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際學術交流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2020-06-22 13:24韓媛媛
大學教育 2020年6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

韓媛媛

[摘 要]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通常是指科研工作者參加學術交流時使用的語言,包括口頭語和書面語兩種。通過分析英國學術口語語料庫(British Academic Spoken English Corpus)中l(wèi)ecture和seminar兩種學術話語情態(tài)動詞、第一和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探究我國研究生在國際學術英語口語交流過程中常見的跨文化交際失誤及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國際學術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學術口語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06-0020-05

隨著學術交流在促進“雙一流”大學建設、學科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國內許多高校紛紛根據(jù)各自定位,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開設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類課程,以實現(xiàn)高校高水平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作為學術英語的有機組成部分,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類課程的設置服務于不同高校的人才定位,在具體教學安排上并不完全一致,但總的來說,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類課程主要是為了幫助研究生掌握各自專業(yè)的英語學術語言,以便為他們參加各類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報告會、學術講座等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以促進學術交流與科研創(chuàng)新。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積淀物,是族群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總和。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跨文化的國際交流日趨頻繁,高校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高校研究生如何在掌握大量的英語詞匯與語言知識的情況下,準確地表達個人的學術觀點,避免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出現(xiàn)語用失誤就顯得非常重要。為此,必須提高高校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一直是近些年來外語界學術討論的熱點,但是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學者們卻莫衷一是。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針對Chomsky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認為語言能力恰恰是一種交際能力,包括語法、心理和社會文化諸方面的能力[1]。加拿大學者Canale和 Swain把交際能力細分為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2]。Spitzbery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這樣一種現(xiàn)象,即這一行為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是恰當和有效的[3]。我國學者文秋芳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交際能力與跨文化能力構成 [4]。畢繼萬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由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guī)則和交際規(guī)則轉化能力以及文化適應能力組成的必備綜合能力 [5]。盡管國內外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界定有一定的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界一致認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科研工作者成功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交流與合作的必備能力之一。

目前,盡管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類課程,但是由于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教學在各高校的學分與學時都有限,傳統(tǒng)的英語課程常常過分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水平不高。許多研究生對各國文化的認知僅限于傳統(tǒng)節(jié)日、宗教與食物,因而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經常出現(xiàn)語用失誤。

二、國際學術交流中英語口語的常見失誤

(一)情態(tài)動詞使用失誤

情態(tài)動詞用在實義動詞之前,表達說話人對句子內容的主觀態(tài)度。Halliday表示,情態(tài)動詞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把情態(tài)動詞的量值分為低值、中值和高值三個等級[6],具體如表1所示。

情態(tài)動詞在英語口語中是運用較為頻繁的詞匯,也是中國學生在口語表達中頻繁出錯的難點。以下語句摘抄自研究生公共英語課堂的學術報告發(fā)言,這些語句包含的情態(tài)動詞的量值均為高值。

例1. Owing to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photocatalysis, Au/CeO2 ought to be use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例2. You must know that the improved PID controller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PID controller both in rapidity and stability.

例3. In finish milling on arc surface, the factors playing critical role on the achieved surface roughness need to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以上例子中,ought to, must和need這三個表達個人強烈意愿的情態(tài)動詞被使用在學術英語口語中,屬于語用失誤。

為了研究學術英語口語中不同量值的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情況,筆者選取英國學術口語語料庫(British Academic Spoken English Corpus)中l(wèi)ecture和seminar兩種不同情景的十二篇話語作為語料,內容涉及社會研究與科學、生命與醫(yī)藥科學、物理科學、藝術與人文四個類別,具體如表2所示。

由于語料庫中各量值的情態(tài)動詞較多,本研究僅關注高頻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情況。筆者利用AntConc軟件,對所選語料中使用頻率前五位的情態(tài)動詞進行排序,其結果如表3所示。

由此可見,在學術英語口語中,量值處于低值和中值的情態(tài)動詞使用較為頻繁,高量值的情態(tài)動詞使用并不多。在具體的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中,will和can使用的頻次遠遠多于其他情態(tài)動詞,幾乎是其他情態(tài)動詞的兩倍或者三倍。

在例1至例3中,學生恰恰是由于情態(tài)動詞使用不當導致語用失誤。因此,在學術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建議學生,除非特意強調,否則在學術報告中應盡量使用中值或者低值的情態(tài)動詞來表達。

