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你上中文課時,我指著窗前的芭蕉樹,叫你以“芭蕉”為題,做個“短講”。
你說了幾句就停住,說“想不出什么好說的”,使我覺得有必要教教你說話和作文的“思想方法與重點”。
這方法不是由我發(fā)明,而是我在做電視記者時學(xué)到的,也就是掌握“人地事時物”的重點。 好比今天《芭蕉》這個題目:
“人”是你和爸爸?!暗亍笔谴扒啊!笆隆笔欠N芭蕉?!皶r”是種的時間和不同的季節(jié)?!拔铩笔前沤丁?/p>
于是,你可以說:
今年春天,爸爸在窗前種了一棵芭蕉,沒幾個月,就長得高過了窗子。大大的芭蕉葉,逆光看去,綠得像是翠玉。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葉子上,滴滴答答,那節(jié)奏真美得像音樂。但是秋天,才冷幾天,芭蕉的葉子就變黃,先是黃得艷,接著則成了焦黑的顏色。爸爸說“一葉生,一葉焦”,因為那枯了的葉子像燒焦的,所以稱為“蕉”。
我說芭蕉枯了怎么辦呢,眼看這芭蕉就要死了。爸爸則指著樹根說:“別操心!你瞧,這下面不是已經(jīng)有小苗長出來了嗎?老的還沒走,小的已經(jīng)出生了,這芭蕉就像人哪……”
回頭看看這篇“短講”,不是把“人地事時物”全放進去了嗎?再加上色彩和聲音,畫面就一下子生動起來。
再讓我們以“大雁”為對象,把“人地事時物”和“聲音”放進去,做個短文——
“人”是我?!暗亍笔呛?。“事”是大雁來了?!皶r”是季節(jié)的變化?!拔铩笔谴笱恪?/p>
你幾乎只要按照順序,就能組合出一句話——
我看到湖上飛來許多大雁,就知道冬天要來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想象和色彩,則能變得更豐富——
夜里,我聽見窗外傳來嘎嘎嘎嘎的叫聲。早上推開窗,發(fā)現(xiàn)原先空空蕩蕩的湖面,一下子多了許多大雁。它們都是臉頰上有一塊黑的加拿大雁,春天的時候飛到北方繁殖;夏天過去,小雁長大了,天也變寒冷了,就一起再飛往南方過冬。
這里的湖,是它們過境的地方,只會待上兩三個禮拜,它們就要再一次遠行。所以,每年我只要看到湖面上有大雁來來去去,就知道春天來了,或是秋天到了……
不是簡簡單單,無論你用寫的、用說的,都能引人入勝嗎?
為什么?因為首先你沒有忽略“人地事時物”,又用大雁的叫聲、振翅、滑翔、波光和晚霞,使畫面變得生動。 所以寫文章不難,人家叫你即席致辭也不難,只要你依照那個路線思考下去,就能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