、人妖戀是反復出現(xiàn)的題材,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才有所關注,如臺灣地區(qū)王國良的《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涉及到人鬼、人妖的婚戀遇合,但停留在列舉故事并作簡要評析的層面 [1]。90年代始,這兩類小說引起國內學者的極大興趣,幾乎所有的文學史、小說史都有所涉及,并出現(xiàn)以“人鬼之戀”“人妖之戀”“人與精怪的性愛”為題,來解讀其情感糾葛的論文,如大陸有鐘林斌的《論魏晉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戀小說》,分析其思想藝術淵源和產生的社會條件 [2],劉仲宇的《人妖之間的“戀情”》認為人妖戀的發(fā)生與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歷有關 [3],吳光正的《從宗教膜拜走向心理補償的人妖之戀》則從宗教意識、冶游體驗、民間意識等方面進行分析 [4];此時臺灣地區(qū)亦出現(xiàn)了系列相關的研究成果 ① 。21世紀以后,此類母題繼續(xù)成為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的一大亮點,研究者分別從生命意識、女性意識、道教對人鬼戀小說的影響等角度進行解讀 ① 。要之,魏晉南北朝人鬼戀和人妖戀志怪小說越來越受關注,其研究也愈加深入。但值得注意的是,雖兩者同屬人與異類的婚戀故事,但現(xiàn)有研究卻往往缺乏比較的目光,即未注意到其同中之異。而經筆者對比,發(fā)現(xiàn)兩者在結局上存在諸多相異之處。
一、人鬼戀結局好于人妖戀——問題的提出
從附表1、附表2(附表見文末)可看出,人鬼戀和人妖戀小說的結局大相徑庭。先就人鬼戀小說來看,其結局主要有四:一是男子和亡妻得以相見甚至重結連理,如《列異傳·蔡支》篇中蔡支得玉帝賜婚,與離世妻子重新團圓,《搜神記·李少翁》篇中漢武帝重見逝世的李夫人,其它如《搜神記·營陵道人》《搜神記·河間郡男女》《搜神后記·王道平》等,皆是此類。二是女子復生并與男子結為夫婦,男子或被封官或富貴,子孫冠蓋,典型如《搜神后記·徐玄方女》《搜神后記·王道平》《幽明錄·生死姻緣》《異苑·徐女復生》《異苑·章沉》等。三是女子雖無法復生,男子卻仍被封官顯達或子孫富貴,在《列異傳·談生》中,談生偷照,終止了女子的復生過程,但這于談生無損,他依舊成為王家女婿,且兒子封官,類似的還有《搜神記·崔少府墓》《搜神后記·何參軍女》等。四是兩人最后未成佳偶,然女子仍不舍離去,并贈物留念,如《搜神后記》之《王景伯》和《盧充》篇、《異苑·秦樹》篇。總的來看,其結局雖有女子被誤傷(《搜神記·鐘繇》)或不能復生(《列異傳·談生》《搜神后記·李仲文女》)之遺憾,但大都以圓滿收尾,且多為男女雙方喜結連理,男子得以中第封官。
然而人妖戀卻是另一番景象,其結果主要有二: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結局乃精怪顯出原形,離去或被殺死,如《搜神后記·猴私宮妓》篇,猴子與宮女私通被發(fā)現(xiàn)后,猴及二者所產之子皆被視為妖孽,一齊殺掉。此類篇目在人妖戀小說中比比皆是,如《列異傳·鯉魅》篇、《搜神記》之《蒼獺》《鼉婦》《田琰》篇、《幽明錄》之《雞舌香》《蘇瓊》篇、《異苑》之《徐奭遇女妖》《常丑奴》篇等。另一種情形則是人因和精怪交媾致死,如《搜神后記·素衣女子》中,男子發(fā)現(xiàn)與其交合乃白鷺,惡之,遂病死?!端焉窈笥洝だ宵S狗》《異苑·太元中》等篇章的結局亦相類似??偠灾?,人妖戀雖也有盤瓠娶帝女為妻的不錯結局(《搜神記·盤瓠》),但卻難以改變大多數精怪被打死,甚至主人公也此而病死的悲慘結尾。
