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震,1960年生于遼寧省營口市。職業(yè)編輯。出版有詩集、散文隨筆集多部?,F(xiàn)居北京。
2019年9月8日早上,我們從徽縣的賓館出發(fā)去成縣的“杜公祠”。雨不大不小地下著,很纏綿。風(fēng)不大不小地吹著,風(fēng)里包裹著初秋的寒涼。
我問同車的隴南市文旅局局長毛樹林:“隴南的樹,落葉嗎?”毛局長說:“大部分樹都落葉?!蔽艺f:“哦,你們雖然被稱作‘隴上江南,其實還是北方。”毛局長:“當(dāng)然是北方了。”我說:“現(xiàn)在我們這里還有橡子樹嗎?”“有。山上還有很多,只是沒人去采橡子了?!?/p>
到達(dá)“杜公祠”門前,隴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天佑先生冒雨在門前站著等我們。我們下車,我快步走過去與高先生握手并致謝。高先生說:“你來成縣看‘杜公祠,沒有我作介紹,你是看不透徹的呦。”我們一起哈哈一笑。
上十幾級臺階,就站在了“杜公祠”的大門前。門楣上有“杜公祠”三個大字,門柱兩側(cè)的對聯(lián)是:“憂社稷哀黎民俠骨柔腸有詩圣,傍鳳臺依龍峽山環(huán)水繞一草堂”。上聯(lián)對杜甫概括式地評價,下聯(lián)說出杜公祠的周邊環(huán)境。大門和大門前漢白玉的石欄桿有些破舊,局部有殘損,雖然是當(dāng)代人所建,可能是疏于維護與修整,倒顯得有些古樸。嗯,布滿滄桑和瘡痍的地方都適合杜甫。
這座“杜公祠”,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疤煜蚂籼枚?,海內(nèi)第一家”,這是我國歷史上現(xiàn)存的建造最早的一處杜公祠堂。北宋時,是當(dāng)?shù)匦悴炮w惟恭捐地,縣令郭慥主持創(chuàng)建的,足見那時的人們對杜甫有多么景仰。我們國內(nèi)現(xiàn)存三十七處杜甫“草堂”,目前,這座是歷史最久的一處了。我讀過現(xiàn)任徽縣博物館館長、當(dāng)時還在徽縣縣志辦工作的曹鵬雁先生的文章《徽縣栗川杜公祠的興衰》,文中認(rèn)為歷史上最早的“杜公祠”是在栗亭:
關(guān)于杜公祠,北宋中早期栗亭百姓就于木皮嶺下的山寨坡筑有杜公祠堂,后來毀于宋金戰(zhàn)火。據(jù)《階州直隸州續(xù)志》記載:“名嘉亭,在宋栗亭縣,宋建,邑令趙洋取工部‘栗亭名更嘉詩句為榜?!边@是栗亭“名嘉亭”杜公祠見于史志的最早記載。北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3)大詩人賀鑄(1052-1125)作有一首緬懷杜甫的《寄題栗亭縣名嘉亭》詩。按《杜詩鏡銓》與《徽郡志》記載:南宋初紹興間(1131—1162),王知彰為栗亭令,嘗作《秦州東柯谷杜少陵祠堂記》云“工部棄官寓東柯谷,侄佐與之居”。但未見王知彰有記述栗亭杜公祠堂的文章,由此說明南宋紹興初期栗亭杜公祠堂已被毀,或者當(dāng)時杜公祠堂已不存在。
好了。我也相信栗亭曾有一座“杜公祠”,但眼前這座成縣“杜公祠”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也是表述準(zhǔn)確的。
我欲進“杜公祠”大門,高天佑先生攔著我說:“咱們先別進大門,看看對面這座山?!?/p>
隔著雨和霧嵐,只能看到山的大致態(tài)勢。高先生說:“對面這座山,就是杜甫詩中寫到的鳳凰臺。”我說:“哦,山上有橡子樹和栗子樹。”高先生說:“對!當(dāng)年杜甫就在對面的山上撿落地的橡子、栗子和挖草藥根。”說著,他隨口背誦道:“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保ǘ鸥Α锻绕吒柚弧罚?/p>
然后,高先生仰頭向南指著這座山說:“今天下雨,陰天看不清,這個鳳凰臺的山峰,從遠(yuǎn)處看很像魯迅先生仰臥的剪影,所以,這座山人們也叫它‘魯公山。”我使勁瞪大了眼睛看,也沒看清“魯公”的模樣。高先生又介紹了關(guān)于飛龍峽谷與鳳凰山及一些傳說。他繼續(xù)背誦:“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保ǘ鸥Α而P凰臺》)接著面對我介紹:“我們站著的這個地方,身后就是當(dāng)年杜甫一家搭草棚居住的地方了,當(dāng)時叫同谷縣,而同谷縣古稱叫西康州和成州。所以,杜甫詩中的‘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中,西康州就是同谷縣。杜甫寫詩,常常會把地理位置給確定了。因此,古人有‘少陵詩卷作圖經(jīng)之譽?!蔽摇班培拧钡貞?yīng)答著。
