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智,吳克華,高占冬,王慧澄,王德遠,陳玉合
(貴州省山地資源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0)
利用洞穴體系中的地質載體探尋古氣候環(huán)境替代指標的研究工作已開展多年,其中化學沉積物尤其是石筍的研究最為廣泛和深入,利用石筍進行古氣候環(huán)境的重建成為第四紀全球變化研究的一個新的手段[1-8],其中氧碳同位素、Ca、Mg、Sr元素及其比值在洞穴體系中作為一種環(huán)境替代指標,其可行性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認可[9-13]。
洞穴河流沉積物作為沉積環(huán)境的地質載體,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保存較完好,蘊含著豐富的古環(huán)境及其變化的信息,對探尋古人類活動遺跡也有一定的價值[14-15],但因其樣品的不易獲得性,目前對洞穴河流沉積物的研究較少,僅對沉積物的粒度分析[16-18],本研究選取雙河洞洞穴系統(tǒng)中山王洞古河流沉積物為研究對象,進行水動力條件定量分析,討論古地下河在此剖面的搬運能力,在此基礎上開展有機碳同位素及Ca、Mg、Sr元素分析,探討其區(qū)域環(huán)境響應。
山王洞位于東經107°20′30″~107°25′00″,北緯28°08′00″~28°20′00″,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東南部,屬于雙河洞穴系統(tǒng)的支洞,洞口海拔768 m(圖1)。研究區(qū)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年均氣溫15.5 ℃,降水1160 mm。本區(qū)域出露地層為寒武系婁山關組[19],傾角平緩,巖性為白云巖,區(qū)域地質背景和溫濕的氣候為巖溶發(fā)育和洞穴水流沉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雙河洞穴系統(tǒng)的形成經歷了5個階段,山王洞地下河時期為第4階段,水流方向為北東向,之后受地殼抬升和地下河流下切作用影響,形成現(xiàn)代地下河。山王洞洞道變?yōu)榧竟?jié)性充水洞道[20],洞道內有大量崩塌型塊石,洞口附近保存有較完整的洞穴河流沉積物,左側有狹窄型洞道與陰河洞相連,陰河洞為現(xiàn)代地下河通道。
圖1 研究區(qū)位置示意圖Fig.1 Location of the target area
采樣點位于距山王洞上入口約100 m處,河流沉積物剖面采用階梯狀開挖,自上而下分為6層,從頂至底每層厚度分別為22 cm、30 cm、99 cm、46 cm、52 cm、73 cm,總深度322 cm,對每個階梯狀剖面進行編號標記并獲取剖面照片(圖2)。剖面整體呈現(xiàn)深色和淺色條帶互層分布,分選性較好,為黏土質粉砂巖[27]。深色沉積層以粉砂和中砂為主,厚度較薄,淺色沉積層以粉砂、極細砂、粘土為主,厚度較厚。水平層理,頂部有超覆現(xiàn)象。
圖2 洞穴河流沉積物采樣剖面圖Fig.2 Sampling section of cave river sediments
垂直剖面按顏色的不同進行采樣,完成后用自封袋封裝,共采集樣品31個。沉積物粒度測試采用本剖面的前期研究結果[16]。沉積物自然風干后用瑪瑙研缽磨至200目以下,采用熔封石英管高溫燃燒法,將產生的CO2氣體經純化后用穩(wěn)定同位素質譜儀MAT-253測定有機質的穩(wěn)定碳同位素,精度在±0.1‰以內,采用PDB標準。沉積物中Ca、Mg、Sr元素含量采用濕化學法測定,儀器為美國瓦里安公司的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儀(ICP-OES),分析精度優(yōu)于2%。碳同位素和Ca、Mg、Sr元素含量的測定工作均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huán)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
經水流形成的洞穴沉積物記錄了水動力狀況,通過對沉積物的粒度分析,能夠反映當時沉積過程的水流條件。吳克華、楊振華[16-18]等人對本剖面沉積物粒度進行詳細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長時間尺度下的水流優(yōu)勢流速反演,以揭示沉積物形成的水動力環(huán)境[21],方法簡述如下[22]:
利用Chepil提出的經驗公式計算顆粒發(fā)生運動時的臨界剪切應力τc:
τc=[0.66Dg(ds-dw)Ntanα]/(1+0.85tanα)
(1)
式中:D、g、ds、dw、N和α分別代表顆粒直徑、重力加速度、顆粒質量、水質量、水對顆粒的拖曳力與抬升力的平均比值、動磨擦角,參數(shù)取值為:g=980,ds=2.65,dw=1.0,N=0.3,α=24°,取該粒級粒度范圍的中值代表顆粒直徑D。
