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映瑩 齊寧
摘要:通過對689名大學生進行積極心理資本和學業(yè)倦怠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兩者在性別和年級上均有顯著差異,回歸模型顯示積極心理資本對學業(yè)倦怠有預測作用。因此,建議從學校資源、時間節(jié)點、性別差異、年級特點四個方面建設“積極心理資本—學業(yè)倦怠”預防體系,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適當的樂觀態(tài)度,避免盲目樂觀,同時重視感恩教育,引導學生發(fā)展健康人格、塑造良好心態(tài)。
關鍵詞:積極心理資本;大學生;學業(yè)倦怠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5-0071-03
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挖掘大學生的心理潛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關注的重點工作。學業(yè)倦怠是學生長期受課業(yè)負擔和壓力所擾,以致精力耗竭,對學習活動逐漸喪失熱情,對待同學保持冷漠態(tài)度疏遠,以及對學習持消極負面態(tài)度的一種現象。這不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和良好心態(tài)的塑造,直接關系到高校良好學風的建設,影響大學的教學成果與質量。本研究從積極心理資本和學業(yè)倦怠的特點入手,深入探索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以期為高校建立“積極心理資本—學業(yè)倦怠”預防體系提供實證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上海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學生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689份。其中,男性227人,女性462人;漢族620人,少數民族69人;獨生子女520人,非獨生子女169人;637人來自雙親家庭,52人來自單親家庭;346人來自省會城市(包括直轄市),219人來自一般城市(地級市、縣級市),88人來自縣城,36人來自農村;一年級學生200人,二年級學生200人,三年級學生185人,四年級學生104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方法,包括基本情況、積極心理資本量表、學業(yè)倦怠量表。
1.基本情況調查。問卷涉及兩個部分內容:一是年齡、性別、民族、年級、所學專業(yè)、生源地等基本人口學特征;二是大學生相關信息,如:是否擔任過班干部、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教養(yǎng)方式、親子關系、校園人際關系等。
2.積極心理資本量表。本研究主要采用張闊、張賽和董穎紅開發(fā)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包括自我效能、韌性、希望和樂觀四個因子;同時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增加感恩和合作兩個因子,問卷共40題,包含1道測謊題,7道反向計分題。采用Likert7點計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計1-7分,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系數=0.931,量表信度較高。
3.學業(yè)倦怠問卷。本研究采用連榕(2005)等人編制的《學業(yè)倦怠問卷》,包括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三個因子,問卷共21題,包含1道測謊題,8道反向計分題。采用Likert5點計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計1-5分,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系數=0.909,量表信度較高。
所有數據均通過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主要統(tǒng)計方法為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人口學特征
1.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性別特點。表1顯示,積極心理資本在自我效能、韌性和感恩三個維度上得分存在顯著性別差異。自我效能和韌性得分,男性得分高于女性,而感恩得分則相反。這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性別觀相一致:一般而言,男性更加勇敢堅強、吃苦耐勞,而女性更加溫柔、樂于助人、富有情感性。
2.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年級特點。表2顯示不同年級大學生在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得分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四個因子上隨著年級增大得分遞減,說明學生整體積極心理資本水平呈下降趨勢,但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感恩和合作呈穩(wěn)定的發(fā)展趨勢。
3.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家庭結構特點。表3顯示來自單親和雙親家庭的大學生在自我效能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后者顯著高于前者,說明完整的家庭關系對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具有重要作用。
4.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生源地特點。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定程度上說明,生源地對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塑造并沒有那么大的影響。
綜上,男性大學生自我效能、韌性得分明顯高于女性大學生,感恩得分則相反;不同年級大學生自我效能、韌性、希望和樂觀得分存在顯著差異,隨著年級呈現下降的總趨勢;來自雙親家庭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得分明顯高于來自單親家庭大學生。
(二)大學生學業(yè)倦怠的人口學特征
1.大學生學業(yè)倦怠的性別特點。表4顯示男性在行為不當因子上得分明顯高于女性,在成就感低因子上得分低于女性。這說明男性的學業(yè)倦怠更多表現在行為方面,而女性則表現在成就體驗方面。
