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敘良 鄧昭輝 夏添(長沙)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品德至高的樂器,為“琴、棋、書、畫”之首。
湘楚大地琴律溫厚,琴風(fēng)悠長。南宋琴家郭沔曾移居衡山譜寫《瀟湘水云》,數(shù)百年來以為美談。朱熹、張栻、王船山、左宗棠等賢哲在岳麓書院傳揚(yáng)禮教、以琴治心,為瀟湘古琴文化的弘揚(yáng)做出了巨大貢獻(xiàn)。彭祉卿、楊宗稷、顧梅羹、查阜西等近現(xiàn)代琴家都在湘楚大地上從事琴學(xué)活動。其中楊宗稷創(chuàng)立了“九嶷派”,著成《琴學(xué)叢書》,成為目前研究琴學(xué)的重要參考文獻(xiàn)。湖南省博物館現(xiàn)藏古琴五十三床,斫制年代自西漢起一直延續(xù)直民國,前后跨越兩千余年。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七弦琴、唐琴“獨(dú)幽”、明琴“祝公望”和“鶴鳴秋月”以及清代湖南地區(qū)禮樂局用琴等。這些豐富遺產(chǎn)無疑是中國古琴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激逸響于湘江兮,堪比德于遺老”,在麓山的明月中,在湘水的余波里,琴聲與天地合一,與萬物同奏。希望本文能為雅好人士開啟一扇了解瀟湘琴史的窗口,讓其更好地感受瀟湘琴韻的獨(dú)特魅力。
古諺云:“楚琴趙瑟齊竽秦箏”,先秦時(shí)期楚地琴家不勝枚舉,湖南地區(qū)的戰(zhàn)國及漢代墓葬中都曾出土了精美的古琴實(shí)物。這里的先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豐富的養(yǎng)蠶制絲經(jīng)驗(yàn)與精湛的髤漆技藝,為古琴的制作提供了堅(jiān)實(shí)基礎(chǔ)——湖湘琴事源遠(yuǎn)流長。
【文物說明】
通長81.5cm,通高13.3cm,寬12.0-12.6cm,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琴通體髹黑漆,弦已腐朽脫落。體面相連的琴面和活底板分別用軟硬不同的桐、梓木制成,與后世琴的面板用桐木、底板用梓木的情況相似。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古琴由琴身(分音箱和尾板)和底板兩部分組成。琴身音箱底下附底板,底板形制大小基本與音箱底面吻合,琴面和底板擱疊在一起,可以自由移動。琴面和底板內(nèi)各有一“T”形槽,兩者合在一起形成共鳴窗。琴面首端表面有因彈奏而留下的摩擦痕跡,無徽,底平。音箱部分較寬,尾板較窄而上翹。音箱首端橫亙一條岳山,岳山右側(cè)有七個(gè)弦孔。內(nèi)底剜有T形凹槽,在T形凹槽相當(dāng)于軫溝的部位,安置有7個(gè)調(diào)弦的角質(zhì)軫子,軫子上均有兩孔;尾板下面附有一雁足,其表面也剜有T形凹槽以與琴身音箱內(nèi)底凹槽相對應(yīng)。琴面板的弦路上留有明顯的七條凹痕,可能是張弦受壓所致。張弦的方法與后世琴一樣,也是一端經(jīng)過琴尾的“龍齦”系于琴足,另一端經(jīng)過“岳山”縛于七個(gè)“軫”上,不同的是只有一個(gè)琴足,而不是通常的兩個(gè)琴足。琴足由硬木雕成,纏繞有殘留的琴弦,弦下面還裹有絲織物墊底,可能為防止琴弦從頸上滑脫之用。
面板上有三處磨損,漆已脫離,露出了木質(zhì)。這些磨損給我們提供了古人使用這張琴的情況:磨損最重的是岳山內(nèi)側(cè),顯然是彈撥琴弦的地方,這和后世彈琴的部位一致;岳山外側(cè)的磨損可能是因?yàn)檎{(diào)弦時(shí)需要移動琴面所致。另外在八、九徽的地方也有磨損,可能和琴側(cè)的小窩同是左手持琴或按弦所造成的。由此可知,這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琴。
馬王堆出土“琴”竹簡遣策
馬王堆三號漢墓竹簡遣策簡五三、五四記有“珡(琴)一,青綺 ,素里菜(彩)繢掾(緣)”、“珡(琴)笥二”,被認(rèn)為對應(yīng)著出土的七弦琴。
古琴聲悠遠(yuǎn)深邃、樸拙內(nèi)斂,可以怡情養(yǎng)心、滌除塵穢。古代文士十分注重古琴的教化作用,使之與修善自身、治國安民聯(lián)系起來。王夫之、左宗棠、譚嗣同等先賢名士與古琴同音共律,終身為伴,為湖湘地區(qū)的古琴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物說明】
靈機(jī)式,晚唐。通長120.4cm,琴額寬20cm,琴肩寬21cm,琴尾寬15cm。琴面桐木斫,琴底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翠玉琴軫,琴徽似玉非玉,古琴大家鄭珉中先生疑為瑟瑟徽。通體斷紋較多,有蛇腹斷、牛毛斷、流水?dāng)唷敱硵?、梅花斷。栗殼色底間朱紅漆,鹿角霜灰胎。龍池、鳳沼為圓形。琴背肩部中央刻草書“獨(dú)幽”兩字,龍池下方刻方印“玉振”,龍池內(nèi)刻有隸書腹款“太和丁未(唐文宗年號)”四字。即琴斫于公元827年。琴尾底板右刻楊宗稷題詩:“一聲長嘯四山青,獨(dú)坐幽篁萬籟沉,法物船山留手澤,況兼玉振太和琴?!弊罂汤铎o題字:“右詩九嶷師題,本船山琴也,太和乃唐文宗年號,《湘綺樓日記》以為雷霄斫?!裾瘛c武英殿長安元年琴印同,蓋鮮于伯機(jī)印。李靜注。”文后刻“伯仁印”。