學術英語口語傾向于使用中低值的情態(tài)動詞,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看,其實反映出西方文化中的禮貌原則。在語用學界,遵循禮貌原則是言語交際的普遍現(xiàn)象,顯示出人們?yōu)榫S護和諧人際關系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根據(jù)Leech的理論,言語的禮貌程度可以從損益程度(the cost-benefit scale,指言語行為對說話者還是聽話者有益)、留有余地程度(the optionality scale,指說話者可供聽說者選擇的程度)和間接程度(the indirectness scale,指言語行為與言語目的之間的距離長短)三個方面進行衡量[7]。量值較高的情態(tài)動詞如must, ought to, mustnt等詞匯,禮貌程度較低,語氣具有命令性,在言語交流上反映出說話者不給對方留下任何選擇的余地,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量值較低的情態(tài)動詞如can, may, will,would等詞匯,禮貌程度較高,語氣具有商量余地,在言語交流上反映出說話者不強求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為他人的自由選擇保留空間。

在學術英語口語中大量使用中低值的情態(tài)動詞,能表明學術發(fā)言人是以一種謙虛禮貌的態(tài)度與同行交流,也為自己學術水平的提高創(chuàng)造機會,這是科研工作者應當具有的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

我國研究生在學術英語口語交流中常常誤用高值的情態(tài)動詞,一方面是由于其缺乏對英語情態(tài)動詞文化交際功能的認知,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口語表達往往來自逐字逐句的中文翻譯,導致語言交際失誤;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長期不受重視,教師未能提供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景訓練,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的專業(yè)詞匯,但是在口語交際方面缺乏經驗,給他人留下失禮的印象。

(二)人稱代詞主語I,we,you使用失誤

人稱代詞主語I,we,you是國際學術英語口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具有交際意義的單詞。近些年來,許多學者開始關注本族語使用者和非本族語使用者在學術英語論文中使用人稱代詞的差異。Hyland通過比較我國香港地區(qū)學生的論文與英美國家的期刊論文,發(fā)現(xiàn)香港學生在論文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稱單數(shù)I[8]。張曼比較了中外學術論文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二者存在顯著差異[9]。張玫以Science論文摘要為研究對象,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第一人稱代詞主語的摘要高達80%[10]。英語學界對于學術英語中人稱代詞主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書面語上,對于其在學術口語中的使用情況,關注度并不高。

本研究以之前選取的英國學術口語語料庫中的十二篇話語作為語料,利用AntConc軟件,對人稱代詞主語I,we,you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其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發(fā)現(xiàn),國際學術英語口語存在以下兩個情況:其一,I和we作為人稱代詞主語在學術交流中十分常見,也是學術英語中的高頻詞匯之一。其二,you作為第二人稱代詞,盡管不會出現(xiàn)在學術書面語中,卻頻繁出現(xiàn)在學術交流口語中,而且you的使用頻次遠遠多于第一人稱代詞I和we,幾乎是I 和we的兩倍或者三倍。

然而在研究生公共英語課堂,學生很少用第一人稱代詞I或者we來表達個人的學術觀點,更加不會用you來指稱在座的聽眾。

我國學生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在學術英語口語交流中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的頻次客觀地反映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國內英語教學長期強調學術的嚴謹性和客觀性,要求學生用科學的語言去描述研究的背景、內容、步驟和結論,大量使用非人稱句和被動語態(tài)去描述科研的現(xiàn)象與本質。因此,在學術交流中,學生常常避開使用第一人稱代詞I或者we來闡述個人觀點。在口語交流中,他們?yōu)榱俗裱瓕W術語言的使用規(guī)范,也采用與學術寫作相同的語用策略,盡量避開使用第二人稱代詞you。此外,由于中國人奉行中庸之道,許多學生相信避開使用I,we和you這樣的人稱代詞可以模糊科研成果的主觀色彩,弱化個人或者團隊的貢獻,表現(xiàn)出謙遜的科研態(tài)度。

然而,在學術英語口語交流中,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卻具有獨特的文化交際功能。首先,在西方后現(xiàn)代語境中,知識不再被認為是永恒真理,而被理解為以文本為基礎、以話語交流為媒介的社會建構。國際學術交流就是為同行之間互相承認科學研究成果和共同完成知識定義提供的平臺??茖W理論的提出絕不是空泛的知識體系,它與科研背景、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密不可分。因此,科研成果也必然打上科研工作者個人或者團隊的烙印。大量使用第一人稱I或者we,往往能夠更加清楚地表現(xiàn)出學術發(fā)言人在科研工作中的創(chuàng)新之處,起到讓人耳目一新的作用。其次,通過使用大量的第一人稱主語we,發(fā)言人能夠有效地爭取同行的贊同,把聽眾拉入學術觀點的建構者的角色之中,更加有利于個人學術成果被同行專家所接納。再次,在學術交流中,發(fā)言人通過使用you來指稱聽眾,避免讓書面語給人冷冰冰的刻板印象,顯示出循循善誘的謙和與大度,有利于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也有利于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學術觀點。

