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強(qiáng)
酷暑苦夏,有干燥之火熱,也有濕悶之濕熱。在沒有空調(diào)、電扇的古代,人們是怎樣度夏養(yǎng)生的?文人雅士在三伏避暑中,產(chǎn)生許許多多逸趣之事,如今讀來,雅趣之味,十分濃郁。
荷葉酒
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酒食》中說:“歷城(今山東濟(jì)南)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鄭公愨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於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噏之,名為碧筩杯?!碧迫巳鼤r如此飲酒,宋人盛夏也是這樣飲酒,《浙江志·杭州府》記載:“杭州人每到農(nóng)歷七月,多到西湖邊納涼。時值荷花盛開,荷葉田田。人們掐取荷葉裝酒,在直通空莖的柄心穿孔,將莖彎成象鼻狀,口吸而飲之,邊飲邊放舟到蒲柳深處,月升時始還。”
荷出自水下,是寒性之物,荷葉有清暑利濕、升發(fā)清陽、涼血等作用。古人深諳荷葉的避暑功能,嗜飲一族以此功用來夏飲,把酒之烈性降到最低,是一種自然原始生態(tài)的明智選擇。大文學(xué)家、美食家蘇東坡對此飲加以分析,詩曰:“碧筩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在國人健康養(yǎng)生傳統(tǒng)觀念中,夏日吃點苦,苦利于心,從根本上解夏燥。
臨水宴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四時調(diào)攝箋》中記述了古人臨水宴之趣事:“臨水宴:李少師與客飲宴,暑月臨水,以荷為杯滿酌,不盡則重飲,無日不大歡”“河朔夏飲:袁紹在河朔,至夏大飲,以避一時之暑,號為河朔飲”。這是愛酒的古人夏時喝酒想出的方法。水,涼也,是避暑好地方,在水里、水邊設(shè)宴,暑氣自然少了很多。
壬癸席
何為壬癸席?《河?xùn)|備錄》曰:“取豬毛刷凈,命工織以為席,滑而且涼,號曰壬癸席?!笔郎蠜鱿簧?,但以豬毛織席,實是逸事。其實,豬毛是很涼爽的,此舉,也是物為適用。
持涼珠
《拾遺記》曰:“黑蚌千年生珠,盛暑握之生涼,名招涼珠,可以避暑?!奔∧w接觸涼物感受涼爽,與如今的肌膚接觸空調(diào)之涼氣感受涼爽,是一樣的道理。
井生涼
《遵生八箋·四時調(diào)攝箋》中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痹谑依锿诙嗫诰枋揖疀鏊仙疀鰵饧{涼,真是別具一格,令人佩服。
制涼杌
清代李漁是個閑情逸致之人,他研制出一款暖、涼杌(wù,一種小凳),冬日用暖凳,夏日用涼凳。涼凳是這樣設(shè)制的:“一物而充數(shù)物之用,所利于人者,不止御寒而已也。盛暑之月,流膠鑠金,以手按之,無物不同湯火,況木能生此者乎?涼杌亦同他杌,但杌面必空其中,有如方匣,四圍及底,俱以油灰嵌之,上覆方瓦一片。此瓦須向窯內(nèi)定燒,江西福建為最,宜興次之……先汲涼水貯杌內(nèi),以瓦蓋之,務(wù)使下面著水,其冷如冰,熱復(fù)換水,水止數(shù)瓢,為力亦無多也。其不為椅而杌者,夏月不近一物,少受一物之暑氣,四面無障,取其透風(fēng);為椅則上段之料勢必用木,兩脅及背又有物以障之,是止顧一臀而周身皆不問矣?!崩顫O自己制作涼凳避暑度夏,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人為度苦夏,想盡了一切辦法。
古人的避暑之趣,也是夏日養(yǎng)生的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