根據(jù)公式(2)、(3)、(4),分別求出實際臨界剪切力τm,臨界磨擦速度Uc及雷諾數(shù)Re:
τm=τc/T
(2)
(3)
Re=UcD/ν
(4)
其中紊流系數(shù)T取2.5,水的動粘度ν取0.01。
沉積物中值粒徑經對數(shù)轉化成等比制粒級值Φ,轉換式為Φ=-log2d(d表示沉積物粒徑,單位為mm),本文顆粒直徑D值采用由Φ轉化的d值,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水動力參數(shù)計算值
續(xù)表1
樣品號D/mmτmUcRe5-50.0320.1310.3620.1156-10.0360.1480.3850.1386-20.0340.1400.3750.1276-30.0250.1040.3230.081
注:D為顆粒直徑(mm)(引自文獻[16]),τm為實際臨界剪切力(×10-5N),Uc為使沉積物顆粒發(fā)生運動的臨界磨擦速度(cm/s),Re為雷諾數(shù)。
水動力環(huán)境量化結果顯示,在0~320 cm沉積時間段內,雷諾數(shù)Re值為0.061~0.235,Re<3,屬于平穩(wěn)邊界流,水流處于層流狀態(tài)[22];流速緩,閾值0.294~0.460 cm/s(圖3)。表明在沉積過程中,洞穴古河道多處于靜水水流沉積狀態(tài),外界干擾因素少,河流水動力弱,搬運能力穩(wěn)定。長期平穩(wěn)的水動力環(huán)境保證了沉積過程的連續(xù)性和沉積模式的穩(wěn)定性,結合洞內長期穩(wěn)定的小氣候環(huán)境狀況,該剖面沉積環(huán)境是穩(wěn)定的,具有典型性。較弱的水動力意味著水流不具備搬運大粒徑的條件,結合區(qū)域地層巖性和沉積物粒徑分析,認為沉積物物源主要為本小流域表層土壤。
圖3 雷諾數(shù)和流速隨深度變化趨勢Fig.3 Change trend of Reynolds number and flow rate with depth
碳同位素作為一個常用的重要氣候因子替代指標,被廣泛應用于古環(huán)境的研究中。陸生植物按照光合作用類型,劃分為C3、C4和CAM植物。志留紀早期植物登陸后很長時間內所有種屬均采用C3光合作用途徑,而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C4植物樣品發(fā)現(xiàn)于中新世后期[23]。植物碳同位素研究成果表明,C3植物的δ13C范圍在-35‰~-23‰,平均值為-26‰,C4植物的δ13C范圍在-14‰~-10‰之間變化,均值為-13‰[32]。同時溫度和降水量等環(huán)境因子對植物生長的類型的影響不可忽視,C3植物適宜在濕冷的環(huán)境中生長,C4植物適宜在干熱的環(huán)境中生長,CAM植物一般出現(xiàn)在極為干旱的環(huán)境中。C3植物δ13C與降水量呈負相關關系;C4植物δ13C與降水量呈正相關關系,即降雨量多時,δ13C達到較大值,δ13C呈現(xiàn)偏正趨勢,降雨量少時,δ13C值偏低,呈現(xiàn)偏負趨勢[24-25]。
洞穴河流沉積物作為流域物質的匯,其有機碳同位素組成綜合反映了地表植被有機碳同位素組成的特征。根據(jù)樣品碳同位素分析結果(圖4,表2),沉積物剖面范圍內,δ13C數(shù)值在深度0~100 cm和100~250 cm兩段內特征明顯,其余各段為過度段。在0~100 cm范圍內,沉積物δ13C數(shù)值范圍為-26.064‰<δ13C<-2.145‰,均值-9.00‰,在100~250 cm范圍內,沉積物δ13C數(shù)值范圍-27.849‰~-13.349‰,均值-23.167‰。0~100 cm范圍內碳同位素值相比正常C4植物δ13C值偏重,δ13C值較大,意味著植被為C4植物,且降雨量相對偏多,指示的氣候為干熱略濕型,100~250 cm范圍內碳同位素值符合C3植物特征,指示濕冷氣候。鑒于有C4植物的出現(xiàn),本剖面沉積物沉積時期為中新世以后,有機碳來源于地表土壤而不是洞穴圍巖。
圖4 沉積物有機碳同位素在剖面上的垂向變化Fig.4 Vertical vari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e in sediments
表2有機碳同位素及Ca、Mg、Sr含量測試數(shù)據(jù)
Tab.2TestdataoforganiccarbonisotopeandCa,Mg,Srcontent
