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一課一得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新主張,也成了不少教師掛在嘴邊的“時尚”。在一次教學研討活動中,一位教師執(zhí)教的是《楊氏之子》這篇課文。評課時,該教師提出:“著力關(guān)注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在拓展閱讀中進行仿寫訓練,做到一課一得”。對此,不少教師表示認同。真的如此嗎?筆者有不同的看法,現(xiàn)將該教師的具體教學要點簡述如下。
1.初讀文言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指導學習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
2.重點要求學生關(guān)注課文中四個句子之間的關(guān)系。
在引導學生理解總分結(jié)構(gòu)時,教師以“哪些詞句最能體現(xiàn)楊氏之子甚聰慧”為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生找出的是第四句話,從中體會到孔君平與楊氏之子的對話是圍繞對方的姓來做文章,由此領悟文章的言語藝術(shù)。
3.出示古文《謝道韞詠絮》(最后一句空缺),轉(zhuǎn)入拓展遷移環(huán)節(jié)。
教師用“《世說新語》中這樣甚聰慧的孩子不止一個,還有——”作過渡語,出示古文后,僅僅對“白雪紛紛何所似”及回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進行簡單解釋,然后自己寫了一句“恰如柳絮天上飛”,再要求學生也仿寫一句并交流,最后用原文“未若柳絮因風起”補上空缺,以體現(xiàn)這個孩子有超出常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筆者認為,這位教師并沒有緊緊扣住“學習人物語言表達藝術(shù)”這個單元語文學習要素,挖掘文本中獨具特色的語言訓練點展開教學,追求真正屬于“這一課”的“一得”。
其一,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學,屬于起步階段,字詞句都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障礙,是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因此,在結(jié)課環(huán)節(jié)的拓展教學中,教師出示的一段與課文相類似的文言文,盡管是很淺顯的,但是對于第一次學習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卻是非常難的東西了。如果沒有教師給予足夠指導的話,學生連讀通順都難以做到,就更談不上理解文章的意思了;教師竟然讓學生練筆,用文言來表達。這不是勉為其難嗎?即使學生勉強在教師的授意之下說出了一些句子,估計那也不可能是學生的收獲??梢娺@種拓展及仿寫活動都不適宜。
其二,這一課的學習重點,從單元目標看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表達藝術(shù),也就是要破譯人物語言表達上的秘妙。比如說我們要知道人物在說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就得把課文中兩個人物在說話時省略的那些很重要的話補充出來。具體來說,比如孔君平想的是:“楊梅的楊和楊氏的楊是一樣的,我暗中把這兩個攪在一起,看你這個小家伙怎么分得清?”楊氏之子想的是:“哼,把我們楊姓和吃的楊梅混為一談,我給你找個動物做搭檔,孔雀的孔和孔氏的孔,嗯,我就把這兩個孔放在一起悄悄地還給你?!边@樣做才能讓學生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中,達到對人物語言的真正理解,挖掘人物對話中的潛臺詞。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語言訓練:如果來客姓黃,楊氏之子該怎么進行回答(可以從“黃牛”“黃豆”“黃瓜”等來說);再讓學生隨機選擇一個姓來進行有智慧的訓練;最后讓學生將那些最有意思的對答寫下來,雖然同樣是小練筆,但練筆在內(nèi)容上與練說保持了一致,也就是具有相似的語境,這對于初次學習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既降低了練筆的難度,又便于學生模仿,確保了語言文字運用學習集中在體會人物語言表達藝術(shù)上。
這樣的課堂教學,看起來只做好了一件事,但聚焦的是課文所在單元的單元語文學習要素——學習語言表達藝術(shù),開掘文本中獨具特色的語言訓練點,學生收獲的就屬于“這一課”的“真一得”,這樣的一課一得才可以堂而皇之地列入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