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麗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20)03-008-02
摘 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勞資關系也經歷了不小的變化。由于勞資關系的不平衡導致出現勞資對抗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筆者認為在中國當前國情之下,為了緩解勞資之間的緊張關系,工會應該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搭建企業(yè)與員工之間的橋梁,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紐帶作用。本文通過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從我國工會的歷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探討我國工會目前的角色錯位問題。本文旨在分析我國工會如何更好發(fā)揮自身角色,提出一些具體建議,讓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扮演更好的角色。
關鍵詞 工會 勞動關系 角色定位
一、工會在和諧勞動關系構建中的角色定位問題分析
(一)當前工會法下工會角色定位的問題
1.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缺位。工會在和諧勞動關系構建中的角色缺位,就是工會在勞動者合法利益維護方面的不作為。具體表現就是工會對改善職工權益方面的漠視和不敢與資方進行談判。我國工會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為勞動者維權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我國工會對企業(yè)和政府的依賴性比較強。近些年來發(fā)生的一系列勞資沖突事件中,我們完全看不見企業(yè)工會的身影。
2.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錯位。工會在和諧勞動關系中的角色錯位主要表現在工會與政府和企業(yè)的關系上,我國工會與政府和企業(yè)的關系過于緊密,有時不僅沒有維護職工權益,疏導職工的不滿,甚至連保持中立都做不到。工會作為社會團體,不隸屬于政府,彼此應該是平等的。在工作中,工會沒有行政權力去達成一些事,所以必須靠說服、教育和談判等方式去達成協(xié)議。而在現實中,政府和工會往往像上下級關系,政府占據上級指導地位,工會更多的是去完成政府的安排,而忽視勞動者的利益訴求。
工會對于企業(yè),它其實是企業(yè)的監(jiān)督者,它站在勞動者一方,是勞動者的代言人。它與企業(yè)之間應該存在一種博弈的行為,即代表工人與資方進行談判。企業(yè)方不可能有求必應,因此為了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雙方必須有所取舍,只要企業(yè)答應了勞方提出的某些條件,工會就不會組織工人罷工。根據我國工會法的有關規(guī)定,企業(yè)工會經費的來源有幾大途徑,一是工會成員上繳的會費、二是各級政府補助、三是成立工會的企業(yè)上交的收入、四是公司按照全體員工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向工會撥繳的經費。我國工會法的規(guī)定,變相造成了工會最大經費來源是企業(yè),這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在世界上是獨特的。
(二)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角色缺位和錯位的原因
我國工會之所以不能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存在多方面原因,包括我國工會產生的特殊背景、工會立法存在偏差、工會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等。
1.工會法不符合時代要求。我國最新的工會法是在21世紀初頒布的,近些年來,我國社會快速變遷,工會法中一些與時代脫節(jié)的條文已經不再適宜,工會也承受了太多的政治壓力。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工會與執(zhí)政黨關系緊密,工會長期將自身定位為黨政機關的附屬機關,是一個政治實體,而不是人民團體。這導致工會在勞動關系領域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卻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政治和社會領域。相關法規(guī)對工會的職責是這樣描述的,工會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捍衛(wèi)者,工會在維護全國人民的總體利益時,維護勞動者權益。雖然我們都知道,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沖突,是一致的。但是在市場經濟中,我們也都了解,勞動者、企業(yè)和政府是存在差異的個體,這三者的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況且“全國人民總體利益”這個大而空的概念由誰定義,工會在實際工作中又該如何界定個人與總體利益的邊界,這也給工會工作帶來麻煩[1]。
2.工會的集體談判權的缺失。工會的集體談判權是工會在構建和諧勞資關系中的最重要權利之一,這也是西方百年工會實踐中得出的改善勞動關系的最有效方法。集體的談判權是工會組織的基本權利之一,但是我國在法律上對它的描述卻是模糊不清的,工會的這項權利無法有效落實,導致工會無法發(fā)揮應有的角色,也就加劇了工會維權的難度。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很遺憾地發(fā)現,我國企業(yè)工會沒有很好地建立和實施這項制度,就連“勞動關系三方協(xié)商機制”也沒有確切的實施機制。集體談判權是工會維護勞動者權益的最直接有效手段,這已經在西方工業(yè)國家的勞動關系實踐中得到了證明,也成為國際勞工立法的普遍做法。我國工會要想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有個位置,必須認真落實工會的集體談判權。
