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母親河文化,是黃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
從“根”上講,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fā)祥地,作為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初祖炎黃二帝,其稱雄的歷史舞臺就在黃河流域。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陜西的老官臺文化(北首嶺下層文化)、甘肅的大地灣一期文化、山東的后李和北辛文化,分布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和著名的山東大汶口文化以及甘青地區(qū)的馬家窯文化,也都是在黃河流域發(fā)育發(fā)展起來的??脊艑W上的龍山時代,史稱“萬邦”時代,也是早期國家誕生的時代,形成了邦國林立的格局,黃河流域考古發(fā)現20多座當時的城址,如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崗,山東章丘城子崖、日照兩城鎮(zhèn)等。在這一格局中,黃河流域還出現了以顓頊、堯、舜、禹等為首的著名邦國和族邦聯(lián)盟,形成了萬邦中的政治中心。之后,夏商周三代王朝國家,乃至秦漢以后的歷代王朝的國都幾乎也都建在黃河流域,黃河文明成為每個時代的最高文明。這就決定了黃河文化在國家形成之前,屬于中國文明起源過程中重要的主導性文化;而自國家誕生之日起,黃河文化就是國家文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中華大一統(tǒng)是以黃河文化為核心而凝聚和發(fā)展起來的。
從“根”上講,近代之前的中國歷史道路的演變軌跡可以概括為五大形態(tài):史前平等的農耕聚落形態(tài);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態(tài);早期國家的邦國形態(tài);夏商周三代多元一體的復合制王朝國家形態(tài);秦漢至明清的帝制國家形態(tài)。伴隨著這五個形態(tài),中華民族也逐漸形成了由五帝時代與邦國(族邦國家)相聯(lián)系的部族,發(fā)展為夏商周以來與多元一體復合制王朝國家相聯(lián)系的華夏民族,再發(fā)展為秦漢以來與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相聯(lián)系的漢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華民族。國家是民族的外在框架,是民族聚合的一種形式。中華民族這種“滾雪球”式的發(fā)展,是以其國都的所在地黃河流域為核心而凝聚起來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血脈,是中華民族之根。
黃河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現代中國發(fā)展道路最為深厚、最為核心、最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歷史依據。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互鑒中,我們抓住了作為中華民族之根的黃河文化,也就抓住了中國歷史的根本。
在新時代,把黃河文化提高到中華民族之根的高度來認識,重在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黃河學就是應時代的需求而提出的,從黃河文化到黃河學是質的提升,它凸顯了黃河文化研究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走學科化和學科建設的道路,讓文化研究真正進入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使得學問與學科相結合,科研與教學相結合,也使得人文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個人的研究與國家社會的需求相結合,呈現出廣闊的英雄用武之地。
(來源:《光明日報》 發(fā)布日期: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