此琴曾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船山所藏,后為民國時(shí)期湖南琴家李靜珍藏。據(jù)《玄樓弦外錄》記載,琴上有楊宗稷的題識及李伯仁本人的題字。楊宗稷在《琴學(xué)叢書·藏琴錄》中稱“獨(dú)幽”為“鴻寶”,從李伯仁遺稿中記錄的文字來看,他亦非常珍視“獨(dú)幽”琴,視之如拱璧。
此琴曾經(jīng)與“鶴鳴秋月”琴一同送往北京進(jìn)行展覽,為目前全國十余床唐琴之一和湖南省博物館館藏古琴中的鎮(zhèn)館之寶。鄭珉中先生將“獨(dú)幽”視為“鑒定唐琴的標(biāo)準(zhǔn)器”。
李靜《已未九月朔題獨(dú)幽琴照片于北京》
釋文:此衡陽程氏家傳王船山琴也,名曰獨(dú)幽,龍池內(nèi)刻太和丁未四字。弦桐之間,鏗有金石感。其雅化爰存德音,為之歌曰:維茲雅琴兮,有唐之寶。流離人間兮,埋之芳草。欽逢君子兮,取以為好。激逸響于湘江兮,堪比德于遺老。何今世之茫茫兮,嘆風(fēng)塵之?dāng)_擾。集京華以自鳴兮,如出谷之黃鳥,誰為知音兮,哀此窈窕。
“獨(dú)幽”古琴琴底焦尾銘文
【釋文】
一聲長嘯四山青,獨(dú)坐幽篁萬籟沉。法物船山留手澤,況兼玉振太和琴,右詩九癸師題,本船山琴也。太和乃唐文宗年號,湘綺樓日記以為雷霄斫,玉振與武英殿長安元年琴印同,蓋鮮于伯機(jī)印。李靜注。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陽人,字而農(nóng),號姜齋,晚年隱居衡陽船山,人稱船山先生。王船山彈奏唐代“獨(dú)幽”七弦琴是他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船山先生的詩文集中有一首《九昭》詩提到此琴,詩云:“附云門之青瑟兮,悼傾耳之獨(dú)幽,改繁聲以申悲兮,介師延而相將?!睆倪@寥寥數(shù)句中,尚且能勾勒出王船山先生晚年在注書立著的同時(shí),以琴、以音樂為伴之情景。
王船山曾作《漱玉琴銘》:“斯大觀,修隆慶,葉盛世之音不弧忘:寒泉冽,玉英揚(yáng),嶺之璞帝臺漿;滌凡心,渡滄桑,傳奕世兮其昌。明行人王夫之勒”,款后另有署年“康熙二年癸卯秋月”,康熙二年即1663年。
湘西草堂因地處湘江之西而得名。湘西草堂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開始是三間茅屋。王船山先生后半生在此潛心修煉了17年,他大部份著作都是在這里完成的。所著涉及天文、歷法、樂律、數(shù)學(xué)、歷史、文學(xué)、哲學(xué)等100多種,共400多卷,近700萬字。
李伯仁《玄樓弦外錄》記載了“獨(dú)幽”琴曾經(jīng)為明末清初的衡陽王船山先生所珍藏。此草堂就是曾經(jīng)擺放“獨(dú)幽”琴的“湘西草堂”,卻無人知曉王船山先生如何獲得“獨(dú)幽”琴。
李伯仁記載了如此一段離奇的故事:據(jù)傳,王船山先生在“湘西草堂”習(xí)書時(shí),時(shí)常見草堂庭中夜晚發(fā)出翠綠色之光芒。尤其在陰雨天,此夜發(fā)奇光的現(xiàn)象更加顯然。因此先生便在發(fā)光處挖掘,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石匣,其形制似棺槨。打開石匣一看,內(nèi)有長約三尺的錦袋,十分秀美。然錦袋內(nèi)則有一床古琴。先生對其珍于拱璧之間,作為家傳之寶。此為李氏所載“獨(dú)幽”之問世傳奇。“湘西草堂”久建材損,“獨(dú)幽”依然掛在壁間,但己經(jīng)殘敗不已。某日,大雨將草堂的墻壁注塌,而唯獨(dú)所掛“獨(dú)幽”琴之墻卻矗立未坍,這使得眾人異常驚奇。
然則這破土得琴、雨注琴立的故事也僅是李伯仁聽聞而來,其真實(shí)性還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后王船山家傳的“獨(dú)幽”琴流入到他人手中。楊宗稷《琴學(xué)叢書》之《藏琴錄》載“獨(dú)幽舊藏衡陽王船山先生家為人所得李君又從其人得之”,李伯仁乃“輾轉(zhuǎn)南朔以千金”以購得。這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其花費(fèi)要高出十倍于他的“飛泉”和“萬壑松風(fēng)”琴。他于1931年寫道:“……獨(dú)幽為王船山所藏,唐雷霄琴,見《湘綺樓日記》,歸余又十余年矣……”。另外他曾于1919年寫下了《己未九月朔題獨(dú)幽琴照片于北京》。由此,則可推測李伯仁之“獨(dú)幽”琴至少購買于1919年。其首句云“獨(dú)幽”是“此衡陽程氏家傳,王船山琴也……”。
對于用重金換來的“獨(dú)幽”琴,李伯仁視之如珍寶,恐有任何異恙。為保護(hù)其琴不流落至外,他于民國十五年(1926)將“獨(dú)幽”琴藏于長沙的麓云里舊宅內(nèi)。民國十八年(1929),李伯仁便抵達(dá)長沙麓云里舊宅,他將與親人同度己巳年新春。一抵家李伯仁便迫不及待地“上樓觀獨(dú)幽、歸昌”二琴,所幸均完好無恙。1930年李伯仁收到三弟李毓堯的書信,李毓堯在其書信中向李伯仁告知了家里的近況,得知“長沙自祖母以下悉南行”,李伯仁則十分擔(dān)心“獨(dú)幽”琴,言“今所慮者,惟獨(dú)幽矣”。1931年他在日記中也曾回憶道“去年共禍時(shí)時(shí)念之,今幸無恙也”。
李伯仁愛好收藏琴器,亦見過不少名琴。每每看到好琴,都不免要與其“獨(dú)幽”作比較。民國十八年(1929)1月5日晚,李伯仁一人閑坐無聊,翻書偶見“琴名一天秋,為開元雷霄制,不知何如吾獨(dú)幽也”。李伯仁曾親見關(guān)雅亭收藏之“秋塘寒玉”琴,雖然知曉其琴之人鮮少,但李伯仁確認(rèn)此琴為唐雷氏制琴。受關(guān)雅亭囑托,李氏為該琴題銘。在李氏看來,比之“秋塘寒玉”,他的“獨(dú)幽”還是稍遜一籌,甚至“吾家寒菊獨(dú)幽皆不如也?!?/p>