據此可總結道:人鬼戀多美好結局,人妖戀卻下場悲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兩者結局大不相同?從中又彰顯出時人怎樣的心態(tài)呢?下面分而述之。
二、原因探析
探究人鬼戀與人妖戀不同結局的原因,其根本即探究鬼與精怪的區(qū)別,正是它們的不同,使人們對這兩者的態(tài)度也截然相異。
(一)鬼與精怪的區(qū)別
從本義來看,鬼是人的另一種形態(tài),與人關系密切?!肮怼睘橄笮巫?,《說文》曰:“人所歸為鬼?!?[5]434段玉裁注曰:“鬼之為言歸也。” [5]434《禮記·祭法》道:“人死曰鬼?!?[6]下冊1791又《爾雅·釋訓》釋曰:“鬼之為言,歸也。” [7]207何為“歸”?郭璞注引《尸子》云:“古者謂死人為歸人?!?[7]207可見在古代,鬼不但與死亡且與人有密切聯(lián)系,它是人死后的形態(tài),是人的最終歸宿。而現(xiàn)代人類學家亦指出:“死亡并非生命的結束,它意味著生命形式的改變?!?[8]59有力說明了鬼與人的內在關聯(lián)性。
精怪則是不同于人類的物種,與人有著本質區(qū)別。對于精怪,與之相近的名稱有怪、妖、精,又可合稱精怪、妖怪、妖精,其意思基本相近。《說文》釋“怪”為“異也” [9]509,即事物的反常狀態(tài)或世間反?,F(xiàn)象;對此,《風俗通》的解釋更為具體,所謂“怪者,疑也”,且世間“多有狗變作怪” [9]386“多有精物妖怪百端” [9]418“多有伐木血出以為怪者” [9]423“多有蛇作怪者” [9]438“多有見赤白光為變怪者” [9]441,書中列舉的諸多反?,F(xiàn)象,亦成為志怪小說中情節(jié)構想的來源?!把敝趿x與“怪”相似,正如《說文》曰:“草木之怪謂之礻芺(又作‘祅,即‘妖字),禽獸蟲蝗之怪謂之蠥?!?[5]673又同書釋“礻芺”:“地反物為礻芺也?!?[5]8《左傳·宣公十五年》有云:“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 [10]429可見“妖”也指自然界中的反?,F(xiàn)象。而發(fā)展至后來,兩者關系正如李劍國先生所道:“秦漢以后,‘怪的含義逐漸發(fā)生變化,指的是動植物或無生命者的精靈、怪物,或與妖合稱為妖怪。” [11]14而關于“精”,物老則成精,《抱樸子·登陟篇》云:“又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笕四慷T嚾?,唯不能于鏡中易其真形。” [12]274即認為“精”乃事物假象,亦似于反常,這就與“怪”“妖”有本質相通之處,因此小說常將三者放在一起,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精”還能幻化成人,這就形成了后來志怪小說中精怪多能幻化成美女的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只是幻化成人,其本質還是物。
由此可見,自本義上觀之,“鬼”與“精怪”有著本質不同,鬼乃人的另一形態(tài),精怪則是動植物,與人分屬不同種類,人妖殊途,故往往遭人厭惡。早在《禮記·祭法》中,有載:“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者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6]下冊1791就開始有意將兩者區(qū)分。因此,人們在二者身上賦予的意義和寄寓的情感自然不同,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志怪小說,其結局自然有所差別。
