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念
塞外,漢末一個初春的傍晚,一位牧馬的少年躺在原野上小憩。數(shù)只大雁從此處飛過,聲聲長鳴將他喚醒了。少年緩緩睜開眼睛,只見一簇簇黃色的四瓣小花在微風中搖曳。這些明媚、鮮艷的小花似在沖他微笑。他癡癡望著這種當?shù)厝朔Q作“蕓薹花”的小花,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千年之后,這種只能在塞外荒原盛開的小花,竟變身成祖國各地皆有的報春花,廣布大江南北。每逢初春時節(jié),漫天遍野的黃花便會匯聚成金色的海洋。今天,它有一個稍顯土氣的名字——油菜花。
那個牧馬少年看到的植物是野生蕓薹?!笆|”古通“耘”,意為除草;“薹”則是植物的花莖。蕓薹的意思是割取植物的花莖。蕓薹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經(jīng)學家服虔的著作《通俗文》中,其中有“蕓薹謂之胡菜”的句子,清楚地說明蕓薹來自胡地。所謂“胡地”即“胡羌隴氐”等地,也就是現(xiàn)在的青海、甘肅、新疆和內(nèi)蒙古一帶。之后,蕓薹的種植地逐漸發(fā)展至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jīng)過不斷地馴化改良,野生蕓薹逐漸演化成為今天蕓薹屬的白菜型和芥菜型兩類。白菜型蕓薹植株整體比后者略顯矮小,葉片是圓卵形的,葉柄粗且寬,花臺上的葉片直接抱著花莖生長。芥菜型蕓薹的分枝多且松散,葉片長有明顯的長葉柄,花朵小而且稀疏,其味苦且辣。
北魏末年的農(nóng)業(yè)全書《齊民要術(shù)》曾記載過蕓薹的種植、收獲過程:“蜀芥、蕓薹取葉者,皆七月半種。地欲糞熟。蜀芥一畝,用于一升,蕓薹一畝,用于四升。種法與蕪箐同。既生,亦不鋤之。十月收蕪箐訖時,收蜀芥。蕓薹,足霜乃收。”東晉人王嘉說蕓薹分為紫蕓、黃蕓與青蕓三種,其中以紫蕓為最上等,味道辛辣;其次是黃蕓,味道發(fā)甜;最末等的是青蕓,味道是咸的。因其味道辛辣,蕓薹被佛教和道教明確列為禁食的“葷菜”。
隨著對蕓薹特性了解得不斷深入,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蕓薹的菜籽中含有豐富的油脂,可以用來榨油,繼而培育出了專門用于榨油的蕓薹品種,后被稱為“油菜”。宋人蘇頌所撰的《圖經(jīng)本草》將油菜列入油料作物,說它的菜籽雖然很小,產(chǎn)出的油量卻遠超其他作物的種子。用這種油炒菜味道清香;用它做成燈燭非常明亮;還可將其用于染發(fā),具有滋潤發(fā)質(zhì)的效果;如果將其作為飼料喂豬,亦可使豬增肥??偠灾痪湓?,此真“神油”也。
宋代,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一書中詳細總結(jié)了用油菜籽榨油的方法:“菜籽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氣,然后碾碎受蒸?!背床俗岩⒁猓骸捌降族伾盍缯?,投籽仁于內(nèi),翻拌最勤?!睘榱颂岣哂筒俗训某鲇吐剩そ硞冏龀隽撕芏嗯Γ骸凹饶攵Y,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甑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凡油原因氣取,油生子無。出甑之時,包裹怠緩,則水火郁蒸之氣游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訣由于此?!碑敃r,用油菜籽榨油的出油率可達到30%,這對古人來說已是殊為不易了。
乾隆皇帝贊油菜:“黃萼裳裳綠葉稠,千村欣卜榨新油。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詩中除了贊美它“黃萼”和“綠葉”的美麗外表之外,更加指出它具有“榨新油”“資民用”的特質(zhì),并夸贊油菜“不是閑花野草流”。
除了食用、榨油之外,先人們還不斷挖掘蕓薹的藥用價值,并發(fā)現(xiàn)它具有“涼血散血、解毒消腫”等醫(yī)用功效。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說油菜的莖葉和種子具有“辛溫無毒”的特點,故“方藥多用”,入藥能夠起到“行血、破氣、消腫、散結(jié)”的作用,對醫(yī)治吐血、癰腫、血痢、痔瘡甚至婦女難產(chǎn)等癥療效顯著。
關(guān)于油菜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過藥王孫思邈經(jīng)歷的一件奇事:“思邈曰:貞觀七年三月,予在內(nèi)江縣飲多,至夜覺四肢骨肉疼痛。至曉頭痛,額角起丹如彈丸,腫痛。至午通腫,目不能開,經(jīng)日幾斃。予思本草蕓薹治風游丹腫,遂取葉搗敷,隨手即消。”孫思邈因飲酒過多而致失眠,整夜頭痛不止,額頭還腫起一個包,疼得連眼睛都睜不開。此時,他忽然想到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見過蕓薹治風游丹腫的記載,于是把蕓薹葉子取來并搗碎,敷在腫處,接著就見證了“隨手即消,其驗如神”的奇跡。
如今,每到春天,漫山遍野黃燦燦的油菜花都會用盛裝裝扮大地,它們仿佛一群金色的候鳥,自西向東、由南而北,次第綻放。每年元旦之后,海南和臺南的油菜花就會開放;二月,油菜花會越過北回歸線染黃嶺南山區(qū);三月,油菜花北遷至長江流域;四月,它們來到黃河流域盛開,七月,油菜花終于來到了長城腳下,在神州大地的每一片土地上,譜寫出宏大的生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