關(guān)于“鳳凰臺”或“鳳凰山”,在中國不知有多少座?!傍P凰”是中國的先民根據(jù)古老傳說中的吉祥鳥來創(chuàng)造的。傳說要讓人相信,就要具體,要活化。所以,鳳凰是雄性為鳳,雌性為凰。其形象是多種鳥的集合體。其實,“鳳凰”和“龍”“麒麟”一樣,是祥瑞和美的象征與寄托,是圖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所以,“鳳凰山”“鳳凰臺”在中國各地都有?!渡胶=?jīng)》中對鳳凰的解釋比較實在,僅僅是:“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
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較大的牌坊,頂額的橫匾是啟功先生寫的“杜少陵祠”四個字,正面中間廊柱上書有一副對聯(lián):“到此最高看芳樹荀流一覽兼收秦蜀景,何須雯上誦好山云影五言已盡宋元詩”,是當(dāng)代已故書法家陳義經(jīng)撰聯(lián)并書寫。陳義經(jīng)先生曾在1946年為民國南京政府大樓題寫“總統(tǒng)府”三個字,現(xiàn)在這三個字依然在那棟樓上。陳義經(jīng)先生有“金剛陳體”之譽,關(guān)于陳先生的書法我不懂,就不敢多言了,語多恐有失。我要說的是,這副對聯(lián)撰得真是很一般。我又有點兒輕狂了,打住。
牌坊正面兩側(cè)的擺柱上還有一副對聯(lián):“一谷風(fēng)清問先生真窮極至此,四壁詩滿笑后人何膽大如斯”。此聯(lián)是清末民初時一位有著小官職的書生劉朝陛所撰,撰得好!把杜甫的生前事身后名用一副對聯(lián)涵蓋??梢钥隙ǎ瑒⒊菹壬寺?lián)時,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思想感情都融了進來?;蛘哒f,劉朝陛先生也是生逢亂世,失望于腐敗的時事政治,感懷于迷離變幻的社會生活,才寫出這樣一副對聯(lián)。
我們繼續(xù)一步一步地往里走,高天佑先生不停地為我講解著。高先生對“杜公祠”的歷史及沿革,甚至一石一柱的位置都了如指掌。
走到第四進院,是“詩圣祠”,這三個字是我國當(dāng)代重要的書法家顧子惠所寫,仔細(xì)端詳這三個字,真是雅中見巧,靜中有動,外顯書卷,內(nèi)藏氣韻。顧子惠先生活到101歲,人品很好,不喜財好物,廣受贊譽,據(jù)說去世前還在寫字。寫字的目的是讓自己快樂,所以,顧子惠先生是帶著快樂去的另一個世界。
“詩圣祠”的廊柱上,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一片忠心微寓歌吟詠嘆,千秋詩圣獨追雅頌風(fēng)騷”,這副對聯(lián)是明代的楊賢所撰。這副對聯(lián)在全國所有的“杜公祠”(杜甫草堂)中,都是一副很重要的對聯(lián),但因過于追求對仗工整,稍嫌空泛。我看史料時,這副對聯(lián)應(yīng)該在正門的兩側(cè),不知為什么被挪到里邊來了。也好,放在“詩圣祠”里也很配。
這座“杜公祠”共有六進院,加上一個“杜甫站像八角亭”,大概有二十副對聯(lián),當(dāng)代人、當(dāng)?shù)厝俗珜懙牟簧?。高先生讓我站在“杜甫站像八角亭”下照一張像,相片發(fā)給我時,發(fā)現(xiàn)廊柱上刻的杜甫的詩句有一個錯字。原文應(yīng)該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而廊柱上是“星隨平野闊”,為此,我還查了一下是否有其他版本。最后確定,是寫字的書法家寫錯字了,而刻字的人就依樣畫葫蘆了。書法家寫錯字是常見的,但是這樣的名句也寫錯,似乎有些不應(yīng)該。
高天佑先生把我拉到碑刻長廊旁,一塊碑一塊碑地給我講,杜甫的詩是什么時候?qū)懙?,后來是什么時候刻的,誰寫的字,碑最初在哪兒,怎么搬到這里的;還有其他人贊頌杜甫的詩文是什么時代的,什么時候刻成碑的,等等,不厭其詳。了解得如此詳細(xì),我暗自欽佩。后來得知,高天佑先生曾在成縣做過十年副縣長,期間曾大力推動發(fā)展旅游,他甚至親自給導(dǎo)游員講課。
宋代的文學(xué)家晁說之作有三篇記文,《濯鳳軒記》《發(fā)興閣記》《成州同谷縣杜工部祠堂記》,是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記述修建同谷“杜公祠”的文字資料,詳細(xì)記敘了同谷“杜公祠”始建經(jīng)過。
我們走出“杜公祠”,準(zhǔn)備合影時才反應(yīng)過來,秋雨一直在下。合影結(jié)束,我站在“杜公祠”的院里望著天空,沉思著,細(xì)雨涼涼地滴灑在我臉上。
杜甫是個偉人,從唐朝到今天,一直是史學(xué)界、詩歌界、美術(shù)界、社會學(xué)界,包括地理學(xué)界等研究的對象,可以這樣說,杜甫已經(jīng)被研究得很細(xì)微、很透徹了。我能說些什么新鮮的話題嗎?
