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張心怡,金黑鷹,王俊,張春霞,葉曉瑞,楊陽,劉建磊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蘇省第二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放射性直腸炎 (radiation proctitis,RP)是腹、盆腔惡性腫瘤在放射治療期間或放射治療結(jié)束后引起的常見并發(fā)癥,在接受盆腔放療的患者中,至少75%的人在放療后會出現(xiàn)腹痛、腹瀉和便血等放射性腸炎的表現(xiàn)[1],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但迄今沒有文獻證明有確切有效的治療方式[2]。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xiàn)MT)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腸道共生菌群分離出來、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nèi)、以重建和糾正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結(jié)構(gòu)的治療方法[3]。劉亭[4]等使用FMT 治療一例放射性小腸炎患者,經(jīng)7 次鼻腸管FMT 后,患者的腸道炎癥改善、臨床癥狀緩解,提示FMT 是一種治療放射性腸炎的有效方法,但臨床使用FMT 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的案例較少,現(xiàn)我們對一例慢性放射性直腸炎的病人進行了FMT 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男,57 歲,2000 年因“直腸癌”行“經(jīng)腹直腸癌前切除術(shù)”,術(shù)后曾行輔助放療和化療。放化療后,患者每日排便5~6 次,每次排便量少,排便初有少量成形軟便,無粘液膿血,偶有下腹部疼痛,排便后可緩解,患者未行腸鏡等相關(guān)檢查及治療。2015 年3 月患者下腹部疼痛較前加重,排便次數(shù)增多,伴少量粘液、膿血,有里急后重感,全腹部增強CT 及盆腔MRI:考慮直腸癌術(shù)后復發(fā)可能;復查腸鏡:放射性直腸炎(圖1a)。2016 年行14 次 “伽馬刀”治療,期間使用康萊特輔助抗腫瘤,患者在第10 次治療后出現(xiàn)腹痛加重,腹瀉每天約10 余次,粘液膿血量較前明顯增多,患者治療結(jié)束后服用復合乳酸菌、谷參腸胺等藥物治療,但腹痛、腹瀉及便血癥狀未明顯好轉(zhuǎn);復查腸鏡(圖1b),后口服中藥及中藥灌腸月余,癥狀未見明顯好轉(zhuǎn)。2018 年10 月,患者腹痛癥狀再次加重,每天有左下腹絞痛不適,腹痛持續(xù)時間較前延長,便秘腹瀉間作,日行10余次,質(zhì)稀不成形,粘液膿血較前增多,有里急后重感,遂于我科就診,入院查腸鏡(2018-11-14)(圖1c、d),建議使用FMT 治療。
糞菌制劑的通用供體為8-14 歲健康男童,篩查標準參考Casey Owens[5]2013 年發(fā)表的關(guān)于FMT 移植供體篩選標準,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生物安全Ⅱ級實驗室(BSL-2 實驗室)進行腸道菌群制劑標準化制備,使用時經(jīng)干冰保藏箱從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快遞至本院,置于-20℃保存,移植時腸道菌群需復溫至20℃~30℃。
圖1 FMT 治療前腸鏡圖片:a:2015 年;b:2016 年“伽馬刀”治療后;c、d:2018 年
第1 天FMT 通過腸鏡灌注120mL 腸道菌群制劑至回盲部和升結(jié)腸部,而后分別于第3、5、14、21、28 天用120mL 腸菌制劑進行灌腸。若病人在移植過程中出現(xiàn)腹痛、便意強烈等不能耐受的情況,可分次移植。
患者FMT 前1 天及第一次FMT 后3 個月分別收集2 次新鮮糞便,進行16S rDNA 測序檢測[6],使用STAMP 軟件(2.1.3)對測序結(jié)果進行差異性分析。
兩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 Wallis 檢驗,以P<0.05 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FMT 治療2 周后,患者腹痛略有好轉(zhuǎn),每日排便3~4 次,質(zhì)稀不成形,粘液膿血較前減少;FMT 治療5 周后,患者仍時有腹痛腹脹,但是較以前明顯好轉(zhuǎn),排便次數(shù)減少,每日2~3 次,有少量成形軟便,伴少量粘液膿血;FMT 治療2 個月后,患者腹痛緩解,排便每日2~3 次,偶有粘液膿血,腸鏡復查(2019-01-19)提示粘膜炎癥出血明顯好轉(zhuǎn),但是腸壁增生明顯、伴有糜爛,但較治療前所有好轉(zhuǎn)(圖2a);治療5 月后,患者基本無腹痛癥狀,偶有腹部不適,經(jīng)休息或排便后可緩解,排便每日2~3 次,成形軟便較前增多,腸鏡復查(2019-04-17)提示腸道粘膜無出血、糜爛,增生已明顯好轉(zhuǎn)(圖2b);FMT 術(shù)后7 月隨訪,無明顯不適,大便每日1-2 次,基本成形,無粘液血便。
