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時中守常,止于至善

2020-06-28 00:05劉強
名作欣賞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天道高明中庸

劉強

“中庸鮮能”與“從容中道”

在此基礎(chǔ)上,再去思考孔子何以會發(fā)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的感嘆,感覺會大不一樣。打開《中庸》,不難發(fā)現(xiàn),前兩章分別說“中和”與“中庸”,緊接著第三章便感嘆“中庸鮮能”: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這與《論語》所載大同小異,唯多了一“能”字。聯(lián)系到孔子曾對子路說:“由,知德者鮮矣?!保ā缎l(wèi)靈公》)則這里的“民鮮能”,蓋有二義:一是鮮能知,二是鮮能行。類似的感嘆《論語》中反復(fù)出現(xiàn):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保ā豆遍L》)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保ā队阂病罚?/p>

子路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保ā段⒆印罚?/p>

很顯然,這里的“道”正是“中庸”之道。為什么“道不行”呢?且看《中庸》緊接著的兩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保ǖ谒恼拢?/p>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五章)

對此,朱子解釋說:“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已矣。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則生稟之異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過,既以道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賢者行之過,既以道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薄坝刹幻?,故不行?!薄爸杏埂敝浴磅r能”,正是人性有偏失,或“過”或“不及”;同時,還有“知行”不易的問題。顏回之所以能“得一善拳拳服膺而不失”,就因為其“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周易·系辭傳下》),所以他才能“不遷怒,不貳過”。此即所謂“擇善而固執(zhí)”——“擇善”是“道之明”,“固執(zhí)”是“道之行”。

《中庸》接下來的六、七、八三章前文已引,分別從智、仁兩方面談“擇乎中庸”的重要性。似乎給了我們一點希望,但第九章突然又說: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p>

均天下、辭爵祿,蹈白刃,三者皆世上極難之事,但只要有智、仁、勇三德,亦未嘗不可辦到,唯“中庸”之道,因為至高至善,幾乎“不可能”也!由“中庸鮮能”到“中庸不可能”,簡直將進德人道的門徑給堵死了!緊接著第十章論“強”: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p>

子路好勇,所以“問強”。這里,孔子又對“強”做了南北之分,南方之強柔,北方之強剛,剛則“過”,柔則“不及”,唯有“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之“強”,才是合乎中道的君子之強。如何才能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呢?《中庸》第十一章給出了答案:

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p>

朱熹《中庸章句》注稱:“素,按《漢書》當作索,蓋字之誤也。索隱行怪,言深求隱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盜名,故后世或有稱述之者?!焙茱@然,“索隱行怪”,便是“過”;“半途而廢”,則是“不及”;孔子遵道而行,力避二者之失,便是“無過無不及”。君子“依乎中庸”,一往無前,即便隱居避世而不為人知,也絕不后悔,這就是圣人的境界了!《周易·文言傳》子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云云,正與此妙合無間。此又可知,“中庸”之道者,實即“圣人”之道,也即貫通天、地、神、人的“天人合一”之道也。

“中庸之道”為什么“鮮能”甚至“不可能”呢?就因為其不僅是“人之道”(所謂“三達德”“五達道”),同時亦是“天之道”。很多人以為儒家只談“人道”,道家才談“天道”。實則大謬不然。《易經(jīng)。系辭下》就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薄吨杏埂返诙乱舱f: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者也。

儒家不僅談天道,而且賦予天道以極高的道德內(nèi)涵。一個“誠”字,就打通了“天人之際”的阻隔,這顯然比道家的“虛靜”“無為”“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自然主義天道觀,更具人文價值和信仰境界。在講“誠敬之道”時,我們已經(jīng)說過,“四書”中,最具形上價值和宗教品位的《中庸》,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不是“中庸”二字,而是一個“誠”字。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庸》就是一部“誠之書”。因為“天道”“人道”皆須“誠”字徹上徹下,一以貫之,故唯有“至誠”之圣人才能達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天人合一”境界?!吨杏埂返诙徽抡f: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正好與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相呼應(yīng)。聯(lián)系《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說法,可知“誠明之性”即人之“善性”,“率性之道”即人之“善道”,“明誠之教”即人之“善教”。如此一來,則中庸之道,實即誠善之道也?!吨杏埂返诙⒍?、二十四三章,分別談“至誠盡性”“至誠能化”“至誠如神”,即所謂“至誠三境”,前已有說,此不贅論。再看第二十五章:

