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瑩 劉鵬飛|文
從1993年我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至2013年第二次修訂,我國公司資本制度從資本實繳制轉為資本認繳制,這大大降低了企業(yè)準入門檻,激發(fā)了市場活力。但是卻忽略了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本文擬通過分析我國資本制度的發(fā)展變革,了解立法變更的社會背景,并進一步剖析當前認繳制度下債權人利益面臨的問題,提出應對措施,對認繳制度下債權人利益保護制度的構建提出幾點建議,以期保護債權人利益。
1992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了適應市場需要于1993年出臺了《公司法》。此時我國經濟尚不發(fā)達,公民參與市場經濟的積極性并不高,故此時的《公司法》重點在于給予社會公眾以安全感,保護債權人,因此實行了嚴格的資本制度。但嚴格的法定資本制度對設立公司要求過于嚴苛,阻礙企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故而2005年對1993年《公司法》作出了修訂。此次修訂有諸多方面的改動,但是最突出的修訂內容就是改變公司設立和資本制度,將原來嚴格的法定資本制度改為相對寬松的法定資本制度。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低迷,市場發(fā)展緩慢,政府為了改變和緩解上述問題,不得不降低企業(yè)準入門檻并降低企業(yè)融資成本,促進經濟發(fā)展。與此同時舊的公司法對于企業(yè)最低注冊資本的限制同國家對經濟的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故為了使法律與社會實際相適應,2013年將公司注冊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取消公司成立時的驗資要求、取消最低注冊資本的限制、取消對出資期限的限制等。此次對《公司法》的修改,大大降低了企業(yè)設立門檻,是我國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后的有力嘗試,對于激發(fā)市場經濟活力具有重大意義。
從1993年到2013年,我國在資本制度方面最大的改變就是將注冊資本實繳制變更為注冊資本認繳制。從注冊資本實繳制轉為注冊資本認繳制從政策角度來講是符合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適用經濟發(fā)展的正確決策。從法律角度來講,是法律在股東和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中從更多的保護債權人利益轉為更多的激發(fā)股東活力。保護債權人利益可以為公司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保持良好的債權債務關系,使得企業(yè)贏得更多的客戶,同時也維護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取消最低資本限制、取消對出資期限的限制在激發(fā)社會活力的同時,也造成各種各樣的問題。
2013年《公司法》將認繳制改為實繳制、取消最低注冊資本限制,這削弱了公司的資本擔保能力,導致債權人利益得到保障的風險增大。同時該法規(guī)定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額和出資時間由章程進行規(guī)定,法律不做強制性規(guī)定。這就導致市場上出現股東出資期限長于公司營業(yè)期限的現象,加劇了債權人受償的風險。如果債權人想要得到受償,但是股東出資期限尚未達到且股東出資期限未到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這就使得債權人陷入無所適從的兩難境地,從某種程度上將也助長了企業(yè)的“無賴”風氣,對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也是極為不利的。
《公司法》第22 條規(guī)定了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要求股東在滿足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對債務與公司承擔連帶責任。但適用該法律條款的前提條件是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即股東只有在符合特定條件的情況下才需要與公司承擔連帶責任。該條在資本認繳制度下適用范圍過于狹窄無法適應保護債權人利益的需求。同時《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在某種程度規(guī)定了催繳制度,但是適用范圍過于狹窄,規(guī)定也不完善,尚不能解決目前認繳制下債權人利益保護缺乏的問題。
如上文所述,實繳制改為認繳制給了股東和企業(yè)一個合法的“無賴”借口,增大了債權人利益不能得到受償的風險。而合理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股東惡意延期繳納出資,維護債權人利益。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來源于美國,美國法官桑伯恩最早提出該原則,他指出“正常情況下,公司都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可是如果公司被淪為欺詐、犯罪或者危害公共利益的一種工具或手段時,那么法律就會視之為無權利能力對象。”但是美國成文法對此未作規(guī)定,而是給予法官極大的自由裁量權。
與美國相比,我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開始適用時間較晚,對其僅僅是進行原則性的概括,適用范圍狹窄,缺乏具體使用規(guī)則。在資本認繳制度下此種方式不能很好地配合現有制度維護債權人利益,因此應當對其進行相應的完善。
首先,應當擴大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范圍。在資本認繳制度下公司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途徑更多,法律對于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適用的范圍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因此應當相應擴大其適用范圍。但是同樣的,為了保障有限責任制度的發(fā)展,對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適用的范圍也不能過于寬泛。其次,應當將《公司法》第二十條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內容具體化。目前我國法律對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而原則性的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運用不僅具有困難而且與法官的個人素養(yǎng)密切相關,因此很可能造成同案不同判的情況,故應當細化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使該制度可以真正成為保護債權人利益的法律規(guī)定。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規(guī)定了約束認股人,保護債權人的條款,但是我認為相關的法律條款并未與認繳制度很好地結合起來,現存的法律規(guī)定和法律制度已經在逐漸偏離立法目的,無法在現實中發(fā)揮其本來的作用,故為了更好的在認繳制度下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立法機關應當完善法律規(guī)定。從實繳制到認繳制是資本制度的重大變化,原有公司法都是建立在實繳制度上的法律規(guī)定,即便對于債權人權益保護的條文不多,但是債權人的利益有注冊資本作為擔保,債權人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保障的。但是資本認繳制度下債權人既沒有資本做擔保,也沒有法律做救濟,債權人實屬孤立無援。因此,立法機關應當制定和完善與認繳制相適應的法律。
第二,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應當不斷總結經驗,為立法機關提供立法思路并在具體案件審理的中加強利益衡量以保護債權人利益。法律的不完善對司法和法官提出更高的要求。法官要加強對法律條款的靈活運用,不能簡單死板的適用舊的法律,應當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因此要增大商事法官的準入門檻、提高對商事法官的要求。同時在立法過程中法官要更注重公平和利益衡量,提出更加公平的法律制定意見。
注冊資本認繳制是我國公司制度的一大進步,充分活躍了市場,解決了就業(yè),也使得社會資金得到充分利用,現代的技術性行業(yè)也有了充分發(fā)展空間。但是現階段我國資本認繳制度下債權人利益保護受到很大的挑戰(zhàn),不論是政策環(huán)境還是法律都是以鼓勵企業(yè)發(fā)展,帶動社會經濟發(fā)展,但是對于債權人的利益如何保護相對于其他國家還很欠缺。為了社會經濟更加穩(wěn)定的發(fā)展,應當在促進企業(yè)發(fā)展的同時關注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立法上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司法上提升法官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