圖2 FMT 治療后腸鏡:a:FMT 2 月后;b:FMT 5 月后
(1)門分類水平的豐度值及構(gòu)成比較
治療前后的優(yōu)勢類群都是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門(Firmicutes)(圖3a),分別在治療前占72.06%和26.05%,在治療后占47.46%和33.23%。與治療前對比,治療后厚壁菌門/擬桿菌門的比例上升,上調(diào)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厚壁菌門、梭菌門(Fusobacteria)、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下調(diào)擬桿菌門,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3b)。
圖3 a:細菌門分類水平的腸道菌群組成;b:基于STAMP 算法的差異性菌門,治療前(Pre-FMT) vs 治療后(Post-FMT)
圖4 a:細菌屬分類水平的腸道菌群組成;b:基于STAMP 算法的差異性菌屬,治療前(Pre-FMT)vs 治療后(Post-FMT)
(2)屬分類水平的豐度值及構(gòu)成比較
如圖4a 所示,患者治療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較治療前好轉(zhuǎn)?;赟TAMP 分析提示,屬分類水平上前七類差異性菌屬分別為普氏菌屬 (Prevotella)、擬桿菌屬 (Bacteroides) 、副桿菌屬(Parabacteroides)、Alistipes、羅 氏 菌 屬(Roseburia)、糞 桿 菌屬(Faecalibacterium)、顫螺菌屬(Oscillospira)。與治療前對比,治療后上調(diào)擬桿菌屬、副桿菌屬、Alistipes、顫螺菌屬;下調(diào)普氏菌屬、羅氏菌屬、糞桿菌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圖4b)。
本例放射性直腸炎的患者通過FMT 治療,臨床癥狀和腸粘膜表現(xiàn)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yīng)。從癥狀和腸粘膜鏡下表現(xiàn)來看,經(jīng)FMT 治療5 周后,患者腹痛開始好轉(zhuǎn),每日排便次數(shù)較前規(guī)律,有少量成形軟便,粘液膿血較前輕度減少;治療2 月后,患者腹痛、腹瀉、便血的癥狀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排便次數(shù)規(guī)律,腸鏡下腸粘膜出血減少、潰瘍面積較前縮小,開始出現(xiàn)增生和腸粘膜修復的表現(xiàn);治療5 月后,腹痛完全緩解,排便每日2~3 次,成形軟便較前增多,腸鏡下無粘膜出血,潰瘍面積明顯縮小,腸腔狹窄較前明顯改善。Cui 等[7]亦發(fā)現(xiàn)FMT 能提高輻射小鼠的存活率、改善小鼠的胃腸道功能和腸道上皮完整性,李寧[8]等報道了127 例放射性腸炎接受FMT 后3、12 和36 個月臨床治愈率分別為61.4%(78/127)、56.5%(48/85)和47.6%(20/42),臨床改善率分別為21.2%(27/127) 、15.3%(13/85)和14.3%(6/42)。上述研究都提示FMT 能改善輻射引起的腸粘膜損傷、緩解放射性直腸炎患者的臨床癥狀。
從腸道菌群組成變化上看,患者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較治療前明顯升高。Wang[9]等對18 名盆腔腫瘤患者進行了總劑量為50.4 Gy 的盆腔放療,在后期發(fā)展為放射性腸炎的患者中發(fā)現(xiàn),放療后其α 多樣性和厚壁菌門/擬桿菌門的比值顯著降低,提示這些腸道菌群的變化會影響粘膜炎等胃腸道毒性的發(fā)生;而患者經(jīng)治療后厚壁菌門/擬桿菌門的比例升高,提示FMT 能提高腸道菌群多樣性、改善放療引起的胃腸道毒性。從細菌屬水平來看,顫螺菌屬的相對豐度在治療后上升,普氏菌屬的相對豐度在治療后下降。Konikoff[10]等研究發(fā)現(xiàn)顫螺菌屬可以產(chǎn)生短鏈脂肪酸、丁酸,其含量與炎癥疾病呈負相關(guān),與人體健康成正比;Kostic 等[11]發(fā)現(xiàn)普氏菌屬相對豐度的增加與結(jié)直腸腫瘤的發(fā)病呈正相關(guān),并能促進炎癥反應(yīng);可見FMT 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的穩(wěn)態(tài)減輕腸道炎癥反應(yīng),從而緩解放射性腸炎癥狀。
本例個案提示放射性直腸炎患者存在腸道菌群失調(diào),F(xiàn)MT 可以改善患者腹痛、腹瀉、便血的臨床癥狀,改善輻射引起的腸壁損傷,恢復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是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的新方式,但腸道菌群的改變與放射性腸炎發(fā)生發(fā)展之間的關(guān)系還需要進一步的大樣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