3.工會獨立性得不到保障。工會組織的獨立性是工會行使權力的重要前提,我國工會的建立雖然是自愿原則,但我國工會的組織架構是自上而下的三角形狀,實際上各級工會的成立都需要經過上一級工會的批準。是在上一級工會組織的核準下建立并開展工作的,我國的工會在實質上是一種政府機構,并不是實質意義上勞工自發(fā)組織起來維權的群體性組織。在有些企業(yè)里工會干部由企業(yè)行政人員兼任,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了工會的立場很模糊,不一定照顧員工的利益,他也要思考企業(yè)的利益,這樣就不能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很多時候企業(yè)的總體利益與員工的具體利益是不一樣的,而幫員工維護權益的工會又是企業(yè)的管理部門,當勞動者利益與企業(yè)發(fā)生沖突,作為企業(yè)的管理者理應維護企業(yè)利益,而他名義上又作為員工利益代言人,這種角色矛盾在此時表現得淋漓盡致,企業(yè)的管理者為了保護企業(yè)利益那么必定不能代表勞動者的利益,在這種狀況下工會只好選擇不作為。
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本就應該有工會的參與,但由于現行的法律規(guī)定,工會的利益有賴于國家的制度保障,工會嚴重依賴黨政機關的支持,其自身的獨立性得不到保障,其他維權工作無從談起。
二、對策與建議
新時期下,中國的勞動力更加市場化,這一方面促進了勞動力的流動,促進勞動者就業(yè)的積極性。一方面市場上勞動力供過于求,勞動者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沒有掌握主動權。企業(yè)侵害勞動者利益的事例也不罕見,這就對工會提出更高要求,工會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甘當“花瓶”,而是應當轉變心態(tài),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地為勞動者做一些事。雖然由于政治體制的不同,我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工會那套,但是西方工會百年來的實踐,確實證明了工會在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方面是能做不少事的。當前我國的工會需要改革,工會要真正是工人的組織,當前這種角色定位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所以,我國工會必須轉變心態(tài),找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下面是筆者對推動我國工會如何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的一些建議。
(一)完善工會法,促進工會獨立
我國工會目前最大問題就是不夠獨立,工會干部往往不是由會員直接選舉產生,而是由上級機關指派或者是企業(yè)管理人員兼任,工會干部沒有民意支持,自然不能代表民眾。我們應該向西方工會學習,促進工會干部任職的專門化,由工會會員直接選出工會領導人,而不是由上一級工會直接指派或者由其他部門負責人兼任職位。這樣的工會干部才會得到會員的支持,才會真心實意地為工人辦事。
我國工會法規(guī)定我國工會經費的主要來源來自用人單位的撥付,這也就說明了工會的經濟基礎來自企業(yè),自然要為企業(yè)辦事,中國目前這種工會經費方式也是不符合現實要求的。反觀國外,他們的工會經費來源主要來自會員繳交的會費和一些社會團體的捐款,并且會費的使用受到會員們的監(jiān)督。這也就保證了工會財政的相對獨立,不需要依附企業(yè)也能生存。在前西德,工會的經濟實力就非常雄厚,他們通過創(chuàng)辦勞動服務企業(yè),接受政府補貼與社會捐款,工會就能順利地運轉下去。這也是他能夠在談判桌上站得住腳、敢于為員工發(fā)聲的重要憑借。當然各國國情不同,但是至少給了我們工會如何保持經濟自立的一個例子。完善我國工會法中對于工會經費的來源的相關條例,對促進我國工會經濟獨立有重大意義[2]。
(二)強化工會在勞動關系中的維權角色
我國工會一直以來擔負著雙重角色,承擔雙份任務,這種困境讓工會維權工作舉步維艱。一方面,工會承擔著執(zhí)政黨交付的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政治任務,一方面又要為勞動者捍衛(wèi)權益。這就決定了要想維護勞動者權益,我們不能像西方工會那樣走不合作博弈的路,這是不被我國的政治體制所認可的,也和法律對工會要求相抵觸。而實現這種合作博弈,當前工會工作的重點應當是推進集體談判制度在企業(yè)的有效實施,以及與之相關的集體勞動合同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基石。集體談判權是維護勞工權益的有效途徑,這一點也得到了我國工會法的認可,但在實際中卻是實行不起來,因為我國工會進行博弈的基礎不存在,博弈雙方的地位不平等。工會的維權職能應當是其重要的職能,也是工會工作的重點和核心。強化工會的維權角色,相關的法規(guī)和政策必須得將這一點強調出來。
(三)推動地區(qū)行業(yè)工會建設
目前我國企業(yè)內部工會與企業(yè)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履行工會職能時處處受限,而建立行業(yè)工會能在某種意義上繞開這個問題。由于行業(yè)工會獨立于企業(yè),因此在談論工資以及其他勞動者權益的問題上,行業(yè)工會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以往企業(yè)員工工資主要由企業(yè)自己決定,而行業(yè)工會能和企業(yè)進行工資談判,能比較好地維護勞動者利益。而地區(qū)工會如果能夠在相同地區(qū)和行業(yè)中,對工資標準進行統(tǒng)一的劃分,就能緩和企業(yè)之間為了爭搶勞動力而發(fā)生的矛盾,實現企業(yè)和工人的雙贏。由于行業(yè)工會的相對獨立性,行業(yè)工會可以溝通企業(yè)和員工,方便他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彼此關切,行業(yè)工會在進行談判時會兼顧雙方利益,從而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
(四)密切聯(lián)系群眾,獲取員工支持
工會是工人的工會,工會應該與員工時刻保持密切聯(lián)系,才不會忘了自己的使命和角色定位。工會要和員工保持情感上的聯(lián)系,工作作風也要貼近員工,才不會讓員工有距離感。通過推動員工參與企業(yè)民主管理,積極引導員工建言獻策,實時溝通工作或生活中的問題,就能把不少矛盾在爆發(fā)前解決。工會為企業(yè)和員工搭建溝通的平臺,確保員工聲音能夠被聽到和重視,利益能得到及時有效維護,工會的努力也會得到員工支持,群眾基礎更加堅實。工會只有為員工辦實事、解難事,才會提高員工對工會的滿意度。
總之,工會應該以員工為中心,一切工作都應該圍繞員工,做員工的守護神,做企業(yè)的鎮(zhèn)海針。
參考文獻:
[1]周春艷.探討建筑施工企業(yè)成本管控現狀及改善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2015(03).
[2]王長合.創(chuàng)新基層工會工作思路 維護企業(yè)職工合法權益[J].經濟研究導刊,2018(32):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