李伯仁擁有“獨(dú)幽”琴,實(shí)為名琴配知音。他曾揮毫為“獨(dú)幽”題詞:“維茲雅琴兮,有唐之寶流離人間兮,埋之芳草飲逢君子兮,取以為好激逸響于湘江兮,堪此德于遺老,何今世之茫茫兮,嘆值風(fēng)流之?dāng)_擾。集京華以自鳴兮,如出谷之黃鳥,誰為知音兮,哀此窈窕?!?948年,李伯仁與友人外出拜訪時(shí)偶遇周鰲山等人,周氏“出王船山手抄噩書見示,勻秀剛健,有如其人,惜未能羅致伴吾獨(dú)幽也”。
此記錄是李伯仁遺稿中最后一次提及“獨(dú)幽”琴,不久之后李伯仁便逝世。隨之“獨(dú)幽”琴也被送到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后又移交到湖南省博物館珍藏至今。
【文物說明】
鳳勢式,唐。通長119cm,琴額寬17cm,琴肩寬20cm,琴尾寬14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紫檀木制。青白玉雁足,玉軫,金徽。琴面有小蛇腹斷、龜背斷,琴底小蛇腹斷。朱紅色漆,鹿角霜灰胎。龍池、鳳沼為圓形。軫池下刻有“飛泉”二字,下有方印“貞觀二年”。該琴被近代著名琴家楊宗稷稱為“鴻寶”,為民國時(shí)期湖南琴人李靜藏琴。
李靜在他的《玄樓弦外錄》中《飛泉》中云,約在1920年間旅居京師時(shí),遇一壯士稱其父病,出琴一、劍一求售供藥餌,李贈以百金,受琴而卻劍,“后以漆落不能下相,付廠肆義元齋張虎臣修理,虎臣曰,此余少時(shí)在來熏閣所見物,別來六十年矣,猶在京師耶?始為刑部某主事所藏,某不善琴,當(dāng)字畫張掛耳,何至入君手?余告之故……”。
“飛泉”琴是李伯仁于民國初期以百金購得,在《玄樓弦外錄》中有較詳細(xì)的購琴始末。此琴也為李伯仁所偏愛,游玩、出訪時(shí)他都曾攜帶在身,也曾將“飛泉”琴贈予他的女兒李琬玉。
李靜《玄樓日記》
李靜(1886-1948),字伯仁,別號玄樓主人,又號香雪康客,湖南桂陽人,民國時(shí)期湖南著名琴家。始學(xué)于黃勉之,繼學(xué)于楊時(shí)百,擅彈平沙、漁樵、秋鴻、漁歌、胡笳等十余曲。楊宗稷《琴學(xué)叢書》《琴粹自敘》等書中對李靜的琴藝更是贊嘆不已。李靜著有《玄樓日記》《玄樓讀書雜抄》《玄樓弦外錄》等作品,書中有大量的古琴內(nèi)容,均為未刊手稿。
李靜一生酷愛彈琴和收藏古琴,而且收藏的古琴多為傳世名琴,如唐琴“獨(dú)幽”和“飛泉”,即被其師九嶷山人楊宗稷推許為兩大“鴻寶”,“獨(dú)幽”琴還是目前鑒定唐琴的標(biāo)準(zhǔn)器之一。李氏藏琴還有“祝公望蕉葉”琴、“萬壑松風(fēng)”琴、“海月清暉”琴、“鳳皇”琴、“回鶴”琴、“歸昌”琴、百衲琴。
【文物說明】
仲尼式,宋。通長116.7cm,琴額寬17.6cm,琴肩寬19.4cm,琴尾寬14.6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玉質(zhì)雁足,和闐青白玉琴軫,蚌徽。琴面有龜背斷、流水?dāng)?、牛毛斷,琴底有冰裂斷、流水?dāng)?、牛毛斷。栗殼色底間棗紅色朱漆及黑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琴身兩側(cè)有明顯的剖腹重修痕跡。
龍池腹款:“趙氏子昂家藏”字樣。龍池和琴軫之間有“萬壑松風(fēng)”四字。
龍池左右刻八豎行楊宗稷題款:“己巳八月廿七夜半,夢李君伯仁自沈陽過我。次日奉函送趙子昂家藏‘萬壑松風(fēng)’來,屬審定,余即以夢告并謂琴佳。嗣得書,云‘見懷之情,極于夢寐,神交千里,無阻關(guān)山?!偌燃?,請留,破沉寂。然疇昔之夜,實(shí)君神來,非我神往,少陵夢太白詩‘魂來?xiàng)髁智?,魂返關(guān)塞黑’是也,因紀(jì)大略刻于琴陰,仍寄李君,著其愛友愛琴情篤如此,夢后九日識于宣南舞胎仙館。同社弟楊宗稷”,下刻篆書方印一枚“甲子年生”。
在龍池與鳳沼間,刻雷渝識文一篇“吾友伯仁琴學(xué)名海內(nèi),竭精力,藏琴尤富。謂此題名下留隸痕已非始名,池內(nèi)刻‘趙氏子昂家藏’五字,必宋以前物無疑。戊辰除夕得于長沙,傳出自安化陶氏。池東原刻‘道光丁亥’四字,西刻‘栗里丹冶陶镕珍玩’八字。其見重于世可知。每攜以自隨,北游花江,南至香海。及丁丑去金陵,琴書彝器喪失過半,惟茲孤桐得相攜歸隱于蓉峰下,殆亦士紳所知,女容所悅耳。渝與晨夕過從,風(fēng)月嘯詠,證以斷紋音韻,洵可瑰寶,而歷劫未毀,得非慶幸。爰為記之,以示不忘。庚辰六月伏暑,雷渝謹(jǐn)識。”下刻篆書“雷渝”“芷潛”兩印。
鳳沼下方刻有銘文:“松雪珍琴,得之亡意,宓妃乍逢,帝姬偶至?;ń愫?,九絲愔愔,波涌云譎,獨(dú)可人心。入山既深,松風(fēng)萬壑,仙乎移情,及爾偕樂?!薄O骂}:“庚辰七夕玄樓主人題”,后刻“香雪康客”四字方印。
民國時(shí)期湖南琴家李靜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李靜《玄樓日記》
松雪珍琴,得之亡意,宓妃作逢,帝姬偶至?;ń愫?,九絲愔愔,波涌云譎,獨(dú)可入心。人山既深,松風(fēng)萬壑,仙平移情,及爾偕樂。
【文物說明】
仲尼式,宋(一說唐)。通長122cm,琴額寬16.6cm,琴肩寬19cm,琴尾寬13.2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冠角、岳山由紅木所制。木質(zhì)雁足,牛角琴軫,蚌徽。琴面有大、小蛇腹斷、冰裂斷、牛毛斷,琴底有冰裂斷及大、小蛇腹斷。鹿角霜灰胎,栗殼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無腹款。兩邊有減薄的斫法。龍池下方有“清修主人鑒”,其下有漆紅泥之“雅”及“玩”二鑒,另有“清修主人”方印。