(二)人類對鬼和精怪的不同崇拜
人類對鬼和精怪的不同崇拜信仰,亦是兩類小說不同結局的原因所在。19世紀70年代,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提出“萬物有靈論”,并認為后世一切信仰和迷信,其根源都在于此。 [13]此說同樣適用于中國,早在原始時期,中國先民不但將生命賦予鬼神,同時亦給予其它生物,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崇拜。但兩者又有所差別,即鬼的位置高于精怪。
1.崇拜:人類對鬼的不變情感
在古人眼里,鬼的位置常與神相當?!赌印酚性疲骸肮攀ネ踅砸怨砩駷樯衩??!?[14]375可見鬼與神的地位都很高?!吨芏Y》有“大宗伯”一職,專門負責掌管“天神”“人鬼”“地示”的祭祀之禮,其使命為“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 [15]1403,由此可看出,除“天”“地”“人”三才外,“神”“鬼”“示”的地位亦很重要,且“鬼”和“神”處于同樣高度。此外,先秦典籍中,“鬼”“神”常并稱出現(xiàn):《禮記》有云:“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 [6]中冊911;《祭統(tǒng)》又曰“上則順于鬼神” [6]下冊1866;《管子》則道:“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 [16]1;《孔子家語》亦有“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 [17]214;《論語》中更是頻頻出現(xiàn),如孔子曾曰:“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18]61,又“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8]113,可見在古人眼中,鬼神不可分割;而更具代表性乃《楚辭》,在《山鬼》篇中,屈原熱情歌頌了“被薛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的美麗山鬼,而這個“山鬼”,現(xiàn)代學者大都認為是巫山女神。由此可見,在古代,“鬼”和“神”常被人們混在一起并稱,都是先民的崇拜對象,誠如錢鐘書所言:“后世仰‘天彌高,賤‘鬼貴‘神,初民原齊物等觀?!?[19]第一冊306而至魏晉南北朝,崇鬼之風愈發(fā)濃烈,時重祀好鬼之俗盛行,《隋書》有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其俗信鬼神,好淫祀?!?[20]886以致統(tǒng)治者不得不出臺禁令,如曹操為濟南相時,“禁斷淫祀” [21]第一冊4,而后魏文帝、魏明帝皆禁淫祀;西晉武帝“除禳祝之不在祀典者” [22]第一冊53;宋武帝亦下詔“淫祀惑民費財,前典所絕,可并下在所除諸房廟” [23]第一冊57。
人對鬼的崇拜,也滋生冥婚之風的繁盛,并直接成為人鬼戀小說興盛的助推器。早在殷商時期,冥婚就已存在,但僅偷偷流行于民間。而至魏晉時期,社會的大動蕩和靈魂觀念的流行,冥婚現(xiàn)象隨之涌起,并頻繁見于史書:“太和六年,明帝愛女淑薨,追封謚淑為平原懿公主,為之立廟。取后亡從孫黃與合葬,追封黃列侯?!?[21]第一冊163又“原女早亡。時太祖愛子倉舒亦沒,太祖欲求合葬”,且“正國子平城,早卒。孝文時,姑平公主薨于宮,追贈平城駙馬都尉,與公主冥婚” [24]第三冊744。