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健裕 管靖瑋 方立明 徐振波 肖雨茜
(1.華南理工大學(xué) 食品科學(xué)與工程學(xué)院,廣東廣州 510640;2.華南理工大學(xué) 材料科學(xué)與工程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640)
自20世紀弗萊明發(fā)現(xiàn)盤尼西林以來,抗生素的濫用導(dǎo)致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加,已成為臨床醫(yī)學(xué)的棘手難題,開發(fā)新型抗菌材料、降低產(chǎn)生耐藥菌的風(fēng)險迫在眉睫[1]。檸檬醛是山蒼子精油中的主要抑菌成分,具有較好的廣譜抑菌性能[2- 3],但易揮發(fā)和氧化變質(zhì)[4]。目前,研究者們大多采用微乳液[5]、微膠囊[6- 7]等包埋方法來提高檸檬醛的穩(wěn)定性,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檸檬醛的揮發(fā)與變質(zhì)速率,但所制備的檸檬醛具有一定的時效性。金屬有機框架(MOF)化合物以金屬離子為中心,與有機配體通過化學(xué)配位構(gòu)建多孔三維框架結(jié)構(gòu)。MOF材料的 孔隙度高、比表面積大,其開放的金屬位點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8- 10]?,F(xiàn)有研究中,尚未發(fā)現(xiàn)檸檬醛與金屬離子有增加細菌耐藥性的風(fēng)險,因此,MOF接枝檸檬醛有可能可以提高檸檬醛的穩(wěn)定性,同時結(jié)合MOF中金屬離子的抑菌能力,得到新型的高性能抗菌劑。IRMOF-3是以Zn4O6+為金屬位點、2-氨基對苯二甲酸為有機配體,通過水熱法或表面活性劑法合成的一種MOF。水熱法一般采用高溫長時反應(yīng)方式,反應(yīng)時間在24~72 h不等,且產(chǎn)物較少,多為微米級。添加表面活性劑的方法可加速晶體成核速度,反應(yīng)時間有所縮短(8~18 h),但是反應(yīng)需要高溫,且產(chǎn)物粒徑分布不均勻,表面活性劑難去除。文中采用醋酸鋅法,在溫和條件下快速合成IRMOF-3。與水熱法和表面活性劑法比較,醋酸鋅法制備的IRMOF-3納米顆粒細小、均勻,晶體結(jié)構(gòu)完整。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可酸響應(yīng)的席夫堿鍵反應(yīng),在IRMOF-3納米顆粒表面接枝檸檬醛(IRMOF-3-C),以期合成具有良好抗菌性與穩(wěn)定性的抗菌劑。
檸檬醛(純度98%)、2-氨基對苯二甲酸(純度98%)、吡啶、二環(huán)己基碳二亞胺(DC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均購自美國Sigma公司;六水合硝酸鋅(純度99%),購自廣州化學(xué)試劑廠;二甲基亞砜(DMSO)、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氯甲烷(CH2Cl2)、甲醇、無水乙醇,購自天津大茂化學(xué)試劑廠;LB肉湯培養(yǎng)基、瓊脂粉,購自廣東環(huán)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TCC 23235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ATCC 43894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來自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主要儀器設(shè)備如下:高分辨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德國Zeiss Merlin)、X射線多晶衍射儀(德國Bruker D8 ADVANCE)、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德國Bruker VERTEX 70)、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德國BrukerAgilent 1100/Esquire HCT PLUS)、同步熱分析儀(德國NETZSCH STA449 F3)、生化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科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LRH-250)、生物安全柜(力康生物醫(yī)療科技控股有限公司HFsafe900)。