2.大學生學業(yè)倦怠的年級特點。表5顯示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成就感低三個因子上都存在顯著差異。深入分析發(fā)現一年級與二、三、四年級都存在顯著差異,后三個年級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說明大一至大二是學業(yè)倦怠水平上升的關鍵期。
3.大學生學業(yè)倦怠的家庭結構以及生源地特點。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分別發(fā)現家庭結構和生源地對大學生學業(yè)倦怠得分不存在顯著影響。
(三)積極心理資本和學業(yè)倦怠的相關分析
為深入了解積極心理資本和學業(yè)倦怠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和回歸分析。
1.積極心理資本和學業(yè)倦怠的相關分析。表6顯示積極心理資本的四個因子間呈顯著正相關,學業(yè)倦怠的三個因子間呈顯著正相關,而積極心理資本與學業(yè)倦怠因子之間呈顯著負相關,說明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得分越高,學業(yè)倦怠水平越低。
2.積極心理資本和學業(yè)倦怠的回歸分析。通過逐步回歸分析,表7顯示:希望、韌性和自我效能能預測情緒低落,解釋31.8%的變異;希望、自我效能、樂觀和感恩能預測行為不當,解釋37.3%的變異;自我效能、希望和韌性能預測成就感低,解釋39.7%的變異。
同時有趣的是:樂觀對行為不當起正向預測作用,即學生的積極歸因水平越高,產生更多厭倦、逃避學業(yè)的行為,這可能因為當學生持過分樂觀的態(tài)度,反而不在意學習的好壞,所以行為上表現不當;另外,感恩對行為不當存在顯著負向預測,可能是因為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倡導下,學生非常重視對社會、父母、朋友等的感恩之情,這會激勵學生朝正向的一面發(fā)展。
綜上,男性大學生行為不當得分明顯高于女性,成就感低得分則相反;不同年級大學生學業(yè)倦怠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大一至大二是學業(yè)倦怠關鍵期;積極心理資本能較好預測學業(yè)倦怠水平。其中,樂觀對行為不當起正向預測作用,感恩對行為不當起負向預測作用。
三、討論
研究結果發(fā)現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能較好地預測學業(yè)倦怠情況,而積極心理資本的可塑性、可改造性強凹,提示我們可以將心理資本作為切入點,采取“多方式、多途徑、多渠道”綜合發(fā)力,減輕學業(yè)倦怠水平,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
建議從以下四方面逐步建立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學業(yè)倦怠”預防體系:
一是整合學校資源,加強協(xié)同“心理育人”體系化建設。高校學生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可以挖掘現有資源,梳理工作流程,通過部門間協(xié)同合作,將活動效益最大化;加強協(xié)同“心理育人”體系化建設,安排專人負責,加大資金投入和組織管理,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感恩、合作的主題活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心理資本教育。其中,尤其重視宣傳適度的樂觀態(tài)度,避免盲目樂觀帶來負面學業(yè)影響,同時強調感恩教育,引導學生對同伴、家庭、社會的感謝之情。
二是把握時間節(jié)點,完善“學生-學院-學?!比壟嘤W絡。大學生時常面臨學業(yè)、情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應激事件,易造成負面情緒和行為,因此要提前布局,把握重要時間節(jié)點,提高積極心理資本的培育意識至關重要。
對學生而言,利用班級骨干帶動同學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積極主動參與班級活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從院系實際出發(fā),形成學院負責的管理機制,實時把控積極心理品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留意特殊學生問,比如父母離異等;由學校主導,組織校園宣傳普及等活動,倡導積極向上的主流思想,引導學生高度重視,積極應對,防患于未然。
三是重視性別差異,因材施教開展指導。面對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群體,開展不同側重點的培育工作。面向男性,重視感恩教育和實踐活動,助其正確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系,產生責任感和價值感,關注行為表現,改善外在消極的學業(yè)倦怠表現;面向女性,重視自我效能和韌性相關的素質訓練,辯證地看待自身能力,做到精準評估,提高抗挫折、抗壓能力,獲得積極的學業(yè)體驗。
四是細分年級特點,采取分門別類的培育路徑。充分考慮不同年級的學情,制定配套的教學內容:新生入學持續(xù)推進“新生適應”系列活動,緩解入學適應困難問題;針對中低年級大學生,組織學業(yè)輔導班,圍繞學業(yè)焦慮、學習方式等舉辦主題活動;基于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考研等壓力,舉辦交流談心、自我探索等活動;細分年級因情施策,改變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下降趨勢。
此外,需高度重視大一、大二年級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和學業(yè)倦怠情況,這一關鍵時期學生的行為舉措、情緒化體驗、成就感、價值感等決定了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如果制度到位、職責明確、監(jiān)管得當,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熊映瑩(1994-),女,漢族,江西南昌人,上海財經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中心專職心理咨詢師,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資本。
齊寧(1982-),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上海財經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黨政教育。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