杜甫被后人稱作“詩圣”,“圣”字用在某個人的身上,說明這個人在道德、智慧上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是可以制定和指導(dǎo)人們在某一領(lǐng)域的行為規(guī)范的。比如:儒家的孔子,就是指導(dǎo)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的圣人。損一個人時,罵這個人“大逆不道”,就是說這個人不遵從孔子的教導(dǎo),沒教養(yǎng)。后來一些封建皇帝也稱自己為“圣上”,就是要借這個“圣”字,來給人們制定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咱不說孔子與皇帝們了,說杜甫。
杜甫的“圣”是被界定在詩中的,也就是說:杜甫的詩,不僅是供仰望的經(jīng)典,還是對一切詩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是詩的度量衡。美國哈佛大學(xué)有一位漢學(xué)家叫宇文所安,這位教授先生用畢生的精力和所學(xué)來研究唐詩,重點研究杜甫,把杜甫的1400多首詩全部翻譯成英文(他還翻譯了許多唐代詩歌及社會文化等書,比如《初唐詩》《盛唐詩》等等)。宇文所安先生這樣認(rèn)為:杜甫的詩,是不可以被他人拿來評判與衡量的,因為杜甫的詩就是詩的標(biāo)準(zhǔn)。宇文所安先生的論斷有些主觀上的絕對,估計在中國很難行得通,包括我也不會絕對贊同。因為,按宇文所安的論斷,我們后人的詩歌創(chuàng)造就是無意義的,杜甫之后的詩歌只能是“望杜而止”,最好的作品也只能是重復(fù)杜甫的。不過,一個美國學(xué)者能如此贊譽杜甫,把杜甫立為中國詩歌的標(biāo)桿,也確實讓我由衷地尊重。
現(xiàn)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學(xué)者型的批評家李敬澤先生,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講壇上談杜甫時,這樣評價:“杜甫體現(xiàn)蒼生正義,維護文明秩序,每逢磨難,都會想起杜甫,從他的詩歌中獲得力量、慰藉,所以,我把杜甫叫做和我們共患難的詩人?!崩罹礉上壬挠^點,我很贊同,大概很多人都會有同感。魯迅先生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yuǎn)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保▌⒋蠼堋遏斞刚劰诺湮膶W(xué)》)詩人西川先生說:“如果說李白的想象力方式來自于海水、海市蜃樓,那么杜甫的想象力方式則是來自于土地、土地上萬物的生長與凋零。李白詩是音樂性的,而杜甫詩是建筑性的。杜甫和李白的才華性質(zhì)并不一樣,但兩個人的高度是一樣的。”
其實,“安史之亂”前的杜甫,還是個不被當(dāng)時長安詩歌圈認(rèn)可的青年詩人,中唐時期的詩人編輯家殷璠在編選《河岳英靈集》時,并沒有選入杜甫的詩。讓杜甫的詩歌產(chǎn)生大飛躍的事件,就是被迫走了一次“蜀道”。人的情緒是籠中的老虎,一旦被放開,就會嘯叫山野。
杜甫成為“詩圣”,是他死后二百多年,被北宋人追譽的。
杜甫一生都在艱難與窘迫中度過,一生飽受饑寒與漂泊。但是,“他卑微命運的時候,有一種內(nèi)在的宏偉,沒有喪失對茫茫宇宙的感知,沒有失去對蒼生天下的愛(李敬澤語)”?;蛘?,我們可以這樣結(jié)論:沒有經(jīng)受饑寒與漂泊的苦難,沒有胸懷天下蒼生的襟懷,就不會大徹大悟,就不會有大愛,就不會成為“圣”。詩人的核心本質(zhì)是愛,用愛去感知世界,用愛去對世界發(fā)言。
離開“杜公祠”的時候,高天佑先生送了我一本由他編著的《杜甫隴蜀紀(jì)行詩注析》。路上,我翻看著這本書,心里就想:杜甫為什么要辭去華州(今陜西華縣)的司功參軍之職?為什么要到秦州(今天水)?為什么要到同谷(今甘肅成縣)?又為什么不辭艱辛攜家?guī)Э诘刈哌^青泥嶺去益州(今成都)?