樣品號Ca/ (mg/L)Mg/(mg/L)Sr/ (mg/L)δ13C/‰1-116.1211.610.11-24.9761-218.5111.030.12-12.1211-337.5320.590.37-2.5721-429.2917.890.13-3.461-528.5018.780.21-2.3262-126.7017.190.18-3.1422-2///-3.1062-325.7217.170.13-26.0642-428.1317.480.21-2.792-528.3618.440.17-3.3652-622.8616.250.13-2.8153-122.0214.130.11-4.0173-220.6315.940.12-4.6333-320.7715.970.11-25.5463-419.5414.600.15-5.073-910.5110.760.11-24.7993-1015.5611.640.12-2.1453-1516.0913.500.12-24.8614-115.7313.740.13-15.8594-212.4812.210.11-26.8254-416.2013.960.12-13.3494-514.3613.200.12-16.0455-213.8213.150.13-27.8495-510.9811.580.10-25.5555-1711.1612.020.12-26.3765-2115.4214.260.17-26.0295-2412.6812.090.13-26.5755-2611.8211.700.13-25.5116-119.4914.300.19-10.4386-217.1712.960.17-5.9816-317.7512.880.19-0.767
從Ca、Mg、Sr和δ13C隨深度變化趨勢(圖5)分析發(fā)現(xiàn),可將此5個參數(shù)分為兩段,0~100 cm(設定為a段)和100~250 cm(設為b段)。a段δ13C偏重,Ca、Mg、Sr含量隨深度增加明顯降低,Mg/Sr比值略微增大。Ca元素含量10.51~37.53 mg/L,均值23.17 mg/L,Mg元素含量10.76~20.59 mg/L,均值15.59 mg/L,Sr元素含量0.11~0.37 mg/L,均值0.16 mg/L。b段δ13C偏輕,Ca、Mg、Sr含量隨深度增加變化不顯著,Mg/Sr比值逐漸升高。Ca元素含量10.98~16.2 mg/L,均值13.71 mg/L,Mg元素含量11.58~14.26 mg/L,均值12.86 mg/L,Sr元素含量0.10~0.17 mg/L,均值0.13 mg/L。結合有機碳同位素所指代的氣候意義,在a時期炎熱偏濕的環(huán)境下,Ca、Mg、Sr元素的含量均高于b時期濕冷的環(huán)境,且波動范圍也大于b時期。測試數(shù)據(jù)見表2。
圖5 有機碳同位素和Ca、Mg、Sr含量隨深度變化趨勢Fig.5 Change trend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e and Ca,Mg and Sr content with depth
洞穴沉積物Ca、Mg元素含量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Ca和Mg含量相關系數(shù)為0.93,Mg和Sr相關系數(shù)為0.65,Ca和Sr相關系數(shù)為0.70,相關性較高,意味著三者可能受同樣的控制因素影響。炎熱氣候下Ca、Mg、Sr元素富集程度高于濕冷氣候,可能說明氣溫是其有效影響因素之一,氣溫高,沉積物中的富集程度高。C3型、C4型植被的根系對Ca、Mg、Sr元素的吸收和交換不同,同樣會引起隨徑流流失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元素含量特征,因此,植被類型可能是其有效影響因素之一。然而洞穴河流沉積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僅受區(qū)域氣候環(huán)境影響,還取決于母源物質。洞穴河流沉積物中Ca、Mg、Sr不僅來源于地表土壤,還受到洞穴圍巖在地下河溶蝕過程中析出的離子的影響,Ca2+、Mg2+、Sr2+屬于易遷移元素,隨地下河侵蝕,白云巖中的Ca、Mg、Sr一部分逐漸隨地下水遷移,另一部分保存在沉積物中。因此,洞穴河流沉積物化學元素含量變化是多種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其環(huán)境指示意義很難依靠一種指標解讀,必須結合沉積物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多種指標綜合判識。
通過對山王洞洞穴沉積物水動力環(huán)境反演及其δ13C、Ca、Mg、Sr化學元素特征分析,得到了以下結論。
1)根據(jù)水流流速反演結果顯示,水流處于層流狀態(tài),表明在沉積物沉積過程中,洞穴古河道長期處于靜水水流沉積狀態(tài),且水動力狀態(tài)始終很弱,結合區(qū)域地層巖性和沉積物粒徑分析,本沉積物剖面物源為本小流域表層土壤。
2)洞穴河流沉積物有機碳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沉積物母質形成于中新世之后,有機碳來源于地表土壤。沉積剖面0~100 cm深度沉積期降雨量偏多,指示炎熱偏濕的氣候環(huán)境;在100~250 cm深度范圍內,沉積期氣候狀況為濕冷,區(qū)域氣候由寒冷向溫暖轉變。
3)洞穴河流沉積物Ca、Mg、Sr元素分析結果顯示,洞穴沉積物Ca、Mg、Sr元素對炎熱偏濕與濕冷環(huán)境的響應比較明顯,氣溫和植被類型是影響其含量變化的因素。在確定物質來源的情況下,洞穴河流沉積物Ca、Mg、Sr元素含量變化可作為環(huán)境變化的潛力替代指標,但需要結合多種指標綜合判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