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朱鳳 魏麗
【摘要】
目的:評估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在母乳喂養(yǎng)臨床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6月-12月進入NICU治療的52名早產(chǎn)兒父母為研究對象,使用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使用感受問卷調(diào)查其在臨床應用中護士及早產(chǎn)兒家屬的使用情況。結(jié)果:將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應用于NICU臨床中,護理人員關于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的使用感受一致,在遇到家屬自備各式母乳袋和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他們更愿意接收后者(34/34,100%),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的使用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34/34,100%),可以減少母乳污染的機會和風險(34/34,100%)。早產(chǎn)兒家屬在運送過程中使用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比儲奶袋便于直立存儲存在差異(χ2=33.973,P<0.05),在母乳袋和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污染性高的問題上存在差異(χ2=11.866,P<0.05);在母親擠奶時是否使用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上存在差異(χ2=33.973,P<0.05)。結(jié)論: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在母乳喂養(yǎng)臨床實踐中能提高NICU護士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減少護患矛盾。且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已于2016年取得專利,她們在臨床工作中更愿意接收標準口無菌儲奶瓶;早產(chǎn)兒家屬擠奶和送奶過程中也更傾向選擇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
【關鍵詞】母乳喂養(yǎng);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
【中圖分類號】R181.3+2 ?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6-119-01
母乳喂養(yǎng)可以改善新生兒,特別是早產(chǎn)兒營養(yǎng)、免疫、腸道耐受性及神經(jīng)發(fā)育預后,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重要措施[1-3]。國際衛(wèi)生權(quán)威機構(gòu)如WHO、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等,均倡導用母乳喂養(yǎng)住院新生兒[2]。近年來提出研究者提出母乳微生物的新概念[4],研究認為正常母乳中的細菌不是污染物,母乳中多樣化的細菌能為嬰兒腸道連續(xù)提供益生菌和潛在益生菌的來源,因此國外大部分母乳在NICU喂養(yǎng)實踐中不采用巴氏消毒,避免母乳加熱破壞其發(fā)揮重要抗感染作用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5]。為了預防和減少母乳喂養(yǎng)帶來的風險,在母乳采集、運送、儲存和喂養(yǎng)等全程采取嚴格規(guī)范和標準化管理,盡最大可能規(guī)避采集母乳的風險。國內(nèi)外所有的專家都推薦PP材質(zhì)硬質(zhì)容器來采集及儲存母乳,而國內(nèi)市場上銷售PP材質(zhì)硬質(zhì)容器需要清洗消毒后使用且價格昂貴,造成部分NICU接收母乳袋母乳或醫(yī)院自己提供的小口儲奶瓶后,他們會在喂養(yǎng)前對母乳再次進行巴氏消毒[6-7],而我科自2017.6月開始使用PP材質(zhì)硬質(zhì)容器的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通過收集、運送、接收、喂養(yǎng)干預進行探索實踐,收到了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應用及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6月-12月進入NICU治療的52名早產(chǎn)兒父母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住院期間運送或儲藏過程中使用過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和儲奶袋的家屬;排除標準:有精神障礙或喂養(yǎng)禁忌的家屬;同時選取三級甲等醫(yī)院NICU責任護士34名,納入標準:取得護士資格證、接收過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和儲奶袋的在崗護士;排除標準:進修、短期培訓、實習護士。
1.2 調(diào)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
有研究者根據(jù)研究需要,自行設計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收集表,患兒家屬表格項目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狀態(tài),護士表格項目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稱、工作年限、婚姻狀況等,具體見表1和表2。