杜甫從華州到秦州,從秦州到同谷再到成都,走一路寫一路,幾乎是每處一詩,處處有詩為證。蘇東坡如是說:“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歷輒作一詩,數(shù)千里山川在人目中,古今詩人殆無可擬者。”
好了,下面我就聊聊杜甫從華州到秦州到同谷再“艱難苦恨繁霜鬢”地翻越青泥嶺到達(dá)成都,其腳下之路、心理之路、詩歌之路是怎樣的。
杜甫在長安飄了十年,沒在朝廷里找到工作。沒工作就沒工資,小兒子都餓死在家中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西逃,肅宗即位,杜甫冒險投奔肅宗。757年,肅宗給了他一份工作“左拾遺”,“麻鞋見天子,涕淚授拾遺”。但是,很快就因為他替房琯抱打不平,說了一些今天聽來是公道話的言詞,惹惱了肅宗,被貶到華州任“司功參軍”,由京官變成了地方機關(guān)的辦事員。到此,杜甫的政治理想徹底破滅。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也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唐朝的軍隊與安史叛軍在鄴城一帶(今邯鄲、安陽一帶)大戰(zhàn),結(jié)果唐軍大敗,朝廷上上下下都惶恐不安。而此時,杜甫正從洛陽返回趕往華州的路上。這一路的狀況杜甫都看在眼里,社會凋敝,百姓離亂,詩人都感同身受;也正是這一路的直接觀感,使詩人心絞肺、肺絞肝,五臟六腑絞在一起,對殺伐四起動蕩的時事憂心,對奸佞當(dāng)政污穢的政治失望,對怨聲載道黎民百姓的疾苦興嘆,于是寫出了永標(biāo)青史的“三吏”“三別”。
杜甫回到華州后,心灰意冷,便辭去“司功參軍”這份公職(司功參軍相當(dāng)于是個負(fù)責(zé)考勤的辦事員),舉家奔赴秦州。杜甫辭去公職,第一是對政治時局失去信心和耐心;第二是一個很具體的問題,華州州牧郭某看到杜甫是被貶到華州的,就刻意折磨杜甫,把許多公務(wù)交給杜甫做,“人間多事,堆案盈幾”。這個州牧郭某露出一副市儈小人的嘴臉,自己的官不大(華州州牧就是個縣長),能整治一下大詩人、京官,覺得也是快意滿滿,泄了私憤。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人(其實是人渣),以整人為樂,以整名人為樂,以整遭受苦難的人為樂;第三就是華州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存環(huán)境不很好,并不能解決杜甫一家的饑寒。
杜甫的《早秋苦熱堆案相仍》一詩,似可為其辭職做一注解: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
常愁夜來皆是蝎,況乃秋后轉(zhuǎn)多蠅。
束帶發(fā)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
杜甫從華州辭職后,帶著惶恐與希望奔赴秦州,復(fù)雜的心情中有著一些別樣的輕松。無官一身輕,無政治抱負(fù)一身輕,無案幾雜物一身輕,無視上司丑陋嘴臉一身輕。759年立秋的第二天,杜甫寫下《立秋后題》,清楚地交代了辭官為民重新生活的心態(tài)。
日月不相饒,節(jié)序昨夜隔。
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
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關(guān)于這首《立秋后題》,高天佑先生有一段闡釋,我比較認(rèn)同。摘錄如下:“無論從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其人生際遇來看,本詩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此之前,杜甫雖然由京官淪為地方官,但總算在封建官吏之列,故而‘三吏‘三別,也是站在封建統(tǒng)治者立場上發(fā)言的。而在此之后,杜甫完全變成了‘自由人,并且從封建士大夫淪為貧民,乃至難民。因此,從杜甫一生來看,乾元二年是其人生和詩歌創(chuàng)作均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的歷史轉(zhuǎn)折點,《立秋后題》這首五律可以視為這一歷史轉(zhuǎn)折點上的一座分水嶺。在此,‘立秋不僅是一個時季、節(jié)氣概念,而且成為杜甫人生命運的一個象征!”
從杜甫詩歌的創(chuàng)作脈絡(luò)上看,這首《立秋后題》,確實應(yīng)該算杜甫心態(tài)、目光及創(chuàng)作手法的一次轉(zhuǎn)折。我說是“一次”,因為杜甫在創(chuàng)作上有幾次轉(zhuǎn)折?;蛘哒f,這次轉(zhuǎn)折是杜甫“平民”“難民”的開始,是走向“詩圣”的開始。著名學(xué)者朱東潤先生在《杜甫敘論》中認(rèn)為:“乾元二年是一座大關(guān),在這以前杜甫的詩還沒有超過唐代其他的詩人,在這年以后,唐代的詩人便很少有超過杜甫的了?!?/p>
