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角云 孫六明
魌頭,作為一種特殊的陶質(zhì)隨葬品,在墓葬中并不多見。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鞏義唐墓陸續(xù)出土了11 件魌頭, 其中站街孝站路M8、高尚村M20、市機瓦廠M1 各出土1 件,康店磚廠M1 出土3 件, 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5件。 由于墓葬多被盜擾,多數(shù)墓葬魌頭的擺放位置已失,不過我們?nèi)阅軓哪乖岢鐾疗魑锎笾屡袛噙@些魌頭的年代。 茲擇其要者介紹于下。
根據(jù)魌頭形狀,可分為A、B 兩型。
A 型 圓形,10 件。 根據(jù)耳、須特征及固定方法分為三式。
Ⅰ式 3 件。 標本①,鞏義康店磚廠M1出土,接近正圓。 周緣扁平,額頭兩角向上向后彎曲,中部長出小角,橫眉短粗,凸眼,鼻頭較高,齜牙咧嘴,露出獠齒與4 對門齒,無耳。上、下、左、右各有一孔。 角根殘余紅彩。 通高32.5 厘米,寬22.3 厘米,厚7.5 厘米。(圖1)標本②,鞏義康店磚廠M1 出土,圓形。 角殘,形制同前一樣,但可看出繪彩情況。 上緣用細墨線繪出黑發(fā),眼眶、嘴周涂紅彩。殘存三孔。高23 厘米,寬23 厘米,厚7.5 厘米。 (圖2)
圖2 A 型Ⅰ式魌頭(標本②)(鞏義康店磚廠M1 出土)
圖3 A 型Ⅱ式魌頭(標本③)(鞏義站街孝站路M8 出土)
Ⅱ式 2 件。 標本③,鞏義站街孝站路M8出土,扁圓形。 周緣扁平,額頭角失,兩耳超大,伸出臉外,眼大如燈,上頜高高張起,露出獠齒與4 對門齒。 兩耳、眼眶、嘴周涂紅彩,嘴旁用稍粗的墨線描出黑須。 耳根處各有一圓孔,但位置不對稱,孔內(nèi)插長釘。高23.5 厘米,寬33 厘米,厚9.5 厘米。 (圖3)標本④,鞏義高尚村M20 出土,扁圓形。 周緣扁平,額頂兩角較粗,向上、向外展開,中部生小角,粗眉兩端上卷,兩眼大如雞卵,雙耳翹起外張,嘴角扯裂較寬,露出獠齒與6 對門齒。 周緣、角、耳、眼眶、嘴周涂紅彩,耳以下周緣用墨線描出黑須。眼角有兩個圓孔,其一殘存鐵釘。 通高30 厘米,寬25 厘米,厚8.5 厘米。 (圖4)
Ⅲ式 5 件。 標本⑤,鞏義市機瓦廠采集, 圓形。耳、角、三角形鬃毛、胡須多有殘缺,凸眼,高鼻,鼻孔通透, 張嘴露出獠牙與4 對門齒,眼眶、眼珠、嘴周涂黑彩。耳根下有兩個圓孔。 通高23.5 厘米,寬23 厘米,厚10厘米。 (圖5)標本⑥,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近圓形。 周緣扁平,頂部較窄,額頭兩角向兩側(cè)下垂,中部生小角,兩角間豎三角形鬃毛, 橫眉兩端上卷,凸眼,小耳,豬鼻,齜牙咧嘴, 露出獠齒與4 對門齒,嘴角胡須倒豎,頜下三縷胡須。耳內(nèi)、眼眶、鼻孔、唇周均涂紅彩,額發(fā)、胡須先涂墨線以示毛發(fā),再涂紅彩。兩耳耳根處圓孔內(nèi)各有一釘。通高27.5 厘米,寬25.5 厘米,厚9.5 厘米。(圖6)
B 型 長方形,1 件。標本⑦,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原為圓形,因兩旁加了前腿而變成大致長方形。 額頂兩角下垂又向外展開,角間有三角形鬃毛,耳大眼小,齜牙咧嘴,露出獠齒與4 對門齒, 唇下三縷胡須, 腮旁加裝兩腿,前爪突起下抓。 鬃、眉、耳、眼眶、嘴周、胡須涂紅彩。 耳根有兩圓孔。 高30.9 厘米,寬40.2 厘米,厚10 厘米。 (圖7)
本文列舉的7 例魌頭均出于墓葬, 根據(jù)墓中所出陶俑特征,能大致確定墓葬年代,這樣魌頭的年代也隨之確定。
圖4 A 型Ⅱ式魌頭(標本④)(鞏義高尚村M20 出土)
