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益娟
[摘? ?要]《黃鶴樓》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的七言律詩。文章從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情感表達三個方面賞析《黃鶴樓》的寫作特色。
[關鍵詞]《黃鶴樓》;寫作特色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8-0009-02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所作的一首吊古懷鄉(xiāng)的七言律詩。該作品在布局謀篇、遣詞造句、情感表達上都獨具特色,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廣泛的贊譽。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云:“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p>
一、謀篇布局,起合有致
《黃鶴樓》是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灑脫靈動,它打破了律詩之束縛。雖然它沒有嚴格按照律詩的平仄與對仗要求,但其句式仍緊密銜接、自然連貫。因此,通讀這首詩作,能讓人感受到詩意的明白直接,詩境的蒼勁深遠,詩情的起伏變化。全詩雖然未嚴格按照律詩的格律要求,卻起承轉合,銜接自然,由此可見詩人在謀篇布局時,頗費心力。
此詩為人所稱道的是首、頷、頸、尾四聯(lián)通達連貫的情感邏輯。首聯(lián)“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人起筆寫仙人已然離去,空余黃鶴樓樓臺的凄涼境況。這里實寫眼前之景,表達出人去樓空的孤寂落寞。頷聯(lián)“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詩人仰望天空,不禁產生物是人非、歲月不在的悲涼。頸聯(lián)“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人的視角從仰望到俯視再到遠眺,漢水平疇,芳草萋萋,世事的變化無常讓人心生茫然。尾聯(lián)“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的筆觸從實景轉到虛景,將景與情進行了高度的融合。傍晚時分的江面上茫茫一片,濃烈的愁緒不禁噴薄而出?!饵S鶴樓》的四聯(lián)之間的情感邏輯是“一愁更比一愁深”。在描寫視角上,作者從近觀到仰視再到遠眺,多角度地展示了黃鶴樓及其周圍的景象。全詩結構嚴謹層層推進,自然流暢。
詩人雖然沒有按照律詩的聲律要求嚴格行文,但是其依據(jù)情感邏輯,有序地安排了結構布局,使詩作的脈絡清晰流暢。正所謂“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詩人崔顥技藝之精湛,令人贊嘆。
二、遣詞造句,凝練優(yōu)美
從古至今吟詠黃鶴樓的作品不可勝數(shù),但唯獨崔顥的《黃鶴樓》堪稱“絕唱”。李白曾經也想贊嘆黃鶴樓之美,卻因“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這里,我們要認真品讀《黃鶴樓》一詩的精致用字、絕妙用詞。該詩淺顯直白,用詞精當,可以說遣詞造句都經過了詩人的用心錘煉。《而庵說唐詩》評價道:“字字針鋒相湊,如此作轉。方是名手?!痹娙藴蚀_精練的用詞,增強了全詩的節(jié)奏感、思想性和藝術性。
《黃鶴樓》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共28個字,其中“黃鶴樓”和“黃鶴”共出現(xiàn)了三次,“去”和“空”各出現(xiàn)了兩次。相同詞語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作的韻律感,使得讀過此詩的人很快就能記住它。除此之外,還加深了詩作的內涵和意蘊。首聯(lián)的“黃鶴”與“黃鶴樓”,一個為想象的景象,一個為實際的景象,通過描寫這一虛一實的景象,詩人表達出他的落寞與孤寂。兩個“去”和“空”遙相呼應,“去”為動作,“空”則是“去”所產生的結果。詩人通過描繪人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的景象,自然地抒發(fā)世事茫茫之感慨。這些看似隨意的用詞,實則是詩人的精雕細琢、匠心獨運。詩作頸聯(lián)中的“晴川歷歷”與“芳草萋萋”在音律上相互呼應,延續(xù)了詩作整體朗朗上口、讀之有韻的特點。同時,“晴川歷歷”與“芳草萋萋”皆是“白云千載空悠悠”的結果。同理,下文中的“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是看到“漢陽樹”與“鸚鵡洲”后生出的感慨。詩作的最后詩人將由“煙波”之渺茫而喚起的“愁”和盤托出。
看似信“筆”由韁,實則字斟句酌。詩人在一唱一嘆、一字一句中,巧妙地運用了反復、疊字、用典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文章的節(jié)奏感和韻味。每一字都醒目動人,每一句都氣脈相連。詩人用凝練優(yōu)美的文字,勾勒出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使詩作富于繪畫美。不枉《增訂唐詩摘鈔》這樣評價《黃鶴樓》的遣詞造句:“雄渾傲岸,全以氣勝,直如《國策》文字,而其法又極細密。”在品味字句的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詩人筆力的深厚。
三、情感表達,勝在有意
千百年來寫黃鶴樓的詩作不勝枚舉,表達“愁”的詩作更是不計其數(shù),可是唯獨崔顥的黃鶴樓被譽為“吊古傷今,意到筆到之作”,何哉?這便要聯(lián)系崔顥的經歷。崔顥的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早晚兩個時期。早年的崔顥有才華而無德行,被人責為“有文無行”。這個時期他的詩作的風格多半是流于浮艷的。后來崔顥從軍,戍守邊塞。在歷經戰(zhàn)爭后,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大變,可以說,這個時期他的詩作“風骨凜然”?!对娫幢骟w》中有這樣的記載:“崔《黃鶴》《雁門》,讀之有金石宮商之聲,蓋晚年作也?!边吶娜竹R生活洗去了詩人早年的浮華。在邊塞,詩人直面生死,他不禁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所以,《黃鶴樓》中的“愁”是詩人對人生、生命及世事無常的思考和感悟。這便是《黃鶴樓》所抒發(fā)的情感的獨特所在。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仙人駕鶴離開,而黃鶴樓仍在,此句傳遞了詩人的孤寂落寞之感,隱含了詩人對時間以及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接下來,詩人想到了黃鶴早已不知所蹤,但是眼前的悠悠白云卻千百年來一直存在著,這使詩人進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并不禁產生生命無常的感慨。在頸聯(lián)中,詩人通過對客觀景物的著力刻畫,傳遞出自己的感嘆:在永恒的時間長河中,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這是多么傷感的事情啊。最后,詩人進入更深的思考層面:人的生命是短暫的,那么生命的價值是什么呢?人應該如何探尋生命的意義呢?人的靈魂應該棲息在何處呢?可以說,“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是詩人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在追問和反思中,詩人或許并未找到答案,所以發(fā)出了“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嘆。
追問生命價值,構建深遠詩意,《黃鶴樓》中的“愁”既指人生苦短的哀傷,又指世事無常的無奈,更指生命的價值意義無處尋找、靈魂無處安放的彷徨。詩人并未在《黃鶴樓》中為世人指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這給后世的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思考空間,刺激他們對生命進行深刻思考。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留下《黃鶴樓》?!饵S鶴樓》不僅體現(xiàn)了崔顥寫作技藝的高超,更體現(xiàn)了崔顥蘊含在愁緒之中的深刻的生命意識。《黃鶴樓》的寫作手法獨樹一幟,內在意蘊悠遠綿長,其無愧“唐人七律第一”的美譽。
(責任編輯? ?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