1.3.1 IRMOF-3的合成
根據(jù)文獻[11- 13]中的IRMOF-3合成方法,采用水熱法、表面活性劑法和醋酸鋅法分別制備了3種IRMOF-3。
水熱法:將二氨基對苯二甲酸(0.297 g,1.64 mmol)與六水合硝酸鋅(1.308 g,4.40 mmol)超聲溶解于80 mL DMF并轉(zhuǎn)移到反應(yīng)釜,在100 ℃下加熱18 h后冷卻,離心收集并用DMF洗滌3次后,用CH2Cl2置換DMF,每12 h換液1次,3 d后干燥。
表面活性劑法:將PVP(0.20 g)溶解于含有無水乙醇(5 mL)和DMF(5 mL)的混合溶劑中,然后將六水合硝酸鋅(66.93 mg)和二氨基對苯二甲酸(16.29 mg)溶解在4 mL的DMF中并加入上述溶液。將溶液超聲分散10 min后,轉(zhuǎn)移到反應(yīng)釜中,并在105 ℃下加熱8 h(加熱速率1.5 ℃/min)。最后,通過離心(10 000 r/min,15 min)分離產(chǎn)物。產(chǎn)物用DMF反復(fù)洗滌5次后,放置于透析袋中80 ℃過夜去除未結(jié)合的有機配體和PVP。最后,用CH2Cl2置換DMF,12 h換液1次,3 d后干燥。
醋酸鋅法:將醋酸鋅(0.176 g,0.8 mmol)超聲分散于10 mL DMF中,2-氨基對苯二甲酸(0.054 g,0.3 mmol)超聲分散于15 mL DMF中。將2-氨基對苯二甲酸溶液置于磁力攪拌器上攪拌,并將醋酸鋅溶液快速倒入溶液中,攪拌反應(yīng)1 min,離心并用DMF洗滌3次,再用CH2Cl2置換DMF,每12 h換液1次,3 d后干燥。
以上3種合成方法的超聲和離心處理條件一致,超聲處理條件均為40 kHz、240 W,離心處理條件均為10 000 r/min、15 min;洗滌干燥條件均為:用CH2Cl2置換DMF,12 h換液1次,3 d后在25 ℃下真空干燥24 h。
1.3.2 IRMOF-3-C的合成
通過檸檬醛中的醛基與2-氨基對苯二甲酸中的氨基發(fā)生席夫堿反應(yīng),將檸檬醛接枝在IRMOF-3顆粒表面,具體操作如下:將10 mg的IRMOF-3在10 mL的DMSO中進行超聲分散(40 kHz,240 W),30 min后,加入檸檬醛(11.36 mg)、吡啶(0.1 mL)和DCC(20 mg),在氮氣氣氛下避光,室溫攪拌4 h后離心(10 000 r/min,15 min),收集產(chǎn)物并用DMF洗滌多次,再將其浸泡在CH2Cl2中,每12 h換液1次,置換3 d。
1.3.3 IRMOF-3-C的表征
(1)掃描電子顯微(SEM)表征[14]
SEM主要用來表征IRMOF-3以及IRMOF-3-C的表觀形貌。將制備好的顆粒在乙醇中超聲分散30 min(40 kHz,240 W),選取適宜的濃度,取5 μL液體滴在光滑的硅片表面,干燥后噴金60 s制得電鏡樣品。
(2)X射線衍射表征(XRD)[15]
XRD主要用來表征IRMOF-3和IRMOF-3-C的晶型結(jié)構(gòu)。采用Cu靶Kα輻射,管壓40 kV,管流40 mA,掃描速度0.2°/s,采樣寬度0.02°,掃描范圍5°≤θ≤60°。測試前將樣品室溫真空干燥24 h后過200目篩。
(3)傅里葉紅外光譜(FT-IR)表征[16]
FT-IR主要用來表征材料接枝前后官能團的化學(xué)結(jié)構(gòu)變化。采用KBr壓片法進行測試,首先將IRMOF-3和IRMOF-3-C研磨至粉末狀,再分別與KBr以約1∶200的質(zhì)量比研磨至混合均勻,制得透明的固體KBr壓片用于測試。
(4)電噴霧質(zhì)譜(ESI-MS)表征[17]
ESI-MS用來進一步測定接枝是否成功。將IRMOF-3-C(10 mg)在3 mL含10 %甲醇的水溶液中超聲處理30 min(40 kHz,400 W),過0.22 μm的濾膜,取1 mL過濾的上清液進行ESI-MS測定。
1.3.4 菌懸液的制備[18]
將凍存的大腸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在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接種過夜,培養(yǎng)活化菌株,將菌株轉(zhuǎn)移到LB固體培養(yǎng)基上畫板培養(yǎng)24 h,挑取單菌落接種在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過夜培養(yǎng),離心(5 000 r/min,5 min)后用生理鹽水洗滌、重懸,調(diào)整到與0.5麥氏比濁管相同的濁度(約為1.5×108CFU/mL)使用。
