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鑒詳
我是吃著母親曬的干菜長大的。每當吃燉干菜的時候,眼前便浮現出母親晾曬干菜忙碌的身影。
東北的冬季漫長,有小半年的時間見不到綠色,吃不到新鮮的蔬菜。早年間不像現在交通運輸這么便利,南菜可以北運,如今不少地方都建起栽種蔬菜的塑料大棚,不論什么季節(jié)都有鮮美可口的新鮮蔬菜供應。那個年代,解決冬季餐桌單調寡淡的辦法,除了傳統習俗挖地窖貯藏些白菜、蘿卜、土豆之外,便是在秋季晾曬各種各樣的干菜了。
從我記事起,立秋一過,瘦小嬌弱的母親便忙碌起來,一趟趟從菜園里往回摘菜。豆角、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西葫蘆、倭瓜,攤一院子。母親把摘回來的蔬菜篩選分類,老熟的去皮,能切片的切片,能切絲的切絲,能切塊的切塊。較嫩些的豆角、茄子蒸熟了整個去晾曬。
晾曬干菜是挺辛苦的活計,先要選個晴朗溫度高的太陽地兒,將切好的干菜攤開,一遍遍地反復翻動,使其快速地散發(fā)掉水分。晾曬干菜時最怕的是刮風下雨,一旦遇上連雨天,沒晾干的干菜會腐爛,幾天的辛勞將會前功盡棄。小時候,我曾不止一次冒雨幫著母親往回搶收干菜。
秋天是母親的季節(jié),那一筐筐一簍簍的干豆角絲、豆角片、干茄片、西葫蘆干、倭瓜干……那一嘟嚕一嘟嚕的干蘿卜片、干辣椒,還有那在背陰墻角掛著的陰干的香菜辮子和蘿卜纓子,無不浸透著母親的汗水和對全家人的關愛。
在那漫長而干澀的冬季,在那青黃不接的苦春頭子,是母親晾曬的干菜豐富了我們的餐桌。
母親嫁給父親,也是因為干菜的緣故。
本來我們屯子和姥爺住的屯子相隔二十幾里地,許是機緣巧合的緣故吧,愛喝酒的爺爺偏偏碰上了愛喝酒的姥爺,姥爺把我爺爺拽到家里喝酒。下酒菜是我母親做的,因為是冬季,飯桌上除了酸菜豬肉燉粉條,其余菜肴大多都是干菜。幾杯酒下肚,我爺爺連聲夸贊說干菜做得好吃,姥爺把母親叫過來見我爺爺。姥爺說我姥姥去世早,這個家全靠我母親了。爺爺見我母親個子雖然不高,但說話舉止透著股干練利索勁兒,屋里屋外收拾得纖塵不染、井井有條。爺爺就跟我姥爺說,咱們做親家咋樣?讓你閨女給我做兒媳婦吧。我姥爺說,行啊,你們找媒人,讓你兒子過來和我閨女見個面,我也看看你兒子夠不夠格做我女婿。于是,母親嫁給了父親,母親那年十七歲,父親大母親九歲。那是1947年冬,是姥爺家被劃為地主成分,他家土地被分的第二年。母親身下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弟弟,大舅十二三歲,老舅不滿十歲。
我奶奶死得也早,家里只有爺爺和三爺爺領著父親和我老叔過日子,家里窮,兩間破草房四面透風。沒有女人的家,吃不像吃,穿不像穿,冬季里吃飯常常捧著干飯碗,很少有菜吃。母親嫁過來便隔三岔五回娘家取些干菜燉著吃。
母親過門兩年后有了我,我是1949年初春出生的,我出生不久父親參軍走了,家里的事爺爺基本不管,他整天背著桿“洋炮”出去打獵,大事小情全靠母親打理。為了改變家庭困境,母親開始養(yǎng)豬,沒錢抓豬崽,就和別人家“份養(yǎng)”豬。別人家出豬崽,我母親負責飼養(yǎng),到冬季臘月里將豬宰殺后一家一半分成。每天天蒙蒙亮,母親就爬起來,捋回一麻袋豬菜再做早飯,忙完早飯又忙著烀豬食。烀的豬食一頓吃不了,母親就把烀好的豬食舀到院子的大缸里和新鮮的豬菜放在一起發(fā)酵,供雨天或有事時備用。母親除了晾曬大量的干菜,有空還往回擼草籽和野菜葉子,晾曬干了給豬做冬飼料。
第二年,母親養(yǎng)了兩頭豬,一頭和人家份養(yǎng)著,另一頭是自家的。到年底,分得的半頭豬肉留著吃,另一頭豬賣掉換日常生活的零花錢。豬肉過年吃一些,煉了些豬油,大部分讓母親做成了臘肉,干菜里有了豬油和臘肉的加入不再寡淡無味;夏天豆角、茄子下來,用臘肉和豬油來燉,格外鮮美可口。母親的勤勞,使日子變得越來越有滋味。
母親讀過高小,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算是有文化的人,能寫會算,算盤打得極好,村里人讀信寫信都來找母親。母親曾有過當教師和進城工作的機會,都因爺爺和姥爺拖后腿而錯過。姥爺跟我爺爺說,不能放她出去,放她出去就等于小鳥放飛了。
