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旺,吳尉健,郭建鋼,陳金山,劉丹丹
(福建農林大學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我國山區(qū)面積遼闊,地形復雜多樣,為了加強農村與城市的聯系,促進 “鄉(xiāng)村振興”,修建了眾多兼顧旅游性質的山區(qū)雙車道公路[1-2]。由于受到地形等多種因素影響,此類公路多是順勢而為,設計標準往往取較低值,造成彎道眾多,平縱組合不合理,使山區(qū)雙車道公路存在一定安全隱患[3-5]。為此,眾多學者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楊俊儒、何江李、Semeida 等人對于彎道路段的整體速度建立了安全速度模型[6-9];涂圣文,錢宇彬,王婉秋等人模擬雙車道公路彎道路段行駛過程,研究考慮駕駛員特性的彎道整體安全模型[10-12];趙敏,徐靜等人基于彎道線形的基礎研究雙車道彎道路段速度特性[13-15]。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大部分研究涉及的均是彎道整體的速度特性,較少考慮到車輛在彎道行駛中左右行的速度特性差異。為此,本文使用無人機拍攝車輛的多個雙車道彎道的小型車連續(xù)行駛視頻,并借助圖像處理技術獲取小型車在彎道連續(xù)的速度變化下軌跡數據,從而獲得左右行速度數據,以此探究其差異性,為山區(qū)雙車道公路的安全限速提供一定參考。
根據福州宦溪鎮(zhèn)至鼓嶺景區(qū)道路竣工圖資料,為控制變量,選取路段上的8 個彎道為研究路段,彎道前后均為較長直線,受連續(xù)彎道影響小。由設計資料可知,研究路段設計為三級山區(qū)公路,雙向兩車道,路基寬度7.5 m,設計速度30 km/h。道路為瀝青路面,平整度較好;以小型汽車為主,交通密度較小,交通流基本處于自由流狀態(tài)。彎道具體參數見表1。
表1 道路彎道幾何參數 Table1 Curve road geometric parameters
1.2.1 視頻資料獲取
為了后續(xù)獲取軌跡與速度數據更為準確,選擇多云天氣調查免受陰影影響,且無人機采用穩(wěn)定的懸停技術于45~50 m 高度之間拍攝獲取清晰的圖像數據,無人機飛行高度及飛行過程不易被駕駛員察覺,不影響駕駛員行駛狀態(tài),保證所采集的數據為車輛在自然行駛狀態(tài)下的數據。同時使用標定板、便攜式路側激光交通調查儀輔助軌跡數據矯正,ENW-60 奧地利電子水平尺輔助獲取車輛車型、行駛方向和坡度等數據。根據統(tǒng)計學最小樣本量要求,并結合本次試驗條件,每個彎道所采集小型汽車的樣本量為70 輛。
1.2.2 數據獲取
1)彎道道路中線坐標化
考慮車輛在左右行時,所行駛的實際長度不相等,通過將彎道中線坐標化,能夠更為量化直觀地體現車輛在整個彎道的行駛速度變化。具體中線坐標化過程如下:通過設計資料及現場實際踏勘標定出彎道具體范圍,將彎道入彎直緩點(ZH)至出彎緩直點(HZ)或入彎直圓點(ZY)、出彎圓直點(YZ)的過程以數據形式表示;為了體現小型車在整個彎道左右行的速度差異,以彎道1 為例進行坐標化,以右行入彎斷面(ZY 點)作為原點,右行出彎斷面(YZ 點)作為終點。車輛左右行運行方向及坐標量化情況見圖1。
圖1 彎道1 坐標化示意圖 Fig.1 Center line coordinate diagram of 1st curve
2)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軌跡獲取
為了降低背景對軌跡追蹤的影響,將視頻按時間順序分成多幀圖片,對視頻中無車的背景(圖2(a))進行學習后,采用圖像處理技術,從每幀背景中提取出前景(圖2(b))。將提出到的每幀前景圖像(圖2(b))重新合成視頻,并導入到AE 視頻處理軟件追蹤車輛左前輪軌跡,最終疊加背景獲得圖2(c)。
圖2 彎道路段圖像識別處理 Fig.2 Image recognition processing of curves
3)數據獲取
將1)中獲取到每個彎道的所有小型車的軌跡圖像(圖2(c))導入Autocad 中,通過標定板矯正獲得圖像真實尺寸。標定彎道起、終點后,以10幀為間隔,獲得車輛位置,通過坐標化的彎道對軌跡進行讀數從而獲得車輛的速度,見圖3。
圖3 軌跡值讀數 Fig.3 Trajectory value reading
將所獲取的軌跡數據進行再次處理后得到速度數據,借助Matlab 軟件將所獲取的軌跡數據及速度數據繪制出三維數據散點圖,其中淺黑色散點為右行速度值,深黑色散點為左行速度值,見圖4。
圖4 軌跡數據及速度數據 Fig.4 Trajectory data and speed data
將采集的所有車輛速度數據繪制在同一張圖上,使用GETDATA 軟件,從斷面0 m 開始,每5 m為一個斷面,獲取每輛車左右行的采集斷面速度,從而獲得代表整個彎道的左右行速度,并繪制出左右行總體變化曲線及右行與左行速度差值變化曲線,見圖5。
圖5 彎道路段速度變化曲線圖 Fig.5 The speed changes of curves
根據彎道路段左右行整體速度變化曲線圖,彎道路段左右行速度差異說明見表2。
表2 彎道路段左右行速度差異 Table2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left and right of curves
由圖6 及表2 可以發(fā)現:小型車左行速度與右行速度在所有彎道路段入彎-出彎過程中均呈現減速-加速狀態(tài),與彎道的整體速度變化呈現一致性;彎道2、5、6 和7 右行速度始終大于左行速度,左右行速度曲線不存在交叉,速度差值標準差較小,差值相對穩(wěn)定,且四個彎道半徑均大于30 m;彎道1、3、4 和8 右行速度先大于左行再小于左行,左右行速度變化曲線均存在交叉,速度差值標準差較大,差值存在明顯波動,且四個彎道半徑均小于30 m。
由各彎道所有車輛左右行速度值獲取整個彎道的左右行速度代表值,進而獲得右行與左行速度差值,并與彎道半徑及坡度擬合三維模型,見式(1)及圖6;擬合關系式中R2處于0.5~0.8 之間,表明顯著相關,擬合曲面和數據吻合較好;同時發(fā)現,在一定范圍內,坡度越小,半徑越大,速度差值越大。
式中:v 為右行與左行速度差值,單位為km/h;
r 為半徑,單位為m;
i 為縱坡,單位為%。
圖6 速度差值-半徑-坡度擬合模型 Fig.6 The relation fitting of Velocity difference - radius - longitudinal slope
小型車在所有彎道左行或右行時均呈現入彎-出彎、減速-增速情況;當彎道半徑大于30 m 時,右行速度始終大于左行速度,速度變化曲線不存在交叉,差值波動較小;當彎道半徑小于30 m,左右行速度存在交叉,差值波動較大,左右行速度入彎-出彎速度大小與形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近似看成以曲中所在線為對稱軸對稱。在一定范圍內,左右行速度差值與半徑及坡度滿足多項關系式,坡度越小,半徑越大,速度差值越大。而山區(qū)雙車道公路彎道現行限速主要以法律規(guī)定的30 km/h 作為限速值,根據上述結論,結合彎道實際情況,可針對差值較大的彎道左右行方向設置不同限速值,在兼顧通行效率的同時提高交通安全。本次研究的是山區(qū)三級公路,可進一步研究其他類型或其他等級公路的左右行速度差異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