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帆
古老漢字 書法之韻
有人贊美漢字是“魅環(huán)宇宙載風云,力透萬年盡國魂,語潤民風真善美,文旋山海演紅塵”。是的,漢字根植于民族的智慧中,其蘊含的美,深沉而博大,讓人回味無窮。漢字書法是表現(xiàn)情感的藝術,是永恒的生命之舞!它更是中國人襟懷、品格、學養(yǎng)和才情的體現(xiàn),是植根于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的民族之根。有了這樣的根,我們的文化,這棵參天大樹才能枝繁葉茂,繁花似錦。有了這樣的文化,才會滋潤每一個人的靈魂,讓仁愛之光溫暖永恒。
時常聽到抱怨,草書難懂如同天書。
我的想法是,何必執(zhí)意認出每一個字?墨跡濃淡枯腴,運筆頓挫緩急,或者凝重如山,或者細若游絲,撫摸得到搏動于撇捺點劃之間起伏的內心波瀾,這就是懂得草書了。那些戲迷不在乎舞臺上的故事情節(jié),他們是為演員的柔軟身段和激越唱腔而搖頭晃腦。草書也是如此。跌宕錯落,奔走踴躍,蓬勃之勢潮水般地涌過紙面,至于寫下的是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還是周敦頤的《愛蓮說》,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無聲的書法是有表情的?!昂竦螺d物”也罷,“天道酬勤”也罷,“寧靜致遠”也罷,“清風遣懷”也罷,相同的辭句可以寫出迥不相同的書法表情。草書甩開了一筆不茍的橫豎撇捺,頤使氣指,是篆、隸、楷諸體之中表情最為豐富的一種。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把推開了正襟危坐的楷書,縱筆馳騁,不拘濃淡,率意涂抹,一腔的悲憤躍然紙上。王羲之當年與眾多賢人聚會蘭亭,流觴曲水,惠風和暢之間生死無常的哲學感嘆沒有切膚之痛。據(jù)說他的《蘭亭集序》是微醺之際的書寫,字形俊朗,風神飄逸。然而,日后的《哀禍帖》終于喪失了那一份優(yōu)游自得,剛硬硌人,不暇修飾,第一行的幾個字形同仰天哀號。懷素的《自敘帖》呼風喚雨,飛沙走石,闔上的字帖仿佛仍然有長長的呼嘯回旋。因此,日后讀到了懷素的小草“千字文”,不禁大為吃驚。這是他六十三歲的作品。相對于《自敘帖》,小草“千字文”安詳恬淡,漫不經心。書法史對這一件作品贊不絕口。所謂蒼勁靜穆,所謂法度精嚴,甚至稱之為“千金帖”——一字千金之謂也。然而,我在字里行間看到的是一個隨和淡然的老者。歲月終于撫平了心中的激昂,年邁體衰,心意驟冷,神志與軀體似乎都有些萎縮。當然,書法史更樂意將這種格調形容為“人書俱老”。
我與書法相遇,大約是四十多年前,偶然得到一本隸書字帖。臨摹了一段時間,又借到一本殘缺不全的草字匯。我設法弄到了一疊透明紙,細心地將整本字帖描了下來。這就是草書的啟蒙了。一管毛筆開始在舊報紙上快速移動的時候,那個少年顯然認為,草書比隸書有趣。
我的生活再度擁有一張書桌的時候,書法已經成為過時的傳統(tǒng)手藝。窗外的日子充滿了工業(yè)的節(jié)奏,書桌的統(tǒng)治者無疑是電腦。我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打五筆字形,毛筆如同一個古老的傳說湮沒在斑駁的往事中。很長的時間里,我與書法的唯一往來就是讀一讀字帖。讀帖是無言的對話,緩重的一點一劃是隱忍,洶涌的筆勢是慷慨陳詞,古拙的橫平豎直是心如古井,長長的枯墨是一縷不絕的歌謠,盤山而過……當然,悠然心會,神交而已。
再度握住毛筆,仿佛是突如其來的一念之間。騰出一張桌子,展紙研墨,熟悉的感覺穿過了四十多年的塵埃驟然彌漫開來。草書,墨跡淋漓,運筆如風,意想不到的快樂。年齡漸長,腰酸背痛再也不能率性地走南闖北的時候,草書是另一種馳騁。吸一口氣,提一管狼毫毛筆滿紙飛奔,這里有天馬行空的任意?!凹埳辖?,筆墨風月”,這張條幅是為自己寫的。從車水馬龍之中脫身而出,一間空曠的屋子,一張大桌,一刀宣紙,一副筆墨,這就是自得其樂的時刻。
幾幅字鑲入鏡框懸掛在墻上,不加裱褙。紙張微皺猶如亂頭粗服,自有自然天真之態(tài)。有朝一日覺得了寡趣生厭,可以另行再寫一幅換上。享受草書如同享受時裝,心中快樂不減。風高竹有聲,夜深花不寐,這時我明白過來了,草書就是在紙面上回憶古老的詩意生活?!伴]門煮茶,秉燭讀花”,寫下這一副對子,寫的是一種久違的期盼。
(選自《美文》2015年第5期,有刪改)
賞析
文章寫了作者的草書鑒賞感受和書寫經歷,揭示了草書的外在形態(tài)是書寫者內在情感的映射,表達了作者對草書的熱愛之情。文章用語生動新穎,具體可感,增強了文章可讀性。如“讀帖是無言的對話,緩重的一點一劃是隱忍,洶涌的筆勢是慷慨陳詞,古拙的橫平豎直是心如古井,長長的枯墨是一縷不絕的歌謠,盤山而過……”運用排比,行文節(jié)奏感強,寫出了草書的多樣形態(tài)及其中蘊含的書寫者豐富的情感這一特點,表現(xiàn)了作者對草書深入的理解和獨特的感受,表達了他對草書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