雖說母親沒能出去工作,在村里卻當過婦女主任。母親所以做婦女干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對姥爺的保護。姥爺成分不好,屬“五類分子”之列,是被管制的對象。由于母親的關系,村里人對姥爺沒有那么嚴厲,這使姥爺少吃了不少苦,少遭了不少罪。姥爺一直跟著我們,后來我們進城,把姥爺也接去了,直至姥爺病逝。應該說真正拖累母親的是姥爺一家,如果不是母親放心不下姥爺和老舅,我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搬進城了。
那時,父親從部隊轉業(yè)到吉林延邊一個工廠上班,條件和環(huán)境都不錯。為了母親,父親只得調回老家縣城的工廠。當時,父親把縣城的住房都要好了,母親卻遲遲不愿搬去住,起因是老舅。
母親常跟老舅說,你要想改變命運,就得好好念書,只有學習好了,才能有出息。老舅十歲到我們家,在母親身邊,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是在母親呵護與鞭策下成長的。老舅上初中以后視力下降,不知母親從哪兒聽說用雞苦膽擦眼可以治療。母親就到處為老舅收集雞苦膽,聽說誰家殺雞了,會立馬跑過去把雞苦膽要來。母親在老舅身上付出的精力可能比在我們身上付出的都要多。夜晚,煤油燈下母親納著鞋底陪伴老舅學習到夜深。有時,老舅心疼我母親,拋開學習去幫著母親捋豬菜或晾干菜或搶著干些農活兒,母親就訓斥他:“你趕快學習去,現在還不是你干這些活兒的時候。你若考不出去,屯子里的活兒有你干的,怕你一輩子干不完!”
老舅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高考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大學,本來第一志愿是一所名牌大學,錄取分數也夠,但因家庭成分的因素而未被錄取。老舅是我母親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人。老舅在單位是高級總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職務做到了副廳級。
母親沒有白供老舅讀書,在我們家下放到農村,生活拮據的時候,老舅每月都給我們家寄錢,算是報答母親吧。
我跟母親挖過野菜,擼過樹葉,剝過樹皮,永遠忘不了那饑餓的年代。
記得集體食堂解散的那年冬天,母親著實讓我們肚子充實了幾次。那一年雪大,莊稼收回不久,大雪就把大地覆蓋了,這給母親創(chuàng)造了機會,母親相邀鄰居大娘大嬸到附近生產隊地里拾荒。她們在齊腰深的雪地里跋涉,用二齒子、鐵鉤子扒開積雪,把黃豆茬子上殘留的黃豆莢擼下來;把玉米稈棵里遺留的棒子掰下來;把甜菜地里殘留的甜菜疙瘩刨出來;把白菜葉子、蘿卜纓子、芥菜纓子撿回來。記得母親第一次拾荒回來,顧不得凍得發(fā)麻發(fā)木的手腳,吩咐我們剝黃豆粒,洗芥菜纓子、蘿卜纓子,連夜推石磨為我們做“小豆腐”吃。做法很簡單,先把黃豆磨成粥狀在鍋里煮到一定的火候,再加入切碎的蘿卜纓子、芥菜纓子以及鹽和其他作料一起煮燉。等小豆腐做熟已經后半夜了,我們誰也沒有睡意,都在鍋臺周圍候著。母親看著弟弟妹妹吃得那個香啊,她心滿意足地微笑著。當我看到母親凍得紅蘿卜似的手背時心是疼的。后來,母親用玉米面混同甜菜絲蒸餑餑,用白菜葉子做餡蒸包子,我們有吃飽的感覺了。星期天,父親和我也加入拾荒的隊伍。很快,附近的地塊被拾凈了,我們向十里二十里的地方跋涉。
有了饑餓的教訓,母親把糧食看得更重了。在母親的帶領下,我們陸續(xù)在地邊墻角開墾不少荒地,種上玉米、黃豆、谷子、糜子等農作物,種上各種蔬菜,秋天晾曬了不少干菜,從此我們告別了饑餓。
盡管我們兄弟姊妹陸續(xù)結婚生子,成家立業(yè),但每個家庭都有晾曬干菜的習慣。二弟在南方發(fā)展,每次回來都要帶走不少干菜。他用家鄉(xiāng)的干菜招待東北的老鄉(xiāng),并告訴他們,我母親做的干菜最好吃。干菜情結已經滲入到我們的骨髓,這種情結是母親給我們的。
母親十七歲到我們家,養(yǎng)育了我們兄弟姊妹五人,培養(yǎng)了舅舅,送走了姥爺,把一生奉獻給了親人,耗干了她自己。
我的母親,只活了八十四歲。
責任編輯:黃艷秋
美術插圖:曲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