出于對早夭兒女的疼愛,統(tǒng)治者亦帶頭倡導冥婚,并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并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志怪小說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冥婚制度。其一,冥婚多是富貴家兒女早夭,再配與死去之異性,人鬼戀小說則將此發(fā)展為陰間富家女兒與陽間男主相結合的故事,并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情節(jié)模式,正如葉慶炳先生指出:魏晉南北朝人鬼戀故事“女主角一定是女鬼,男主角一定是人,從來沒有一篇男鬼與女人的愛情小說,或女鬼與男鬼的愛情小說” [25]251;其二,冥婚乃于陰間進行的婚姻,故而小說中女鬼與男子的結合場所多在墳墓,如紫玉“要重還?!薄傲羧杖梗M夫婦之禮”(《搜神記·紫玉》),盧充與崔少府女在陰間拜堂成親;其三,人鬼戀小說多有女鬼贈物環(huán)節(jié),此則對應冥婚中的陪葬之物,如紫玉送韓重明珠,秦閔王之女送辛道度金枕,崔氏之女以金碗贈盧充等;其四,小說結局也大受冥婚影響,從以上史料可知,被邀與冥婚的男子皆被封官,如孫黃被追封黃列侯、平城被追贈為駙馬都尉,這種加封富貴的結局,在人鬼戀小說中表現(xiàn)突出,如盧充的兒子封官、馬子做官富貴,而辛道度晉封駙馬都尉的情節(jié),更與《北史》中平城的經歷如出一轍。由此可看出,受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影響,人鬼戀小說的美好結局是有社會依托的。
正因如此,人們對鬼便不覺陌生。所以在人鬼戀小說中,當主人公得知自己與鬼交合時,或表現(xiàn)平靜,如談生目睹妻子生肉過程,“生辭謝”(《搜神記·談生》),并無太多驚異;馬子夢中遇徐玄方女鬼魂前來求救,答曰“可爾”(《搜神后記·徐玄方女》),亦無恐懼?;虼蠓浇邮?,如張子長夢里知曉李仲文女乃女鬼后,“忽然晝見,衣服熏香殊絕。遂為夫妻”(《搜神后記·李仲文女》),并未因她是女鬼而害怕或拒絕,欣然與之結為夫婦,其熟悉親近之感躍然紙上。
2.崇畏:人類對精怪的復雜心態(tài)
相比之下,人類對精怪的情感卻是復雜的,既崇敬又畏懼。精怪原形為各種自然物體,包括日月星辰及動植物,人類通過萬物有靈論,把靈魂賦予各類物體,將其擬人化,“在原始的神秘世界中,最初的精靈形象,是動物,或帶有動物標志,后來才有動物形的人鬼” [26]41,也因此,我們能在《山海經》《東巴經》等看到各種獸型神。而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民間對動植物的崇拜亦在魏晉南北朝得到延續(xù),就當時的動物崇拜來看,鳳凰、鸞、龍、麒麟等觀念中的動物,都被視為吉祥物;現(xiàn)實中的一些動物,如雀、雉、白虎、白狼、九尾狐、白鵝、白鴿等,也被看作祥瑞的象征 [27]251-253。但如雞、狗、羊等動物,它們的出現(xiàn)卻常常預示災禍降臨,即所謂的雞禍、犬禍、羊禍,正如《原始思維》一書所道:“例如在中國,據格羅特說,非生物的靈經常以預告災禍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兇險的存在,對于這些簡單的不合理的頭腦來說,這等于是災禍的準備和起因。典籍常常告訴我們,在沒有顯見的原因而摔倒東西以后,接著必定發(fā)生死亡、火災或者其他災禍?!?[28]278《晉書·五行志》有載:“元帝太興中,王敦鎮(zhèn)武昌,有雌雞化為雄。天戒若曰,雌化為雄,臣陵其上。其后王敦再攻京師?!?[22]第三冊827又記曰:“元興二年,衡陽有雌雞化為雄,八十日而冠萎。