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平
摘要:在高中教育階段,語文不單單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同樣也是一門具有豐富人文精神的重要課程。因而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以語文知識點當中的人文內涵為依據,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是非判斷觀念等進行培養(yǎng),能夠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同時,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基于此,本文將會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策略進行探討,以此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語文水平的同時,達到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精神;培養(yǎng)對策
隨著新課改在各個教學中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而語文作為一門具有豐富人文精神的基礎性課程,其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提升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上,通過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素材和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高中語文教師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意識、促進學生人文精神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和生活中要不斷地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來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教學需求。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一是需要教師對自身的人文知識水平進行科學的自我反思和評估,具體來說就是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依據教學內容評估和反思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是否滿足或適應教學需求,一般這種反思或評估會驅動教師去大量閱讀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人文文獻資料,通過這種大量地閱讀,教師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yǎng)會得到擴充和提高,繼而為教師在授課中靈活自如地熏陶學生的人文精神創(chuàng)造先決條件;二是教師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價值追求,比如通過自己盡職盡責、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工作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促使學生自覺樹立一定的人文精神。
二、通過對人文素材的科學挖掘,實現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yǎng)
在高中階段,所有的教材課本,教材當中的文章內容,都是千挑萬選的,其無論是在教育意義方面還是人文精神方面,都是獨特且豐富的。基于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通過對教材中人文素材的挖掘,科學地整合起教材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正確的學習方式對作者所傳達的思想進行理解,以此在實現對學生良好人文意識的培養(yǎng)下,達到學生人文精神的提高。
比如教師在對《赤壁賦》進行教學時,就可以將蘇軾感情的變化融入設計的教案中,并將其中具有人文內涵的詩句著重指出來,以此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像“浩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以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等?;蛘呓處熯€可以在教學此首詞時,聯系起蘇軾其他的詩句,像“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此外,教師也可以在講解蘇軾的詩句時,對其他詩人相關的詩句也進行講解,就像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詩句和詩人的了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可以讓學生學會通過詩句用平和、豁達的心態(tài),對待世間萬物,以此在實現學生良好心態(tài)的形成時,達到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三、通過課堂參與活動的豐富,促進對學生人文體驗的豐富
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依據,將課堂教學活動不斷地進行豐富,并加強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實踐。之后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給予充足的尊重,并將足夠的發(fā)揮空間提供給學生,將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發(fā)出來的情況下,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以此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人文精神時,達到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例如,教師在講解《林黛玉進賈府》這一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在將課文的知識點都講解完之后,利用表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編寫,然后以話劇的形式,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加強學生對文章的了解,也能夠對學生的人文體驗進行豐富,能夠在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同時,實現學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朗讀、背誦等活動展開來,比如學生學習《沁園春·長沙》這一詩歌時,教師就可以將班內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然后讓小組成員朗誦此首詩歌,在學生的朗誦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毛澤東主席“獨立寒秋”的心境進行感受和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讓學生更加關心國家大事,也可以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進行加強,從而在實現學生遠大志向的樹立時,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四、通過課后人文實踐活動,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以學生的課堂表現為依據,將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課后人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出來,使學生能夠在對不同思想進行領悟的情況下,豐富學生的內心,進而達到對學生健康人格和人文精神的有效培養(yǎng)。譬如,教師在教學過后,可以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礎,成立出課后“經典文學閱讀小組”。在小組成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在指定的時間內對一本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像《家》《悲慘世界》和《巴黎圣母院》等。然后在學生讀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想分享給其他學生,在這之后還可以通過閱讀范圍的拓寬,讓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刻畫方式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甚至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等,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了解,并通過表揚和鼓勵的方式,加強學生閱讀中的樂趣。這樣就可以在加強學生閱讀興趣和積極性的情況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在促進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的同時,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養(yǎng)。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對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是一項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須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教材當中的人文內涵充分地挖掘出來,然后在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給予尊重的同時,通過優(yōu)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利華.高職院校推行通識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遼寧高職學報,2010(12).
[2]林海英.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9.
[3]袁曉亮.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漢字文化,2019(3).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