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鳴海
(廣東省信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茂名 525324)
高血壓病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疾病,約80%的中老年人存在血壓升高現(xiàn)象,尤其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年齡的增長,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控制高血壓病的任務刻不容緩[1]。臨床常采用西藥對癥治療,但久治不愈,且容易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2]。中醫(yī)將高血壓病分為不同證型,辨證治療取得顯著療效,其中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多見于老年患者,但關于中醫(yī)治療該證型的研究甚少[3]。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信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綜合內(nèi)科治療的104例高血壓病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每組52例。對照組男37例,女15例;年齡54~79歲,平均(66.49±6.68)歲;病程1.5~11.5年,平均(6.02±1.45)年。聯(lián)合組男30例,女22例;年齡55~78歲,平均(66.51±6.72)歲;病程1.0~12.0年,平均(5.96±1.5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高血壓診斷標準:正常血壓<17.29/11.31 kPa(130/85 mm Hg);Ⅰ級高血壓18.62~21.15/11.97~13.18 kPa(140~159/90~99 mm Hg);Ⅱ級高血壓21.28~23.81/13.30~14.50 kPa(160~179/100~109 mm Hg);Ⅲ級高血壓≥23.94/14.63 kPa(180/110 mm Hg)[4]。②中醫(yī)診斷標準:面色蒼白,精神疲倦,胃納稍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可伴失眠、形體偏瘦等,屬氣血兩虛型[5]。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無用藥治療禁忌證;知曉本研究內(nèi)容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嚴重肝、腎疾病者;同時服用3種以上抗壓藥物者;繼發(fā)性高血壓者;非氣血兩虛型。
2.1 對照組 指導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指導,戒煙戒酒,適時進行有氧活動。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24)口服,每日清晨服用,初始每次5 mg,最大可增至每次10 mg。氫氯噻嗪片(三才石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235)口服,每日25~100 mg,分1~2次服用,并根據(jù)降壓效果調整劑量。連續(xù)用藥4周。
2.2 聯(lián)合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加味八珍湯治療。藥方組成:黨參片、澤瀉各20 g,茯苓15 g,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白術、天麻各10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連續(xù)用藥4周。
3.1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SBP)及舒張壓(DBP)水平。②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變化進行評估,包括頭暈、乏力、心悸,評分標準為0、1、3分,分別代表無癥狀、癥狀存在但不影響生活、癥狀存在且嚴重影響生活。③統(tǒng)計兩組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血壓恢復至正常范圍,且停止治療后無反彈;有效:血壓接近正常范圍,較治療前降低10~20 mm Hg(1 mm Hg=0.133 kPa);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6]??傆行蕿轱@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BP及DB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BP及DBP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聯(lián)合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mm Hg,±s)
表1 兩組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mm Hg,±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SBP DBP聯(lián)合組 52 治療前 165.1±15.2 94.9±4.1治療后 134.8±8.6△▲ 78.4±6.7△▲對照組 52 治療前 164.5±15.7 95.2±4.5治療后 154.3±9.1△ 86.1±7.4△
(2)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聯(lián)合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聯(lián)合組 52 7.54±0.26 1.43±0.12△▲對照組 52 7.49±0.31 3.97±0.19△
(3)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合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4)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聯(lián)合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目前慢性疾病已成為繼惡性腫瘤之后,發(fā)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類疾病,而高血壓病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疾病,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下逐年上升。調查顯示,我國40歲以上罹患高血壓病的患者占所有慢性病的10%~20%,現(xiàn)已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7]。高血壓病患者若血壓控制不佳,會損傷多個臟器功能,影響心血管系統(tǒng),引發(fā)多種合并癥,對患者心身健康造成影響。因此,需早期控制血壓水平,穩(wěn)定患者生理功能,目前西醫(yī)常用治療藥物包括利尿藥、β-受體阻滯劑等,雖有一定降壓效果,但也會造成血壓快速下降、穩(wěn)定性差及停藥反彈等不良反應。
中醫(yī)認為,高血壓病臨床分型較多,其中以氣血兩虛型較為常見,多因年老體衰,脾胃失調,氣虛血滯,不能健運水谷,以致氣血兩虛,進而發(fā)生眩暈[8],治療原則以活血補氣、健脾促胃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lián)合組SBP及DBP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聯(lián)合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效果顯著。本研究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采用加味八珍湯治療,方中黨參、當歸、白術、炙甘草即四君子湯,具有補氣破積滯、行氣健脾胃之效,脾為后天之本,脾健則氣血化生有源;茯苓補潤五臟,安神定志;澤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腦為髓海,髓為腎中精氣化生,川芎、熟地黃、白芍等補充氣血,生精促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天麻疏肝平息,兼顧祛痰。諸藥合用,旨在健運脾胃、疏經(jīng)養(yǎng)肝、補氣養(yǎng)血,兼能平肝息風、祛痰止眩,一舉多得,從而發(fā)揮較好的控壓效果?,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黨參、茯苓可增強人體免疫力、利尿、調節(jié)胃腸運動[9];白術、澤瀉具有顯著利尿作用[9];熟地黃可以顯著抑制肝臟的出血性壞死及單純性壞死,促進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恢復[10];諸藥可補血調經(jīng),改善患者生理功能。本研究中聯(lián)合組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療效較佳,用藥安全性較強。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氣血兩虛型高血壓病效果顯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水平,緩解臨床癥狀,且用藥安全性強,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如病例數(shù)量少、數(shù)據(jù)存在抽樣誤差、研究時間較短,可能會影響臨床療效;患者隨訪時間有限,暫不能對復發(fā)率進行臨床統(tǒng)計研究。下一步研究可擴大樣本,降低抽樣誤差;進一步規(guī)范臨床研究方法,増加研究時間、隨訪時間,使研究結果更加準確、客觀;建立相關的實驗模型及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