(三)跨文化交際策略失當

學術英語口語交流不僅僅包括學術發(fā)言,還包括學術提問與回答環(huán)節(jié)。胡庚申指出,科技演講、專題討論和學術答辯等活動中的提問與回答環(huán)節(jié)不同于日常社交中的一般交談。答問者在答辯中一方面要根據(jù)發(fā)問的實質靈活機動地組織答話;另一方面是在聽完提問者的問話之后迅速思考,想辦法突破問話的控制,避免一味地被提問者牽著鼻子走,這樣才能爭取主動。為此,他提出七點交際策略:(1)聽清提問;(2)判準問題;(3)接引問話;(4)引證原話;(5)反問對方;(6)部分答復;(7)留有余地[11]。

在學術英語口語交流的課堂上,由于學術發(fā)言可以事先做好準備,因此許多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反復練習或者請教專家的辦法來提高口語水平,避免出現(xiàn)語用失誤,從而較為出色地完成學術發(fā)言。但是在提問與回答環(huán)節(jié),由于無法事先做準備,有些學生往往采用不當?shù)目缥幕浑H策略,暴露出低水平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例4和例5摘自研究生公共英語課堂上學生學術發(fā)言的問答環(huán)節(jié)。

例4.

A: Thats all. Any questions?

B: I have a question. Can you tell me …?

例5.

A:Could you give us a further explanation to the theory you mentioned in the conclusion part?

B: Oh, I may show you the PPT about the theory, and you may read it by yourself.

在以上對話中,研究生因誤用跨文化交際策略而導致學術交流失敗。在例4中,A結束學術報告之后,非常突兀地過渡到提問與回答環(huán)節(jié),直接問聽眾“Any questions? ”這種表達顯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常見于上級向下級發(fā)出命令,等待其執(zhí)行,卻并不適用于學術語境。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學術發(fā)言人應鼓勵聽眾提問,期待同行反饋,說話態(tài)度較為謙和。有的時候,學術發(fā)言人為了緩解聽眾提問前片刻冷場的局面,常常會自問自答。B在提問中也犯了跨文化交際策略失當?shù)腻e誤,直接回答“I have a question”,給人留下粗魯失禮的印象。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當聽眾認真聽完學術發(fā)言人的報告之后,往往會對發(fā)言人分享學術觀點與見解表示感謝。此后,提問者往往會以一種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問題,請求對方回答。其實,在學術交流中,學術觀點有沖突是非常正常、普遍的。但是,在表達異議時,提問者需要學會采用適當?shù)目缥幕浑H策略,才顯得禮貌得體。

例5中,學術發(fā)言人B在提問回答環(huán)節(jié)也表現(xiàn)出有待提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A要求B對結論中的學術理論進行重述與解釋時,B并沒有回答問題,只是通過回放PPT邀請?zhí)釂栒咦约喝ラ喿x。這種拒絕回答問題的行為方式在國際學術交流中顯得十分失禮,而且也是一種無效的溝通。發(fā)言人應該較為誠懇地簡明扼要地重復或者延伸相關學術觀點,正面回答聽眾的提問。即使遇到矛盾較為尖銳的學術觀點,學術發(fā)言人也應該采用委婉的態(tài)度表述自己的見解,為彼此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

三、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策

高層次的學術英語口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美國語言學家Wolfson認為,在與外國人交流當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者句法錯誤,而對于講話規(guī)則的違反常常被認為是失禮行為[12]。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如何才能得體地使用英語,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與交際策略失敗應該成為高校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類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為此,筆者提出以下三點對策。

(一)培育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英語教師

當前,許多高校為了滿足高層次專業(yè)人才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了解科研動態(tài)、把握學科前沿的需要,紛紛在研究生階段開設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類課程。但是,許多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割裂了語言教學與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他們在學術英語課程教學中,僅僅講授國際學術交流的基本知識,介紹國際學術會議的基本程序,傳授學術論文演講稿各部分的寫作模板與常用句型。還有一些教師,只要講到跨文化交際的相關內容,總是離不開西方節(jié)日、天氣氣候、民俗傳統(tǒng)和周末消閑的話題,不重視講授學術交流英語所負載的文化內涵,更談不上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專業(yè)人才。