1.2.2 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使用感受問卷
該問卷基于NICU患兒家屬和醫(yī)護人員在使用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過程中的感受及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制作目的進行設計,問卷Cronbachα系數(shù)為0.891,重測信度為0.867。
1.3 臨床應用
1.3.1 母乳收集 入院時統(tǒng)一發(fā)放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標準口儲奶瓶可以和任何標準口擠奶器、奶嘴連接,如擠奶器不是標準口只需連接一個轉(zhuǎn)接口。儲奶瓶為一次性環(huán)氧乙烷滅菌包裝,小標準口瓶,直接連接擠奶器,一次擠奶放一瓶,采集一瓶加蓋后予一次性保鮮袋包裹,放于母乳密封容器中后冰箱冷藏。
同時在入院宣教時發(fā)放14頁母乳喂養(yǎng)教育手冊,內(nèi)容包含洗手、消毒擠奶器、清洗乳房、擠奶器與一次性儲奶瓶如何連接,加蓋如何無菌操作,運送中需母乳冷鏈包,并現(xiàn)場教學收集。同時告知家屬每瓶母乳最多不超過60ml,其目的是保證母乳受凍后有膨脹空間,密封良好。
1.3.2 母乳儲存 告知患兒家屬擠奶后盡快1小時內(nèi)將母乳冷藏或冷凍,告知母乳存放時間及存放的溫度,保持冰箱內(nèi)清潔衛(wèi)生,冷凍室或冷藏室要單獨設置專門存放母乳的空間,避免生鮮食物或特殊氣味的食物相互串味。
1.3.3 母乳運送 將分發(fā)的標簽信息用馬克筆填寫清楚,黏貼在瓶子上緣,避免加熱母乳時標簽受潮后字跡模糊,同時需要盡快買一個帶冰排的冷鏈運輸包,以備后續(xù)冷鏈運送母乳,告知家屬一次擠奶收集一瓶,不允許數(shù)次奶放入一個瓶內(nèi)。運送過程中保持儲奶瓶直立,以防止母乳溢出。
1.3.4 母乳接收 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的瓶身有0-60ml刻度,每日早上使用護理員消毒過的母乳筐收集母乳,對于有異味或儲存、運送不合理的母乳,護士有權(quán)拒收。
1.3.5 母乳處置 護士遵照醫(yī)囑,核對好床號姓名,打印母乳喂養(yǎng)標簽,按擠奶時間先后順序?qū)⒛溉橐淮涡詿o菌分裝、黏貼,放冰箱待用;喂養(yǎng)一次取出一份母乳,醫(yī)用冰箱單人單盒儲存。
1.3.6 母乳喂養(yǎng) 護士在喂奶前從冷藏冰箱中取出一份母乳,放于患兒各自預先設定為38攝氏度的暖奶器中加熱15分鐘后取出,喂奶時將母乳瓶與配套使用的一次性標準口帶環(huán)奶嘴連接后直接喂養(yǎng)后丟棄。
1.4 質(zhì)量控制
臨床應用前針對醫(yī)護人員進行培訓,包括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使用,母乳收集、儲存、運輸?shù)南嚓P知識,熱奶器消毒等;培訓形式主要采用多媒體授課、操作演示、情景模擬訓練等;授課人員為護士長和高年資護士;相關理論與操作考核通過后方可作為干預者參與研究。研究期間,每月對護理人員就以上內(nèi)容進行專題培訓和考核,保證臨床應用質(zhì)量的同質(zhì)化和持續(xù)性。
1.5 評價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問卷方式收集資料,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一般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和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取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jié)果
2.1 患兒家屬一般資料
本組共納入52名早產(chǎn)兒父母,其中男10例,女42例,年齡在26~41(31.88±3.606)歲;碩士及以上8例,本科23例,大專12例,中專9例;在職36例,非在職16例;醫(yī)療保險48例,非醫(yī)療保險4例。
2.2 護士一般資料
本組共納入34名護士,其中男1例,女33例,年齡在22~31(26.29±2.813)歲;碩士及以上1例,本科33例;已婚12例,未婚22例;主管護師3例,護士11例,護師20例。
2.3 兩組對象在問卷分析
通過問卷分析,護理人員關于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的使用感受一致,如在遇到家屬自備各式母乳袋和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他們更愿意接收后者(34/34,100%),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的使用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34/34,100%),在護理人員看來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的使用可以減少母乳污染的機會和風險(34/34,100%)。
早產(chǎn)兒家屬對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的使用感受調(diào)查顯示,愿意使用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組家屬組,在運送過程中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比儲奶袋便于直立存儲存在差異(χ2=33.973,P<0.05),在母乳袋和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污染性高的問題上存在差異(χ2=11.866,P<0.05);在母親擠奶時是否使用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上存在差異(χ2=33.973,P<0.05)。
3 討論