曾為湖南琴家陳維斌藏琴,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仲尼式,宋。通長122cm,琴額18.5cm,琴肩20.5cm,隱間114cm(琴尾─岳山前),琴尾15cm,杉木琴面、琴底。紫檀木琴軫,紅木雁足,蚌徽。琴面蛇腹斷、冰裂斷、牛毛斷、龜背斷。琴底大蛇腹斷間牛毛斷,黑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在龍池上方有“伯仁兄屬沅”,下有陰刻金文“進(jìn)叔”印鑒一枚,龍池上方刻“鳳皇”琴名,龍池下方陰刻有“玄樓藏琴”之印鑒,無腹款。
鄭沅(1866-?),湖南長沙人,字叔進(jìn),號習(xí)叟,光緒二十年甲午恩科探花,以翰林侍講入值南齋,1903年出任四川學(xué)政,辛亥后曾為總統(tǒng)府秘書,袁世凱稱帝乃以疾力辭,客上海愛儷園,善書法。
民國時(shí)期湖南琴家李靜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仲尼式,宋。通長124.5cm,琴額寬17cm,琴肩寬18.8cm,琴尾寬16.6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紅木所制。紅木雁足,蚌徽。無斷紋,黑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無腹款。龍池上方刻有銘文“余性好劍而又有琴癖,每自謂‘剛?cè)嵯酀?jì),庶幾中和?!饲儆诿癜说弥踩受姶危囍H然,知為古物,寶之。夫琴既日以太古元音養(yǎng)我天和,余其可負(fù)于琴乎。昭陵精一子題”。龍池鳳沼之間刻有“歲次甲子仲春月,應(yīng)巽團(tuán)長雅囑。龍?zhí)豆徘俨輳]主人諶祖鈁謹(jǐn)刊并書。”昭陵精一子為民國湖南琴家陳維斌先生自號。
諶祖鈁,湖南溆浦人,好古琴。1936年曾任溆浦縣龍?zhí)段幕^館長,主要業(yè)務(wù)為識字教育、圖書借閱、編印《龍?zhí)侗趫?bào)》、時(shí)事演講、代筆等。
曾為湖南琴家陳維斌藏琴,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鶴鳴秋月式,明代(一說唐)。通長123cm,琴額寬20cm,琴尾寬14.8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黃花梨木雁足,牛角琴軫,蚌徽。琴面有龜背斷、流水?dāng)?、冰裂斷,琴底有流水?dāng)?、龜背斷、牛毛斷。通體髹栗殼色漆,露鹿角灰胎。長方形納音微隆,無腹款。琴背龍池上方刻草書“鶴鳴秋月”四字,龍池下方刻“世寶”方印,均舊刻。鳳沼上刻篆書“三唐琴榭”長方形印,鳳沼下刻篆書底“楚園藏琴”方印,此兩印均為安徽貴池劉氏所刻。此琴清末民初曾為安徽貴池劉世珩所藏,是當(dāng)時(shí)名揚(yáng)北京古琴界的重器。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征集,后移交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鶴鳴秋月”琴造型十分罕見,為清末民初古琴大家楊宗稷先生推崇備至,楊氏依聲音、木質(zhì)將“鶴鳴秋月”琴定為唐琴,且視為十年來僅見的唐雷威琴,亦即唐時(shí)所稱的雷公琴。但今人鄭珉中先生認(rèn)為是一張明琴。
劉世珩,(1874-1926),清末著名藏書家、刻書家、文學(xué)家,小字奎元,字聚卿,又字蔥石,號檵庵、聚卿,別號楚園,別署靈田耕者、枕雷道士,安徽貴池人,光緒二十年(1894)中舉人。民國十五年(1926)病卒于上海,享年52歲。
劉世珩幼穎異,年十三,補(bǔ)貴池諸生。舉光緒甲午江南鄉(xiāng)試,辛丑以道員指分湖北,曾授江蘇候補(bǔ)道。歷任江寧商會總理、湖北及天津造幣廠監(jiān)督、歷辦江南商務(wù)官報(bào)、學(xué)務(wù)等職,后任直隸財(cái)政監(jiān)理官、度志部左參議等職。
【文物說明】
仲尼式。明(待考),通長123cm,琴額寬18.5cm,琴肩寬19.8cm,琴尾寬15.2cm。琴面為梧桐木斫、琴底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紅木所制。紅木雁足,蚌徽。栗殼色漆灰,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銘文有“俊哉斯品,大和作樂,靜氣喻蘭,清風(fēng)感竹,觀化無為,寄興咸足,山水之間,朗然一曲”,“此琴音韻松透,斷紋奇古,不啻唐時(shí)雷氏所斲,余極寶愛。爰集鍥帖三十二字以,志忻幸云爾。嘉慶丙辰仲春,滄州李敬亭書并識”,其下有二印為“李廷敬印”“寧圃”。
李廷敬(?-1806)字景叔,號寧圃,一字味莊,滄洲(今河北滄縣)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jìn)士,任蘇松太道。工詩文,能書,寫孫氏書譜尤佳。于書、畫士尤多獎進(jìn)。著有代表作《海上墨林》。
【文物說明】
蕉葉式,明。通長121cm,琴額寬18.5cm,琴肩寬20.3cm,琴尾寬15cm。琴面、琴底均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紅木雁足,蚌徽。琴面有牛毛斷紋,琴底有冰裂紋間牛毛紋。薄鹿角霜灰胎,黑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圓形。腹款為“龍丘祝公望斫”。斫琴特征岳山加高、鱉邊。無銘文、印鑒。