誠者自咸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咸己而已也,所以咸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nèi)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這里又提到“時措之宜”,正“時中”之謂也。和道家的“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圣人不一樣,儒家的“圣人”不僅“至誠”,而且“無息”,不僅“成己”,還要“成物”。西哲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比寮沂ベt則認為,僅僅“認識你自己”還不夠,今生今世,人最大的使命是“成就你自己”!不僅要成就人類自身,還要通過“知人”以“知命”,“盡性”以“配天”;通過“成己”以“成人”,“成物”以“配地”!《中庸》第二十六章云: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咸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对姟吩疲骸熬S天之傘,於穆不已?!鄙w曰天之所以為天也?!办逗醪伙@!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這是將“天地之道”與“圣人之道”結(jié)合在一起,實則皆言“中庸”之道“至誠無息”、高明悠久、“純亦不已”之效也。錢穆先生說:“老莊言自然而主虛無,《中庸》言誠者自成而道自道,自成自道,即自然也。然已為‘自然安上一‘誠字,安上一‘道字,則誠與道即是自然,而非虛無之謂也。故莊老以虛無言天道言自然,而《中庸》易之以誠字,此為《中庸》在思想上之大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庸之道,實天人相濟之道也!非“自然”之道也,實“自為”之道也!

“博文約禮”與“止于至善”

既然“中庸”之道如此“鮮能”甚至“不可能”,“圣人之道”又非常人所能企及,是否其對于普通人就完全失去價值意義了呢?當然不是。我們在讀經(jīng)典時,要時時注意其表達方式的變化,比如經(jīng)典講到“君子”時,常以“小人”反襯,講到“圣人”“仁者”時,又常以“賢人一君子”相輔。正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這分明便是古圣先賢循循善誘、接引我輩之“階梯”。比如,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怎么“上達”呢?孔子說:“下學(xué)而上達?!比绾巍跋聦W(xué)”呢?且看《論語。雍也篇》:

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者,“叛”也。意思是:君子應(yīng)該廣博地學(xué)習(xí)文獻,并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也就不至于離經(jīng)叛道了!這里,“博文約禮”其實就是通往“上達”境界的“下學(xué)”之路!上引《中庸》第二十六章最后一句“文王之所以為文也”,顯然是強調(diào)“文”的重要性,緊接著第二十七章就談到“禮”: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此章由“人道”而體“天道”,由“至德”而弘“至道”,由“問學(xué)”而及“崇禮”,義理深湛,韻味悠長!尤其“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三句,真可謂黃鐘大呂,振聾發(fā)聵!“溫故而知新”是談“學(xué)”,而“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敦厚以崇禮”則是談“禮”。如果說,智、仁、勇這“三達德”乃“人道之門”,那么,“博文約禮”便是“人道之路”!進而言之,“博學(xué)于文”關(guān)乎“知”,“約之以禮”關(guān)乎“行”?!吨杏埂返诙略凇拔暹_道”“三達德”之后,繼而談“知行”:

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p>

這一章非常重要,后世“知行合一”之教于此呼之欲出!朱子注稱:“以其分而言:則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則生知安行者知也,學(xué)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蓋人性雖無不善,而氣稟有不同者,故聞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強不息,則其至一也?!痹诖嘶A(chǔ)上,就不難理解下面的內(nèi)容了: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學(xué)、問、思、辨、行,五者一線貫穿,精進不已,勇往直前,其愿力何其大也!《易傳》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可與此同參。如果說,“博學(xué)于文”可以治愚柔不肖之病,則“約之以禮”可以醫(yī)過甚不及之疾。在《論語》中,對人之“不學(xué)”“無禮”所造成的弊端多有批評,如:

子曰:“……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保ā蛾栘洝罚?/p>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

這些弊端或過或不及,正是前面所說的“畔”,也即背離中道的狀態(tài)。《逸周書。武順解》有云:“天道尚左,曰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庇终f:“天道曰祥,地道曰義,人道曰禮。”這里,“人道尚中”與“人道曰禮”對舉,分明是把“中”和“禮”作為“人道”之本了。因此才有“中禮”之說。《禮記·仲尼燕居》載:

仲尼燕居,子張子貢子游侍,縱言至于禮。子曰:“居!女(汝)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弊釉唬骸敖o奪慈仁?!弊釉唬骸皫?,爾過;而商也,不及。子產(chǎn)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p>

孔子“禮以制中”的思想可以說是“依乎中庸”的方便法門。荀子也說:“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帧吨芏Y·地官司徒》載:師氏“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凡國之貴游子弟學(xué)焉”。鄭玄注:“教之者,使識舊事也。中,中禮者也;失,失禮者也?!毖韵轮?,“中禮”即“得中”,“失禮”即“失中”,此蓋“禮以制中”之義也??梢姟岸Y”與“中”的關(guān)系是何等密切!

