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添
課時目標:
1.抓住文中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體會人物形象。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重點: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
難點:邊讀邊想,初步掌握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述主要內容(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為由,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經過是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結果是十萬支箭三天就“造”好了,諸葛亮將十萬支箭如期交給了周瑜,周瑜自嘆不如。)
板書:起因、妒忌、經過、借箭、結果、自嘆不如
2.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課文中人物有哪些特點?
周瑜心胸狹窄、妒才忌能、用心險惡;諸葛亮神機妙算、膽略過人;魯肅忠厚老實、信守承諾;曹操謹慎多疑。
二、讀語言,了解人物
1.默讀課文,找到諸葛亮與周瑜對話的內容。
句子1:“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
周瑜早就有預謀,卻不露聲色。與大家共商軍事,實則暗中設陷阱害人。
句子2:“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F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p style="margin-left:18pt">①?“推卻”是指拒絕的意思。
②你從周瑜的話里面發(fā)現了什么?造箭是公事,諸葛亮不能推托。
句子3:“都督委托,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
①“委托”是指周瑜把造箭的任務托付給了諸葛亮。
②諸葛亮一口答應下來,說明了什么?他胸有成竹,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拿出十萬支箭;顧全大局。
句子4:“十天造得好嗎?”不能,因為后來周瑜不給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
句子5:“既然就要交戰(zhàn),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笨煽闯鲋T葛亮以大局為重,智慧過人。
句子6:“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罰。”
①“軍令狀”是指接受軍令后寫的保證書,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務,愿依軍法治罪。
②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為什么很高興?周瑜認為諸葛亮三天內造不出十萬支箭,必受重罰。
③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么難的事情,諸葛亮為什么主動要求去做?因為對于周瑜的算計,諸葛亮早有對策;做到了顧全大局。(這句讀出自信的語氣)
④概括一下諸葛亮的人物形象。雖已識破周瑜的奸計,卻不露聲色,實則早有對策,表現出他超人的智慧、膽略過人。
句子7:“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么打算,回來報告我。”
①“遲延”是故意拖延時間。
②可看出周瑜是個什么樣的人?嫉妒心強,心胸狹窄,陰險狡詐。
句子8:“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機妙算”指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情勢,決定策略。
2.分角色朗讀課文第2.3自然段。
3.思考以下問題:
①為什么要草船借箭?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要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內造好十萬支箭。
②?②怎怎樣實施草船借箭?先請魯肅幫忙準備必要的裝備和人員,趁大霧漫天的凌晨,帶領二十條扎滿草把子的船前往曹軍水寨,擂鼓吶喊,吸引曹軍放箭,草把子上很快插滿了箭。
③草船借箭的結果是什么?二十條船上的箭總共有十萬多支,周瑜得知經過后自嘆不如。
4.小結。你對課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了解?
從接受做箭任務可以看出諸葛亮顧全大局、智慧過人;從“借箭”一事看出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懂人心、神機妙算、才智過人;從魯肅借船一事可以看出他忠厚老實、誠實守信;從故事的起因可以看出周瑜嫉妒心強、陰險狡詐;從曹操不了解虛實便命令弓弩手向江上射箭可以看出他生性多疑。
5.選詞填空。高瞻遠矚?口若懸河 ?陰謀詭計 ?神機妙算
諸葛亮(高瞻遠矚),判定劉備與孫權聯(lián)合抵抗曹操,可以三分天下。諸葛亮親自去東吳見孫權,在會談中,他(口若懸河),舌戰(zhàn)群儒,終于促成了孫、劉聯(lián)盟。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幾次耍弄(陰謀詭計),要置諸葛亮于死地,但都沒得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使周瑜不得不佩服。
三、作業(yè)
根椐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么難的事情,諸葛亮為什么主動要求去做?當諸葛亮立下軍令狀的時候,周瑜為什么很高興?
板書設計:
草船借箭
起因:妒忌
經過:借箭
結果:自嘆不如
神機妙算
教學反思:
通過朗讀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細細體會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懂得諸葛亮“知天文、懂人心、曉地理”,草船借箭的經過寫得具體,更好地體現了人物的特點;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