祝公望(1477-1570),明成化至嘉靖年間人,號海鶴,自稱為龍丘道人,世稱海鶴仙翁,浙江龍游人,斫琴、彈琴高手,被稱為“浙操之師”。
曾為民國湖南琴家李靜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仲尼式,明。通長123cm,琴額寬18cm,琴肩寬19cm,琴尾寬14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紅木所制。紅木雁足,蚌徽。琴面有少數(shù)斷紋,琴底有牛毛斷、冰裂斷、小蛇腹斷。黑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上方有大篆“朝陽鳴鳳”琴名。龍池下方有“益黃南”“益藩雅制”“存誠養(yǎng)德”印款。龍池內(nèi)側(cè)腹款:“大明嘉靖甲子歲夏五月之吉”“益國潢南道人獲古桐木雅制”。龍池兩側(cè)有行書銘文“朝陽既升,巢鳳有聲。朱弦一弄,天下文明”。鳳沼內(nèi)側(cè)楷書腹款“洪都琴士涂桂,奉命按式監(jiān)斫”。
曾為湖南琴家陳維斌藏琴,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明代嗜琴成癖的皇帝很多,如明憲宗(成化)能琴名冠一時(shí),傳世明琴中見有“廣運(yùn)之寶”印鑒的各式成化御制琴。明思宗(崇禎)也喜好鼓琴,能彈30余首古曲。明代擅琴的太監(jiān)也很多,著名的如明中葉的戴義、黃獻(xiàn)、胡喜諌等。明代藩王造琴、刻譜之多,堪稱空前。尤其是寧王、衡王、益王、潞王,皆好琴,故而官宦及民間彈琴之風(fēng)盛行一時(shí)。在當(dāng)時(shí),民間也有不少斫琴高手,其中較著名的有張敬修、祝公望等,斫琴技藝被稱為吳中絕技之一,相傳上下百年無敵手。
【文物說明】
仲尼式,明。通長121.5cm,琴額寬18cm,琴肩寬19.2cm,琴尾寬14cm。琴面、琴底均為梧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木雁足,蚌徽。漆灰黑色,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上方有“山左昌樂石鳳桐制”。龍池腹款為“天啟二年六月,樂部工人手制”,鳳沼內(nèi)側(cè)有“山東青州衡府珍藏”銘文。
從“山左昌樂石鳳桐制”琴的腹款來看,或?yàn)槊鞔鹾馔醺畼凡抗と隧角佟?/p>
曾為湖南琴家陳維斌藏琴,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仲尼式。明,通長120.2cm,琴額寬16.7cm,琴肩寬19cm,琴尾寬12.5cm。琴面、琴底均為梧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紫檀木所制。木雁足,蚌徽。黑色漆灰,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下有“萬歷十年”(1582年)字樣。
曾為湖南琴家陳維斌藏琴,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仲尼式。明,通長118cm,琴額寬16.6cm,琴肩寬18.8cm,琴尾寬12.8cm。琴面、琴底均為梧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紅木所制。木雁足,蚌徽。黑色漆灰,龍池、鳳沼為長方形。
曾為湖南琴家陳維斌藏琴,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仲尼式,清。通長122cm,琴額寬15.7cm,琴肩寬17.5cm,琴尾寬12.5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冠角由硬木所制。梓木雁足,蚌徽。無斷紋,琴面黑色漆,琴底栗殼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無腹款,龍池之上有圓印,刻有“寫心”二字;龍池下方有方印“恒齋珍藏”。琴面和琴底有剖裂重修的痕跡。據(jù)考證,該琴應(yīng)曾為清康熙年間岳麓書院山長李文炤收藏。
李文炤(1672-1735)清經(jīng)學(xué)家。字元朗,號恒齋。湖南善化(今長沙)人。潛心程朱之學(xué),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岳麓書院山長,湖湘理學(xué)興盛一時(shí)。著《學(xué)庸講義》,論篡宋五子書,解《春秋》,訂《禮》正《詩》《樂》,釋《易》卦象,皆有創(chuàng)見。通經(jīng)史百家,輿地象緯、內(nèi)經(jīng)、參同契諸書,被稱為繼王夫之而后的大學(xué)者。著述宏富,尚有《周禮集傳》(《四庫全書存目》)、《家禮拾遺》《春秋集傳》《中庸講義》《恒齋文集》《道德經(jīng)釋》等多種。
《恒齋文集》卷五“與人論文書”有“相別數(shù)載長亭偶遇寫心之幸實(shí)出望外”句,另有《熊子逾三假擊壤集戲贈》有“皇王帝伯寫心印雪月風(fēng)花”句。其在文集中有多處提到琴,卷八丙子年所寫《憶叔父克家翁》詩有“人琴俱去已三時(shí),此夜清秋更可思”句。又如《水閣夜坐賦得座上泛瀟湘》中“萬壑龍吟地軸搖,千巖松嘯山靈怒……澄清六合炎威改,扁舟一葉五湖波,煙水蒼蒼聽欸乃”,又如《題朱中天小像》中“挾劍攜琴坐石間,素書一卷啟瑯函”。
【文物說明】