1.3.5 最小抑菌濃度的測定[19]
最小抑菌濃度(MIC)是指在藥物作用于細菌后能完全抑制細菌生長的最低濃度。將在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分散好的檸檬醛、IRMOF-3與IRMOF-3-C在96孔板中進行二倍稀釋,并加入稀釋好的菌液使每個孔中的菌濃度為1×105CFU/mL,制備梯度材料濃度(4.000、2.000、1.000、0.500、0.250、0.125、0.063、0.031 mg/mL)的樣品,將其放置在37 ℃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取出,測600 nm處的吸光度(OD600)來判定MIC。設(shè)置只有菌的陰性對照組、無菌的空白對照組與只加材料的對照組。
1.3.6 最小殺菌濃度的測定[20]
最小殺菌濃度(MBC)表示與陽性對照(未處理)相比,殺滅99.9%的細菌所需的最小顆粒濃度。通過將MIC菌液培養(yǎng)在LB固體培養(yǎng)基上,并在37 ℃下孵育24 h來測定MBC值。所有測定均在生物安全柜中進行。
1.3.7 細菌形態(tài)的觀察
將經(jīng)過2倍MIC的IRMOF-3-C處理的菌液(實驗組)和生理鹽水(對照組)處理后的菌液于4 000 r/min下離心5 min,棄上清液,用磷酸緩沖鹽溶液(PBS)洗滌兩次除去殘留的培養(yǎng)基后,加入用PBS稀釋的含2.5%戊二醛的溶液,于4 ℃固定12 h,再用PBS溶液洗滌兩次。分別用30%、50%、70%、85%、90%、95%梯度濃度的乙醇脫水,每個梯度中靜置5 min,再用100%乙醇脫水兩次,每次靜置15 min。將細菌真空干燥并噴金60 s后,用場發(fā)射電鏡觀察細菌形態(tài)。
研究中采用了3種方法來合成IRMOF-3并進行形貌分析。水熱法合成的IRMOF-3(如圖1(a)所示)顆粒粒徑約為12~18 μm,結(jié)構(gòu)基本規(guī)整,大體呈六面體,棱角分明。但是,由于在靜止條件下長時間高溫加熱反應(yīng),晶核形成時間長,導(dǎo)致粒徑偏大、尺寸分布不均勻。加入表面活性劑PVP并采用高溫法合成IRMOF-3(如圖1(b)所示)可以加速成核,縮短反應(yīng)時間,得到較小的粒徑(約為200~600 nm)。然而,表面活性劑的加入會影響顆粒形貌,導(dǎo)致顆粒呈球狀。采用醋酸鋅為鋅源,在室溫攪拌下合成IRMOF-3(如圖1(c)所示)時,由于醋酸鋅可以加速2-氨基對苯二甲酸的去質(zhì)子化,加快成核速度,所以能在室溫、攪拌等簡單條件下快速合成得到粒徑50 nm左右的六面體顆粒,且粒徑均一,表面平整。因此,可選擇醋酸鋅法合成IRMOF-3納米顆粒,并在其表面接枝檸檬醛。圖1(d)顯示,接枝后的顆粒表面形貌較接枝前沒有顯著區(qū)別,保持了原有的粒徑大小與六面體結(jié)構(gòu)。
圖1 IRMOF-3與IRMOF-3-C的SEM圖Fig.1 SEM images of IRMOF-3 and IRMOF-3-C
采用XRD對水熱法、表面活性劑法和醋酸鋅法合成的IRMOF-3進行了晶體學(xué)研究,結(jié)果見圖2。可以看出,3種方法合成的顆粒的晶型與模擬的IRMOF-3的出峰位置基本相同,表明其晶型結(jié)構(gòu)一致。接枝檸檬醛后,IRMOF-3-C的XRD出峰位置基本無變化,表明接枝檸檬醛的過程中溶劑與催化劑未破壞IRMOF-3的晶型結(jié)構(gòu)。
圖2 IRMOF-3與IRMOF-3-C的XRD圖譜Fig.2 XRD patterns of IRMOF-3 and IRMOF-3-C
圖3 IRMOF-3與IRMOF-3-C的紅外譜圖Fig.3 FT-IR spectra of IRMOF-3 and IRMOF-3-C
圖4 IRMOF-3-C的電噴霧質(zhì)譜圖Fig.4 ESI-MS spectrum of IRMOF-3-C
圖5 室溫放置7 d后IRMOF-3-C的電噴霧質(zhì)譜圖
Fig.5 ESI-MS spectrum of IRMOF-3-C after stored for 7 days at room temperature
