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 宋新苗
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zhì)的炎癥,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損傷、過敏及藥物等導致。其中,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
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也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冬季與初春多見,常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肺炎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是寄居在人體口腔及鼻咽部的一種正常菌群,當機體免疫功能受損時,有毒力的肺炎鏈球菌可入侵人體而致病。
抗生素出現(xiàn)前,細菌性肺炎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極大,抗生素的出現(xiàn)及應用曾一度使細菌性肺炎的病死率明顯下降。但近年來,細菌性肺炎的病死率并沒有降低,甚至有所上升,可能與人口老齡化、患者伴有基礎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有關,也與病原體變異、新病原體出現(xiàn)、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加等原因有關。
細菌性肺炎患者發(fā)病前,常有受涼、疲勞、感冒等病史。主要癥狀有高熱、寒戰(zhàn)、咳嗽、咯痰、全身肌肉酸痛等,體溫可達39~40℃,自然病程為1~2周。實驗室檢查患者血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多在80%以上,年老體弱、酗酒、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可不增高,但中性粒細胞比例仍增高。痰涂片及痰培養(yǎng)可有革蘭陽性球菌或陰性桿菌。X線或胸部CT等影像學檢查提示,病變早期僅見肺紋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葉稍模糊,隨著病情進展,表現(xiàn)為大片炎癥浸潤或?qū)嵶冇啊?h3>延伸閱讀:從痰液顏色慧眼識“菌”
痰液的顏色往往可提示感染的細菌。比如:鐵銹色痰多為肺炎鏈球菌感染,磚紅色膠凍狀痰多為肺炎克雷白桿菌感染,藍綠色痰多為銅綠假單胞菌感染,膿臭痰可能合并厭氧菌感染,等等。
一旦確診為細菌性肺炎,抗感染藥物應盡早使用。輕癥患者可口服抗菌藥治療。病情較重的患者須根據(jù)痰液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有無并發(fā)癥等情況,合理選擇藥物種類、劑量及給藥途徑。
病毒性肺炎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多發(fā)生于冬春季節(jié),可暴發(fā)或散發(fā)流行。一般而言,病毒侵襲人體后,患者多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主,流行性感冒病毒較常見,還有副流感病毒、巨細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狀病毒等。近年來,如SARS冠狀病毒、HIN1和H7N9甲型流感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以及導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等,給世界各國的衛(wèi)生防疫系統(tǒng)帶來嚴峻挑戰(zhàn)。
免疫功能較弱者易罹患病毒性肺炎,嬰幼兒、老人、妊娠婦女或原有慢性心肺疾病者患病后,病情較重。
病毒性肺炎一般起病較急,有發(fā)熱、頭痛、全身肌肉酸痛、倦怠等全身癥狀,也會出現(xiàn)咳嗽、咯少量白色黏痰、咽痛等癥狀,重癥患者可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發(fā)紺、嗜睡、精神萎靡,甚至休克。
病毒性肺炎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一般為正常(可稍高或偏低);呼吸道標本可用于檢測病毒類型。病毒性肺炎通??梢娔ゲAш幱?,小片狀浸潤或廣泛浸潤、實變,病情嚴重者雙肺可見彌漫性結節(jié)性浸潤影,甚至“白肺”樣改變。
病毒性肺炎大多傳染性較強,需對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進行隔離治療。輕癥者宜休息,多飲水,補充足量的維生素和蛋白質(zhì),以對癥治療為主,必要時使用抗病毒藥。重癥患者可能出現(xiàn)低氧血癥、呼吸衰竭等,需進行呼吸機輔助通氣、營養(yǎng)支持、免疫調(diào)節(jié)、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綜合治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認為病毒感染無“特效藥”,從而對病毒性肺炎聽之任之。這種做法不可取。大多病毒性肺炎患者病情進展快,較易發(fā)展成重癥肺炎,甚至死亡,因此患者應在疾病初期積極治療,以免釀成大錯。
支原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癥改變,潛伏期為2~3周,以兒童及青年人居多。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可引起散發(fā)呼吸道感染或小范圍“流行”。
支原體肺炎起病緩慢,患者可有咽痛、頭痛、咳嗽、發(fā)熱、食欲不振、腹瀉、肌痛等癥狀,咳嗽多為刺激性嗆咳,咯少量黏痰,發(fā)熱可持續(xù)2~3周,體溫恢復正常后可能仍有咳嗽等癥狀。
患者白細胞總數(shù)正?;蚵栽龈?,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起病2周后,約2/3患者的血清支原體抗體呈陽性。影像學檢查顯示肺部多種形態(tài)的浸潤影,呈節(jié)段性分布,以肺下野為多見。
早期使用適當抗生素可減輕癥狀、縮短病程。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為首選,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不敏感者可選用喹諾酮類。
真菌多在土壤中生長,孢子飛揚于空氣中,被易感人群吸入肺部后,可引起肺真菌病。有些真菌為寄生菌,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可引起感染。體內(nèi)其他部位的真菌也可經(jīng)淋巴或血液到肺部,導致繼發(fā)性肺真菌病。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糖皮質(zhì)激素、細胞毒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肺真菌病有增多的趨勢。
肺真菌病患者的病理改變有過敏、化膿性炎癥或形成慢性肉芽腫。由于肺真菌病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診斷時需綜合多種檢查結果,其中,病理學診斷是診斷肺真菌病的“金標準”。
治療肺真菌病,須選擇敏感的抗真菌藥物。相較于細菌或病毒性肺炎,可供選擇的抗真菌藥物種類較少,治療周期長,療效也有較大差異。
專家提醒:當然,肺炎的“面孔”遠不止這幾副,還有放射性肺炎、肺吸蟲病等。肺炎的不同“面孔”會造成不同后果,需要引起重視。大家應樹立科學防治肺炎的觀念,不可盲目樂觀,也不必過分恐懼,應積極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幫助。
大眾醫(yī)學202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