為什么去秦州?“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yuǎn)游”(杜甫《秦州雜詩》之一)。杜甫自己說清楚了是“因人”。杜甫說的“人”,一個是老朋友,曾是京都大云寺的主持贊公。贊公和尚也是因房琯一案牽連被貶,那時居于秦州;還有一個人,是他的遠(yuǎn)房侄子杜佐也居住在秦州。杜甫去秦州,民間有好事者還編出一個可笑的理由:因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是隴右成紀(jì)生人,也就是秦州人,所以才辭華州赴秦州。其實,有人這樣編造故事也不必笑,從這個牽強的說法中,我們還是要看到人們純潔的理想和希望兩位大詩人并駕齊驅(qū)的心愿。
關(guān)于投奔老友贊公(贊上人)一說,學(xué)界的說法不太一樣。贊公或贊上人究竟姓甚名誰,不得而知,只從杜甫《大云寺贊公房四首》《宿贊公房》及《寄贊上人》《別贊上人》等詩中得知有“贊公”“贊上人”,是杜甫的一位好朋友?!百潯笔呛蜕械姆?,“公”是尊稱,“上人”是佛教術(shù)語?!斗饘W(xué)大辭典》解詞:“上人,上德之人也,佛家謂內(nèi)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痹谔拼?,“上人”基本是對僧人的泛稱。
杜甫與贊公的交情有多深呢?朱東潤先生在《杜甫敘論》中如是說:“贊公是方外人士,但在唐代,正和以前許多朝代一樣,和尚經(jīng)常以方外的身份參加方內(nèi)的政治的。贊公和杜甫都是房琯一邊的,可能他(贊公)牽涉得更深一些?!泵靼琢?,他們是政治難友。
但是,高天佑先生卻認(rèn)為:贊公并不在秦州而在同谷(今甘肅成縣),杜甫的侄子杜佐在秦州,杜甫去秦州是投親,是奔著侄子去的;“因人作遠(yuǎn)游”只是因一人來秦州:杜佐。
我很佩服高天佑先生的勇氣,當(dāng)然,更佩服他所進行的大量的閱讀與考據(jù)。他更大膽的判斷是“佳主人”就是贊公。這是后話。贊公不在秦州的說法,幾乎顛覆了所有之前的學(xué)界說法。比如,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有如下描述:“相州敗后,河南騷動,杜甫不能回洛陽的老家,又沒有錢居住在生活昂貴的長安,這時因為他的從侄杜佐在秦州東柯谷蓋了幾間草堂,僧人贊公也在秦州西枝村開辟了幾座窯洞,他就決定把一家人搬到秦州去住。”
好了,贊公究竟在哪兒?和本文關(guān)系不大,我閃開,留給學(xué)界繼續(xù)討論吧。
杜佐是個落第書生,從軍、從政都未果,估計是躲避戰(zhàn)亂,由長安來到秦州。杜甫初到秦州也確實住在杜佐家里(東柯谷)。但杜佐的生活并不富裕,無力供養(yǎng)杜甫一家。無奈,杜甫一家搬到秦州城里居住,杜甫也操起了賣草藥的生意,來養(yǎng)家糊口。但是,戰(zhàn)亂年代,醫(yī)肉體之藥并不是人們急需的。杜甫一家的生活長期食不果腹。于是,杜甫就寫詩向杜佐索要食物。
《佐還山后寄三首》
其一
山晚浮云合,歸時恐路迷。
澗寒人欲到,村黑鳥應(yīng)棲。
野客茅茨小,田家樹木低。
舊諳疏懶叔,須汝故相攜。
其二
白露黃粱熟,分張素有期。
已應(yīng)舂得細(xì),頗覺寄來遲。
味豈同金菊,香宜配綠葵。
老人他日愛,正想滑流匙。
其三
幾道泉澆圃,交橫落慢坡。
葳蕤秋葉少,隱映野云多。
隔沼連香芰,通林帶女蘿。
甚聞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舊諳疏懶叔,須汝故相攜?!笔钦f叔侄爺倆的關(guān)系很融洽;“白露黃粱熟,分張素有期。已應(yīng)舂得細(xì),頗覺寄來遲。”這是告訴杜佐,谷子都熟了,怎么還不給我送小米來呀?“甚聞霜薤白,重惠意如何。”嘿嘿,送小米的時候,別忘了給我?guī)┦卟藖?。這就是杜甫在秦州的生活狀況。
也許,杜甫從華州出發(fā)秦州時,是準(zhǔn)備在秦州定居的。但是,到了秦州后才知道,無論是侄子杜佐,還是其他友人的生活都不寬裕,對他的接濟也十分有限。杜甫居秦州短短四個月,就換了幾個住所。杜甫不辭辛苦地上山采草藥,晾曬、整理,再當(dāng)街叫賣。即使這樣,也不能維系全家的衣食,依然是灶里無柴,袋中無米,囊中無錢,身上無棉,床上無被。此時,杜甫已萌生離開秦州繼續(xù)找新的定居地方的想法了。
《囊空》
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就在杜甫琢磨下一站去哪兒的時候,有人送信來了,邀請他一家去同谷?!耙赜屑阎魅耍槿缫褧?。來書語絕妙,遠(yuǎn)客驚深眷。”(杜甫《積草嶺》)哎呀,同谷的“佳主人”來信了,如同我們在面談,信寫得情真意切,并說同谷物產(chǎn)豐富,衣食無憂,而且還山川秀麗,讓我這個漂泊的人和家屬都驚喜得很啊。就這樣,杜甫一家又因“佳主人”之信邀,走上了去同谷的旅途。
杜甫在秦州住了不到四個月(乾元二年七月至十月初),寫詩九十七首,幾乎是每天一首詩。在秦州生活的窘境,心情的灰冷,時局的動蕩以及秦州的地理、風(fēng)土民情等都被記錄在這些詩中。同時,這一段時間也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小高潮,數(shù)量大且質(zhì)量高。詩人的創(chuàng)作是用情緒來激發(fā)的,寫詩像喝酒,高興了喝點兒,痛苦了喝點兒,想起老朋友了喝點兒,見不到老朋友了喝點兒,不咸不淡的日子大概就什么都不想了,無論喝酒還是寫詩。杜甫在秦州的日子,高興的時候不多,但也有過,比如,杜佐送食物來的時候。大多的時候都是在與疾苦、饑餓作斗爭。杜甫在此間寫的詩既是記錄心路歷程,也是胸襟升華博大的路程。這九十七首詩,為后世研究杜甫及他的詩歌,研究當(dāng)時的唐代政治、經(jīng)濟、人文、地理,都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在困頓不堪的時候,杜甫接到“佳主人”的邀請信,心情大悅,從《積草嶺》一詩來看,與在秦州寫的詩情緒上完全不一樣??梢赃@樣說,杜甫滿懷喜悅地踏上了去往同谷的路??墒?,到同谷后怎么樣呢?在同谷的四十天左右,是杜甫一生遭遇最凄慘的一段時光,也是杜甫走向“詩圣”重要的一段時光,是使其詩歌得到涅槃、飛升,變得開闊、厚重的最重要的一段時光。