選擇大腸桿菌(革蘭氏陰性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陽性菌)為實驗菌株來評價檸檬醛、IRMOF-3與IRMOF-3-C的抗菌性能,結(jié)果(見圖6和7)顯示,與檸檬醛相比,IRMOF-3-C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抑菌能力,這主要是因為檸檬醛不溶于水,在水中分散性極差且易揮發(fā),影響了其抗菌能力。而IRMOF-3-C通過席夫堿鍵接枝檸檬醛,增加了檸檬醛的分散性,并且席夫堿鍵對酸敏感,可以在酸性環(huán)境下斷裂,使得檸檬醛中的醛基從IRMOF-3上恢復(fù)并釋放。細菌的生長會形成微酸環(huán)境[19,21],在抗菌過程中IRMOF-3-C一方面通過酸響應(yīng)釋放檸檬醛抗菌,另一方面通過Zn2+的金屬位點抗菌[14,22],從而增強了抗菌效果。細菌在IRMOF-3-C溶液中培養(yǎng)12 h后的SEM形貌觀察結(jié)果也顯示,大腸桿菌的菌體凹陷結(jié)構(gòu)坍塌細胞壁被破壞(見圖8(a)),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體也呈干癟狀態(tài)且細胞壁表面出現(xiàn)明顯的裂痕(見圖8(b));反之,與在生理鹽水中培養(yǎng)的細菌對照(見圖8(a)和8(b)右下角插圖),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呈飽滿的形態(tài),表面的細胞壁致密無裂痕。據(jù)此推斷,在細菌培養(yǎng)環(huán)境下,檸檬醛與Zn2+從IRMOF-3-C上釋放,兩者作用于細菌細胞壁,使其破損而起到殺菌作用(如圖9所示)。而IRMOF-3-C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效果低于大腸桿菌,是因為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較厚、組織緊密堅固,而檸檬醛與金屬離子是通過破壞細胞壁來發(fā)揮殺菌作用[23- 25]所致。
圖6 檸檬醛、IRMOF-3與IRMOF-3-C對大腸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OD600測定結(jié)果
Fig.6 OD600values of citral,IRMOF-3 and IRMOF-3-C againstEscherichiacoliandStaphylococcusaureus
圖7 檸檬醛、IRMOF-3與IRMOF-3-C對大腸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MBC測定
Fig.7 MBC determination of citral,IRMOF-3 and IRMOF-3-C againstEscherichiacoliandStaphylococcusaureus
圖8 大腸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在IRMOF-3-C和生理鹽水中培養(yǎng)12 h后的SEM照片1)
Fig.8 SEM images ofEscherichiacoliandStaphylococcusaureusafter being cultured in IRMOF-3-C and saline solutions for 12 h,respectively
1)各小圖右下角插圖為在生理鹽水中培養(yǎng)12 h后的照片
圖9 IRMOF-3 接枝檸檬醛的抗菌機理示意圖
Fig.9 Schematic drawing of the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IRMOF-3 grafted with citral
文中探討了水熱法、表面活性劑法與醋酸鋅法合成的IRMOF-3顆粒的形貌結(jié)構(gòu),并采用醋酸鋅法一步合成了納米級的IRMOF-3。利用檸檬醛上的醛基與IRMOF-3的有機配體2-氨基對苯二甲酸上的氨基發(fā)生的席夫堿反應(yīng),形成了具有酸響應(yīng)功能的席夫堿鍵,提高了檸檬醛的穩(wěn)定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桿菌的MIC與MBC測試結(jié)果顯示,IRMOF-3-C的抗菌效果優(yōu)于IRMOF-3,這可能是由于細菌生長的微酸環(huán)境導(dǎo)致席夫堿鍵斷裂,釋放出檸檬醛,從而提高了材料的抗菌性。文中結(jié)果為改善檸檬醛穩(wěn)定性、提高其抗菌適用性以及研發(fā)高性能抗菌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