天戒若曰,衡陽,桓玄楚國之邦略也。及桓玄篡位,果八十日而敗,此其應也?!?[22]第三冊828此乃雞禍也;《宋書·五行志》有:“魏侍中應璩在直廬,欻見一白狗,問眾人無見者。踰年卒。近犬禍也?!?[23]第三冊922又“晉惠帝永興元年,丹陽內史朱逵家犬生三子,皆無頭,后逵為揚州刺史曹武所殺?!?[23]第三冊923此乃犬禍。由此可見,時人對動物并非一視同仁,而是區(qū)別對待,他們崇拜的只是祥瑞之物而已。因此,在《幽明錄·雞幻主人》中,男子得知多次來和女子交媾之物,乃老白雄雞,遂殺之;而《搜神記·田琰》《搜神后記·老黃狗》《異苑·太元中》《幽明錄·犬魅》篇中,所寫皆是狗變人形與人交合之異事,結果不但狗被打死,人亦難逃悲慘下場。
另外,魏晉南北朝受佛教影響甚大,因此時人對精怪的憎惡之情,亦可在佛典中找到原因。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所譯的《佛說泥犁經》曰:“佛言:有禽獸生于冥處,長于冥處,死于冥處。何等為生于冥處者?蛇、鼠、貍、獺、蟲、蟻,如是之屬眾多。其人平生居世間時,心念惡,口言惡,身行惡,死后展轉化來,作是禽獸,勤苦如是?!?[29]第一卷908在佛家看來,蛇、貍、獺等,皆惡人所變,其形象本就令人憎惡。所以在《幽明錄·蛇鼾》篇中的“蛇”,以及同書《費升》《貍中郎》《淳于矜》中出現(xiàn)的“貍”,凡來不及逃跑的,都被殺掉。而在這些精怪中,出現(xiàn)較多的乃“獺”,如《搜神記》之《蒼獺》篇、《幽明錄》之《雞舌香》《常丑奴》等?!矮H”從犬,《說文》釋曰:“水狗也?!?[5]478可見它和貍一樣,屬性為犬類,前文已述犬類在人妖戀中極令人厭惡,因此獺的這種屬性,本就帶有人類鄙棄之態(tài)度。又獺喜食魚,《淮南子》述曰:“夫畜池魚者必去猵獺,養(yǎng)禽獸者必去豺狼,又況治人乎?!?[30]219將獺與豺狼并舉,《宋書》亦承此說:“夫養(yǎng)魚者除其猵獺,育禽者去其豺狼,故智士研其慮,勇夫厲其節(jié),嘉謀動蒼天,精氣貫辰緯?!?[23]2332將其作為阻礙人類活動發(fā)展的惡性動物。而在佛典中,因獺以魚為食,魚盡則需他徏,因此佛陀常將其作為反例來勸誡修仙者,正如《中阿含經》有言:“是以比丘莫行如獺?!?[31]81
由此可看出,鬼與精怪的本質區(qū)別,加之歷史積淀而形成的不同信仰,使人們對鬼的認可度要遠高于精怪,因而在小說中呈現(xiàn)出不同描寫。由表1可看出,人鬼戀中鬼的身份基本為女鬼,她們生前就與主人公關系良好,如李夫人本是漢武帝寵妃、紫玉原為韓重之妻、文榆乃王道平之妻,再如《列異傳·蔡支》篇、《搜神記》之《營陵道人》和《王道平》及《河間郡男女》篇、《搜神后記·干寶父妾》篇、《幽明錄·贈罌》篇和《異苑·章沉》篇,女鬼與男子均是生前夫妻,女子雖早逝,但與人世間的丈夫情深意重,因此她們復活來與丈夫再度結合,乃再續(xù)前緣,此種情節(jié)甚為人們接受和欣賞。而即使與男子生前不太相干的女子,如《列異傳·談生》中的王靈之之女、《搜神記》中的秦妃之女和崔氏之女、《搜神后記》中的李仲文之女及徐玄方之女等,她們大都為官家小姐,此身份本就賦予她們良好素養(yǎng),因此,在這個基礎上的女鬼,自然也為人們所接受和認可。而從表2可看出,精怪多種多樣,但總脫不了動物屬性,尤其像蜘蛛、蛇等動物,其本身之毒性就令人恐懼;而如雞、狗、豬等,雖與人之日常生活較為親近,然前文已述,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認為它們會帶來相應的雞禍、犬禍,因此對其頗有驚恐之感;再如獺等動物,更是在文化積淀和佛典中被塑造成了惡劣形象,一旦它們在小說中出現(xiàn),自然令人害怕生厭。那么,從人們對待鬼和精怪的不同態(tài)度,可以解讀出時人怎樣的社會心態(tài)呢?
