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如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中國古代的染織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術。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早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簡單的紡織工具。到了商周時期,染織工藝已有專門的分工,其織物圖案以幾何紋和小花紋為主。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染織工藝迅速發(fā)展,“齊紈魯縞”世人皆知。漢代的染織工藝有了飛躍的發(fā)展,染織品種增多,能織出精美而多樣的花紋,而且刺繡技術也有較高的水平。唐代織造技術取得了巨大成就,宋代的染織工藝又達到一個新水平,分工細致,染織藝風以典雅、和潤、沉靜為主。明清時期的染織工藝,在織造技術,染色方面,刺繡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表1 不同時期的染織工藝
追溯刺繡的源頭,是一件很難的事,原因在于刺繡制品的特殊性質(zhì),使其根本無法長時間保存,這樣也就無法證實它具體出現(xiàn)在哪個朝代??脊刨Y料中最早的刺繡痕跡出現(xiàn)在西周。1974年12月,在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伯妾倪墓室出土的陶片上,出現(xiàn)有明顯的刺繡印痕。而在河南安陽出土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上,也確實出現(xiàn)了刺繡的痕跡。由此說明,我國的刺繡歷史源遠流長。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對鳳對龍刺繡、龍鳳虎紋刺繡殘片,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信期繡、乘云繡、長壽繡等保存完好、文采燦爛的刺繡品都證實了戰(zhàn)國秦漢時期是中國刺繡歷史上第一個全盛期?!?】
刺繡發(fā)展到漢代,工藝開始有了飛躍的發(fā)展,刺繡在生活中應用的范圍更加廣泛,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刺繡也促進了中外經(jīng)貿(mào)及文化的交流。東漢開啟了觀賞型刺繡的先河,魏晉時期的刺繡在局部地區(qū)如南朝時的江南地區(qū)發(fā)展起來,到了宋代手工刺繡發(fā)達至高峰,特別是在開創(chuàng)純審美的畫繡方面,更堪稱絕后。繡畫受院體畫影響,山水、樓閣、花鳥、人物等構圖簡練,形象生動,設色精妙。繡畫及繡法書流行,花鳥繡畫發(fā)展到成熟期。宋代又設有繡畫???,純欣賞性刺繡以仿繡書畫為長,多以名人作品入繡,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繡畫成為獨立的藝術創(chuàng)作,僅平繡針就創(chuàng)出許多新針法。清代時期是一個集傳統(tǒng)刺繡之大成的時期,多用幾何圖案和大型纏枝花卉,賦予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喜用金針及墊繡技法,繡品題材廣泛、形象傳神。發(fā)展至清中期花紋圖案趨向小巧精細,開始使用西洋花卉圖案,用色艷麗豪華。清代民間享有盛譽的應推“蘇繡”“京繡”“蜀繡”“粵繡”“湘繡”五大名繡?!?】
顧繡,又名上海露香園顧繡,簡稱露香園繡,是上海市民間傳統(tǒng)美術,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顧繡因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區(qū)的顧名世家而得名,據(jù)史料記載,在明晚期,官宦顧名世在上海造園,施工中竟掘出元代書畫大家趙孟手書“露香池”三字的石刻,因而名其園為“露香園”。顧氏女眷多擅刺繡,故有“露香園繡”“顧繡”之名。顧繡以其精湛的技藝,絕妙的刺繡效果,在當時“海內(nèi)馳名”。
顧繡是中國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繡藝流派,傳承400余年,具有選材獨特、半繡半繪、畫繡結合、摹繡名畫、針法多變等工藝特點。其取徑書畫,格調(diào)高雅;師法自然、意趣清新、對清代形成的蘇、粵、湘、蜀繡四大藝術影響深遠。而顧繡有別于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四大名繡,其把宋繡中傳統(tǒng)針法,與國畫筆法相結合,以針代筆、以線代墨,勾畫暈染,其特點有三:一是半繪半繡,畫繡結合。顧繡以宋元名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等杰作作為摹本,畫面均是繡繪結合,以繡代畫,這也是它最為獨特之處。二是針法多變,時創(chuàng)新意。顧繡的針法復雜且多變,一般有齊針、鋪針、打籽針、接針、釘金、單套針、刻鱗針等十余種針法。三是間色暈色,補色套色?!邦櫪C”為了更形象地表現(xiàn)其內(nèi)容層次豐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澤的老嫩、深淺、濃淡等各種中間色調(diào),進行補色和套色,從而充分地表現(xiàn)原物的天然景色?!?】
表2 顧繡特點
顧繡的興盛不是偶然的,事物的發(fā)展總存在著內(nèi)因和外因。顧繡之所以能一統(tǒng)明末江南刺繡界,除了繡者本身的技藝高超外,也離不開當時文人的認可和支持。同時具備了這兩種因素,才使得顧繡在明末時期達到空前的繁榮鼎盛。【4】