在同谷,杜甫并沒見到熱情邀請他的“佳主人”,空茫之中陷入無助的狀態(tài),一家人無處安身。于是,找塊空地自搭草棚勉強棲居。然后,一家人的饑寒,加上被騙,內(nèi)心的苦楚、蒼涼,可想而知。杜甫當(dāng)時的心理有多強大,他的信心和生命力就有多頑強。這一段故事,容我慢慢道來。
秦州到同谷之間不到三百里路,杜甫一家走了近一個月?!惰F堂峽》詩中交代:“水寒長冰橫,我馬骨正折?!迸叮榜R骨折”了。估計不是馬腿骨折,若是馬腿斷了,就不能繼續(xù)走了,這匹馬是跟著杜甫到了同谷的。反正我沒找到史料上“馬骨折”是哪兒“折”的有力說明。
杜甫從秦州到同谷,寫了十二首紀(jì)行詩,每首詩的題目都是地名,這為后世的地理考察提供了可靠的證據(jù)。這十二首詩是:《發(fā)秦州》《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zhèn)》《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
杜甫從秦州到同谷,再從同谷到成都,共寫了兩組紀(jì)行詩,每組都是十二首(非紀(jì)行類的詩除外),而這兩組詩應(yīng)該是杜甫自己編輯的。《發(fā)秦州》一詩有杜甫自己的題注附后:“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縣紀(jì)行十二首。”從同谷到成都那組詩的第一首《發(fā)同谷》也有杜甫親自做的題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隴右赴劍南紀(jì)行?!边@兩組紀(jì)行詩,基本上給我們繪制了一張由秦州(天水)至成都的“蜀道”地圖。
說說紀(jì)行詩吧。紀(jì)行詩源自《詩經(jīng)》中的羈旅行役詩?!对娊?jīng)》中大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作品是屬于羈旅行役類的詩歌。漢賦中也有行役賦。比如,潘岳《西征賦》、班彪《北征賦》、班昭《東征賦》等。漢以后,南北朝時期的紀(jì)行詩作品比較多。其中,謝靈運就寫了很多的紀(jì)行詩。因謝靈運習(xí)慣于寄情于山水,故被稱作“山水詩人”。紀(jì)行詩的最大特點是多以地名為詩歌題目。杜甫顯然是借鑒了《詩經(jīng)》以來的紀(jì)行詩特點,繼承并予以光大。杜甫的兩組紀(jì)行詩,運用五言古體,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保持基本一致,融山水、日歷、天氣、季節(jié)、政治環(huán)境、個人心境、身體于一體,使得每一首詩都有豐富的信息量,都有多條可闡釋的通道。僅這兩組紀(jì)行詩,不得不說:杜甫是寫紀(jì)行詩的天下第一人!
杜甫一家經(jīng)過一個月的旅途,終于到達(dá)了同谷縣。可是,“佳主人”找不到了!呼天不應(yīng),喊地不答,茫然四顧,舉目無親。杜甫不是尷尬,是帶著屈辱的囧。
那么,“佳主人”是誰?為什么要騙杜甫?杜甫真是偉大,在同谷寫的那么多詩中,只字不提“佳主人”是誰,也沒有露出一字抱怨。但是,這個“佳主人”卻給后世留下了難題。眾說不一地猜“佳主人”,像在打一場官司。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都是怎樣猜測“佳主人”的。
首先,是影響最大的猜測:“佳主人”是同谷縣令。杜甫詩中說邀請他的是“邑有佳主人”?!耙亍睉?yīng)該是指同谷縣,“佳主人”就是一縣之主。明代的王嗣奭在其著作《杜臆》中略帶激憤地說:“前《積草嶺》云‘邑有佳主人,不知謂誰,豈同谷令耶?歌內(nèi)甚有不足主人之意?!鼻宕芯慷鸥υ姼韬苡杏绊懙某鹫做椪J(rèn)為:“主人,同邑之宰。”于是,“佳主人”是同谷縣令說廣為認(rèn)同。甚至,現(xiàn)代的詩人馮至先生也說:“佳主人,指同谷縣令?!蹦敲?,問題來了,縣令請杜甫來同谷,為什么杜甫來了,卻又躲著不見了?即使縣令有其他公務(wù)或其他顧忌,亦或是后悔了,派個人去見杜甫,安撫幾句也可以吧。再說,一縣之令豈能是躲得開的?怎么也不至于蹤影全無。此“縣令說”,我甚疑之。
其次,是“贊公”說。清代乾隆六年版的《成縣新志》卷三有如此記載:“大云寺,縣東南七里,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與贊上人相聚處,贈答有詩?!备咛煊酉壬凇抖鸥﹄]蜀紀(jì)行詩注析》之《佳主人考》中對“贊公說”有這樣的態(tài)度:“其中雖然并未明確指出,但在肯定贊公謫居于同谷之時,亦隱含著‘佳主人乃為贊公之意。”高天佑先生還認(rèn)為杜甫《同谷七歌》中“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句中“儒生舊相識”指的就是贊公。遺憾的是,高天佑先生也拿不出更有力的證據(jù)。還有,回到老問題上,杜甫來了為什么沒人來接洽?接濟?為什么讓杜甫冰天雪地跑到鳳凰山上去刨雪撿橡子,為一家人充饑,而“佳主人”不露面?
