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克錦
疫情蔓延后,美國華裔不幸遭到格外歧視。伊普索斯公司最近的民調(diào)顯示,有30% 的美國人見到因此指責亞裔人的現(xiàn)象。華裔因此遭到騷擾的事件,也常見諸報端和社交媒體。
其實,華裔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視是美國的老問題。除了歷史原因,這和美國社會對華裔的刻板印象也有關。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認為,美國大眾一般從能力和熱情兩個方面來界定某個族群。在他們看來,華裔和猶太裔很像,能力很強,但缺乏熱情;和那些能力弱但很熱情的族群(如黑人群體)相比,猶太裔和華裔對現(xiàn)實秩序的威脅更大。而相比有政治后臺的猶太裔,華裔更易受到歧視,特殊時期更是如此。
對華裔的刻板印象,筆者也曾遇過幾次。2004 年筆者在美國采訪大選時,洛杉磯投票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就說,很多華裔因為怕承擔諸如擔任陪審員之類的義務,不愿登記投票,不關心“公眾利益”;2005 年筆者在匹茲堡做訪問記者,曾與一名美國教授閑談,他冷不丁地說:“中國人是不是都吃狗肉??!”
說起吃,不僅僅美國人對華裔有刻板印象。2010 年年底在墨西哥坎昆采訪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筆者在自助餐廳吃早餐時,一名服務員過來搭訕,得知筆者是中國人,立即擺個姿勢說“啊,李小龍”,并伸出大拇指。稍后,他又帶著“忍不住想問”的神情,問:“中國人是不是都吃蛇?”
這些是生活習慣上的刻板印象。在某些宏觀問題上,也有美國人對華裔看法正面?!镀テ澅む]報》的一名評論員就曾嚴肅地和我說,美國大部分人認為,從文化上來說,華裔比較溫和,不像“某些文化那么激進,那么有破壞性”。
當然,刻板印象也能被人改變。比如,美國社會一般認為華裔學習好但體育糟糕,但姚明進入NBA之后,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華裔在這方面的形象。有一次,美國朋友邀我參加他們的一個小聚會,幾個與會者知道我來自中國,立即說“姚明”,并說姚明的球打得好,改變了他們對華裔的印象。
隨著越來越多的華裔二代和三代進入美國體育界,進入政界,擔任高級法官,華裔在美國社會中的形象,大概也會隨之改變。參加今年美國總統(tǒng)競選的楊安澤,雖然不是第一位參選的華裔(第一位是以共和黨身份參加1964 年總統(tǒng)初選的鄺友良),但他獨樹一幟的風格,肯定也大大改變了華裔形象。
針對這次疫情對華裔的影響,楊安澤也有高見。他說疫情期間他去超市時,看到幾個人對他皺眉嫌棄時,便意識到自己的亞裔身份,并有點“以此為恥”—這句話引起很多人的聲討。但楊安澤還說,在遭到種族歧視時,你跟人家說“不要歧視我”是沒有用的,根本的出路是要“展現(xiàn)自己作為美國人的特性”。也就是說,要站出來幫助鄰里,參與公共服務,參與投票,“毫不猶豫”地展示自己的“美國人特征”。
他說的“美國人特征”,不是“白種人特征”,而是生活在美國、熱愛美國的各個種族的人,都要有主人翁的樣子,積極投身于這個社會。如果華裔和其他人都能以這種主人翁心態(tài),而不是每天擔心被歧視的心態(tài)來處世,那真能改變美國某些人心目中刻板的華裔形象。