仲尼式,清琴。通長127cm,琴額寬18.5cm,琴肩寬20cm,琴尾寬16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黃楊木所制。黃楊木琴軫,蚌徽。無斷紋,栗殼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內(nèi)側(cè)腹款:“古閩黃文瓚松樵氏監(jiān)制于永定齋”“武陵之桐,桃源之梓,合二為一,垂千萬古”。琴額上有橢圓切齒花邊框,冠角雕龍飾。無銘文、印鑒。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nóng)人,追贈太傅,謚號“文襄”,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lǐng),洋務(wù)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于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xiāng)試中舉,雖此后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nóng)事,遍讀群書,鉆研輿地、兵法,后經(jīng)歷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yùn)動、洋務(wù)運(yùn)動、平叛陜甘同治回亂、收復(fù)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dú)v史事件。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軍機(jī)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zhàn)爭時(shí),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左宗棠著有《楚軍營制》《樸存閣農(nóng)書》等,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又輯有《左宗棠全集》。
此琴原系左宗棠家之物,乃福建黃某所送,左母將此琴贈與侄女作嫁妝至湘潭楊梅山周家,周左氏又將此琴給次女陪嫁(彭周順貞),并附有任頤所繪王羲之與書童之大畫屏一幀。
收藏者彭吟軒曾留言:“我祖母珍愛此琴,故遺志我父彭曉臣,因祖父去世后,便無人彈奏,多年來將此琴及琴衣、琴譜一冊置諸神龕之上,故琴衣、琴譜為鼠咬碎,1958年以后幾年,我家連遷數(shù)處,已不知下落,僅剩下此琴。據(jù)古琴家陳維斌先生鑒定,此為二三年間物,音清亮正確。長沙葉順發(fā)古玩店,1963年湘陰東門處玉華公社彭欠壩(民族西街完小彭吟軒)”。
【文物說明】
仲尼式,清琴。通長118cm,琴額18cm,琴肩17.7cm,隱間109.6cm(琴尾─岳山前),琴尾13cm。面桐底梓,冠角、岳山、承露由紫檀木所制,未上漆。黃楊木雁足,冠角花紋為仿古青銅器龍紋。龍池、鳳沼為長方形,均貼竹邊。
龔承均,字春庭,號湘浦,湖南湘潭人,同治二年(1863年)榜眼,授編修,官至御史。此琴為龔承均之孫龔大成于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出售給湖南省博物館。
【文物說明】
仲尼式,清琴。通長117.5cm,琴額寬16cm,琴肩寬18cm,琴尾寬12.7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紅木所制。牛角雁足,象牙琴軫,蚌徽。無斷紋,黑色亮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鑲貼紅木、檀木雙邊。琴名“崩霆”二字下有“雷經(jīng)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無益于桐,譚嗣同作”題款(全部鎏金)。龍池內(nèi)側(cè)有腹款:“瀏陽譚嗣同復(fù)生甫監(jiān)制”“霹靂琴第一光緒十六年庚寅仲秋”(先用毛筆寫,再用刀刻)。
據(jù)記載,1881年譚嗣同年方十六,該年盛夏,譚家宅院兩棵高約六丈的梧桐樹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譚嗣同后來于1890年,以梧桐殘干,制成二張古琴,命名為“崩霆”與“殘雷”,其中前者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后者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譚嗣同(1865-1898)字復(fù)生,號壯飛(又號華陽眾生,東海褰冥氏、通眉生、寥天一閣主),瀏陽人,戊戌政變死難六君子之一。立志變法,1898年7月到京參與戊戌維新,八月初三夜勸袁世凱于天津閱兵時(shí)殺權(quán)臣榮祿以救光緒,袁告密于太后,初六日發(fā)生政變,譚嗣同慷慨赴義。
譚嗣同擅長古琴,而且能識制琴良材自己制琴,他曾自制很多琴,其中一具是雷火燒殘梧桐木制的,他自《題殘雷琴銘》:“破天一聲揮大斧,斬?cái)嘀缕す歉v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鳴咽哀鳴莽終古”,預(yù)言了自己最終遭遇。
他藏有文天祥的“蕉雨琴”,在其《文信國日月星辰硯歌并敘》中說:“余舊蓄信園焦雨琴,亦曠代罕見,行將相質(zhì),而詩以先焉”。
譚嗣同善作琴銘,其友黎壬生有良琴名仃云琴請他作銘,他欣然命筆:“欲雨不雨風(fēng)颶然,秋痕吹入鴛鴦弦,矯首轉(zhuǎn)弄心涓涓,同聲念我,愿我高騫。我馬馴兮,我車完堅(jiān)。汗漫入表周九天。以琴留君,請為君先”。