再次,還有“韋充說”“程君說”“富商說”等等,多是牽強的猜測,都不太靠譜。核心問題是寫信邀請杜甫來同谷的人,為什么杜甫到了卻不露頭了。絕不是“葉公好龍”,一定另有原因。所以,如果是縣令、贊公相邀,都不可能把杜甫“晾”在同谷不管不問。“佳主人”定有他人。
我也想大膽地猜測一下“佳主人”。從古至今,世上的人大多是勢利眼的,也就是習(xí)慣于趨炎附勢。當(dāng)杜甫在京都做左拾遺時,一些人看到唐肅宗很欣賞杜甫,就想奉承和攀附杜甫,其中可能就有“佳主人”,于是相邀。當(dāng)杜甫被貶,尤其是辭去公職失去了官身,曾經(jīng)攀附杜甫的笑臉就變成苦瓜臉了,甚而不見了。詩人的稱號,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是一文不值的。杜甫在秦州接到的邀請函,也許是為了客氣一下,也許就是為了戲弄。那么,我可以斷定,“佳主人”不是杜甫的真朋友。但是,詩人都有天真的一面,在對一個人真好時,根本沒有能力分辨身邊這個人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假?;蛘咴娙俗孕诺卣J(rèn)為:我對你真好,你怎么會不對我真好呢?其實,這個世界,大多時候是用假來推動真發(fā)展的。所謂“假亦真來真亦假”吧。反正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善于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人,表現(xiàn)出的狀態(tài)比真的還真,心里裝著的是真實的假。所以,杜甫被誆騙是正常的,李白以及后來的大詩人也常被誆騙。
詩人以真誠為本性,所以不可能時刻提防被騙,而混在詩歌圈里的一些惡人,卻時刻想著怎么去騙人,或騙些沽名釣譽的虛假繁榮。
其實,我覺得真的不必找出“佳主人”來。杜甫不想說出的人,我們何必要違背杜甫的意愿呢?“佳主人”誆騙了杜甫,杜甫大大方方地接受了。不就是吃點兒苦嘛!盡管這個苦吃得有些大。但是,杜甫用強大的精神自信忽略了“佳主人”的過失。杜甫的胸中是蒼生大義、天地之心。高尚者,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表現(xiàn)出高尚。能成為“圣人”的先決條件就是原諒、接受他人對自己犯的錯誤,甚至容忍他人對自己的毒手。同時,我們還看到,“佳主人”雖然給杜甫設(shè)置了一座煉獄,卻讓杜甫在同谷成功涅槃。
杜甫到達(dá)同谷,找不到“佳主人”,非常淡定。帶著一家人在鳳凰山對面鳳凰村的一塊空地上(就是現(xiàn)在“杜公祠”的一小部分),在鳳凰村村民的幫助下,搭起了一座草棚,先讓一家人“安居”。這一年,杜甫48歲。在那個時候,48歲已經(jīng)是接近老人了。老人的特點是慈祥,對萬事萬物的慈祥,對各種人的慈祥,包括對傷害了自己的人。慈祥是看什么都不會生氣,看什么都使用寬厚、仁愛,一笑了之。一個人到了老年還有火氣,要么是自覺還年輕,要么是長不大更不成熟。我很害怕“倚老賣老”者,總覺得“倚老賣老”就是老不知恥。
杜甫站在自己搭建的草棚前,望著鳳凰山(鳳凰臺),無衣無食,苦則苦矣。但不能因苦而萎靡,不能因衣食無著而懷疑人生或者放棄自己。雖然到了同谷縣后,不是當(dāng)初預(yù)期的那樣,可杜甫并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口出謾辭,反而用自己的人生境界去暗比他人,甚至還能心系天下蒼生。他的《鳳凰臺》一詩,就是杜甫當(dāng)時情懷的真實寫照。晚清的文人張裕釗(張廉卿)評價杜甫這首《鳳凰臺》詩時,寫下十二個字:“孤懷偉抱,忽爾噴溢,成此奇境?!鼻逵赫觊g的進士浦起龍讀了《鳳凰臺》一詩,如是說:“是詩想入非非。要只是鳳臺本地風(fēng)光,亦只是杜老平生血性。不惜此身顛沛,但期國運中興。刳心瀝血,興會淋漓,為十二詩意外之結(jié)局也?!标P(guān)于《鳳凰臺》一詩的解讀文字,實在是太多,就不多引摘了。當(dāng)然,我也不敢對這首詩再畫蛇添足地解讀了。
杜甫一家在同谷縣生活了一個月左右,其饑寒交迫悲苦艱辛達(dá)到了慘絕人寰的地步。杜甫用一組歌行體《同谷七歌》詩,完整地記錄了他的生活狀況和情緒狀態(tài)。我錄在這里吧,內(nèi)心不夠強大,真沒有能力控制情緒一口氣讀完,真不敢想象杜甫是怎么度過的這段日子。
《同谷七歌》
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
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fēng)為我從天來。
二
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shù)挽不掩脛。
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
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鄰里為我色惆悵。
三
有弟有弟在遠(yuǎn)方,三人各瘦何人強。
生別展轉(zhuǎn)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
東飛鴐鵝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嗚呼三歌兮歌三發(fā),汝歸何處收兄骨。
四
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
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
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
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五