韓希孟在顧繡的發(fā)展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名手,成就卓著。她在針法與用色上神妙獨到,故世稱閨閣“韓媛繡”。韓氏出身湖南武陵書香門第,尤擅工筆畫,所繪山水花卉筆墨清麗,在當?shù)赜胁排?。韓希孟嫁入顧家時,正值露香園鼎盛時期,高朋滿座,衣食無憂。其夫顧壽潛,曾師從明代著名大書畫家董其昌,不僅能詩善畫,更是對顧繡情有獨鐘,別號“繡佛齋主人”。韓希孟受其影響深遠,摹繡古今名人書畫,以針代筆,進一步發(fā)展針法的特技加之絲線輔助羽毛、麻、絨等豐富色彩和質(zhì)感,以及補色技巧來體現(xiàn)原畫稿的神韻,力求使所繡的人物、山水、花鳥達到“不是寫生畫,勝似寫生畫”的意境。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探索出了刺繡的獨特技法,所繡山水、人物無不活現(xiàn)逼真,花卉草蟲生氣盎然。
明清時期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形成了一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顧繡不是以“縫、連、補、綴”度日做的針線活,而是為了能作為“敢將十指夸針巧”的工藝品等小點綴。與琴棋書畫相同,女紅成為上層婦女寄托自己情感、陶冶性情的一種修養(yǎng)美德,她們往往為了繡成一幅作品不惜耗費大量精力。她們選擇文人雅士所喜愛平淡、自然的繪畫作繡稿,在表現(xiàn)形式上也將書、詩、畫結合起來,成為有機統(tǒng)一的藝術。由于它的審美取向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這是顧繡得以成功展現(xiàn)的重要因素。
總之,顧繡的最大特點在于所作的內(nèi)容,無論山水、花鳥等,都能運用畫理融合在繡技中,半繡半繪,繡畫結合,相得益彰。且劈絲極細,針觸細膩,追求質(zhì)感,配合精妙,在發(fā)揮刺繡的藝術特色的同時,突出的表現(xiàn)了作品的藝術神韻。
顧繡“畫繡結合”的特點,對繡者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需要繡者能熟知畫理和筆勢走向,對畫的意境和神韻要具有一定的悟性,更是將繡品的評價標準提高至對畫的要求,所以對于普通民眾來說不易掌握。因此,顧繡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藝的高超程度、對畫理畫技的領悟力和大量時間投入,可以說,顧繡自身特質(zhì)的限制性比較大,推廣和普及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因而未能真正普及到民間【5】,當時江南一帶的民間繡品都以顧繡為標準,繡莊也冠以“顧繡莊”之名,但其實大多數(shù)與顧繡并無直接關系。在顧繡作品高仿泛濫的狀況下,顧繡精髓盡失。晚期顧繡在選材、用色、針法等方面都與早期顧繡相差甚遠。市面上流傳的繡品甚至出現(xiàn)了粗制濫造的情況。為迎合大眾的需求,顧繡從起初的繡畫到后來的繡衣裙等,從高貴的宮廷走向集市,從精致走向粗糙,從起初的巧奪天工到后來的敷衍潦草,漸漸走向衰微。清末,隨著顧氏家族的沒落,顧繡藝術也逐漸湮沒,在以后的時間里幾乎被人們遺忘,再加上蘇繡的再一次崛起,顧繡的衰微便成了必然的趨勢。
《韓希孟繡宋元名跡冊花溪漁德圖》,明素禎,顧務,3.cm.24.5.m,故宮博物院藏
《韓希孟繡宋元名跡冊·葡萄松鼠圖》
《韓希孟繡宋元名跡冊·米畫山水圖》
顧繡自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之后,便得到了各方的重視,對顧繡的研究項目也逐漸增多。2007年,國家文化部確定戴明教老人為顧繡的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錢月芳老人的《藝心品鑒——錢月芳顧繡作品集》出版。松江文化館也將顧繡作為重點傳承發(fā)展對象,在顧繡工作者、顧繡創(chuàng)作、顧繡推廣等方面都作出了相應的努力?!?】由于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實用價值在當代生活中幾乎已經(jīng)不復存在,而顧繡主要是作為觀賞性藝術品,除去存放作品于博物館之中作為歷史藝術研究外,另外就是創(chuàng)作出與時俱進的顧繡作品用于外交活動。因為顧繡的獨特的特征限定了其存在方式與發(fā)展形勢,只能作為裝飾品進行市場的推廣,沒有一定的優(yōu)勢。
表3 顧繡經(jīng)典作品
顧繡獨特的藝術特征和歷史價值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刺繡之最,甚至于其對于女性價值的體現(xiàn)也是別具一格的。雖然它從誕生到興盛再到衰落僅有短短的百年,現(xiàn)存的作品也較為稀少,但這些都不能抹去它對中國刺繡,或者說畫繡這一門類的傳統(tǒng)藝術的杰出貢獻。顧繡的出現(xiàn)對于當時的社會發(fā)展與現(xiàn)代的研究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顧繡即便是從閨閣藝術轉(zhuǎn)變成社會商品,它的中心題材、繡者階級和藝術風格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唯獨不變的是其與書畫藝術的融合。但顧繡要在百花齊放的市場中生存下去,其產(chǎn)品形式必然需要一定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使其特殊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形式終將在現(xiàn)代文化中得以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