三、社會心態(tài):人類生命意識的呈現(xiàn)
人鬼戀和人妖戀小說不同結局,根源于人與鬼的本質區(qū)別,這表明時人們已認識到自身與動物的區(qū)別,乃人類自我生命意識的呈現(xiàn)。生命意識,主要是指個體對自身生命的自覺認識,有學者指出:“所謂生命意識,是指人類對于自身生命所產生的一種自覺的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它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對生命本身的感悟和認識,例如對生命的起源、歷程、形式的探尋,對時序的感覺,對死亡的看法,對命運的思索等等,可以稱之為‘生命本體論;一是對生命價值的判斷和把握,例如對人生的目的、意義、質量、價值的不同看法,可以稱之為‘生命價值論?!?[32]24此說頗可借鑒。而在志怪小說中,其生命意識則突出地表現(xiàn)在復生情節(jié)和生子情節(jié)里。
(一)復生情節(jié):長生的追求
人鬼戀中的復生情節(jié),是魏晉時期的人們對生命長度追求的精神投射。從表1可知,人鬼戀故事的主人公如河間郡女、弋陽令之女、徐玄方之女、干寶父之妾、文榆、章沉與秋英等都得以復活,重返人間,這種死而復生的情節(jié)構造,是對生命的強烈追求,也恰是魏晉時期生命意識的一種折射。據人類學家的研究,原始人類對死并無感知,正如前文所道,人死成鬼,鬼不過是人類的另一種存在形態(tài)罷了。因此,以往的文學中,無論在《詩經》還是《楚辭》都讀不到生命將逝的悲哀,而儒家也用“子不語,怪、力、亂、神” [18]72“未知生,焉知死” [18]113將此問題予以回避。但至漢末魏晉,國家分裂,社會動蕩,頻繁的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使得人口銳減,所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出門何所見,白骨蔽平原”(王璨《七哀詩》)、“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馀”(陶淵明《歸園田居》之四),這也讓身處其間的人們對生命的感知更為敏銳,“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古詩十九首·回車駕言邁》)、“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身為梟雄的曹操也不禁感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就連隱身自然的陶淵明亦感嘆“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擬挽歌辭》其三),時光飄忽、生命短促的意識在詩歌中表現(xiàn)得非常強烈。而在感嘆生命易逝的同時,人們亦萌發(fā)了對延長生命的無限渴求,因此,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名士通過飲酒服藥,以求生存;創(chuàng)作志怪小說的文人則將想象付諸筆墨,借助死而復生的情節(jié)使其幻想得以實現(xiàn)。從這個層面來看,當時人類的生命意識,不僅在詩歌中呈現(xiàn),也在小說中加以想象和強化,兩者相互補充,交相輝映。
但另一方面,小說中復生情節(jié)的實現(xiàn)也需遵循一定儀式,這也說明時人仍受禁于信仰崇拜之中,所謂的生命意識也只處于萌芽時期。《原始思維》中指出:“……有關死人的儀式,或者更正確地說,有關活人與死人的聯(lián)系的儀式。這些儀式無處不有:幾乎在任何社會集體中,不管它是什么類型,觀察者都發(fā)現(xiàn)了在人死的時刻和在死后或短或長的一段時期中必須通行的風俗、禁忌、儀式?!?[28]293而從人鬼戀小說復生的幾則故事來看,它們多與“三”“七”這個時間點有關。人死后頭幾天變得特別危險,“這不僅是因為死者和他的社會集體的聯(lián)系只是剛斷,而且還因為他與鬼魂集體的聯(lián)系尚未建立” [28]304,所以,中國古代葬禮一般持續(xù)三至七天,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段時間內的靈魂還未走遠,若死者未下葬且親人喊魂,就有復生可能。由此再反觀人鬼戀小說,如賈文合在“卒巳再宿,停喪將殮”時復蘇,章沉“將殮而蘇”,皆是此種觀念的折射。若人下葬之后,則需經三年,如小說中的蔡支之婦、同村人唐叔偕女。一旦破壞了這個儀式規(guī)則,則復生失敗,典型如談生未聽從雎陽王之女三年內不得觀看之勸,將其夙愿毀之一旦。
(二)生子情節(jié):生命延續(xù)的渴望
人鬼戀小說的生子情節(jié)寄托了時人對生命延續(xù)的渴望,而人妖戀小說的相似情節(jié),則是對社會亂象的諷刺批評。生子在古代意義重大,不但是血脈的延續(xù),更是生命形態(tài)轉生的象征,誠如列維·布留爾所述:“當孩子生下來時,這就是某個確定的人再度出現(xiàn),或者更正確地說是再度賦形。任何一次出生都是轉生 [28]330,“正如死亡一樣,出生也只是由一種生命形態(tài)變成另一種生命形態(tài)。如同死亡至少在頭一個時期只是環(huán)境和居住地的改變而其余一切仍然不變一樣,出生也只是個體變成嬰兒通過它的雙親轉入塵世?!?[28]330-331因此在人鬼戀小說中,生命延續(xù)的愿望便通過生子來實現(xiàn),《談生》篇中,雎陽王之女對不能復生深感遺憾,卻給談生留下一子;崔少府之女亦為盧充生子,賣胡粉女使男子孫繁茂,馬子與男子結為夫婦并生二兒一女,章沉與秋英并生一子等,并多以其子封官為結局,可謂圓滿。
人妖戀故事中亦有生子情節(jié),但其所生之子,皆為人所厭惡。如《猴私宮妓》中,猴與宮女私通,猴和所產子皆被殺;《盤瓠》篇中,帝雖賜其女與盤瓠為妻,但其子女,帝賜其號曰“蠻夷”,其中的鄙夷之情暗含其中。而這種心態(tài)的形成,亦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關系密切,古書曾有關于人獸性交的記載:“槃瓠之妻與狗交。漢廣川王裸宮人與羝交。靈帝于西園弄狗以配人。真寧一婦與羊交。沛縣磨婦與驢交。杜修妻薛氏與犬交。宋文帝時,吳興孟慧度婢與狗交……宇宙之中,何所不有。” [33]821此種獸行,令人作嘔。而在魏晉南北朝,帝王多沉湎聲色、荒淫無道,如晉武帝就有后妃宮女近一萬人,后趙石季龍“忽為獵車千乘,養(yǎng)獸萬里,奪人妻女,十萬盈宮” [22]第九冊2778,此外,還有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yè),亂倫昏狂;北齊文宣帝高洋沉于酒色、肆行淫暴。君王的淫縱,也助長了臣下的淫逸,時王公貴族如張瓌、徐湛之等爭相納妾蓄妓,甚至“自咸寧、太康之后,男寵大興,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皆相仿效,或有至夫婦離絕,怨曠妒忌者。故男女氣亂,而妖形作也” [23]第三冊1006。這些昏君暴臣之所為,雖不及人獸性交變態(tài),然其肆殺無辜、縱欲淫樂之行,亦是將人視為動物的反人性獸行,與人獸性交本質相同。因此,人妖戀小說將動物作為人類交合的對象,在厭惡和鄙棄的同時,也是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批判。