通過感受問卷調(diào)查顯示,早產(chǎn)兒家屬在為患兒送奶和母親擠奶過程中更愿意使用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除了便于直立使用方便外,他們認為可以減少母乳污染的風險與國外一項質(zhì)性研究一致[8]。該質(zhì)性研究指出,醫(yī)院提供的采集設備讓母親的采集工作更具高效和便利,這不僅避免了患兒家屬盲目地選擇采集用品,保證母乳的安全使用,更利于母乳喂養(yǎng)的維持。
因為傳統(tǒng)母乳袋在收集過程中,患兒父母將擠奶器擠的母乳倒入母乳袋的過程中有污染的可能;因母乳袋容量一般較大,家屬會把少量的母乳不斷倒入母乳袋,或有些家屬使用的傳統(tǒng)小口瓶收集母乳,因小口瓶容量大,家屬會把幾次少量的母乳不斷倒入小口瓶,均可能導致重復污染;運送過程中拉鏈袋密封不佳會漏液,拉鏈中有溢出的母乳,有污染可能;且小口瓶本身不是無菌包裝,可能在使用前未經(jīng)嚴格消毒存在污染。而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為一次性環(huán)氧乙烷滅菌包裝,小標準口瓶,可直接連接擠奶器,為直立螺口容器,方便運送,可有效避免母乳滲漏和傾倒,同時與冷鏈袋的冰排貼合,維持冷鏈溫度穩(wěn)定。
護理人員在使用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過程中認為它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也認為可以減少母乳污染的機會和風險。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母乳袋是軟袋,不能保證直立,無法粘貼病人標簽,有掉落可能,在尋找母乳對應的床號及姓名過程中,易加重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使用儲奶袋使得在母乳接收過程中會因母乳袋性狀導致母乳量計量不準確;在接收母乳時如發(fā)現(xiàn)袋口裂開溢乳護士拒絕接收母乳,家屬容易出現(xiàn)抵觸情緒,容易出現(xiàn)護患矛盾;使用儲奶袋的母乳需要巴氏消毒,在此過程中儲奶袋容易爆裂,導致污染整個消毒箱內(nèi)母乳;臨床護士在每次喂養(yǎng)前倒出需要的奶量,如此反復操作易導致污染。而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為直立硬質(zhì)PP容器,瓶身有0-60ml刻度,在維持計量準確基礎上更便于護士分奶,減輕護士工作量;可有效減少家屬母乳運送的不合格率,緩解護患之間的矛盾。
4 小結(jié)
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在母乳喂養(yǎng)臨床實踐中能提高NICU護士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她們在臨床工作中更愿意接收標準口無菌儲奶瓶,早產(chǎn)兒家屬擠奶和送奶過程中也更傾向選擇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NICU母乳的收集、儲存、運送、接收、處置及喂養(yǎng)等諸多細節(jié)直接關系到母乳喂養(yǎng)的營養(yǎng)價值和安全性,在保持母乳營養(yǎng)和免疫成分的同時,盡最大可能避免母乳發(fā)生污染。但本研究未開展針對一次性標準口無菌儲奶瓶在母乳喂養(yǎng)中有效避免母乳污染的試驗性研究,未來可作進一步探討,也可嘗試進行更大樣本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Patel AL,Johnson TJ,Engstrom JL,et al. Impact of early human milk on sepsis and health-care cost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J Perinatol,2013,33(7):514-519.
[2] Johnson TJ,Patel AL,Bigger HR,et al. Cost savings of human milk as a strateg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Neonatol,2015,107(4):271-276.
[3] Belfort MB,Anderson PJ,Nowak VA,et al. Breast milk feeding,brain development,and neurocognitive outcomes: a 7-year longitudinal study in infants born at less than 30 weeks' gestation[J]. J Pediatr,2016,177: 133-139. e1.
[4] Meier P P, Engstrom J L, Patel A L, et al. Improving the use of human milk during and after the NICU stay[J]. Clin Perina, 2010, 37(1): 217-245.
[5] Silvestre D, Ruiz P, Martinez-Costa C, et al. Effect of pasteurization on the bactericidal capacity of human milk[J]. J Hum Lact, 2008, 24(4): 371-376.
[6] 熊穎超, 吳曉英, 王泠, 等. 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實現(xiàn)母乳喂養(yǎng)的閉環(huán)管理[J]. 中國護理管理, 2015, 15(8): 933-935.
[7] 孫黎,余欣,陳嘉玉,等.基于HIMSS7級的母乳喂養(yǎng)閉環(huán)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學報,2018,17(25):47-49.
[8] Sisk P, Quandt S, Parson N, et al. Breast milk expression and maintenance in mothers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supports and barriers[J]. J Hum Lact, 2010, 26(4): 36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