培養(yǎng)學生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要抓好英語師資培訓,提升英語教師特別是公共英語教師的學術科研能力與國際學術交流能力。鼓勵英語教師向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投稿,積極支持英語教師參與專業(yè)學術會議,使任課教師能夠以自身的參會經歷現(xiàn)身說法,有效引導學生理解國際學術交流英語中的語用策略與跨文化意義。教師只有在剖析學術英語話語特征的同時,有意識地講授英語語言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等深層次的文化含義,才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國際學術交流中的語用規(guī)則,提高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二)合理選用學術交流英語教材

近年來,盡管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類課程,市面上的教材也較為豐富,但是這些教材在編寫體例上大都較為相似,主要涉及國際學術會議的個人申請程序、論文寫作、學術演講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的信函寫作等,給人千篇一律之感。許多教材雖然都是2000年之后編寫的,但是由于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因而其學術發(fā)言例子大都已經不再具備專業(yè)的前沿價值,這就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閱讀的興趣。此外,不少教材充滿空洞的說教,無法給學生提供生動的國際學術會議視頻或者音頻素材,更鮮有教材專門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探討國際學術交流英語中的語用規(guī)則。因此,合理選用學術英語的現(xiàn)有教材,采百家之長,為不同專業(yè)背景的人才參加國際會議服務,是保證國際學術交流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

(三)搭建學術英語交流實踐平臺

與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英語能力的綜合英語課程不同,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類課程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賴于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實踐經驗。在學術會議中宣讀科研論文、即席答辯、討論交流,或者組織學術會議,如主持會議、介紹主旨發(fā)言嘉賓、致開幕詞或者閉幕詞,都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國際會議的基本程序與語用規(guī)則。

但是,大部分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能夠站在國際學術會議上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并不太多。一方面是由于他們處于科研的起步階段,學術積淀還不夠豐富,很難有國際高水平層次的科研成果問世;另一方面是由于許多學生無法擺脫多年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盡管能夠在大學英語四六級或者雅思、托福等考試中取得高分,但是對于撰寫英語論文和投稿參會還缺乏必要的知識與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在高校搭建學術英語交流實踐平臺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可以舉辦國際學術節(jié),邀請國內外各行業(yè)的專家學者參加系列講座論壇與學術報告會,使學生領略到科研工作的魅力與價值,激發(fā)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興趣與信心;舉辦大規(guī)模的模擬國際學術會議活動,把模擬會議的組織與安排作為課外任務交給研究生去完成,使學生在模擬學術演講、答辯與主持過程中,在與同專業(yè)同學與教授的交流過程中,逐漸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開展多種類型的學術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新杯、挑戰(zhàn)杯等科研訓練中相互切磋與溝通,建構校際學術交流平臺等。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是培養(yǎng)高層次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培養(yǎng)學生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推廣學術成果,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意義重大,也應該成為國際學術交流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部分。

[ 參 考 文 獻 ]

[1] HYMES H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 PRIDE J B,HOLMES J.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Books,1972:269-293.

[2] CANALE M,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0 (1): 17-24.

[3] SPITZBERG B H.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 SAMOVAR L A, PORTER R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 9th ed. 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2000:375-387.

[4] 文秋芳. 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9.

[5] 畢繼萬.第二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中國外語,2005(1):66-70.

[6] HALLIDAY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Hodder Arnold,2004.

[7]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8] HYLAND K. Options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 [J]. ELT Journal,2000 (4):351-358.

[9] 張曼.中外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用法的對比研究[J].上海翻譯,2008(2):31-36.

[10] 張玫.《科學》雜志摘要語態(tài)及第一人稱代詞使用的實證研究[J].上海翻譯,2009(3):32-35.

[11] 胡庚申.怎樣進行國際交流:國際交流“How-to”電視講座[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2:222-226.

[12] WOLFSON ?N.Rules ? of ? speaking[C]//RICHARD ?J ? C,SCHMIDT R W. Languages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Longman,1983:62.

[責任編輯:龐丹丹]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際能力
BOPPPS模式應用于《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實證研究
中專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
短期海外游學對高等院校在讀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
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CBI理念下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
淺談體驗教學模式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淺談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