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人鬼戀故事的結局好于人妖戀并非偶然,它有歷史積淀的因素,并深受現(xiàn)實影響,借此文本,亦可管窺時人的生命意識及社會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2]劉仲宇.人妖之間的“戀情”[J].民間文化,1999,(3).
[3]吳光正.從宗教膜拜走向心理補償的人妖之戀[J].中國比較文學,1998,(2).
[4]鐘林斌.論魏晉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戀小說[J].社會科學輯刊,1997,(3).
[5][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王世偉,整理.爾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德]卡西勒.國家的神話[M].黃漢青,譯.臺北:臺北成均出版社,1983.
[9][漢]應劭.風俗通義校注[M].王利器,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1]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修訂本[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12][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校釋[M].王明,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13][英]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濃,編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4][戰(zhàn)國]墨子.墨子[M].蔣重母,鄧海霞,譯注.長沙:岳麓書社,2014.
[15][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16][唐]房玄齡,注;[明]劉績,補注;劉曉藝,校點.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7][西漢]孔安國,著;王盛元,通解.孔子家語通解[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
[18]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9]錢鐘書.管錐篇[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
[20][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1][晉]陳壽.三國志[M].陳乃乾,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9.
[22][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3][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4][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5]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C]?蛐?蛐盧興基,選編.臺灣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26]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7]朱大渭.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修訂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8][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丁由,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
[29][日]高楠順次郎,等,編篡.大正新修大藏經[M].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
[30][西漢]劉安.淮南子[M].顧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31][西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2]曾大興.氣候、物候與文學——以文學家生命意識為路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3][清]褚人獲.堅瓠集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Abstract: We can summarize and find that the ending of the Person Ghost Love Novel is better than the Person Monster Love Novel.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Firstly,this is essential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host and monster,ghost is the form of people after death,while monster is a species different from humans;secondly,in people's minds,the position of monster is lower than ghost. The essence of these two reasons is that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reali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animals. This is a manifestation of human life consciousness and a kind of irony and judgment on society,it is also fully reflected in the resurrection plot and the born-child plot of the novel. In addition,this kind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also reflects the poetry of that time and shows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life and society.
Key Words: ghost;monster;love;life consciousness
(責任編輯: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