四山多風(fēng)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
黃蒿古城云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
我生何為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
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xiāng)。
六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復(fù)休。
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
七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
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yīng)須致身早。
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
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這組詩很容易讀懂,而且寫法也很現(xiàn)代。我還是借別人的評價,來代替我的觀點吧。
宋代的朱熹評:“杜陵此歌七章,豪宕奇崛,兼取《九歌》《四愁》《胡笳十八拍》諸調(diào)而變化出之,遂成創(chuàng)體?!薄毒鸥琛肥乔?,《四愁》是東漢張衡所作,《胡笳十八拍》為蔡文姬所寫。
有一個問題一直是杜甫研究者沒徹底打開的結(jié)兒——杜甫為什么在紀(jì)行詩中不寫青泥嶺?青泥嶺在白沙渡和水會渡之間,白沙渡和水會渡都有詩,為何獨沒有寫青泥嶺?徽縣博物館館長曹鵬雁先生認(rèn)為:杜甫一家是“夜過青泥嶺”。其理由如下:“杜甫《水會渡》詩里‘山行有長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四句是對漆黑的夜色里所翻越的青泥嶺的真實描寫。杜甫一家在微月早已落下的漆黑半夜翻越了青泥嶺,趕往虞關(guān)水會渡,杜甫以這四句詩向世人告訴了親歷青泥嶺時的艱辛”。支持杜甫一家“夜過青泥嶺”這一說法的還有幾篇文章,比如《杜甫與徽縣》一書,原文這里就不引了。這種以詩為證的推斷,我們也只能相信。
不是急行軍去打仗,為什么要夜過青泥嶺,我想大抵是沿路找不到寄宿的地方吧。杜甫過青泥嶺時,嶺上的路應(yīng)該已是冰雪覆蓋了??梢韵胍?,忍饑受凍的一家人,是怎樣蹣跚、苦澀、堅韌地走過青泥嶺。寫到這兒,我想熱烈而莊重地贊頌一下杜甫的妻子楊氏。這位時任司農(nóng)少卿楊怡之女,一生跟著杜甫顛沛流離,受饑忍餓,甚至看著兒子餓死在眼前。楊氏謹(jǐn)守其父的囑咐:“杜家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杜甫才華超群,他日定會金榜題名。且他一臉忠厚,不似輕浮狡黠之徒,值得托付?!睏钼f得沒錯,杜甫雖然沒能金榜題名,但是杜甫值得托付。楊氏隨杜甫漂泊,不知有多少我們現(xiàn)代人無法想象的苦澀,僅從華州到秦州再到同谷,由同谷再迎著寒風(fēng)餓著肚子行走蜀道,楊氏都帶著孩子都緊緊跟隨。而且,她要比杜甫付出的身體代價、精神代價更大。到成都后,雖然生活稍有好轉(zhuǎn),也沒有根本性的改觀?!叭腴T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背啥际?,她又隨著杜甫漂泊。最后,僅四十二歲就客死在湖南。杜甫成為千古一“詩圣”,誰能說沒有楊氏的一份功勞呢!
有時,我會突發(fā)奇想,杜甫不寫青泥嶺,是否是因為李白“題詩在前頭”呢?杜甫在當(dāng)時的詩歌圈里朋友不是很多,李白、高適、岑參、嚴(yán)武等,而李白是杜甫仰慕的詩人。李白的《蜀道難》中,專寫了“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出于對李白的尊重,杜甫很有可能故意在詩中繞過青泥嶺,而用《白沙渡》《水會渡》兩首詩側(cè)面表現(xiàn)青泥嶺之艱澀難行。嗐,杜甫老人家不親口說出緣由,我們也只能是猜測。
北宋時期的趙抃,是朝廷的殿中侍御史,即諫官,很耿直也很自負(fù),寫了一首《過青泥嶺》的詩,如下:“老杜休嗟蜀道難,我聞無險不同山。青泥嶺上青云路,二十年來七往還。”不能說趙抃此詩是對杜甫的輕蔑,只能說略帶輕狂,或者說是創(chuàng)作手法而已。我查了一下史料,趙抃對杜甫一向尊敬仰慕有加,曾有《題杜子美書室》一詩,記錄了對杜甫的緬懷與贊頌:“直將騷雅鎮(zhèn)澆淫,瓊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籠大句,鬼神無處避幽吟。幾逃兵火羈危極,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間遺像在,有誰于世是知音?!?/p>
乾元二年六月,杜甫辭華州到秦州。十月初,從秦州赴同谷。十二月初一,又從同谷縣出發(fā)去成都。第二年一月,到達(dá)成都。在這一百八十多天的時間里,杜甫飽受了人間生活具體內(nèi)容的殘酷擊打,卻更激發(fā)了他澎湃的詩情,一路寫下來,真實地記錄了他腳下的路和心靈的路,共創(chuàng)作(現(xiàn)存)一百二十多首詩。
“蜀道”開辟以來,攜一家人在饑寒交迫中走完蜀道的詩人,杜甫是千古唯一者。
從秦州到成都的路,就是古時的入蜀之道,杜甫用半年的時間走在古老的“蜀道”上,走過了“蜀道”,到達(dá)成都。一個厚實、寬闊、豁達(dá)、偉岸的詩人杜甫,就真正地走上了“詩圣”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