圖5 A 型Ⅲ式魌頭(標本⑤)(鞏義市機瓦廠采集)
圖6 A 型Ⅲ式魌頭(標本⑥)(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
圖7 B 型魌頭(標本⑦)(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
康店磚廠M1 出土有坐于底板上的蹄足鎮(zhèn)墓獸,這種鎮(zhèn)墓獸年代較早,約在公元670—675 年之間。 鞏義站街孝站路M8 出土殘破鎮(zhèn)墓獸,根據(jù)鎮(zhèn)墓獸翼的分齒情況,墓葬年代約在公元690—700 年間。 鞏義高尚村M20 出土有鎮(zhèn)墓獸、武士俑、魏王踣幞頭俑和倭墮髻女俑,后二者是公元722 年之后才出現(xiàn)的,再結(jié)合鞏義唐墓出土器物特征, 此墓年代約在公元722—730 年間。 鞏義機瓦廠除了魌頭外,另采集一件三彩鎮(zhèn)墓獸,它的翼部分齒,但又相連, 像鴨蹼一樣, 根據(jù)臺座高度及色彩,年代約在公元720—730 年間。 恒豐鋼纜廠M13 亦出土鎮(zhèn)墓獸、武士俑、魏王踣幞頭俑和倭墮髻女俑,年代和高尚村M20 約同。
我們將魌頭分作A、B 兩型,A 型又分作三式,能夠明顯看出,隨著時代的不同,魌頭的外形也發(fā)生了變化。 初唐時期,魌頭臉周圍有圓盤,上有四個圓孔,用以將魌頭固定在某種物體上。 頭頂長兩直角,向后彎曲,眼眶、嘴周做得較為樸素,無耳。 盛唐前期,魌頭兩角向外伸展,圓盤上伸出兩耳,圓盤下部描有胡須,固定孔減至兩個,位于耳根附近。 盛唐后期,魌頭風(fēng)格變得張揚起來,雙角由高聳變成下垂耳際,額頭長三角形鬃毛,腮、下巴有三角形胡須,固定孔仍保持兩個。 長方形魌頭是在A 型Ⅲ式基礎(chǔ)上,加了雙腿及爪,看起來更加威武,但整體風(fēng)格并無實質(zhì)變化。
魌頭,漢已有之。 《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鄭玄注:“蒙,冒也。 冒熊皮者,以驚驅(qū)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 ”從鄭玄的話我們知道: 正在驅(qū)鬼的方相氏身蒙熊皮,所戴面具四目金光閃閃, 好像漢代的魌頭一樣,言外之意,方相氏所戴面具與漢代的驅(qū)鬼面具——魌頭很類似, 但不是一樣?xùn)|西。 《隋書·禮儀志三》記載:“后齊(北齊)定令……三品已上及五等開國, 通用方相。 四品已下,達于庶人,以魌頭?!彼宄瘎t“四品已上用方相,七品已上用魌頭”。 由此可知,方相與魌頭確實不同,不同之處也許就在于四眼與兩眼的區(qū)別。 唐代對方相與魌頭使用并無明確記載,一般會參照前朝進行。
鞏義唐墓中這11 件雙角虎面的圓盤狀器物顯然就是《隋書》所載的魌頭,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我們從鞏義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的魌頭位置能夠窺出端倪。 那件看上去很威風(fēng)的長方形魌頭位于棺的前擋板上,其余四件較小的則位于棺的兩端,每邊兩個。 顯然,魌頭是用來保護棺內(nèi)的主人的, 用以驅(qū)除各種疫癘之鬼。 我們推測,康店磚廠M1 出土的三件魌頭,也應(yīng)該有一件位于前擋板,其余兩件位于兩側(cè)。 無獨有偶,2019 年,湖南常德博物館在南坪發(fā)掘了公元868 年唐故殿中侍御史太原王公第九室女墓[1],墓室中部磚砌一長方形棺床,四壁中部各嵌一方形磚雕魌頭(圖8),其作用和釘在棺板上異曲同工。
本文得到郝紅星研究員指導(dǎo),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