為什么“禮”能“制中”呢?蓋因“禮”之制作,本來就是對入之情欲的合理節(jié)制,故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而“中”“和”之間,仍有高下之分,體用之別,“中”是本體,“和”是末用。故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庇终f:“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說明“和”也有不“中”的情況,必須“以禮節(jié)之”,才能恰到好處。這樣一來,就把屬于宇宙論的“天之道”下降到屬于人類學(xué)和倫理學(xué)的“人之道”了,如此一來,“中庸”之道也就由“不可能”變?yōu)椤翱赡堋?。西方近代哲學(xué)有“物自體”和“絕對理念”之說,陳義雖高,卻極易陷入天人二元對立甚至不可知論。而儒家哲學(xué)則一方面認識到天道之高明悠久,也即“中庸不可能”;另一方面,又堅信天道與人道是上下貫通的,人是可以通過不懈努力,“博文約禮”,“下學(xué)上達”,盡性知命,最后達到“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的圣人之境的。這是多么活潑潑的生命元氣和道德智慧!

如果我們把前面所講的做一番梳理,就會發(fā)現(xiàn),中庸之道實在是含蘊深廣,包羅萬象,但又百慮一致,殊途同歸。正如朱子論《中庸》所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未復(fù)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xué)也。”就其變通與權(quán)、與時偕行言,中庸之道與“易道”“義權(quán)”諸道相通,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時中”境界,乃是言其“智”;就其“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擇善固執(zhí)”“拳拳服膺而不失”言,中庸之道又與“為學(xué)”“修身”諸道相通,所謂“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乃是言其“勇”;就其“博文約禮”“以禮制中”“至誠盡性”“至誠能化”“至誠如神”言,中庸之道還與“仁愛”“誠敬”諸道相通,關(guān)乎中華文明的禮樂精神與天道信仰,乃是言其“仁”。所以,我們可一言以蔽之:中道者,即善道也!我的家鄉(xiāng)河南,方言中必以“中”言“善”言“好”,正說明中道不唯指向生命智慧,更指向價值理想和審美境界!

職是之故,竊以為,《大學(xué)》開篇所謂“止于至善”,正是對“中庸”之道最高境界的完美表達。這四個字,滿足了漢語所有的審美期待,凝聚了儒學(xué)所有的詮釋能量,不僅有“語境”和“情境”,還有“意境”和“理境”,更指向“正在有意無意之間”的“道境”。以音樂為例,孔子說《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又說《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正是“依乎中庸”而言之。故所謂“盡善盡美”,其實就是“止于至善”。尤其是“止”字,不僅富含哲理,而且頗有詩意。讓人想起蘇軾《文說》中“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雋永名言?!墩f文解字》釋“止”說:“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笨追f達疏:“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學(xué)之道,在止處于至善之行?!惫庞小爸棺恪敝?。如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薄洞髮W(xué)》也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里的“知止”極為微妙,它是對“至善”境界的一種堅定信念、切身體證和時時“回向”。這個“止”不是“靜止”,也非“停止”,而是不斷地接近和一剎那的“達止”,因為時空人事無往而不在永恒的變化之中,故“至于至善”就永遠是一高懸而不可固執(zhí)的理想境界,必須“知所先后”,方能次第接近,“深造自得”。這就是為什么《大學(xué)》談“大人之學(xué)”時,卻從為人處世上立論,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边@里的“止于仁”“止于敬”“止于孝”“止于慈”“止于信”,正是從“人之道”的角度,去體察“天之道”。因為“天道遠,人道邇”,故想要體貼“天道”,必須從“人道”開始。所謂“知所先后”,其實是先“近”后“遠”,先“人”后“天”。

可以說,“止于至善”,描述的正是中庸“其至矣乎”的博厚、高明、悠久的“道境”,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無遠弗屆,百世不惑!正是有了“止于至善”的“中庸”之道,才使“淡于宗教”的中華文明擁有了一種近乎“終極追問”的信仰境界和哲學(xué)高度,從而與西方文明、印度文明鼎足而三,共同完成了“軸心時代”的“哲學(xué)突破”,得以數(shù)千年屹立于世界東方而不倒,雖歷經(jīng)千劫百難而終能化險為夷,一往無前,不絕如縷。

行文至此,不禁欲大聲一呼:嗚呼!善哉,中庸之為德也!美哉,中庸之為道也!

猜你喜歡
天道高明中庸
早春
人的偉大
中庸自明
天道
今夜有暴風(fēng)雨
得心應(yīng)手
《實數(shù)》典型易錯題
爸爸的“高明”之處
漫畫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淮滨县| 南涧| 株洲市| 屯昌县| 麻城市| 壶关县| 延川县| 河源市| 郎溪县| 家居| 阳朔县| 渑池县| 唐海县| 平邑县| 河东区| 凌源市| 海盐县| 渑池县| 黄平县| 小金县| 黄大仙区| 新安县| 汤阴县| 望江县| 临沭县| 徐州市| 繁峙县| 辽中县| 呈贡县| 广宁县| 凉城县| 娄底市| 怀远县| 通州区| 龙南县| 澜沧| 瑞昌市| 昭平县| 普兰县| 山丹县|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