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雨
分析折中主義是由魯拉·德希爾(Rudar Sil)和彼得·卡贊斯坦(Peter)200年共同提出,并在2010年出版的 《超越范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義》 一書中正式系統地向學術界介紹的理論。該書完整系統地闡述了分析折中主義的內涵、特征、基本解釋模型及其應用領域,為國際關系研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一、分析折中主義的基本內涵
超越范式并不意味著摒棄或是無視以范式為導向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索似乎不能通約的各類范式類理論要素之間的實質性關系,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目的是提出對政策辯論和實際問題有用的新穎見解。分析折中主義是指試圖辨析、轉化并有選擇地使用不同理論中的概念、邏輯、機制等要素的研究方式。分析折中主義方法既可發(fā)揚傳統國際關系理論范式的簡約優(yōu)勢,又可擺脫長期困擾的范式困境。通過對不同范式內的理論元素進行分離、轉化,并有選擇性地整合以實現對不同理論范式的有機融通,為國際關系研究擺脫“范式困境”找到了一條出路。
(一)分析折中主義的三大特質:
一是問題提出的開放性:分析折中主義提出的研究問題具有反映現象復雜性的開放特征,而不是以改進范式研究或是填補范式研究空白為目的。范式導向研究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如有助于創(chuàng)新理論的推陳出新,有助于復雜現象的簡約化與線條化等。但由此也帶來不少問題,如會導致問題解決的“單一”與“簡化”,從而出現認知偏差與決策失誤。
二是因果機制的多重性:分析折中主義構建的中觀因果理論包含來自不同范式的多種機制和多種邏輯之間復雜的互動內容。范式研究側重的是現實的某一特殊領域或單一因果機制,分析折中主義討論的因果機制能夠融合建構主義、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這三大競爭理論中至少兩種理論的要素,可能還會融合三種理論的要素。
三是研究成果的實踐性:分析折中主義完成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理論觀點,既切實聯系學術界的爭論,也密切關注決策者和實踐者的現實難題。在實用主義的指導下,分析折中主義反對過于抽象或呆板的基礎性理論,提倡關注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多樣性,推崇對實踐有用的知識。同時,強調理論知識觀點的調適性與包容性,要根據現實生活的變化做出調整,要不斷推動與其他學科和知識的對話交流。
簡言之,分析折中主義以實用主義為指導原則,以實際問題為研究導向,以范式融合為分析框架,以實踐運用為終極目標,通過明確與真實世界密切相關的開放性問題,將不同理論范式中的因果機制相結合,從而得出能對復雜現實問題更具解釋力的結論。
二、分析折中主義產生的背景
國際關系理論的發(fā)展史表明,國際關系研究的歷史就是一部范式爭論史,始終不存在一個被所有學者廣泛接受的研究范式。著名學者李少軍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于國際體系本身就是一個多面體,它具有不同的屬性,或者說具有多元性。任何單一理論范式都無法說明國際體系的全部特征,任何一種理論范式都不可能壟斷國際問題的解釋。因此,學者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在解釋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需要超越不同的理論范式,在國際問題研究方面應進行范式整合。國際關系學者們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將它們融合成為一種全面而一致的觀點”。這種融合的目的是要形成某種綜合解釋方法,是為了解決各種理論范式的不可通約性問題而產生的。
三、分析折中主義的解釋模型
正是在這一“范式困境”的背景下,國際關系研究出現了“融合”的趨勢。分析折中主義正是利用綜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個以國際關系的三大主流理論范式為基點的兩重視角解釋模型和綜合性的三角解釋模型。
(一)兩重視角解釋模型
如果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分別是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每兩條邊的交匯點便是折中主義。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具有相同的假設前提,它們關于國家本性的認識也基本一致。如此一來,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的交匯點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中形成匯合可以稱之為“自由現實主義”。 同理,現實主義與構建主義交匯點被稱為“現實建構主義”?,F實建構主義運用社會學視角,“以社會人作為國際關系行為體的元理論假設”,強調主體間互動特性,將權力與認同的相互關系作為理論中軸,其實質是現實主義政治世界觀的建構主義形態(tài)。另外一個交匯點便是建構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的融合,可稱為“自由建構主義”。古典自由主義與建構主義共同關注觀念、共有認知、自然法則和多邊制度之間的互動是如何重塑行為者的身份和偏好的,以及如何在不減少國家利益的情況下進行合作。
(二)綜合性的三角解釋模型
仍然沿用以上的三角形模型,分析折中主義研究的區(qū)域是至少在兩個連接點之間,即兩種理論解釋結合的分析折中主義,當然,最好是與三角形之內的部分,也就是三角形內部與三角形三條邊都有交匯點的圓圈,即三種理論解釋結合的分析折中主義。
通常來說,三大范式都有各自基于國際關系的屬性所建立的不同核心假設,如建構主義的認同和規(guī)范、自由主義的利益和制度、現實主義的物質力量分配。折中主義研究所關注的重點是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每個主要范式都包括相對獨立的一系列內容,它們擁有不同的本體論、方法論和具體假設等與各自范式相對應的內容(異質性);二是由于范式內在的異質性,每一個范式都會產生許多具體理論,那么,當遇到一些特定的問題和政策時,其中一些觀點可能會與其他范式的觀點趨同。綜合性的三角解釋模型下的分析折中主義可以調和權力、制度和認同三個要素相互間的復雜關系,這樣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三種理論之間可以相互補充,而不是理論之間的相互排斥。正如學者考克斯所言,一個結構中有三個相互作用的力量范疇——物質力量、制度和觀念,“沒有必要假定三者之間存在著單向的決定關系,其關系可以假定為互動關系。
由此可見,分析折中主義共提出兩種解釋模型,共四種解釋方法。兩重視角解釋模型包括自由現實主義、現實建構主義、自由建構主義,而三角解釋模型則是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建構主義之間的整合。不同范式間的趨同和分析方法的“融合”趨勢使得范式研究得以修正和補充,國際關系理論的分析能力也得以不斷提升。這種趨同和“融合”也為分析折中主義方法做了理論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