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當前,我國數字化教學仍然以PPT演示、網絡資源搜索、在線討論測試等形式為主。教師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設計教學、操作設備、組織課堂活動、批改作業(yè)、進行網絡互動等,這與傳統教學模式差別不大。師生間以及同學間缺乏深度互動,學生的參與度較低,教學效果難以保證,教學觀念并無轉變。智慧教學是數字化教育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教學環(huán)境需要由傳統教室向智慧學習環(huán)境轉型,教學觀念也要從“標準化生產”向個性化學習轉變。智慧教學平臺能自動向教師推送備課素材,引入外部優(yōu)質的開放教育資源,幫助教師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情、開展個性化指導,自動分析學生的作業(yè)和成績等。師生間實現課內外、校內外、線上線下的多類型、多層次交流。
(摘編自楊現民、余勝泉《論我國數字化教育的轉型升級》,《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材料二:
教學資源庫建設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教育機構花了大價錢、大功夫建起一個“大而全”的教育資源“雜貨鋪”,為何卻成了好看不好用的擺設,使用的人少之又少?要破解這個難題,可以參照金融專業(yè)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的例子。一是走產教融合之路。主持院校聯合了全國3個行業(yè)協會、45所院校和50家企業(yè)進行數字化教學資源設計整合,率先實現全國金融專業(yè)群(包括院校學生及社會學習者等)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有效解決了優(yōu)質教學資源“怎么建”的問題。二是更新教學模式。運用虛擬現實、云計算等技術,將金融運營等工作場景轉化為數字化模擬應用場景,嘗試混合式教學、情境教學、翻轉課堂等,大大激發(fā)師生間教與學的活力,解決了優(yōu)質教學資源“怎么用”的問題。三是實行多元評價。設置校企“在線雙導師”,支持教師應用網絡空間進行在線點評與在線實訓指導,從而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一次性、終結性評價為主的模式,提高了過程性評價的比重,解決了資源庫應用效果“怎么評”的問題。
(摘編自郭福春《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好還得用好》,《光明日報》2018年5月25日)
材料三:
法國和挪威等國家開始將提高學生的數字素養(yǎng)作為核心課程的重要部分,英國、愛沙尼亞、芬蘭等國家也正計劃改變傳統課程的構建方式,使得學習者能夠使用快速變化的技術來駕馭世界。但他們堅決反對以數字化技術來代替教學活動,而是強調用數字化技術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指學生不僅需要學習主題內容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而且還要學習如何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生活中。數字化技術向學習者提供模擬環(huán)境,可以幫助他們應用知識或技能并展開交流合作,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也至關重要。教師要從知識提供者轉變?yōu)榻叹?,集中精力指導與訓練學生開展學習,而不是提供信息。這些做法對于我們在數字化教育中的“思想糾偏”很有借鑒意義。
(摘編自余勝泉《歐洲數字化教育發(fā)展現狀與啟迪》,《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1月)
材料四:
數字化教育過程中容易出現人文意蘊缺失的問題。由于教育者與學習者置身于虛擬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中,數字化教育缺乏現實情境中面對面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和對學習者的情感關懷,這極易導致學習者的情感冷漠及交往能力退化。數字化環(huán)境不必考慮現實社會的利益關系、規(guī)范約束,在這樣的自由環(huán)境中,學生容易做出違反道德和法律的行為。數字化教育為學習者提供的海量信息資源,尤其是可帶來強烈刺激的圖片、視頻,使學生更傾向于回避獨立思考、探索問題,有的學生甚至成為網絡游戲的奴隸,身心發(fā)展嚴重受損。
(摘編自王森《數字化教育人文意蘊的缺失與回歸》,《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9年1期)
一讀一練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相比我國當前的數字化教學,未來的智慧教學變得更加高效,更加開放,師生間的互動將更加深入,同時教師也能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B.教學資源庫建設成為擺設的重要原因,是學校片面追求教學資源的數量與種類,忽略了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從而無法提供優(yōu)質教學資源。
C.在數字化教育過程中容易出現人文意蘊缺失的問題,這既與數字化技術虛擬化的特點有關,當然也與教育者和學習者不恰當的使用方式有關。
D.在世界范圍內,積極改變傳統教育,大力推進數字化教育已是大勢所趨,這說明數字化教育相對于傳統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上有著全面的優(yōu)勢。
2.當前我國的數字化教育,在思想觀念上還存在著哪些需要轉變的地方?
答: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