【文物說明】
仲尼式,清琴。通長111cm,琴額寬17.7cm,琴肩寬18.5cm,琴尾寬13.5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冠角、岳山由紫檀木所制。紫檀木雁足,象牙琴軫,象骨龍齦,蚌徽。琴面有牛毛斷,琴底有少許小蛇腹斷。黑漆兼有灑金工藝(古琴中此工藝較少見)。龍池、鳳沼為長方形。無腹款,無銘文、印鑒(原本在龍池上下方的銘文全被磨平)。
【文物說明】
仲尼式,清琴。通長117.8cm,琴額寬17cm,琴肩寬19.3cm,琴尾寬13cm。琴面、琴底均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紅木所制。紅木雁足,紫檀木琴軫,蚌徽。無斷紋,鹿角霜灰胎,栗殼色漆間雜少許棗紅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無腹款,龍池與雁足間有“海月清輝”琴名,龍池和軫池之間有圓形印鑒,內(nèi)刻隸書銘文:“水中月,聲中景,意中緣,出滄波,圓魄鮮,溯空明之流光,惟托響于素弦”,文末并有“馮氏”和“葉侯”二印。龍池外側(cè)有琴銘“琴池中題云:乾隆六年制,別無款識。適自海嶠歸京師,觀武英殿藏清內(nèi)府海月清暉琴,不禁有伯牙移情海上之感,因慕其名并銘一則于此。甲子上巳,桂陽李靜伯仁識”,后有一小印款“留佳亭長”。
民國時(shí)期湖南琴家李靜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仲尼式,清琴,通長125.5cm,琴額寬17.6cm,琴肩寬21cm,琴尾寬14.2cm。琴面、琴底均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紅木所制。黃楊木雁足、琴軫,蚌徽。栗殼色鹿角漆灰,龍池、鳳沼為長方形。
民國時(shí)期湖南琴家李靜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仲尼式,清琴(待考)。通長120cm,琴額寬17.6cm,琴肩寬19.5cm,琴尾寬14.3cm。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紅木所制。木質(zhì)雁足,蚌徽。無斷紋,黑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下方有二印,上方者刻“大清康熙庚寅歲仲春入湖廣郭塢重修”(篆書);下方者刻“汾陽珍藏”(隸書)(據(jù)考證汾陽為王式通)。剖腹重修痕跡明顯(琴身變?。瑩Q徽(1、7、10徽)
王式通(1864-1931),字書衡,山西汾陽人,光緒戊戌科進(jìn)士。歷任編書局、學(xué)務(wù)處等職。與湖南著名琴家楊宗稷交好,常常談詩論琴,相處甚歡。甲寅之時(shí)專門為楊宗稷著作《琴話》作序。
曾為湖南琴家陳維斌藏琴,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文物說明】
無名琴,仲尼式,清琴。通長119.7cm,琴額寬17.5cm,琴肩寬19cm,琴尾寬13.6cm。琴面為杉木、琴底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紫檀木所制。紫檀木雁足,蚌徽。黑色漆灰,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下有毛筆墨書“同治十三年孟冬月鼎泰江陵氏制”“帝臣熊應(yīng)周造于漢南養(yǎng)元琴軒”字樣。
曾為湖南琴家陳維斌藏琴。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
陳維斌(1890-1978),號仲巽,又自號精一堂主人,湖南邵陽人。陳氏一生酷愛古琴,集演奏、收藏、鑒賞、授徒、著述于一身,探訪各地名家,竭其財(cái)力,收藏各代古琴,將位于長沙市留芳嶺46號寓所取名為“百琴園”,并以琴會友,曾極一時(shí)之盛。1952年陳維斌被聘為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后又擔(dān)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湖南省分會民族音樂組組長,晚年忙于琴學(xué)活動,于1978年在長沙去世。
陳維斌在解放后將他所藏12張珍貴的古琴捐獻(xiàn)給了湖南省博物館收藏,同時(shí)故宮博物院所藏唐琴“玉玲瓏”即陳維斌1951年捐贈,今為唐琴標(biāo)準(zhǔn)器之一。
【文物說明】
連珠式,明琴。通長123cm,琴額18cm,琴肩19cm,隱間115cm(琴尾─岳山前)琴尾14cm。琴面梧桐木,琴底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琴軫紫檀木。琴面流水?dāng)唷⒈褦?、鱗紋斷(七徽以下打磨平滑),琴底流水?dāng)唷Ⅶ[紋斷。蚌徽,栗殼色瓦灰,漆灰底層有一層,琴底缺一護(hù)軫,琴額上鑲有從玉璧上切割下來的古漢玉。龍池上方刻篆書“聲和流泉”四字,龍池下方有“愛古”圓印和“伍蘭山房藏”方印各一。
湖南琴家余韶藏琴,20世紀(jì)五十年代其孫余安仁出售給湖南省博物館。
余韶(1891-1962),原名斐生,號述虞,湖南平江人。清末任湖南四十九標(biāo)武官,后參加辛亥革命起義,民國時(shí)任師長、軍官訓(xùn)練總隊(duì)長。十分愛好彈古琴和古箏,曾隨九嶷山人楊宗稷學(xué)過琴,彈琴具有特色,自成一家。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全國琴人錄》中就有他的名字。在重慶時(shí),曾聘請最有名的斫琴師傅在家中專門制做古琴,與著名琴家程午加一起研究古琴的制造和改進(jìn),甚至動用飛機(jī)從外地運(yùn)來高級的制琴木材。
余韶的妻子叫金庭輝,據(jù)說原姓愛新覺羅,是清朝皇族,父親是王,她從小學(xué)彈古箏。
【文物說明】
龍頷變體,清琴。通長126.2cm,琴額寬23cm,琴肩寬20.8cm,琴尾寬14.2cm。琴面、琴底為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黃楊木雁足,蚌徽。無斷紋,栗殼色漆。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上方刻有“醉濤”琴名及“道光壬寅為麓賓外侄屬胡萬本勒”銘文。龍池下方刻有“月到天心處,風(fēng)來水面時(shí)。這般清趣味,料得少人知。民國四年為云軒先生雅正,販豎于迪巖題刊”。龍池內(nèi)側(cè)腹款:“溈寧麓賓彭舜功得焦桐材制,道光己亥歲夏四月之吉”。
【文物說明】
伶官式,清琴。通長125cm,琴額寬19.3cm,琴肩寬20.3cm,琴尾寬14.8cm。琴面、琴底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紅木所制。木質(zhì)雁足,琴徽脫落,無斷紋,黑色漆灰。龍池、鳳沼為長方形。無腹款,龍池外側(cè)左右有“伊溪橋,駕文梓,違其才,木之恥,取為琴,中宮徵,歷百祀,配君子”,其下有“沈氏栗仲”及“話山草堂”二印。該琴為清道光朝酃縣知縣沈道寬所監(jiān)斫,曾流傳至同治朝榜眼湘潭人龔承鈞手中,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湘潭白馬湖漁陽龔大成出賣給湖南省博物館。龔大成是龔承鈞的孫子。
道光八年《炎陵志》卷八《雜說》對“炎陵文梓”琴的斫制過程有記載:“炎陵諸山中多梓木,中琴材。沈栗仲先生宰酃,得舊梓木七尺余,陵間千歲物也。琢為琴,名‘炎陵文梓’,刻銘詞云:‘青牛文梓,生自洣泉。千歲而僵,霜雕露鐫。布以金暉,縆以朱弦。流聲奕祀,為木延年?!庇州d:“踰年春祀至陵,過溪橋,駕兩木焉。先生諦視之,曰:‘此梓也?!烀阋圪徦疽字?,取而歸,斧其近朽者,又制琴七,均名曰‘炎陵文梓’。各系以銘,一云:‘伊溪橋,駕文梓。違其材,木之恥。取為琴,中宮徵。歷百世,配君子?!辉?‘炎陵之梓,中含希音。棄置原野,日炙雨淋。我取其材,斫為雅琴。山空水清,鶴唳猿吟?!辉?‘千年妙質(zhì)佳且久,用違其材乃速朽,文軫朱紋木之壽。’一云:‘伊良材,棄邨疃,走埃壒,踐雞犬。絙朱弦,設(shè)文軫,收其用,未為晚?!嗲僖逊仲浰?,故其銘未錄?!备鶕?jù)《炎陵志》的記載,沈道寬前后共制“炎陵文梓”琴8把,這把古琴便是其中之一。
沈道寬(1772-1853),清朝書法家、畫家,字栗仲,浙江鄞縣人,著有《話山草堂詩鈔》等。嘉慶二十五年(1820),沈道寬中進(jìn)士,此后一直在湖南任職,歷官寧鄉(xiāng)、道州、酃縣、耒陽、桃源等地。大約在道光五年至八年間,沈道寬作為知縣,曾主持重修炎帝陵。道光八年,沈道寬委托王開琸主持修編了《炎陵志》八卷,并為之作序。沈道寬擅長撫琴,且推崇“禮樂教化”?!把琢晡蔫鳌鼻偌礊槠渌?。
陳昌鳳,字無恙,善化人,有《喜鑾侄自酃歸,聽彈文梓琴》一詩,全詩如下:“阿戎自酃歸,解裝有囊琴。云是鹿原陂,文梓長千尋。不知何時(shí)踣,日暴兼雨淋。沈侯神明宰(自注:鄞縣沈栗仲明府宰酃邑),見之愛不禁。命匠為十琴,軫玉徽以金。阿戎受指法,侯贈同球琳。歸來為我彈,泠泠動人心。愧非蔡文姬,安能辨其音。但覺雅調(diào)流,風(fēng)月滿疏林?!痹撛娭v述了文梓琴的由來,乃由時(shí)任酃縣知縣的沈栗仲制作。
禮樂中的古琴
湖南地區(qū)的禮樂局成立于樂教極盛的清代。禮樂局為祭孔儀式定制古琴,多用于獨(dú)奏的古琴也被納入祭孔樂舞之中,與瑟、笙、洞簫、塤、應(yīng)鼓、編鐘、編磬等其他樂器一齊奏響,與禮樂制度融為一體。
【文物說明】
仲尼式。通長119cm,琴額寬17.7cm,琴肩寬17.8cm,琴尾寬13.5cm。琴面為梧桐木、琴底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黃楊木所制。黃楊木琴軫、雁足,蚌徽。黑色漆灰,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內(nèi)有“淮川邱行原制道光丙午桂秋”,道光丙午即公元1846年,鳳沼上烙印有“禮樂局”三字。
瀏陽祭孔音樂是清道光年間湖南瀏陽邱之稑依據(jù)山東曲阜祭孔音樂(即宮廷頒布的祭孔樂譜)而創(chuàng)制的一套在祭孔典禮上演奏的儀式音樂,又稱為“孔廟丁祭音樂”。民國時(shí)期,瀏陽祭孔音樂由春秋丁祭改為誕祭,即在每年孔子的誕辰日(公歷八月二十七日)舉行,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前夕。瀏陽祭孔音樂的演奏,在瀏陽文廟大成殿舉行。參加古樂演奏的表演者有舞生、樂生、歌工三類。
【文物說明】
仲尼式。通長115cm,琴額寬14cm,琴肩寬17cm,琴尾寬13cm。琴面為梧桐木,琴底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黃楊木所制。黃楊木琴軫,蚌徽。黑色漆灰,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內(nèi)有“大清光緒己亥年湖南衡州府禮樂局造”,光緒己亥年即公元1899年,鳳池里有“清泉后學(xué)馬煒鑒制”等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